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类的学术论文范文
文学是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文学类的学术论文范文,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关于文学类的学术论文范文篇一
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追求
摘要:
随着上世纪90年代社会和思想文化的急剧转型,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问题出现了诸多发现和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中现代文学的本质是否具有“现代性”的本质属性,对此问题的理解众说纷纭,下面我们将围绕鲁迅、郭沫若、巴金、曹禺等作家,从两个方面谈谈我们的看法。
杨春时、宋剑华在《学术月刊》1996年第12期上发表了《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近代性》,就如何看待20世纪中国文学的性质:是近代性抑或现代性?该文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本质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不应当属于现代主义文学,因为其不具备现代性,而只有近代性。他们抛开中国文学作为个体的历史现实,而放眼整个世界的文学史划分,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本质特征是完成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转型,它以类似于近代文学的主题而选择对国家、民族、阶级命运的关注为主题,而偏离了属于关注个体精神归宿的现代文学主题,因此应属于世界近代文学范围。当然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他们的观点持反对态度,认为以西方文学史固有模式来框定中国文学,这正是背离了中国的实际。
刘锋杰《何谓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一文中强调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中现代化精神的简单否定,正是忽视了现代性的矛盾状况以及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的复杂性。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复杂的过程,它们创造了丰富的意义世界,也涌现出了众多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既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艾青、丁玲、赵树理等大家熟知的代表性作家,也有富有创造性和审美个性的作家,如沈从文、徐志摩、张爱玲、钱钟书、穆旦等;有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文学思潮、流派,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左联”和“鲁艺”等,也有具有文学史价值和审美意义的文学现象和社团流派,如学衡派、语丝社、新月派、九叶诗人和新感觉派等;有代表性和经典性的文学作品,如《阿Q正传》、《子夜》、《雷雨》、《骆驼祥子》、《家》、《边城》和《女神》等,也有独特性和个性化的作品,如新感觉派的小说。分析这些实证,我们会发现中国现代文学不断地在追求着现代性的本质属性。
首先,我们从对“现代性”概念的理解入手。
“现代性”作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炙手可热的流行词汇,大家普遍认同的有两种解释:一是从在历史长河中的时间职能上看,它被认为在19世纪上半期,西方文明历史中某个阶段的现代性——它是科学和技术进步的产物、工业革命的产物、资本主义所引起的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变迁的产物,因此,“现代性首先是与一种新的时间意识是对应的”;另一种是作为美学概念的现代性,在文化范畴内具有价值叙事职能。
从这两个意义上而言,我们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同时存在着对于两种现代性的追求。现代文学的兴起就是以一部分作家率先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开始的。他们对国民性中的劣根性进行批判,对旧的统治制度和腐朽的封建伦理道德发起攻击,从而关注中国的国家民族的现代化道路。这一部分作家可以以胡适、陈独秀、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张天翼等为代表。另外也有一些作家,则显示出对于审美现代性的浓厚兴趣,他们更为关注的是“人”,一个更多表现为非理性的人,在现代社会的某种境遇。这一部分作家以李金发、戴望舒、张爱玲、穆旦等为代表。
我们研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需要从中国现代化的具体历史进程的实际出发。现代性是个发展的概念,它分为前期、中期、晚期的不同阶段,不可以用相对成熟的现代性来苛求早期的现代文学。它萌芽于晚清,开创于民国,发展在共和国。从中国整个庞大的文化和时间背景来看,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它的意义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意义。我们要从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中认识中国现代文学,就其特殊的时代意义,我们也不难看出发生在1917年至1949年间的中国现代文学不同于古典文学,也不同于西方文学,更不同于当代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现代性”意义。
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启蒙主义文学大师的鲁迅,开创了中国民族文化反思的新人文传统,为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现代变革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作品所达到的高度迄今为止无人能及,无论从思想内容的深度还是艺术成就的高度来讲,鲁迅作品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高不可及的范本。早在1906年,鲁迅就提倡反抗和独立精神。今天看来,这种思想比其他的同时代人要先进10年,因为他的这一诉求直到五四时期才获得广泛的理解。及至五四,他因发表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白话现代小说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他在小说《狂人日记》中以“吃人”二字对中国历史的概括,在小说《阿Q正传》中以“阿贵”典型对中国人的国民性的概括等,其深远的意义至今都影响颇深。30年代,鲁迅作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出现于文坛,并自觉地站在了党的旗帜下,为保卫人民革命事业、共产主义事业而战斗,在《二心集》、《且介亭杂文集》中便可以找到其高亢的战斗风格。
生活在40年代的作家们,在继承优秀的现代文学传统的同时,创造了更加丰富的具有现代性的文学形式,如以赵树理、孙犁为代表的解放区文艺,竞相争艳的现代戏剧等,无论从形式还是思想内容上讲,都不可谓不现代。
其次,从“现代性”的主要表现来看,中国现代文学同样保持着“现代性”特征。
个人主义精神与人道主义思想。“个人主义”以文学方式为个人立法,确立了个体的独立、解放、自由和创造的价值意义。郭沫若在诗歌中创造了“我把天来吞了”、“我把地来吞了”的“我”,充满了诗人自我崇拜、自我赞美的激情;庐隐也通过《丽石的日记》、《海滨故人》等小说描写了自我的心境,抒发了自我的情感……这是与他们的个人主义的思想情感分不开的。
“人道主义”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担当公民和人的责任和义务,同情、悲悯普通人的生活命运。1921年成立的创造社的重要作家郁达夫,借作品塑造了一群引人注目的零余者形象,从而抒发了孤独、忧伤的情怀,从《沉沦》中的“我”,到《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烟厂女工,无不充满了令人窒息的苦闷感。作家也正是以此来激起社会的人道主义关怀。另:外,作为中国感伤主义文学传统的集大成者,巴金先生用一生的心力创作了充满悲悯情怀和忧伤基调的杰出作品。在他早期的《激流三部曲》和《爱情三部曲》等一些重要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悲悯和感伤的成分。这也正是人道主义的体现。
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都是现代文学所表现出来的现代思想情感,这在反传统和现实化的过程中实现了思想的民族化和现代化。
现代人的心理体验和生命意识。现代
人的 心理体验和生命意识是现代 文学拥有的最为本真、内在的现代性。各个时期的 文化现象都有着时代的特征与 社会的印记。现代文学同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现代作家的生活、情感和思维的结晶,也是现代作家的生命体验和心理情绪的体现。成功创作了《传奇》、《倾城之恋》等“海派”小说的张爱玲善于描写动荡的社会背景下的沪港社会,这来自:其在上海、香港的生活经历。张爱玲从小因为父母不和离异,受到后母的虐待,之后经历了香港沦陷,使她感受到了人生的凄凉,而这种心态影响着她的创作。我们从她的作品中会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浓郁的悲观色彩。
现代文学作品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都反映着当时现代人的生命气息。1943年,赵树理根据他在山西辽县乡下了解到的迫害自由 恋爱的青年男女致死的案件,创作了成名作《小二黑结婚》。青年农民小二黑与小芹的自由恋爱之路虽曲折坎坷,但最终仍幸福地结合,从而歌颂了新一代农民的成长和民主政权的力量,反映了解放区农村社会生活的变革,因此被郭沫若称赞为“为抗战以来文艺作品的杰出者”。
现代白话文的 语言主体。现代白话文是现代文学的基本语言,五四文学革命一开始就强调建构现代语言形式,提出“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表现现代人的思想。现代人的语言是白话文”。鲁迅主张:“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鲁迅这里所说的白话文的个性、鲜活和表达的直白就是现代文学语言的现代性。
自由、多样的文体形式。“五四”时期作家们普遍用白话文 写作,使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分天下的格局初步形成。
诗歌以郭沫若为代表,他的诗以自由无羁的想象、滂沱恣肆的抒情和浪漫抒情主体的塑造开了一代新的诗风。新诗集《女神》勇猛地冲击了封建社会的藩篱,体现了社会的强烈要求,传达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如在《女神之再生》中唱出了“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不能再在这壁龛之中做甚神像!”所以,《女神》被称为“是号角,是战鼓”,它显示出了鲜明的时代色彩,成为中国诗歌现代化的标志。
散文方面,鲁迅以《朝花夕拾》和《野草》为典型文本,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两种体式,或者说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个创作潮流与传统,即‘闲话风’的散文与‘独语体’的散文”。30年代,杂文与 报告文学的繁荣更加丰富了散文样式。这方面鲁迅无疑还是领军人物,《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杂文集对于反映社会生活和现实斗争有着突出贡献。而报告文学以其大众化的特点此时也在大江南北蓬勃兴起,呼应并追赶着时代的潮流。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的一日》大型报告文学征文集,容纳了近500篇文章,揭示了饱受摧残的中国农村的衰落,也展现了一批为求解放而刻苦 工作的热血男儿。
茅盾、老舍的客观写实性小说和巴金的主观抒情性小说为中长篇小说提供了典范,标志着中国现代中长篇小说上升到的 艺术高度。1933年《子夜》的 发表被称为“中国长篇小说成熟之年”。茅盾还开创了长篇小说“三部曲”的结构模式,这一模式在巴金笔下得到了 发展。
从西方横向移植过来的话剧随着抗日战争的全民化,也开始“从锦绣丛中到了十字街头,从上海深入了内地,从都市到了乡村,从社会的表层渐向着社会的底层”。可见,中国的戏剧在逐渐向民族化、大众化倾斜,使舞台走进人们的生活,也使人们的现实生活得到了活灵灵的展现。这也是戏剧现代意义的价值所在。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贡献的曹禺,以他的《雷雨》、《日出》、《原野》等,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和中国现代话剧剧场艺术的确立。他是一个独异的存在和难以超越的高峰,他的创作为此后剧场话剧树立了典范。
现代文学贯注了现代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它的属性应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为了人民的独立解放和民族的繁荣富强,中华民族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因而现代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生动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人民群众与残酷的现实社会作斗争,展示了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以及为此付出的艰辛努力,表现了作家们无比丰富的思想和美丽复杂的人性人情,也包涵了他们对现代文明的呼唤。这一切都源自现代文学现代性的本质属性。
我们认为,无论是着眼于西方或中国本土对于“现代性”的概念做出的解释来看,还是从“现代性”本身的表现方面来看,中国现代文学的实例都在证明着其现代性的本质属性,从而体现着中国现代文学始终坚持的现代性追求。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文学类的学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