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脑力开发>智力开发>

中国古代智力最高的人是谁

卓洵分享

  在中国的古代,不乏有高智力的人,那么你知道谁的智力最高吗?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中国古代智力最高的人是谁,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智力最高的人

  韬略鼻祖、兵家之宗——吕尚(姜子牙)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汉族,生于公元前1156,死于公元前1017年,寿至139岁,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

  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子牙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

  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

  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高智商的八个人

  第八名:杨修

  杨修的上榜,虽是另类,其实也很好地代表了“智商有余,情商不足”那一部分人。杨修智商究竟有多高?

  我们可以取个参照:曹操。曹操是当时的人杰,脑力界的翘楚,这应该是没有疑义的。那么,这位人杰是如何评价杨修的?

  “我才不见卿(杨修),乃觉三十里”。换做大白话大概就是:杨修的智商甩了我N条街道。可是,杨修后来下场如何?恐怕诸君心里早已有数。

  第七名:康熙

  倘若在中国历代明君里做个排名,康熙无疑是肯定上榜的。尽管繁琐的政务消耗康熙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位脑力惊人的皇帝,闲暇之余仍不忘研究西洋数学、天文学等当时前沿学科。

  根据《圣祖仁皇帝实录》相关记载,我们大抵可知康熙皇帝不仅能够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还可以说他的数学水平达到了当时数学家的高度。据说,现在故宫还保存有他做数学题的草稿。看来,具有极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康熙皇帝人生能有如此成就,也是必然。

  第六名:张良

  张良,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同韩信、萧何并列为“汉初三杰”。其手无缚鸡之力,却凭借极其出色的脑力,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张良政治智商也颇为惊人,被册封为留侯之后,不留恋权位,晚年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云游四方,不问朝政。对于张良,汉初高祖刘邦如是评价:“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第五名:孔子

  孔子,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也就是说,孔子创办了春秋版的门萨俱乐部,其门徒也多是脑力界精英。

  此外,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曾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至于孔子的长相,也颇有意思。《史记》记载:“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可见,孔子的头顶骨是中间低而四边高,脑门奇大。如此相貌者,脑力惊人是注定的。

  第四名:管仲

  管仲无疑是中国古代最强的经济学家。在齐期间,管仲因势制宜,分设各级官吏,选拔士子,赏勤罚惰,征赋税,统一铸造、管理钱币,制定捕鱼、煮盐之法;对外采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

  后人将其着作收编成书,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可见,管仲的大脑就是一部百科全书。

  第三名:诸葛亮

  尽管《三国志》作者对诸葛亮有过“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一句略带贬义的评价,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这位智慧之神的光辉形象。

  “脑力界”综合能力最强的诸葛亮卧龙者,深居茅庐,鹅毛扇一摆,已知天下三分,草船借箭,舌战群雄,观天象而知世事,举利剑而借东风,决胜于千里之外,算计于百年之后,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料记载,发生在孔明身上的故事极富传奇。

  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曾自比管仲,其人生业绩更甚管仲。如是看来,孔明无疑是“脑力界”综合能力最强者。

  第二名:鬼谷子

  鬼谷子是个谜一样的人物,相传为纵横家之鼻祖,通天彻地,兼顾数家学问,人不能及。

  一是神学:日星象纬,占卜八卦,预算世故,十分精确;

  二是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军,鬼神莫测;

  三是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口成章,万人难当;

  四是出世学,修身养性,祛病延寿,术业通达,学究精深。

  相传,战国四大风云人物,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皆出其门下。

  第一名:老子

  老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他是中国古代最强大脑,他长寿百岁,一百零一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他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他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不愧为中国五千年来的最强大脑,没有之一。

  中国古代四大帝师的智慧

  一、姜子牙:做个内心强大的人

  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是周王朝开国功臣。被誉为“兵家鼻祖”和“谋略之祖”。唐朝以来,他被追封为“武成王”,与被受封为“文宣王”的孔子并驾齐驱,成为我国一文一武两尊偶像。

  姜子牙姓吕,名尚,字子牙,民间俗称姜子牙,姜太公。姜子牙一生满腹经纶,文武兼备,谋略超人。不论是治国安邦还是用兵作战,都能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巧用谋略,先计后战,表现出高人一筹的决策方法与指挥艺术。然而,最让今人称道的莫过于“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往往是一个心存远方的人,他之所以能够耐得住一时的沉寂,主要是他深信某个恰到好处的时机,总会给予他一个璀璨的前景。

  史载姜太公活了113岁,年轻时宰过牛卖过肉,开过酒店卖过酒。直到70岁还是闲居在家,一事无成。“时运未来君休笑,太公也作钓鱼人。”直到72岁,他的时运才降临。望江垂钓以待时运的正是后来的齐国开国之君姜太公。

  时来运转并非一蹴而就,对于绝大多数人,往往在漫长的等待中丢失了内心的韧劲,变得患得患失,畏首畏尾。《论语•子罕》中孔子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这句话及姜子牙的故事告诫世人:往往正是最艰难的岁月,耐心熬过后便可知孰是强者。

  二、张良:拿得起,才能放得下

  张良,被后世称为“谋圣”。更切实的评价是:读一部兵书,灭一个王朝,开一代盛世。他是汉初三杰之一,高祖赞誉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专业军师的最高素养。

  张良善于谋划大事,所以总在最关键的时刻都有他的奇谋,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封功时也能稳住将士之心,三救刘邦,又为江山稳定请“四皓”立太子。他的大智大勇在“鸿门宴”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向不拘小节的刘邦从来对他都毕恭毕敬,足见其智慧之高明。然而,最让人称赞的莫过于他明哲保身、急流勇退之举。

  虽然张良无兵无权,甚至没有任何职位,但从心底讲,做了皇帝的刘邦还是很畏惧张良的,毕竟张良的谋略能力远超刘邦。后来,刘邦不知道该怎样“褒奖”他,所以让张良“在齐地自择三万户”。

  张良本是韩国人,他孜孜不倦的目标是“复韩”,这一点天下无人不知。可刘邦让张良去齐国韩信的地盘领三万户封地,这明摆着刘邦这个人不实诚,骨子里对张良也有些信不大过。

  张良岂能不了解日夜相伴的刘邦?项羽已死,张良的历史使命也就完结了。刘邦取了天下,我张良报了仇。两人各得其所,皆大欢喜,此时分手,恰到好处。

  此时张良已生去意,但仍不好驳了刘邦的面子。于是说:我最早和你相识于留地,对那座小城难以忘怀,你真要封就封我个留侯吧。

  张良辞封的理由就是这么简单:我张良祖祖辈辈是韩国旧臣,暴秦灭韩后,我散尽万贯家财,一心为故国复仇。现在目标已经达到。况且,国破家亡后,我已经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已经很满足了。我的心愿已了,从此愿远离尘世。

  刘邦“乃封良为留侯”。

  实际上张良虽然智深,但是他的退隐,也不能仅仅理解为明哲保身,因为他开始的目的就是为国报仇,既然目的已经实现,那就自然可以退身出局,功名利禄原本就不是他的目标,这是他与萧何尤其是韩信不同之处。

  正是这种出发点的不同,导致了张良行为的不同,同时也最终造成了结局的不同。汉初三杰中,最后韩信以谋反罪名被杀,萧何也被治罪下狱,惟有张良一生平平安安。

  张良用事实告诫世人:放得下,才能保得住!

  三、诸葛亮“观人七法”,教你如何识人

  一代谋圣诸葛亮,运筹帷幄,算无遗策,是智慧的神话。在《知人》一文中,对于识人他道:

  “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一个无志之人,要么是一个庸碌的人,要么是一个骑墙的小人。这样的人对世界形不成自己的看法,只能人云亦云,甚至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变”指的是应变能力。要认识一个人一定要与他多说话。将他逼到词穷的地步,看他如何应对。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识”指的是见识。临事对策,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见识水平。一个人即使心地再好,品格再高,如果不会做事,终究不过是个对社会无害的人。

  “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没有勇气的人,在困难面前怨天尤人,因循守旧不知道如何破解难关。而真正有勇的人,遇事刚柔并济,曲折迂回,迎难而上,往往都可以解决掉难题。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庸俗之人,喝酒以后胡言乱语,甚至耍酒疯,闹得场面尴尬。而能够自我克制的人,有时会在此时流露心底的感慨,或谈理想,或谈挫折。因此识人的伯乐,最应该在酒桌上考察人的品性。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观察对方面对利益的态度,可以看出他的节操。节操高洁之人,对不义之财绝不享用。《孟子》有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义之财,数额再大,终究逃不过清空的一天。相反,如果以自己清廉的节操辛苦获利,则利虽小,也是可以久享的。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在拜托对方办事时,还可以由此观察对方是否能如约办到。如果一个人答应对方的事办不到,他会诚意向人道歉,有时甚至会推荐能办好事的人。虽然此时他失信了,但反而彰显出他的品质。

  结交好的朋友,任用适当的人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大获裨益。

  四、刘伯温:时机,决定命运

  刘伯温,即刘基,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刘伯温辅佐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谋略家。他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也。”民间也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刘伯温曾预言未来中国,明代刘伯温的预言确实用隐喻的方式预言了今后数千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就是著名的刘伯温《烧饼歌》。

  有一次太祖朱元璋正在吃烧饼,突然刘伯温求见。

  朱元璋想考一考刘伯温到底有多大能耐,究竟能神到何种程度。于是用盘子将烧饼盖住,然后恩准刘伯温晋见。

  刘伯温到殿之后,朱元璋问:“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盘下是何物?”

  刘伯温面不改色,手指捏算了几下回答说:“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依臣之见这碗中乃烧饼也”。

  朱元璋听后龙颜大悦,夸赞刘伯温乃百年不遇之奇才。因为这件事烧饼歌便被传颂开来,而且烧饼歌里的预言也都一一验证,可谓是神乎其神,比如他预言500年后中国会出现一个“反手定乾坤”的伟大人物,即毛泽东。虽然这一说法有后人添加的成分,但刘伯温不失是一个高瞻远瞩的预言家。

  大明王朝成立后,刘伯温遇到了和张良同样的问题。但两人的境遇却完全不同。尽管神机过人的刘伯温而且为了自身的安全,曾数次固辞不愿受爵,后来无奈被封为诚意伯之后,又马上急流勇退。可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到底又能退到哪儿去?再说,他也没有完全做到全身而退,这样恰恰就造成了自己的悲剧。

  在孔子看来,时也,命也。不管“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其核心还是一个“时”字。即时机决定命运。

  刘伯温生在明朝,最后郁郁不得志,就是因为他始终被怀疑当过元朝官员,会摇摆不定,难以得到重用,最后还被怀疑叛国,这注定了他最后凄惨的命运。刘伯温可谓不得其人,不得其时。而张良可谓得其时,当时秦国已经而且一定会被灭掉的,但张良却不得其人。相应的,诸葛亮是得其人,但不得其时。而姜子牙是得其人,得其时,姜子牙正好处在殷商气数已尽,纣王要把商朝灭掉之时。所有这一切,都是时势造就的。


看过“中国古代智力最高的人是谁”的人还看了:

1.史上智商最高的十个人

2.中国古代历史名人大全精选

3.中国古代历史人物

4.中国古代名人名言大全——古人的智慧

5.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6.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374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