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自驾游攻略
观长河落日,赏高昌之乐,饮葡萄美酒,游火焰之山,这里是吐鲁番,亚克西。让我们一起走进吐鲁番的世界,感受当地风土人情。
概述
吐鲁番地处新疆中东部,隶属维吾尔自治区,丝绸古路穿其而过,驼铃声声,丝竹悠长,商旅不绝,她热情如火,温柔似玉,让行者不辞辛劳,只为一睹芳容。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因地处盆地,降水稀少,日照充足,瓜果飘香溢蜜,以葡萄最为出名,堪称瓜果之乡。葡萄沟依山傍水,秀美优雅,长廊深邃静谧,观尝无核白葡萄、马奶子、红葡萄等臻品,可是一番享受。
吃完葡萄,便可到处游荡,高昌古城,屹立千年,栉风沐雨,交河故城,遗迹尚存,唐风浓郁,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历经沧桑,风采依旧,阿斯塔那古墓群,墓道纵横,藏有千年古尸,艾丁湖,湖水似月,晶莹皎洁,还有那火焰山,每当盛夏,红日灼空,山体似火,飞鸟匿踪,不可逼近。
坎儿井遍布吐鲁番地区,与万里长城、京杭运河并称古代三大工程,因酷热少雨,先民开挖井渠,引高山雪水,灌溉良田,禾黍盈盈万顷,来吐鲁番,坎儿井必看,它可是这里的血脉。
此地维汉回聚居,宗教氛围浓厚,别具巴扎风情,月上柳梢,葡萄藤下,维族姑娘,载歌载舞,身姿曼妙,歌声悠扬,让旅人松弛身心,沉溺其中,异域风情,难舍难忘。
吐鲁番为南疆一隅,她虽饱经风霜,却风韵犹存,历史的厚重,风光的壮美,在她身上,完美诠释,引八方游客,观长河落日,品历史沧桑,饮葡萄美酒……
历史
吐鲁番,自汉以来,一直是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吐鲁番之谓,最早见于明人陈诚所著《西域番国志》一书,意为富庶丰饶之地。
汉朝称之为“姑师”,有车师国,王城为交河城,后被北凉王族沮渠氏所灭,建高昌国,继而被柔然消灭。至唐代,设安西都护,称为西州,唐末被吐蕃所占。元朝设察合台汗国,为铁木真次子察合台封地,后分裂为东西两部,吐鲁番为东察合台汗国之都城。清乾隆时期,设吐鲁番领队大臣,光绪12年,置吐鲁番直隶厅,隶属迪化府,辖今吐鲁番、鄯善、托克逊三县范围。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华民国建立,将直隶厅改为吐鲁番县。新中国成立后,撤县设市,即今之吐鲁番。
文化
吐鲁番,以丝绸之道而闻名,东西方文化交汇,民族杂居,宗教融合,使其文学艺术独具特色。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古城、石窟寺、烽燧、墓葬、岩画等遗迹达200多处,历史跨度一千多年,记载语言24种之多,德国学者林凯特惊叹道:“多种文化、多种宗教、多民族充分交汇和融合,在整个丝绸之路上,我们找不到哪一个地方,在文化面貌上像吐鲁番这样丰富多彩。”
除此之外,吐鲁番古为歌舞之乡,风靡朝堂的高昌乐,便来自此处,隋将其作为飨宴之礼,唐太宗时,设高昌乐部,成为唐十部乐之一,受其影响,形成当今歌舞艺术。
环境
吐鲁番地处新疆中东部,吐鲁番盆地中部,位于天山支脉博格达峰南麓,北至天山分水岭,与乌鲁木齐等县毗连。吐鲁番是中国地势最低、气候最热之地,干燥少雨,日照时长,辐射强,是全国著名干热区。春季升温迅速,多有大风,有“风库”之称,夏季高温,温差较大,秋季降温迅速,冬多严寒,但风小雪少。
民族
吐鲁番地区主要是维吾尔族的聚居区,占当地居民七成以上,此外,汉族、回族、哈萨克族、柯尔柯孜族、蒙古族、锡伯族等33个民族,亦在此地聚居。
旅游季节
吐鲁番是典型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日照充足,降雨稀少,大风频繁,辐射较强,仅次于青藏高原,日温差和年温差较大,全年平均气温13.9℃,高于35℃的炎热日在100天以上。
冬季寒冷,但风小雪少,无稳定积雪,多晴朗天气,此时出行,银装素裹,别有一番风味。
春季干燥少雨,风多力强,达坂城风口甚至流传“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之说,此时并不建议出行。
夏季高温少雨,温差较大,夜间并不会感到炎热,此时出行,可游览遗迹,观火焰山。
秋季天高气爽,昼夜温差大,此时瓜果正熟,适合出行,但是游客最多。
最佳出游时间
7—9月出游最佳,此时瓜果成熟,天气晴朗,少风少雨,树荫浓茂,夜晚凉爽,不会有炎热难耐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