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形象思维的名词解释
形象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形象思维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概念,形象思维有助于学生其他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是丰富、复杂而深刻的。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有关于形象思维的名词解释,希望对您有帮助哦。
有关于形象思维的名词解释
形象思维(imaginal thinking)主要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它是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概括而产生的。从发展水平可区分出三种形态:第一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学龄前儿童(3-6、7岁)的思维,它只能反映同类事物之中一般的东西,不是事物所有的本质特点;第二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一般成人在接触大量事物的基础上,对表象进行加工的思维;第三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艺术思维,它是在大量表象的基础上,进行高度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典型性的形象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和复杂的形式。
例子: 用四根筷子(不许折断),能否搭出一个“田”字?同样需换一种思维,将筷子的端部(事先设定要用一头圆一头方的筷子)合成一个“田”字。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及其关系
形象思维对概念的理解是残缺不全的,解决经验尚可,解决理论问题就不可靠了,同时也力不从心了。形象思维是更为古老的思维方式,具有记忆时间长、记忆深刻、整体浏览、整体记忆的特点。
抽象思维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之上的高级思维方式,可以解决本质、规律等问题。抽象思维具有精确、简单、以点代面的特点。我们应该看到没有形象思维的充分发展,抽象思维就不可能产生。抽象思维无论如何离不开形象思维的支持。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举一个例子。有二十只我们十分熟悉的鸡放入一百只陌生的鸡群中,我们仅靠形象记忆就可轻而易举找到二十只熟悉的鸡,如果把这二十只熟悉的鸡放入一千只、一万只、十万只陌生的鸡群中,我们仅靠形象记忆找到二十只熟悉的鸡的困难会越来越大,大到不可能。如果在二十只鸡身体上都打上记号,事情立即会变得很简单。抽象思维在理解概念时,就是在给所指事物寻找记号,不过这个记号不是人为的,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当然这个记号还具有形象的痕迹。
形象思维与电视新闻的传播艺术
形象思维是艺术领域如绘画、雕刻、电影、诗歌等艺术形式普遍遵循的创作规律,所以它主要被认为是与抽象思维相对的一种艺术思维。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在《艺术的观念》一文中提出"艺术是对真理的直感的观察,或者说是寓于形象的思维",指明了艺术的特性就在于形象思维。德国美学家黑格尔有一句名言"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亦从本质上揭示了"美"的感性特征。我们知道,在艺术的长河中,留给人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宛若蒙娜.丽莎永恒的微笑,魅力无穷、永不磨灭。
那么,形象思维作为一种艺术原理对于今天的电视宣传艺术或传播艺术有无借鉴意义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电视与电影一样是一种视觉艺术,以活生生的形象见长,不仅电视文艺要遵循形象思维规律,而且电视新闻也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媒介优势,用形象的事实来传播信息、表达思想。
艺术领域的形象思维常常运用个性化和典型化的手法使之具体化,而这种个性化和典型化的手法可以借助虚构和想象,甚至夸张。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心灵图景和现实环境相互叠加的结果,有着鲜明的主观色彩。但是新闻的第一原则是真实性原则,必须用客观事实说话,绝不容许虚构和想象,这是否意味着新闻就不能讲究个性化和典型化呢?我们认为,新闻报道在维护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选取那些具有个性化和典型化的事实及其情节、细节予以凸现,可以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特别是电视新闻,最大的长处是以视觉形象传达信息和观念,要在短时间内给观众以深刻印象和心灵震撼,必须借助个性化和典型化手法(排除虚构和想象)。因此,新闻报道与艺术创作是有严格区别也有共同规律的。
电视新闻体现个性化、典型化的具体途径,在电视屏幕上已有充分的展示,并逐步成为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自觉实践与追求。要言之,可以概括如下:
运用新闻故事引人入胜新闻故事可长可短,有情节、细节,包容性强,信息量大,耐人寻味。尤其是在主题性报道或深度报道中,它在"用事实说话"方面可以大显身手。电视新闻能将故事的现场、环境、人物原原本本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最大限度地拉近媒介与观众的距离,增强新闻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比如说,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的报道,如果只是泛泛地介绍某个地方、某个单位抓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而没有生动感人的事实,则难以说明其成效如何。
而《绵阳:文明言行与文明服务》(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1997年8月29日播出)这一新闻节目中就通过穿插车辆检验所门前的烟摊从生意兴隆到无影无踪的故事,来说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过去司机们来车检所办事,常常买香烟给车检所的人送礼,因此车检所门前摆起了一溜烟摊,烟贩们在这里找到了"市场";然而,绵阳市进行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以后,对窗口行业的文明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车检所这个有一定权力的单位增强了办事的透明度,风气大变,不再搞"黑箱操作"了,司机们也就不必"烧香拜佛"了。香烟摊贩们见没生意可做,只好撤走。这一生动的故事,比起平淡的叙说要有意义得多。窥一斑以见全豹,此之谓也。
再比如1998年5月2日《新闻联播》头条播出的《湖北宜昌:端掉税官金饭碗》这一节目,开头便讲述了一位大学本科毕业生因工作不努力而下岗转为"学岗"的故事,很快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说明宜昌国税局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1997年获得全国电视新闻系列(连续)报道二等奖的节目《投资不增、成本不升,效益提高缘何而来--辽河油田资产经营责任制的启示》,成功地将新闻故事运用到经济报道中,使一般观众觉得深奥的经济道理变得明白易懂。节目中讲到企业占有资产的多少和取得效益的多少要挂钩,使得原来争相购买豪华小轿车的企业转而主动将占用成本的小汽车退出,这一故事就形象地说明了辽河油田改革措施落到了实处。
通过纪实性的现场采访强化新闻事实电视新闻声画合一的特点使其报道手段远比广播、报纸先进,妙就妙在它能原汁原味地将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和盘端出,使观众自己去品尝。1998年10月2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栏目播出的新闻节目《不该终止的山林承包合同》,有一段记者与"村支书"的现场交锋,将村支书阳奉阴违的形象暴露无遗。
在村头,记者正巧碰见了那位违背了党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村支书,于是立即开始了戏剧性的对话。记者问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时,村支书满脸堆笑,对答如流,但记者一问到终止山林承包合同的事情时,对方立即变了脸,态度也变得蛮横了。这样一副前后判若两人的真实面孔,活脱脱地表现了农村个别基层干部虚伪和恶劣的言行。这种采访比起那些"导演"出来的访谈更具新闻性和真实感,几乎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天籁",任何文字上的"神来之笔"都难以替代。《焦点访谈》栏目播出的《"罚"要依法》,给观众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位在公路上乱罚款的警察,他开口罚款就要20元,并不说明理由,只说:"来来来,下来我告诉你。"当隐性采访的记者再询问时,警察恶狠狠地将罚款瞬间变为了"40!"并手拿罚款单朝驾驶室扑打。这么一副嘴脸,恐怕是电视剧也表演得没这么逼真。这就叫触目惊心,乱罚款的严重程度比记者说一千道一万还要明白。
捕捉典型的动态画面,寓情理于形象之中电视画面比静态的摄影照片更富视觉冲击力之处,就在于它可以展示动感强烈的画面语言。所谓精彩的经典镜头,往往都具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1998年"抗洪"电视报道中,由湖北电视台记者拍摄的人民警察勇救小江珊这一场景,打动了海内外无数观众的心,丝毫不亚于美国大片的魅力。为什么呢?这就是它的不可重复性和不可表演性!在肆虐的洪水中,弱小的6岁女孩江珊紧紧抱着赖以生存的小树,而乘着冲锋舟的人民警察在接近小树的刹那间一把抱住了小江珊,倘若稍一失手,后果就不堪设想。摄像机将这一瞬间记录下来,经过电视画面的广泛传播,使人们久久不忘。那些宏大的抗洪场面固然惊天地、泣鬼神,但激流中的小江珊的形象和她被救的过程,也同样令人荡气回肠。
再比如1998年3月13日《东方时空》播出的新闻节目《面对机构改革》,结尾时那源源不断驶出机关大院的下班车辆,极富象征意味,惹人遐想。如此之多的车辆,如此之多的机关干部,说明了什么呢?让观众自己去判断吧。用不着画蛇添足的解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电视新闻用形象的事实说话,殊途同归,目的就是为了在好看的同时使观众认同、接受新闻信息。艺术作品讲究赏心悦目、寓教于乐,新闻报道也要避免枯燥乏味,而力求生动活泼。当然,电视新闻决非不要理性思维,选题阶段和采访编辑的全过程都需要理性思维,但理性思维必须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电视新闻才会熠熠生辉。
看了有关于形象思维的名词解释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