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脑力开发>思维方式>理性思维>

什么是地理思维能力及特性(2)

佳玲分享

  地理思维的类型

  地理思维从性质上可划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这符合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另外,为了能在地理教学中能够更科学地选择教法和学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还需要从思维的途径上对地理思维进行简单的分类,从而更好地确定培养的方向。

  3.1横向思维。是对于不同事物的相互比较的思维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例如:气旋与反气旋、暖流与寒流的比较。

  3.2纵向思维。指对于同一事物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对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把握。例如锋的概念、类型、影响的学习。

  3.3聚合思维。即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例如做地理的选择题。

  3.4发散思维。即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例如: 如何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3.5空间思维。地理思维不仅是平面化的,而且是三维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地理知识放在空间上,而不是只停留在平面上。 如:大气环流中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其养成习惯,自然而然的运用地理思维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就必须从平时的教学过程抓起。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做法:

  4.1 加强读图和用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一大特色,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理课本中的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等,有机构成了一个 图像系统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从地图发掘信息,利用获得的信息,直接或间接地解决问题,还要教给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图形的技能,使学生养成图文互换的习惯。

  例如:在讲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通过一边讲述形成过程,一边板图分析,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画三圈环流示意图进行训练;而后只要提起地球大气的三圈环流,学生脑海里就会很快浮现出完整的画面,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

  4.2 多实际相联系

  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渠道,还是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途径。所以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热点问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思维更加活跃和全面。同时,地理学习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比较、选择社会生活环境,进而适应生活环境、保护生活环境,把地理学中的一些思想渗透到生活中,从而提高应对未来生活的生存力。在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能激起自己的思维灵感。

  例如:我国洪涝灾害的发生、台风的形成和影响等问题,可分别联系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气旋等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又如2009年7月22日在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日全食现象,可联系到选修行星地球的知识。这些实际例子都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3 知识的灵活运用与比较

  通过比较方法,引导学生间接研究论证,从已知地理事物与其相联系的比较,得出相似性和差异性。运用比较方法能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作用。地理事物中的相似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一些地理现象分布规律,空间结构,运动形式等有大量的相似现象,都有具有可归纳的共同特征。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半球纬度40度~60度大陆西岸,得出英国与新西兰气候类型特点是相似;山地自然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与自然带沿着经线方向的变化具有相识性,这就可以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应用。

  地理事物之间除了存在大量的相似性外,也存在着许多差异性。地理事物的差异性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为同类事物的比较,最典型的是相反的现象比较。如冷锋和暖锋,气旋和反气旋、寒流与暖流的比较。

  4.4 养成综合分析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所以在做笔记方面可能会做得比较凌乱。但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后,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做好单元知识网络的构建,从中把握主干知识,明确基本知识点,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在把书由 厚 读 薄 的同时,还可以在分析问题时知识明确、综合、清晰。

  另外,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是一个地理综合体,又是各个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在理解某一地区地理特征的形成或某一地理事物特点的成因时,都应该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进行思考。

  例如:在分析东北平原的经济发展时,既要从自然地理条件进行分析,又要从人文地理条件进行分析。分析时不仅要注意各要素分别产生的影响,还要注意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这些要素产生的共同影响。

  浅谈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教学改革也跃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教学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个体潜在的内在学习动因,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个体最大的创造力。以地理学科教学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目前,教育界大力倡导的教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这种目标的具体化。

  一、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一颗火花,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特别是右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多媒体视频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二、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视频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如讲到亚洲时,由世界面积最大的亚洲,可联系到七大洲的面积比较(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由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联系到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南极洲),由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可联系到南北距离最长的大洲(智利),课本第二页是亚洲的位置图,由此图直观的可看出亚洲在南北半球中的位置,周围的大洲和大洋,进一步可以联系到大洲间的分界线,沟通各大洋的海峡,分界线两侧的国家,国家的首都,人的风俗习惯等等,讲到气候时,有气候特征可联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历史上的战争,交通运输,饮食习惯等等。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四、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

  粗粗一看,万寿塔与地理知识能有什么关系,至多因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五、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2、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3、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4、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结论】

  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思维也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无论是从思维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都有一定的影响,这里借用某位名人的话说:“庸师向人奉送真理,名师则使人发现真理”。“送鱼”固然鲜美可口,但终究是暂时的,而“赠网”才是永久的,它促使你学会怎样捕鱼,并将受益终身。

看了什么是地理思维能力的人还看了:

1.浅谈初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2.2016高三地理复习策略

3.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4.高三地理教师年度总结

5.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指导总结

1629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