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政工论文>

2017国内外国际经济形势论文

家文分享

  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变得相对平缓,经济形势情况较为稳定。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的2017国际经济形势论文,欢迎阅读。

  2017国际经济形势论文篇一:《经济危机形势下的国际货币体系》

  内容提要:经济危机发生前,国际货币体系表现为中心――外围格局,这种格局使全球国际收支产生了严重的失衡。一方面是美国经济项目逆差和财政的严重双赤字,另一方面是资源性输出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经常项目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和外汇储备的累积。经济危机的爆发使人们对这种格局能否持续产生担忧。但至目前来看,人们尚未对美元汇率失去信心,美元本位仍没有动摇,这种失衡的格局短期内还将持续。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在2008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中,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使得其他国家和地区无法控制风险,尤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着诸如危机转嫁,货币错配,货币政策两难困境等风险。这引起了更多人对美元地位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变局的思考。

  一、危机发生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特征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和1976年的牙买加会议以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牙买加体系时代,牙买加体系无本位货币及其适度增长约束,无统一的汇率制度,也无国际收支协调机制,实质是国际放任自由制度,因而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牙买加体系下国际货币本位已经与实物价值完全脱钩,多种强势国家的信用货币,美元、欧元、日元等充当世界货币的角色。国际经济学的主流分析因而认为牙买加体系是崭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但在牙买加体系时代,资本流动频繁、数额巨大,主要货币的相对汇率易变并且波幅较大,尤其是美元依然具有在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美元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资产中的比重达到2/3左右,超过九成以上的外汇交易与美元有关,全球贸易出口的一半以上也以美元来计价。此外,所有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也是以美元计价,在当前的国际石油交易中,美元更是垄断了计价货币的地位。在美元本位制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位于体系的中心,以东亚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以中东国家为代表的资源输出国位于体系的外围。外围国家实行出口导向和鼓励FDI流入的增长模式,对外汇市场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并施加某些管制,积累储备,鼓励对中心国家的出口。与此同时,东亚国家和中东国家的大部分外汇储备又以投资于美国金融资产的形式回流美国,压低了美国金融市场利率,进而拉动美国国内需求,促进美国经济增长,同时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不断扩大。美国巨额的经常账户赤字获得外围国家稳定和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同时对外围国家的FDI又让美国公司获取大量超额利润,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得以继续。失衡主要表现为日益两极化的发展趋势一极是美国经济项目逆差和财政的严重双赤字:另一极是资源性输出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经常项目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的不断扩大和外汇储备的累积。

  对于全球国际收支失衡能否维持,存在两派观点。一派观点以Dooley,Folkerts-Landau和Gerber(以下简称DFG)的“复苏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最为典型。DFG(2003)认为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实质是“复苏的布雷顿森林体系”(Tne RevIved BrettonWoods System,以下简称BW 11)。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随着亚洲国家和地区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他们逐渐取代欧洲,日本成为新的“外围”,前苏联、东欧一些转轨国家也相继成为“外围”,美国的中心地位则保持不变。DFG将亚洲地区称之为贸易账户地区,将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拉美称之为资本账户地区。作为外围的贸易账户地区首要的政策目标是构建国内资本存量,实现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即使美国持续的经常账户赤字导致美元贬值的风险不断积累,外围国家依然将持续为美国提供融资以促进本国出口。最初,DFG(2004)认为BW II能够继续存在很长时间(“an era”,约20年),并预期在20年内不会消亡,直到中国城市工业经济将剩余劳动力基本吸收。他们甚至认为,“即使(中国)这一劳动力储备不复存在,印度也将以其庞大的劳动力供应成为‘外围’”。后来DolIey和Garber(2004)的态度有所变化,认为美元最终将不得不贬值以阻止外债无限积累,但认为调整会在若干年后以软着陆的方式进行。Garber认为,新体系将再持续八年的时间。DFG坚持认为BW II将至少在中期存续的最根本原因是,他们认为目前的制度安排使“中心”和“外围”双方受益。

  另一派学者则对BW II中所谓的“中心”和“外围”双方维系这种安排的种种努力能否持续提出了质疑。如Eichengreen(2004)认为,在新体系下,单个国家的利益不会服从于整体外围的利益,即不存在一个强有力的行动集团。因此即使存在新体系,这个新体系也不会持续太久。Roubini和Setser(2005)预测,如果没有政策和结构调整,2008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将占GDP的8%,净外债余额将占GDP的50%,亚洲央行的外汇储备将从2.4万亿美元攀升至5.2万亿美元。亚洲央行不愿意也无能力消化增加的储备,一旦它们不能按比现在更高的速度增持美元储备,BW II便会崩溃。Rajan(2005)认为:“尽管外国官方机构在增加购买美国金融资产,但目前持有美国资产的主体仍然是私人――而非中央银行……一旦私人投资者认为美国贸易赤字难以解决而不愿再向其融资,则美元存在暴跌的可能”。Dullien(2005)认为如果东亚经济体将美元资产转化为欧元资产,则钉住制难以维持。Roubini和Setser这样的悲观主义者预计BWII会在两三年内崩溃,多数学者认为BW II不会在短期崩溃但风险很高。

  综上所述,质疑BW II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BW II非常脆弱,单方面外汇干预、抛弃美元资产,各国资产多样化,美元大幅贬值、实际利率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油价上涨,地缘政治等任何因素都将造成BW II崩溃(Dooly,2008)。因而大多数学者们认为BW II即使在近期可能运转良好,但是从中长期来看也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在中长期内,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不可能以目前的速度增长下去,东亚各国(地区)也不会愿意以目前的速度继续增加美元资产的持有量。

  二、全球经济危机对同际货币体系产生的冲击

  全球经济危机发生以前,BW II就遭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质疑。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与深化更加剧了国际社会对于BW II能否继续维持的担忧。

  从中心国美国来看,首先是美元本位前途叵测。金融危机以来,美元曾出现过大幅贬值情况。美元指数从2006年9月的86一路降至2008年8月的73。美元不断贬值,造成石油、黄金价格大涨,欧元,澳元等货币也出现较大升幅。然而随着次贷危机开始蔓延到其他经济体,演变为世界经济危机以后,欧洲、亚洲等地区经济衰退势头超过美国,出口大幅下降和经济

  收缩取代通胀和流动性成为人们的担忧,全球资金重新寻找美元作为避风港,欧元、澳元、英镑等货币转而贬值,美元再次升值,美元指数重回2006年9月水平。美元的再一次走强说明美元的国际主要储备货币地位还没有改变。但需要关注的是美国实施的极为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的负面冲击。无论是布什政府70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纾困计划(Troubled Assets Relief Program,TARP)、奥巴马政府的8000多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还是美联储的各种创新信贷机制,最终都将埋下美元汇率大幅贬值的种子。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预测,即使不包括奥巴马政府的经济刺激方案,2009财年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将达到1.2万亿美元,超过美国GDP的8%。美国如何为巨额救市成本融资,一直是全球投资者关注的问题。美国政府救市的资金来源不外乎三种途径增加税收、美国财政部发行国债由美联储来购买、财政部发行国债由其他国家央行来购买。增加税收在目前情形下是根本行不通的,在消费低迷,内需不振的情况下,增加税费收入,不仅可能加重企业的负担,加快企业的倒闭速度,也会严重削弱民众的购买力。布什政府的7000亿救市方案还不得不附加了1500亿美元的减税计划,才最终获得国会投票通过,奥巴马新方案更是加大了在减税方面的投入,据称修订方案总额的42%要用于减税:第二个途径,美国财政部发行国债,由美联储来购买,这种方式相当于美国政府通过印刷钞票制造通货膨胀来为危机买单,这将造成美国国内的严重通货膨胀以及美元大幅贬值,这对于维持美国宏观经济稳定以及美元霸权都是相当不利的。三是美国财政部发行国债,由其他国家央行来购买,这会导致几个问题首先,增发国债将降低美国国债的信用评级,使已经持有美国国债的国家受损。其次,与加印钞票一样,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另外,发行国债可能使那些更需要资金的地方,因失血更受资金短缺的困扰。次贷危机爆发至今,增发国债成为美国政府的主要融资方式。2007年美国国债的净发行额为5490亿美元,2008年猛增至1.47万亿美元。但发行国债不是没有代价的。一旦新增国债供给量(占存量国债约20%)超过市场需求量,则新增国债的收益率将会显著上升,导致存量国债市场价值显著下跌,这就可能引发外国投资者减持美国国债,使美国陷入融资困境。如果第三种方式行不通,美国政府可能再选择第二种方式。而一旦美国政府走上印刷钞票、制造通胀与美元贬值的道路,则全球货币体系将面临新一轮的源自中心国家的通货膨胀狂潮,持有大量美元储备的外围国家将遭受严重的资产损失。全球货币体系将迎来新的动荡局面,美元本位制则面临突然解体的危险。

  从外围国家来看,危机使外围国陷入困境。DFG认为要使8W II能够维持,外围国家必须保持持续的出口增长和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一旦外围国家出口下降,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用以购买美国国债,BW II就可能会崩溃。相对于其他地区,亚洲似乎具有先天优势来度过这次难关巨大的官方储备,有不断改进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健康的公司资产负债表和健全的银行体系作为缓冲。然而,由于亚洲与全球其他地区紧密的贸易和金融联系,亚洲经济亦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陷入严重的衰退。

  首先,美国的经济衰退导致美国进口需求下降,对贸易伙伴国的出口行业构成冲击。随着美国股市与房地产市场的资产价格下跌,以及商业银行对贷款审核标准的加强,美国居民已经很难维持举债消费,直接减少美国本国的进口。美国经济下滑还通过影响全球其他国家的宏观经济增长而影响到其他国家的进口。对于东亚出口导向经济体而言,其宏观经济增长受到显著拖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2008年11月出口跳水27%,第四季度出口较上季度下降了13.9%,日本的出口急剧下滑在亚洲“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国接连爆出比最坏的预想还要低迷的数据。泰国11月出口额下降19%,创17年来最低水平。印度的汽车零件出口也跌至20余年来的谷底。中国11月份出口下降2.2%,是近7年来的首次出口下降。亚洲各国(地区)之间的贸易也正大幅下降。台湾地区和韩国对中国大陆的出口分别较夏季的峰值下降了44%和37%。出口的下降拖累了各国的经济增长。日本2008年第四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较上季降33%,名义GDP较上季度下降1.7%,经济降幅创30多年来的最高水平。中国第四季度增长仅为6.8%,创7年来最低水平。韩国第四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急剧下跌,与前一季度相比萎缩了5,6%,是十年来首次呈现季度萎缩的一个季度。全年的GDP增长了2.5%,为1998年以来的最差记录。台湾去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为-8.36%,为历史上最大单季衰退幅度,全年经济增长率接近零,为0.12%。新加坡去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长率较上季度下滑了16.9%,是该国自1976年以来最差的一个季度。2009年以来,各国的出口和经济增长仍没有好转的迹象。

  其次,经济危机造成全球流动性收缩,外围国家外汇储备规模骤降。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大量国际资本流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越南和印度),使这些国家面临经济过热、市场泡沫、通货膨胀风险,IMF将2007年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净流入修正到6800亿元,是历史纪录2005年的两倍还多。但进入2008年8月份,受全球信贷紧缩的影响,资本流入的势头逐渐转向,尤其是10月份骤然降温,出现大量的资本逃离。与此同时,美元在2008年7月份开始强劲升值,这种升值吹响了美元资本回流的号角,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条件更为苛刻,导致发展中国家外部融资吃紧。据IMF数据,2008年,亚洲新兴私人外部融资(债券,股票和贷款保险)直线下降,第三季度只有1 370亿美元,而2007年同期该数值为2110亿美元。根据野村证券的统计,2008年初至11月,外资出售了约630亿美元除日本外的亚洲股票,其中卖出330亿美元韩国股票,约120亿美元的印度股票。投资组合资金的外流大大削弱了一些国家的货币支付能力。一些2008年经常账户赤字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印度,韩国,新西兰和越南。其货币有效汇率经历了大幅贬值,与此同时,诸如中国,日本和新加坡等经常账户盈余国家的货币大幅升值。面对资本外流的状况,一些国家大量干预市场以坚挺其本国货币,由此导致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大量损失。10月份,除中国以外的亚洲外汇储备总共“缩水”约1190亿美元,其中印度的减少数额最大,韩国10月份外汇储备则创有史以来最大单月跌幅,连续第七个月减少,创近三年最低点。此外,印度尼西亚外汇储备“缩水”10.5%,新加坡减少3.9%,中国香港的降幅则为3.5%。

  但奇怪的是,虽然各国的外汇储备在缩减,但各国依然在迅速积累美国国债。以中国为例,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0月,中国持有美国国债6529亿美元,继9月超过日本后,继续保持美国国债的第一 大持有者地位。各国对美国国债的热捧支撑了美元的中心地位,使美国金融市场依然能保持较低的利率,这说明经济危机导致美元本位制全面崩溃的可能性很低,因此DFG(2008)认为这种复苏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从2008年起将至少再持续5年以上。究其原因,这次突袭而来的次贷危机是以一种不同于上述经济学家所警告的形式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了冲击,虽然市场参与者对美国金融市场以及美国金融产品丧失了信心,但并未对美元汇率失去信心,危机虽然使美国这个中心国家的经济受到了重创,但危机对欧元区,英国日本的冲击却更大,甚至失去和美国竞争的能力。也就是说,现在已没有哪个国家的货币能够取代美元,更不用说有哪个国家的需求能够取代美国的需求。因此,很难期望国际货币体系在危机结束后能够发生重大变化,甚至美元作为中心货币的地位被削弱的过程都可能是非常缓慢的。

  三、国际货币体系展望

  虽然美元本位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但从长期来看,美元作为中心货币的地位将被逐渐削弱,但这种国际货币体系的合理化改进将首先是以削弱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本位和美国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国”为条件的,必然会遭到美国的反对。从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方面看,为了避免爆发金融风险,他们也没有动力大幅调整汇率以恢复全球经济平衡。而且国际货币体系走向多元化和用“对称解”的办法解决n-1问题,形成比较均衡的国际收支调节责任承担机制,需要国家间的对话、协调和合作,在主权国家林立的世界,基于共同利益的跨国家和超国家行动,从来就是困难的,脆弱的。因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将具有长期性,且充满摩擦和矛盾。

  首先应加强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国际货币体系的合理化改进首先需要地区之间的协调和合作。东亚地区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自身的货币金融合作。虽然由于东亚地区经济异质性较强、存在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形成合力的难度较大,但东亚货币金融合作依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东亚达成了货币双边互换的清迈协议,并建立了“10+3”共同外汇储备基金,在此基础上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应继续推进,货币互换多边化,成立制度化的协调机构,将东亚储备库倡议做实、加快发展东亚区域债券市场,将是未来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方向。

  其次应继续敦促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新兴市场国家对IMF对危机的反应迟缓以及贷款条件性(conditionality)一直非常不满。自2006年开始,IMF启动了一系列的改革以维系自己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如增加新兴市场国家的份额,增加每个国家的基本投票权,计划扩展其宏观检测职能,特别是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对全球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多边监测上来,而非集中于第四条款下的双边监测等。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IMF还推出了一系列新的贷款机制,以增强反应速度,将贷款与条件性脱钩。例如,在IMF2008年10月的年会上,IMF激活了紧急融资机制(Eme rgency FinancingMechanism,EFM),该机制使得贷款可以在48至72个小时内得到批复。又如,lMF在2008年10月计划推出短期流动性贷款(short-Term Liquidity Facility,SLF),这一贷款的最大特点是没有任何政策条件性。但次贷危机的爆发依然对IMF构成了新的挑战一方面,IMF没能预测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方面,IMF有限的资金规模对于危机救援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鉴于此,为了更好地实施多边监测职能,IMF必须和一些负责对全球金融市场进行微观监管的国际金融机构加强合作,例如国际清算银行、巴赛尔银行委员会、金融稳定性论坛等。为了增强IMF可动用的资源,IMF有必要进行增资。新的增资应与重新分配份额结合起来。此外,应扩大特别提款权(sDR)的发行和使用范围,使之成为国际储备与支付的重要补充手段,避免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汇率发生过大幅度的波动,有利于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稳定。当然,进一步加强国际金融机构多边协调,保证协调机制的有效性,则是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成功的一项重要前提条件。

  2017国际经济形势论文篇二:《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经济已经不如新常态,尤其是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中,我国经济已逐渐融入到国际化经济中,文章主要讨论世界经济当前的主要形势,并针对这种形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展开分析,从而根据这种影响采取相关对策。

  关键词:国际金融;经济形势;经济影响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变化,我国经济已逐渐步入一个新的环节,经济新常态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变化的重要形态,其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变化,各国经济形势都进行了相关变化,其国际经济对当前我国就业问题已经形成一种全面的影响。

  二、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概述

  (一)世界经济

  当前世界经济整体增长缓慢,尤其是在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十分脆弱,西方发达国家深受债务和财政紧缩问题影响,导致各个国家的失业率明显高于危机前的平均水平,相续导致经济的恢复能力不足。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相关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逐渐显示出来。

  (二)美国经济

  美国经济作为发达国家的主要体现,其经济形势影响着其他国家相关政策,这对美国经济的具体情况十分不利。今年来,美国失业率回落至9%以下,初次申请救济人数不断下降,这在一方面的体现出经济指标进行回升,另一方面表明美国经济有所回升。当然美国经济恢复缓慢问题依然无法得到解决,在新时期的发展中,无法促使经济摆脱无就业复苏的状态。其技术创新也呈现出低谷状态,但在后期的发展中呈现低速增长状态。

  (三)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的增长低于预期状态,这是由于日本经济在2012年灾后重建的拉动效应的情况带动下进行的。日本经济增长呈现当前这种状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全球经济发展放缓日元升值从而导致日本外需疲劳,另一方面是由于日本国内的电力供应紧张,震后重建工作的缺乏相关经济支持,从而导致的经济前景达不到预计要求。

  (四)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金融市场是对金融影响的重要环节,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市场心态也变换武昌,这对国际经济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世界各国的经济产生了重大 的冲击,还对市场经济的预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今年来的市场经济格局没有明确的变化的情况下,市场经济核心因素也变动不大。在今后一段时间,市场经济将会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式局面,这将进一步导致国际各国经济受到巨大挑战。

  三、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从宏观上而言,国际经济型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有利影响方面,另一方面表现在不利影响方面。有利方面包含了经济的发展形势和对经济战略的影响,这种融合不仅仅表现在对贸易的影响方面,更主要的还是表现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其不利方面主要表现在对我国经济价格的影响,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我国就业方面的影响。

  (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国际市场的巨大变化下,国际经济增长速率明显下降,由于我国的经济对其他国家有着较大的依赖性,所以我国经济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加大,不可能在国际经济这个大环境下不受丝毫影响。从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的GDP数据可以了解到,我国2015年内的生产总值为676708亿元,GDP增长速率为6.9%,2010 年我国的GDP增长速率为10.6%,2011年为9.5%,2012年为7.7%,2013年为7.7%,2014年为7.3%,2015年为6.9%,为近年来最低值,由此可见,近年来我国的GDP年增长速率正在逐渐降低,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着较大的影响。

  (二)对贸易的影响

  由于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尤其是美国等发展国家,随着这些国家的市场需求大大降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发展缓慢,失业率大幅度上升,导致我国的对外贸易趋势日渐紧张。2014年,我国经济受国际经济影响,经济增长十分缓慢、一些矛盾日益凸显出来,我国对外贸易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3.4%,其中,出口增长率为6.1%,进口增长率为0.4%。从2014年我国进出口增长速率的具体月份来看,在2014年1至3月份,我国的进出口增速受国际市场的需求影响出现大幅度下降,从4月份开始,外贸进出口的增长速率有所回升,并出现较快增长。

  (三)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由于全球经济形势变化较大,经济周期并不同步,主要的一些经济体出现了货币政策分化的现象,在欧洲一些国家支持经济复苏的形式下,美元的资产收益率以及美元汇率持续上升,导致国际的债市、股市以及汇市出现了较大的波动。我国的金融市场也受到较大的影响,我国的外汇储备陆续出现外币缩水的现象,金融市场的业绩大大下降。

  (四)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由于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出现大幅度回调、经济增长速率较低的现象,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有所降低。在2008年的2月至9月期间,居民在食品价格、工业品以及燃料购进等方面的消费价格出现回落,从1月份至11月份我国居民的消费情况来看,食品类价格、烟酒价格、医疗价格以及工业品价格都或多或少地出现增长,而在服装价格、交通价格以及娱乐教育用品价格等有所降低。由此可知我国的通货膨胀有所缓解,但是经济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

  (五)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经济形势对我国就业情况的影响是作为一个国家衡量经济标准的重要环节,其关系到人们群众的整体利益。在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其对我国就业情况的影响十分巨大,这也是和全球经济增长缓慢,美国经济复苏相对稳健,欧元区却因受到债务危机导致其基础不牢固,日本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而我国经济和印度等地区的经济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冲击较小,依然保持快速增长状态,但又受到国际经济条件影响,我国整体经济形势呈现不太乐观的状态发展。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1%,较2014年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整体增长2.0%,较2014年同比增长0.2个百分点。而新兴经济增长速度为4.0%百分点,较2014年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通过统计发现我国2015年上半年总出口价值为6.57万 亿元,增长0.9%,由此可以发现,我国出口产业受到国际金融经济的影响,持续保持增长状态,对就业的影响依然不容忽略。当然这种影响也和社会人口基数有很大关系。   四、面对影响我国应采取的策略

  (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我国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局面时需要完成的重大任务,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希望看到的。虽然现阶段的经济形势并不理想,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体趋势并没有改变,只要充分发挥我国经济的特点,针对问题具体解决,就可能将挑战变成动力,出现经济平稳且较快的增长。

  (二)扩大国内需求

  在其他国家对我国需求萎缩的情况下,我国必须不断扩大国内需求,不断发掘国内需求的市场,将扩大国内需求视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在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的情况下,结合基本国情的相关特征我们会发现,扩大国内需求并不困难,在扩大国内需求时要注重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将服务业与就业充分结合,以提高消费水平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三)调整经济结构

  在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下,为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必须要转变发展观,从长远角度出发,调整经济的结构。进一步突破与产业有关的关键技术,抓好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推进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区域性生产力的差距,淘汰落后生产力,不断创新适合发展的生产力,积极从调整经济结构方面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五、结束语

  国际经济形势固然对我国的经济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但是在众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必须从各个角度出发,寻找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大实践力度,努力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阅军.浅谈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中国城市经济,2011(06).

  [2]宋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05).

  [3]洪银兴.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2012(71).

  [4]毕吉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的影响[J].国际商务财会,2008(04).

  [5]叶青林,冷崇总.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J].价格月刊,2009(02).

  [6]邢伟.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就业的影响[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6(06).

  2017国际经济形势论文篇三:《互联网金融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计算机作为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更希望它能够成为网上货币交易的工具。现有情况下,移动支付、云计算、余额宝的出现更促使人们从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交易过渡到了互联网交易。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相互结合而产生的领域,其发展潜力引起了世界各国金融业的重视。互联网金融依托于网络而存在,所以其交易的速度和便捷程度远远优于银行。但是也由于其依托于互联网,所以在运行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将重点介绍互联网金融在运行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互联网金融的模式、特点和对于国际经济形势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风险分析 应对机制 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便捷了世界各国经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现代企业依托于互联网进行网上订单和网上汇款,比实地进行交易的效率更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这就不得不引起一些经济学家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会对传统金融模式产生多大的影响,会多国际经济形势造成怎样的影响是我们所以谈论的重点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出现,重组了资本市场的投资金融结构,对传统金融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下面我们就重点介绍互联网金融在实际运转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于国际经济形势有着怎样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在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之前,我们应当明确什么是互联网金融。所谓互联网金融是由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互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领域。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是,互联网金融所采用的媒介不同,而且金融参与者的形式也不同。在互联网金融中,金融参与者依托的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交易效率,使得参与者的资金运转速度更快。互联网金融比传统金融具有业务更加透明、金融参与者的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交易成本更低、操作更便捷等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正是当下金融者所需要的,所以,可以说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符合大众对于金融市场的需求,满足了大众的基本需要。所以当互联网金融出现之后就被大众所接受和推广。互联网金融在交易方式上依托的是第三方支付,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交易双方的经济利益。而且我们所说的互联网金融也不是单纯的指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业之间的结合,而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依靠安全快速的运转被广大金融参与者接受并推广的一种新模式和新业务。互联网金融在推广之处也曾受到大量的质疑,但是随着国际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人们对于互联网金融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和认识,并接受和自觉推广互联网金融模式。现如今,互联网金融已经涵盖了个人贷款和企业融资等方面,并且也开创了网上银行和第三方支付等业务。可以说,现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已经趋于成熟,在未来的国际经济金融市场上互联网金融也会越来越多的被采用,且会同传统金融市场一起促进国际经济的融合和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点和模式

  我们所说的互联网金融指的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行业的结合,但也并不是这二者的简单结合,而是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金融参与者自愿加入并推广的一种金融模式。之所以互联网金融被广泛的接受和推广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种特点和独特的金融模式。

  (一)互联网金融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互联网金融的成本比较低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大的金融平台,金融参与者可以依托于互联网在这个平台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以及找到自己所能接受的价格。从这个层面进行分析的话互联网金融提供了一个很大的交易平台,减去了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市场成本。另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中,供求双方是进行的自助交易,减去了中介的费用,也没有交易成本和垄断利润,所以在交易中就省去了很多的成本,从这一层面进行考虑,互联网金融也减去了很多现实中所需要的成本。就这两点分析,互联网金融的成本比传统金融业的成本更为低廉。

  2、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效率很高

  互联网金融依托的是互联网技术,不同于传统金融行业的是,供求双方在进行交易时的速度很快,并不需要等待。传统金融市场上,买方在进行交易结账时需要等待很长的时间,而互联网市场则不需要,在进行交易时是一对一的进行。交易速度很快,效益效率很高。

  3、互联网金融覆盖面很广

  互联网金融的覆盖面很广,因为是依托于互联网而存在,所以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中,任何地域,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交易。而在传统金融市场中,仅能够在一段时间内进行交易。所以在这一点上,互联网金融的覆盖面是很广的。

  4、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很大

  作为新兴的一个领域,互联网金融存在很大的运行风险。具体而言,互联网金融涉及到供需双方之间的资金交易。而现在情况下,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所以出现资金纠纷时没有法律依据进行参考。这就容易导致钱到货不到或者货到钱不到的恶性时间的发生。另外,由于是网上交易,所以也存在一定的网络风险,例如黑客通过电脑技术盗取客户账号进行交易或者直接到去账户资金问题的发生。在这种程度上讲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很大。

  (二)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一个主要模式就是信息处理模式。这个模式也被大家所熟知,这是互联网的一个特点。在互联网上面,我们可以查找我们所需要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信息。从金融角度来讲,互联网金融向参与者提供了大量的金融信息,让其能够通过对各类信息的整合和处理,以归纳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对自己的投资做出参考依据。

  互联网金融模式中的第二种模式是依托于电商所存在的模式。这种模式以电网为平台,为参与者提供资金借贷业务,支持参与者进行资金借贷。互联网则以中介的模式存在,对借贷双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甄别和提供信用支持以满足双方的需要。

  互联网金融模式中的第三种模式是通过交互式营销,借助互联网手段,将传统营销渠道和网上营销渠道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实与网络经营的连接,实现了效率的最大化。向供需双方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交易平台。使得供需双方在交易上的安全性得到保证。


猜你喜欢:

1.2017国际宏观经济形势

2.2017年如何看当前经济形势论文

3.2017国内经济形势论文

4.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经济形势

5.2017经济形势论文

    2793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