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发展史(3)
柚子分享
但德国影人却指出这个奖的目标才不是为了复兴电影业,其中存在严重的政治倾向,内政部表彰的全是倒向北约的电影。面对质疑,官方人士称这个奖是个礼物,我们想给谁,就给谁。
1956年,柏林电影节被接纳为A类电影节,但其声誉却被良莠不齐的竞赛单元所削弱,影评人抱怨柏林好片子太少,品种太单一。
这个批评实际上是个参赛权的问题,一比较戛纳和柏林的参赛国家名单,很容易发现戛纳的参赛资格面向所有国家,包括苏东阵营,法国外交部会向所有建交的国家发送邀请函,法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也积极向苏联和中国发出邀请。
1958年,戛纳将金棕榈颁给苏联电影雁南飞,德国记者强烈要求柏林电影节组委会邀请所有国家参赛,不管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有记者认为:电影节作为展示窗口的年代过去了,作为正宗的国际A级电影节,虽然不意味着不问政治,但一定要向所有国家开放。在这点上,奥伯豪森电影节比柏林干得好。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来说,柏林电影节太过壁垒森严,直到 1969年才把金熊奖给了南斯拉夫电影《第一次工作》。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了一个明显的停滞时期。1971年,在传统的影片竞赛之外创立了新电影国际论坛。1974年,电影节上出现了第一部苏联影片,一年后,东德影片也加入进来。政治气候发生了变化,西德和东德签署了条约。从此,柏林电影节把自己重新定位为国际电影生产的一面镜子,使电影节在东西方之间的汇合与调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