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字类的学术论文(2)
最新文字类的学术论文篇二
中日文字交流研究
摘要:日本是中国的邻国,古时日本各方面均曾受中国的影响。其中在文字体系方面,日本吸收中国汉字发明了汉字的变异体――假名。我国在民国以前,汉字通过反切法来标注发音。日本在源源不断接受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在文字方面,他们吸收了汉字反切法,通过假名拼切日语中汉字的发音,这种方法被称作“假名反”。“假名反”对日语音韵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汉字;假名;变异;汉字反切法;假名反
一、汉字反切法
“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并非所有的文明都具备这一切特征”①。而位于亚洲的中国文明是最古老的,也是最独特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是唯一将古老文字保存下来的国度,其他三个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均被之后简易的文字所取代,而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产生的文字迄今未能被解释,“印度河流域的文字为象形文字,上一行由左往右读,下一行右右往左读”②。因此汉字在世界文字史中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汉字的延续性正是中国悠久文明历史的体现之一。
众所周知,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是不标音的。那么学汉字的人碰到生字、难字怎么念呢?现在我们用汉语拼音字母给汉字注音,但古代汉字标音用什么方法呢?民国之前大致说来有以下四种,或者说四个阶段: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
1、譬况法。就是用描写性的语言来说明某一个汉字的发音状况。
2、读若法。就是用一个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如“��(xun2),读若宣”,“蜡,读若狙司之狙。”
3、直音法。就是用一个同音字来注音。如“诞,音但”,“中,音忠”。这种方法才算得上是正式的注音方法,其优点是简捷明了,比读若法精确。
4、反切法。就是用两个汉字来拼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反切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表示反切声母的第一个字叫作反切上字,表示反切韵母的第二个字叫做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叫做被切字。
反切的基本原则:上字订声,下字订韵和调。即用反切上字的声母表示被切字的声母,用反切下字的韵母表示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
例如:“童”是“徒红”反(或“徒红”切),也就是用反切上字“徒”的声母/t/和反切下字“红”的韵母/ong/表示“童”字的发音。童的声调与反切下字“红”的声调相同,是阳平(二声),所以被切字“童”的发音为/tong2/。又如,《本草纲目》卷二十五写道“糗,去九切。”
直至近代1913年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发的“注音字母”(后改为注音符号,今台湾地区仍使用)之前,反切作为汉字的一种注音方式,在汉语学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反切的产生,代表了汉语语音学的开始;反切的使用,不仅使中国的注音方法大大地前进了一步,而且也促进了汉语音韵、文学声律的研究和发展,并且还对日本的音韵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汉字反切法传入日本及在日本的发展
反切在日本的研究,起源于日本的汉学家、学问僧对中国音韵学的介绍和对汉字字音的研究。高玉环认为,反切在传入日本到被广泛应用,并加以创新,再到衰败,共经历了四个阶段③:
(一)、汉字反切法的使用期――奈良末期至平安末期
应神天皇时期(270-310年),百济王派王仁携《千字文》和《论语》进献给天皇,汉字开始大量传入日本。至平假名、片假名出现之前,汉字是当时唯一的表记文字。奈良时期,随着汉文化的传入,《玉篇》(梁朝顾野王著)、《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切韵》(隋朝陆法言著)、《尔雅音义》(魏朝孙炎著,一般认为孙炎为反切的创始人)、《一切经音译》、《广韵》(宋代陈彭年等人奉召修订)等字书、韵书也相继传入日本。由于这些字书、韵书都是用反切来标注汉语发音的,所以反切法也随之传入日本。由于日本引进汉字的时代不同,各时代传入的字书、韵书中所标注的汉字发音也有所不同,所以汉字在日本的读音上有吴音、汉音、唐音之分。
由于中国的字书、韵书的传入,因此除了口耳传授汉字的读音外,反切法成为另外一种掌握汉字读音的方法。奈良末期至平安前期,汉文、汉诗风靡日本文坛,日本的文人百官为了创作汉诗开始研究诗的韵律,自然兴起了对反切的研究热潮,并出现了介绍反切的著作。在日本有关反切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平安初期入唐僧弘法大师空海撰写的诗论《文镜秘府论》。同时,日本的许多典籍中也开始采用汉语的反切来标注汉字的读音。《新译华严经音义私记》、《日本灵异记》等文献中都可见到用反切来注音的现象。
除了文人,研究汉字反切的另一支力量是学问僧。平安初期,印度的佛经大多由汉译后传入日本,由于佛经中的梵语大多用汉字的反切来注音,日本的僧人为了学习梵语,所以必须学习反切法。
以上可以了解到日本的汉学家、僧人通过对汉字字音以及梵语的研究,这一时期是汉语反切研究的极盛期。
(二)、汉字反切法的创新期――平安时代末期
日语中“五十音图”的来源与创作者,日本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但现代一般认为日语“五十音图”是平安时代末期天台宗僧侣明觉受汉语反切与悉昙学(梵文音韵学)所创。明觉在《反音作法》中有如下记载,体现了汉语反切对他的创作的影响:
“所言反音者,二字相合,成一字也。于上字取初声,于下字取终音。上字设有二借名、三借名,但取初一借名。下字虽有二三四借名,除初一馀取之,上下相合方成一字音也。但上字初借名五音之中简可取与下字初借名�同字。於平上去入者须依下字之低声。于轻重清浊者,可依上字之差别也。……东字有德红反,德字トク音也,红字コウ音也,平上去入依下字故,红字平声,故东字亦平声也。轻重清浊依上字故,德字轻清,故东字亦轻清也。” 反音作法,就是于反切上字取初声,于反切下字取终音,二者合称一字音。声调平上去入依反切下字声调而定,轻重清浊依反切上字而定。明觉运用中国的反切法,将上下二字反切,得到了日语中汉字的读音,与平安初期汉语反切不同,是创新后的日本式反切,对后世影响极深。
(三)、汉字反切法的异变期――镰仓时代
镰仓时代后,随着我国的《韵镜》、《切韵指掌图》、《七音略韵鉴》等韵书的传入,反切的研究再度进入复兴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为南北朝时代明魏(藤原长亲)所著《倭片假字反切义解》。
《倭片假字反切义解》所载反切口诀用现代语解释如下:
第一种:上父字(反切上字,下同)行竖,下母字(反切下字,下同)行横,其隅生子字(被切字)。
原文中例子有:伊(イ)上父,和(ワ)下母,反阿(ア)隅子。
即父字为ア行的“イ”,母字为ワ行的ワ,则父字走竖行,母字走横行,子字为ア行中与ワ同列的“ア”。
第二种:横行归父字,竖行归母字,其归生子字。
原文例子:阿(ア)上父,和(ワ)下母,反阿(ア)归子。
即父字与母字同段异行,横行归父字,所以子字归父字。
又如:也(ヤ)上父,勇(ユ)下母,反勇(ユ)归子。
即父字与母字同行异段,横行归母字,所以子字归母字。
可以看出,明魏所创的反切法与中国的汉字反切法不同,是针对假名的反切,属于日本在音韵学上的创新,对后世音韵学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汉字反切法在日本的鼎盛期――江户时代
室町时代后,随着以五山禅僧为代表的“五山文学”的兴起,日本对汉文学的创作热情再度达到高潮,因此这一时期,对反切的研究也就多了起来。江户时期,儒学家太田全斋根据明觉的“反音作法”与明魏的《倭片假字反切义解》对反切进行了整理,现叙述如下:
第一种,父字与母字异行异段的情况。子字为父字行的母字段的字。
如:“先苏典切”(先はソテンの切),先找到父字和母字从属的“行”,即父字“苏(ソ)”从属“サ”行,母字“典(テン)”从属“タ”行,因此写出父字和母字从属的行并对照。子字即为从父字行的母字段的字。
母字父字
典苏
タサ
チシ
ツス
テ→エ段セ
トソ
这个例子中,“テ”属于“エ”段,从父字所属“サ”行即得到子字“セ”。子字“セ”与母字“テン”的“ン”结合,就得到“セン”这个音,也就是“先”的读音为“セン”。
又如“克苦得切”(克はクトクの切)可按照上例得到“克”的读音:
母字父字
得苦
タカ
チキ
ツク
テケ
ト→コ
即可得到克的读音为“コク”
第二种,父字和母字同属于同一行或者同一段的情况下,横行为父字,竖行为母字。
如,父字与母字异行同段时,例:“东德红反”(�|はトクコウの反)
母字父字
红(コウ)德(トク)
カタ
キチ
クツ
ケテ
コ→ト
“コ”与”ト”都属于オ段,因此按照母字所属オ段从父字所属タ行得到“ト”,即得到子字与父字相同。之后再与母字“红(コウ)”的“ウ”结合,得到东的读音――“トウ”。
又如,父字与母字同行异段时,例:“霞胡加反”(霞はコカの反)
母字父字
加胡
カ
キ
ク
ケ
コ
这种情况下,父字(コ)与母字(カ)同行,子字为母字,即得到子字――“カ”,又因为母字没有尾音,所以得到霞的读音为“カ”。
第三种,父字与母字同行同段的情况。例:“功古红切”(功はココウの切)
母字父字
カ
キ
ク
ケ
コ
根据以上规律,子字为“コ”。“コ”加上母字红(コウ)的“ウ”即得到功德发音――“コウ”。
综上所述的切字法可以分为四类:
①纽声切:父字与母字异行异段。子字为父字行的母字段。
②对座切:父字与母字异行同段。子字为父字。
③上下切:父字与母字同行异段。子字为母字。
④即座切:父字与母字同行同段。子字为父字/母字。
遇到浊音或者拗音的情况,则把其改为清音进行反切就可以得到所需字的读音。然而由于这种方法比较复杂,近些年逐渐被更简便的罗马字拼音法所取代。
三、引发的思考
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不仅如此,对于传来的文化,日本并非不加判断全盘吸收,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性的接纳并进行改造。如严绍�T先生对日本明治维新后儒学在日本国内发生变异的研究中认为,中国儒学在日本近代被“重新阐释”,“致力于在‘传统’中寻求表述‘生存时代’的思想材料,”,从而“展现自己的生存的价值观念与试图影响社会未来走向的精神形态”④。井上哲次郎、服部宇之吉等为代表说倡导的“新儒学”就是日本对外来文化受容过程中对其改造创新以符合自己需要的表现之一。
本文明魏的《倭片假字反切义解》中呈现的反切以及江户时期太田全斋对明魏《倭片假字反切义解》和明觉“反音作法”的发展就是与汉字反切法完全不同的方法,它是假名自身的反切。这是日本学者的一种独特创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它是在受到对汉字反切法的影响下,为了方便学习汉字的读音,用日本假名对汉字发音进行标注的方法。众所周知,日语中的假名是汉字的变形,万叶假名是日语假名的滥觞,最初是用汉字来标记读音,后经演变,成为现在的平假名和片假名的形式。平假名是汉字草书的演化,片假名取自汉字的偏旁、部分、或整体。所以从字形上看,可以说假名也是汉字的“变异体”。而假名冲破了汉字只能表意的功能,兼具标音的功能,一跃发展为表音文字。汉字的“变异体”――假名以其比方块汉字更简单的字形作为注音文字成为日本近代以前日本学习汉字音读时的工具,对日本的音韵学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汉字反切法是用来标记汉字的读音,日本人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改良了反切法,称之为“假名反”,使它成为适合自身文字发展的工具,是汉字反切法的变异,对日本人学习汉字的读音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可以窥见文化交流对全人类的发展的深刻意义。(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
注解:
①[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从史前史到21世纪》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43页
②[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从史前史到21世纪》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69页
③高玉环.也谈日语的约音现象与汉语的反切关系.[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8年04期
④严绍�T.比较文学与文化“变异体”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看了“最新文字类的学术论文”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