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心理社团活动提高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整合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何为心理社团?
心理社团,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领导下,心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社团组织,她是一个激发兴趣、锻炼能力、展示特长的个性化社团,也是一个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助人自助的公益性团队。心理社团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心理健康活动,营造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校园氛围,普及呵护身心健康的基本常识和自我调节的有效策略,提高广大师生的心理素质。
二、心理社团成立的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学校都先后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一般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上心理课、开设心理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心理课的形式是一位心理教师面向众多学生,师生交流与生生交流不能充分有效地进行,学生的学习和相关技巧的训练也会受到很大束缚;个别辅导虽然针对性很强,但师生投入时间较多。同时,个别辅导是以学生的主动来访为主,否则无法保证咨询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与其他心育形式相比,学校的个别辅导较为被动。况且,心理辅导教师的数量与学生的比例悬殊,单纯依靠个别辅导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寻找一个能充分凸显学生主体性,又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效途径。心理社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因运而生。
心理社团活动先在部分高校和中学名校开展比较成功,成效较好。目前,心理社团在许多高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疏导的主力军。作为校园文化重要内容的高校学生心理社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否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扩展到普通中学?在条件所限的情况下,究竟能不能把心理社团活动,引进我们普通中学校园,促进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发展?许多学校作了有益的尝试。目前,中学生心理社团已成为一些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推进学校的全面素质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中学开展心理社团活动意义
1、心理社团的建立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需求。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成长的阶段,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关键期,即心理上的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加强,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在社团活动中,教师只是指导,自主权掌握在学生手中。社团的环境氛围能帮助中学生逐步摆脱对师长全方位的依赖,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个人行为自律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另外。在社团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个性、表现欲和自我肯定的需求可以得到极大限度的满足。所以,心理社团的建立迎合了中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需求,是中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和途径。
2、心理社团的建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改强调要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社团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只承担一个引导的角色。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心理社团的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教育,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舞台,学生在活动中一方面增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学会了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学会了与人交往。社团一般都设有咨询部、编辑部、宣传部、调查部、网络部等部门,每个部门设有部长、副部长,负责该部门的事务。除心理辅导基本技巧训练外,其他的活动都由各部门自主开展。各部门之间定期活动,进行协调和沟通。这样,社团的建立不但能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人际交往、管理等综合能力。
3、社团活动的开展是拓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的重要举措。目前,虽然很多中学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有不少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课程及心理辅导室,但仍满足不了全体学生的需要。心理辅导课程的开设,基本是针对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了学生的全体性,但针对性不足,未必是每个学生都需要那方面的知识,学生接受比较被动,主体性体现不强;学校心理咨询室虽然对学生开放,但只是针对一些来咨询的同学提供心理辅导与咨询,而现在相当多的学生还不能从根本上接受心理辅导,不愿主动走近“心灵氧吧”。而学生心理社团的成立,不但能够为部分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一个培养心理自助能力、提高自我的机会,而且能够扩大心理健康教育面,使广大学生能及时寻找合适人员倾述心中的苦恼,及时缓解或消除学生中的一般心理困惑。这样,不但强大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缓解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压力,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一项技能,助人也助己。
4、心理社团的建立有利于贯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为主,干预为辅”的原则。目前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十分匮乏,大部分学校心理老师和学生的比例是一对多。单凭一名专职的心理教师很难把握全体学生的心理动向。心理社团的成立,教师将定期对社团内成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咨询基本技能的培训,使社团内成员不但能正确认识并处理自身问题,增强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社团成员将充当“阳光使者”,把心理健康知识再传播给其他同学,帮助一些心理有困扰的同学;同时“阳光使者”也会将同学们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心理辅导教师,这样心理辅导教师不但能及时把握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动向,并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而且能在遇到心理危机事件能及时实行危机干预。
5、社团活动的开展,尤其是推进中学生同伴心理辅导活动,特别有利于满足中学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随着社会面貌的深刻变迁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学生在享受更多更好教育机会的同时,也承受了愈益广泛和沉重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的适应问题到严重的心理障碍直至精神疾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处理的学生数并不太多,大部分的学生主要是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应激状态下较短时间的心理紊乱,这些问题也可以由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来处理。我校调查表明,当学生出现心理压力,需要得到心理帮助时,61%的学生会选择向朋友和同学倾诉,18%的同学会选择自己默默承受,8%的学生会选择向可以信赖的老师长辈倾诉,6%的学生会选择求助于专业心理辅导机构,7%的学生会选择告诉家长。学校同伴心理辅导是指学校鉴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运用与受辅对象年龄层接近或稍长、有相似经验的学生,经挑选并予以短期的培训,以期这些半专业的助人者,即同伴心理辅导员,能够为其他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协助其他同学探索自我、适应环境、促进成长的一种辅导形式。它最最大的特点是简便有效和直接干预。在同伴心理辅导中,助人者可能与当事人共同生活,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甚至休戚相关,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甚至可以对当事人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能节省时间及时给予当事人心理援助。因此,建立心理社团,培训同伴心理辅导员,积极向同学们提供高质量的朋辈辅导服务,可以满足中学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
6、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社团活动,能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目前,许多学校将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混为一谈。其实,发生在中学生身上的绝大多数的问题,根本不是什么道德品质问题,更不是什么政治立场问题,而仅仅是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迷茫,一种困惑,一种宣泄,一种不太正常的心理状态。所以,需要的是指引、分析、启迪,而不是批评指责。另外,不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单一,有课程化倾向。事实上,学生心理特点的多样化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应多样化,使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之中,使学生不再认为心育是枯燥无味的说教和形式化,能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自觉地主动参与,在各项活动中学会交往与合作,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等。建立心理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社团活动,不但能使使学生能由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变为自觉地主动参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各项集体活动之中,而且能让学生在理解、信任、真挚、引导、民主的教育环境中,享受 “爱”的抚慰,进而拥有积极、乐观、自信、进取、愉悦、自强、合作、坚韧、求索的良好心理,使其自主精神、学业能力、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进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另外,建立心理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能增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让全校师生都主动关注和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形成心理健康理念、心理自我保健意识,进而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校园文化氛围。
心理健康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