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嫉妒心理的影响因素及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措施论文

谢桦分享

  中国的大学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未来,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均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并表现出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具有较好的政治心理素质,但在部分学生中也引发出某些不健康的政治心理。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大学生嫉妒心理的影响因素及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措施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大学生嫉妒心理的影响因素及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措施全文如下:

  摘 要:大学生的嫉妒心理作为一种负性社会心理状态,极大地影响了其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大学生嫉妒心理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应的引导措施。

  关键词:嫉妒心理;影响因素;引导措施;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大学生嫉妒心理具有嫉妒主体的虚荣性、嫉妒对象的针对性、嫉妒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存在方式的隐蔽性的特殊性,使其相对于其他心理状况更不易被察觉,从而对嫉妒主体与嫉妒对象,甚至整体的校园风气带来强烈危害,因此对其嫉妒心理的准确归因与正确引导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

  一、大学生嫉妒心理的影响因素

  1.个体人格因素

  大学生嫉妒心理的产生从其根本上来说是由个体的人格因素所决定的。

  (1)自我意识强烈,自我调控能力缺乏。长期处于顺境中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形成了过多关注自身需求的"自我中心主义".而且大学生缺乏自我调控与自我教育的方法。

  (2)价值观偏激,归因方式错误。大学生习惯于通过网络对社会进行间接了解,由于其自身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与审视力不足,使其在长期负面信息的感染过程中产生了较为偏激的价值观,引起对社会的消极仇视心态。

  2.环境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①家庭教养方式不当。首先,如今家长望子成龙对子女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使其形成了只有在与他人对比的过程中才能产生优越感。其次,家庭养育方式多采用"核心养育法",大学生长期处于家庭核心地位,从而形成了狭隘的个人主义思想。

  ②家庭环境的不稳定性。在社会多元文化冲击下,一些大学生经历了家庭结构由"核心家庭"到"联合家庭"甚至"单亲家庭"的转变,在这种家庭环境结构的转变下,其个体心理易产生包括嫉妒心理在内的多种负面情绪。

  (2)学校因素:①教育体系的缺憾。高校教育体系中相对缺失对心理健康教育地位、方针、性质、内容等方面的明确指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对缺失对嫉妒心理的指引。②育人环境的污染。大学校园的攀富比美等不正之风为大学生嫉妒心理的产生提供了沃土。③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缺位。嫉妒心理的产生与恶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师资源、组织资源、课程资源、制度资源等方面的缺位与疏于指导。

  (3)社会因素:①较高的社会期待与自身能力水平的差异性,使大学生产生基于对社会生存的不安全感进化为对已满足社会期待的人群的嫉妒倾向。②社会舆论与社会价值的错误引导。社会舆论倾向于对成功、富裕的大力渲染,由此形成的群体嫉妒心理的错误导向使大学生对成功急于求成。

  3.社会支持系统因素

  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个体在自己的社会关系体系中,由他人提供的物质与精神支援的总和。据研究,大学生的嫉妒心理同社会支持系统的强弱呈显著负相关。由于嫉妒心理受社会道德体系的约束,因而当大学生产生嫉妒心理时,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会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情绪调节与情感感染;较少的社会支持使嫉妒者缺失来自外界的关心与支援,更容易产生有悖于社会道德的思想行为,嫉妒心理难以消除。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嫉妒心理的引导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格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1)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人格教育时,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与个别指导对其进行自我认识与自我定位的具体指导,以预防嫉妒心理的产生。

  (2)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控制,时刻谨记"中国梦"的崇高理想。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大学生克服嫉妒心理时,一是要引导其正确地认识外部环境,使其在辨别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增强个体意志力。二是要学会自我监督,在出现嫉妒倾向时,学会克服消极情绪。

  (3)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试,掌握正确的自我调节办法。嫉妒心理萌发后,大学生应积极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对其调节方法进行相关指导:①正确比较法。教育学生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将人之长补己之短。②注意转移法。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在产生嫉妒倾向时,不要将注意力集中于被嫉妒者身上,让自己投入有意义的事情中。③自我满足法。思想政治教育者引导大学生在嫉妒心理产生后,多进行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在充实的生活中克服嫉妒心理。

  2.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引导大学生辩证看待嫉妒心理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工作计划,在《思想道德修养》中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于嫉妒心理,开设课程中应融入其产生的原因、危害、表现及抵御措施等内容,引导大学生辩证看待嫉妒心理。

  3.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1)利用新媒体扩散"正能量".大学生的主要信息渠道在于网络广播等新媒体,因而应规范其宣传内容,树立校园文明榜样,同时构建网络互动教育平台宣传"正能量"内容,净化嫉妒心理产生的舆论氛围。

  (2)搭载校园活动载体,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①在校园活动中开展相关讲座与社团活动,增强其对嫉妒心理的认识。②加强团结教育与社交活动,扩展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消除嫉妒心理,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李新旺。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11-212.

  [2]王恺。学生嫉妒心理的形成原因及矫正[J].甘肃教育,2013(16):21.

相关文章:

1.把握“时、度、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论文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

3.微信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论文

4.当代大学生学习态度分析及解决办法

5.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论文

6.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联动的措施范文

7.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论文

    5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