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思维训练法的介绍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下面学习啦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移植思维训练法的介绍,欢迎大家参考和学习。
思考题训练:
一日,一个人想知道从他家到朋友家的距离。可自己也不是专门的测量人员,便决定用大小一样的步子来测量,前一半路是2步一数,后一半路是3步一数。2步一数比3步一数多数250次。请问他家到朋友家共有多少步?
原理
移植思维,源于植物学。在植物栽培过程中,人们为了某种需要,常把植物从一处移植到另一处。后来,“移植”一词有了更广泛的含义,人们把某一事物、学科或系统已发现的原理、方法、技术有意识地转用到其他有关事物、学科或系统,为创造发明或解决问题提供启示和借鉴的创造活动称为移植。它在人类的早期创造活动中曾起过重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创造发明中,它仍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英国学者贝弗里奇指出:“移植是科学发展的一种主要方法……重大成果有时来自移植。”创造心理学家鲁克认为:“运用解决一个问题时获得的本领去解决另外一个问题的能力极为重要。”鲁克所推崇的这种能力就是移植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概念、理论、方法等相互渗透、相互转移,从而为移植法的应用带来了广阔的前景。当我们在创造过程中需要解决问题时,就可以思考能否运用其他领域已成熟的技术,这比局限在自己所处的领域里苦思冥想要好得多。因为移植法的“拿来主义”和“为我所用”的基本原理和特征,更容易使我们绕过重复思考、重复研制的泥坑,实现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的目的。因此,移植法的实质是借用已有的创造成果进行新目标下的再创造,是使已有成果在新的条件下进一步延续、发挥和拓展的重要方法。
最初人们怎么会想到把一物移植到另一物之上的呢?人们的任何行为都是受到其观念支配的,因此指导人们进行移植实践的是思维方法。一般来说,移植是由联想来牵线搭桥的,没有联想就没有移植。
1.有可“移”之物引发移植
移植有两种:一是先见到可“移”之物,触景生情,引起联想。例如,盲文的发明就是属于这一类。
在许多年之前,法国海军巴比尔舰长带着通信兵来到一所盲童学校,向孩子们表演夜间通讯。由于漆黑的夜晚,眼睛是用不上的。于是,军事命令被传令兵译成电码,在一张硬纸上,用“戳点子”的办法,把电码记下来。而接受命令的一方的士兵,用“摸点子”的办法,再译出军事命令的内容。这一表演引起盲童布莱叶的极大的兴趣。对于他来说,“戳点子”和“摸点子”就是“可移”之物。于是,他反复研究,终于发明了“点子”盲文,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2.有需要去移植
另一种是根据移植的需要,去寻找“可移”之物,通过联想而导致移植发明的成果。压缩空气制动器的发明就是一例。
火车发明后,由于制动器的力量太小,在紧急的情况之下,常由于刹不住车而发生重大的交通事故。有一个叫做乔治的美国青年,他目睹了车祸的发生,于是就萌发了要发明一种力量更大的制动器,这就是移植的需要。一天,乔治从当地的报纸上看到用压缩空气的巨大压力开凿隧道的报道,于是他想:压缩空气可以劈石钻洞,为什么不可以用它来制造火车制动器呢?就这样,乔治找到了“可移”之物。反复试验之后,22岁的乔治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压缩空气制动器。
移植法的应用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它自身的客观基础,即各研究对象之间的统一性和相通性;移植也不是简单的相加或拼凑,移植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过程。
移植创造法的基本程序是:始于问题,通过移植对象的选择、移植方式的选择、移植技术方案设计,最终可获得创造成果。
训练1:选择移植对象
移植对象的选择是指移植“供体”与“受体”的确定,即将谁移植?移向何处?创造中的移植过程,就是移植对象由供体推及受体的过程。这里的供体和受体是相对的,与移植目的有关。
如果移植目的是为了推广转移科技成果,即主动地将已有的科技成果向其他领域拓展延伸,则移植的供体就是该项“科技成果”,受体为“其他领域”。在这种移植中,首先要搞清该项科技成果的基本原理及适用范围,然后思考这一科技成果在移植受体领域能否产生新的成果。
如果移植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一创造问题,即为了用他山之石攻玉,则待解决的问题是移植受体,而引入的其他技术为移植供体。对于这种移植,首先要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即搞清创造目的与创造手段之间的不协调、不适应问题,然后借助联想、类比手段,找到移植对象。
进行移植创造时,要注意移植供体与受体之间的统一性、层次性和具体性。
移植不是把某一事物的原理、方法、技术等简单地搬用到另一事物上去,而是要掌握两者间的共性。移植成功的关键,正是这种统一性,否则就可能导致“机械论”和“还原论”。西方早期社会学家提出的“社会有机论”,把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地比附为生物现象,就犯了这样的错误。移植受体与供体之间缺少必要的同一性,必然导致移植失败,或移植对象变异。
事物、理论、技术等的移植,不能在任何层次上随意进行,应注意移植供体和受体的层次性。事物、理论、技术等在同一层次上的相似点或相同点越多,移植成功的可能性越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航空技术迅猛发展,喷气式发动机迅速取代螺旋桨发动机,但工程技术人员并没有轻易放弃螺旋桨发动机这一技术成果,而把它移植到高速快艇上,取得了成功。有时,移植的受体和供体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它一定在某一层次或某一方面隐含着与供体的相关性,就可以移植。
移植的供体和受体之间既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唯有共同性,移植对象才能从供体转移到受体;唯有特殊性,受体接受移植对象后,才能为自己开辟创新的道路。掌握供体和受体的具体特性,是移植创新的又一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应受到特别推崇。
运用移植创新时,要注意邻近学科的研究情况,以便发现“他山之石”。学科中的“门户之见”是影响移植的最大障碍。有的学者认为,在科学研究活动中,运用移植法的最大困难在于科学研究工作者有时不能够理解其他领域内的新发现对于自己工作的意义,这是很有见地的。
训练2:选择移植方式
实施移植创造通常采用直接移植、间接移植和推测移植等运作方式。
(1)直接移植。
直接移植是把一个领域的技术、原理直接“搬”到另一个领域,如拉链的发明源于取代鞋带,后来人们将拉链直接移植到衣、帽、书包等上面;将家用吸尘器的工作原理直接移植到汽车用吸尘器的设计上;将国外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技术直接移植到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上。这类移植比较接近于类比,它的创造程度相对较低。
(2)间接移植。
间接移植是把一事物的结构、方法、原理,加以某种改造,再扩散到其他事物或领域,以创造出新事物、开发出新领域。如有人把面包的发酵技术移植到橡胶工业中,发明出海绵橡胶,如果将此原理或技术移植到混凝土构件玻璃制品的制造工艺中,人们又会得到什么新东西呢?
在创造的过程中,由于技术水平或其他条件的局限,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对它的基本原理却有一定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基本原理和已获得的少量信息,从其他领域的事物寻求启发,进行推测移植,以创造出新事物或新技术。如在对引进的国外先进机电产品进行反求设计时,需要推测其中的关键技术,以开发同类新产品,这时就用到推测移植。
无论哪种方式的移植,在实施中都要对被移植的技术要素(如原理、方法、结构等)进行分析,以便在技术层面上得到充分的实施。因此,在移植技术方式中又有所谓原理移植、方法移植和结构移植等。
(3)原理移植。
原理移植是将某种科学技术原理向新的研究领域类推或外延。二进制计数原理已在电子学中获得广泛应用,能否将其向机械学中移植,创造出二进制式的机械产品呢?事实上,人们已在这方面获得了许多新成果,如二进制液压油缸、二进制工位识别器、二进制凸轮转动等。这些新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自动化机械中。
(4)方法移植。
方法移植是指具体的操作手段或工艺方面的移植。例如,将金属电镀方法移植到塑料电镀上来,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定量研究)移植到社会科学里来(如计量史学)等。
(5)结构移植。
结构移植是将某种事物的结构形式或结构特征向另一事物移植。如人们将积木玩具的结构方式移植到机床领域,创造了组合机床、模块化机床。再如,常见的机床导轨为滑动摩擦导轨,如果在摩擦面间安置滚子,则得到滚动摩擦导轨。与普通滑动导轨相比,滚动导轨具有运动灵敏度高、定位精度高、牵引力小、润滑系统简单、维修方便(只需换滚动体)等优点,从创造思路上分析,可认为这种新型导轨是平面滚动轴承结构方式的一种移植。
应用1:移植与类比的协同
在应用移植法时,往往要借助类比法的启示,或直接以类比法的应用为前提。要类比某一研究对象的已知东西,移植应用到有些属性尚不清楚的其他研究对象上,必须设法找出这两个看起来仿佛不相干的对象之间的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点。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或相似点越多,移植的客观基础就越坚实。在一定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类比法可以满足移植法的这种要求。因为类比法能够根据两个不同对象之间的某些属性的相似,推出其他方面可能隐含的共同点或相似点。这样,通过类比推理,把一个研究对象的某种概念、原理或方法应用于另一研究对象的相似方面,正好为沟通两个研究对象,创造性地应用移植架设了一座桥梁。
但是,由于类比是一种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难免带有某些想象、猜测的成分,使得类推的结果难免带有偶然性。这样,借助类比的启示和沟通所实现的移植,又决定了移植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试探性方法。创造性和试探性的统一,是移植法的一个突出特点。因此,应用移植法时要注意对移植对象和需求对象有充分的了解,并准确把握移植的限度。比如,打算将方便面的制造技术移植到方便米粉的开发上来,就应当对“面”与“粉”的制造特性有所了解,因为小麦与大米的属性毕竟是有差别的,简单地照搬方便面的工艺流程到方便米粉的制造上,可能会难以如愿。
再如,人的心脏运动虽然像唧筒一样,包含有简单的力学原理。心肌活动伴有生物电的变化,并受到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将力学原理移植到人工心脏的研究开发上,就不那么容易实现“拿来主义”。就是说,移植法的适应范围是会受到一定客观基础与主观认识的限制的。移植的跨度越大,这种限制表现得越突出。因此,准确地把握移植的限度,是运用移植创造法必须注意的问题。
应用2:移植并非随意,要符合客观规律
移植思维方法的应用关键在于“移植”,然而移植的应用并非是随意的,必须认识移植思维方法的特点和规律。一般来说,移植思维方法的特点有三个:
(1)相容性。
这一点在动物的器官移植上,表现的尤为明显。近些年来,可以把一些人的眼睛、心脏、肾脏等器官,成功地移植到另外一些人身上。但是,这些移植必须有一个前提,即移植和被移植体之间必须有相容性,不产生“排异”现象。
(2)相通性。
即事物之间彼此连贯沟通,能够通过某种中介把它们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3)优化性。
移植不是为了移植而移植,追求优化和高效是它明显的特点。
移植思维方法是科学研究中最简便、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也是应用最广、最多的方法。无论是科学研究工作者还是实际工作者,只要掌握了移植思维方法的要点,留心世事,就能够巧妙地运用移植思维方法,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一群小孩子在吹牛。小东说:“我爸爸能够猜对大多数人的血型。”小龙立刻说:“我妈妈一听人家说话,就大概能够猜中那个人是什么地方的人。”小东跟着说:“我爸爸只要看到客人买的东西,就能够猜到那个人的名字。”为什么?
答案:小东的爸爸开印章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