学习啦>新闻资讯>学习资讯>

宋朝在对外战争中节节败退与重文轻武有关吗

小兰分享

  重文轻武是指重视文职官员而轻视武职官员。宋朝为什么重文轻武?宋朝在对外战争中节节败退,跟宋太祖重文轻武有什么关系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宋朝在对外战争中节节败退,是跟宋太祖重文轻武有关吗的问题解答,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宋朝在对外战争中节节败退,是跟宋太祖重文轻武有关吗?问题解答:

  宋朝在对外战争中节节败退,是跟宋太祖重文轻武有关。

  重文抑武或重文轻武是宋朝建立后的国策,由于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权建立了宋朝,且当时五代时期下属推翻上司夺权称帝的现象相当普遍,所以对武将非常不放心,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用丰厚的待遇以解除他们对中央皇权的潜在威胁。

  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后人看前朝历史,正如事后诸葛亮,挑起来错误百出。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封建时代的皇帝不担心军队实力不够强大,而是怕它太强大,以至于自己无法控制,威胁自己的宝座。只要有一支军队,足以镇压地方小规模的叛乱,就可以使皇帝安心了。正是这种思想,导致了宋朝强干弱枝的禁军、厢军制度。

  唐朝时中央军队为南北衙军,归宦官控制。毕竟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到了唐朝中后期,皇帝的废立就由宦官说了算。唐末五代,皇室衰微,禁军多为藩镇军队,因此才上演了一出出大将篡夺皇位的闹剧。北宋立国之初,为了防止悲剧重演,宋太祖采纳了宰相赵普的建议,收回了节度使的军权,将各地的精兵都选调到京城,由中央统一指挥,成为宋代的禁军。由于禁军是挑选地方军队的精锐而来,所以人数虽少,战斗力却强,地方部队根本无力与中央抗衡。

  禁军实力强大,如果控制不当,皇帝反而会深受其害。为此,宋朝先是将禁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殿前都指使司率领,一部分由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司率领。后来,后者又分为马军司和步军司两部分。到此,禁军分由三个衙门统率,称为“三衙”。三衙统率军队,却无权调动。调动权归属文官主持的枢密院。两者之间互相限制,但实际上却是以文制武、重文轻武、权归中央。北宋统治者贯彻强干弱枝政策,禁军作为天子卫兵,平时守卫京师,有事则出发应变,达到内外相制,保持京城内外兵力平衡。因此,京师禁军主要分布于开封府界内。

  宋太祖还苦心积虑,使兵将分离。禁军各军轮番守卫边防重镇和内郡要地,既减轻了京师的供应负担,又使得将领手中无兵,从而不可能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

  禁军之外,还有厢军和乡兵。禁军可算中央常备军,厢军和乡兵则用于维持地方治安和充当官府劳役。厢军和乡兵中的精锐被抽调到禁军中之后,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平时又疏于训练,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战斗力。很多时候,他们被派去修筑城池、制造武器等。

  宋朝禁军、厢军制度的确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北宋王朝重文轻武的趋势,这种趋势随着禁军的日益腐朽最终导致宋王朝不堪一击,备受西北游牧民族的侵扰,并最终走向灭亡。

  宋朝重文轻武的原因:

  宋朝重文轻武的原因「节度使与藩镇割据」

  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置的地方军政最高长官。因受职时由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节度,意为节制调度。唐代节度使渊源於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持节都督出征时是一军统帅,屯驻时是军区首脑,对所统将领及州郡长吏都有节制以至生杀之权。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镟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有载: 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至开元、天宝年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八个节度使区,加岭南、剑南共为十镇,成为固定军区,各有受其统属之州、军、镇、城、守捉。节度使例兼管内调度军需之支度使及管理屯田之营田使。天宝後又兼所在道监督州县之采访使,集军、民、财三政於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二至三镇,多者达四镇,造成外重内轻之势,酿成安史之乱。

  安史乱起,唐廷为了平叛,内地相继设置节镇,增至二十馀道。节度使僚属,都由节度使辟,所属州县长吏,实际亦听命於节镇。地方财政「送使」(即将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各州赋税的一部分输送於节度使)部分常占最大份额。内地节度使辖区虽是藩卫朝廷的军镇,往往也对朝廷持不同程度的离心状态。

  唐末节度使林立,拥兵自重,互相兼并,相继出现五代十国,其境内节度使亦多跋扈。

  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全国後,继承周世宗柴荣政策,加强中央集权,逐步削夺节度使之军、政、财权。宋太宗赵灵又诏令所有节度使属下的支郡都直属中央,以朝臣赴本州治理政事。此後,节度使成为加授的荣誉职衔。

  辽、金分别於大州或节镇诸州置节度使,掌管军民两政。元代废。

  来源

  节度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节度使有节制调度之意。东汉安帝永初二年 (108),梁懂受命主持西方军事,为任命为诸军节度使,这是节度使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出现。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如火如荼,朝廷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开始任命大量的持节都督,使其成为一个军区的统帅,其後这些持节都督开始拥兵自重,逐渐脱离了朝廷的控制,成为相对独立的地方诸侯。三国时期,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陆续在重要地区设立军镇,逐渐演化成都督区,魏晋年间因循旧制,都在重要地区设有持节都督,使其享有较高的军政大权。所以这一时期的持节都督,可以看成是唐、五代节度使的前身。

  唐代节度使渊源於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北周及隋改称总管。唐代称都督。贞观以後,内地都督府并多省罢,惟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存,以统州、县、镇戍。镇戍是经常性的防御据点,比较分散,兵力单弱,故每遇战事发生,必须由朝廷派遣行军总管统率出征或备御。规模较大的战役,又设置行军元帅或行军大总管统领诸总管。

  唐高宗、武后时期,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这类屯戍军设置愈多,并逐渐制度化,形成有固定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守捉,各自置使。行军大总管也逐渐演变成统率诸军、镇、守捉的大军区军事长官,於是长驻专任的节度使应时出现。节度使成为固定职衔是从睿宗景云二年(711)四月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开始的。

下一页更多相关精彩内容!

153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