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心理学方面的论文(2)
康复心理学方面的论文篇二
《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康复指导》
摘 要:目的:促进抑郁症患者的病情康复和身心健康。方法:在抑郁症患者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护理实践实施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结果:有效地消除了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惧情绪,提高了治疗护理的依从性。结论:缩短了疗程,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与生活质量,同时也体现了护士不仅是照顾者、管理者、更是教育者的角色。
关键词:抑郁症患者 心理护理 康复指导
抑郁症患者是以明显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行为减退为特点的一类精神疾病,常表现为沮丧忧虑、愁眉不展、坐卧不宁、内感性不适和睡眠障碍,对前途悲观失望,生活索然无味,孤僻,兴趣缺乏,不与他人交往,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联想困难,自我评价过低,社会功能严重受损,严重时不语、不动、不食,甚至出现自伤、自杀行为以求解脱。
我院为精神科专科医院,收住的抑郁症患者一般病情相对较重,多数患者有自杀倾向,如果只重视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而忽视心理护理及康复指导,会严重制约疾病的痊愈过程,甚至增加疾病的复发率。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实施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以改善患者的抑郁心境,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可培养患者积极的心理对应能力,调整其负性情绪,增强与疾病斗争的信心。根据抑郁症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心理护理,善于体会患者的心境,主动接触患者,照顾生活、饮食,取得信任。
症状活跃期:新入院患者对陌生环境会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应热情接待,帮助患者尽快熟悉住院环境,与患者建立伙伴式的护患关系,及时了解并尽快解决患者的合理需求,积极支持,劝慰患者安心住院,接受治疗。将患者安排在设施安全简单、易于观察的病房,加强安全管理。对有藏药史或拒绝配合治疗者,服药时做到“送药到口,咽下才走”。多与患者交谈,掌握患者情绪变化的规律,不要贸然介入抑郁病因,以免引起不愉快的情绪。要善于识别患者对自杀的伪装,特别对未经规范治疗而抑郁症状“自然”消失的患者,尤应加强防范,此类患者很可能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下定死的决心而对一切都显得无所谓。为睡眠障碍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不良刺激,同时可嘱患者身心放松,自然入睡,如真难以入睡,会有医护人员帮助解决,当这种焦虑情绪被转移到医护人员身上时,很多患者即使不用药物也能拥有较好的睡眠,必要时可药物帮助。对于拒食患者,首先要耐心劝说,取得信任,让患者认识到饮食的重要性以及拒食的后果,嘱咐患者多活动,进食不必按时按点,可少量多次,必要时可以鼻饲。
病情好转期:随着病情的好转,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所缓解,这时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细致评估患者现存和潜在的心理问题,针对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使其能以良好的心态对待疾病。与患者交谈时,尽可能让患者倾诉痛苦和烦恼,释放内心的压力,对患者诉说的痛苦应表示认同和接受,进行思想、语言交流,针对患者的倾诉,有的方矢地做好心理疏导。对因亲人去世或遭遇罹难等突发事件而悲痛欲绝者,要让患者发泄,不加以劝阻,等患者情绪平静后再给予疏导,鼓励面对现实,尽快走出阴影,激发他们重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对有自卑、性格内向者,不暴露内心情感的,可引导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将心理矛盾和痛苦宣泄出来,从中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来进行心理护理,化解心理冲突,必要时也可用一些暗示性疗法来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有自杀动机行为的患者,应深入了解病史及心理状况,耐心倾听,诱导患者叙述心中的矛盾,说出自杀的意图,以宣泄情绪,防患于未然,同时做好安全管理,强调护理人员及家属多给予关爱,积极消除悲观厌世情绪,唤起患者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珍惜生命。注重健康宣教,采取集体与个体相结合的形式向患者介绍抑郁症的一般知识、疾病的治疗过程及转归,用药地目的、作用、不良反应等,帮助患者认识自身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之间进行交流,积极参加病房的工娱活动,如听音乐、打扑克、下棋、看电视等,以分散其痛苦体验,改善抑郁情绪。
疾病恢复期:临床经验告诉我们,相当一部分患者自杀行为发生在恢复期,这期间由于患者自知力恢复,不仅知道自己发病后给家庭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而且深知自己的生活道路艰难,加上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偏见而使患者产生无奈、无助、无望的悲观情绪,此时患者的心理负担最重。若发现患者一反常态,病情突然好转,情绪豁然开朗,或突然情绪低沉,闷闷不乐,整理自己的物品、偷偷哭泣、向病友或亲属交待后事或将物品赠人等现象,都应高度警惕。此期,要在语言及行动上多关心患者,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外界的的温暖,用积极向上的语言感召患者,解除其消极、自卑情绪,鼓励并相信其能够战胜疾病。开展有意义的康复娱乐活动,陪伴患者散步、打球、做健身操等,丰富住院生活的同时,培养其主观能动性。耐心给患者讲解抑郁症的有关知识,帮助患者寻找发病诱因,指导患者客观地认识、评价事物,正确对待和处理社会不良刺激,努力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帮助患者从烦闷、消极、抑郁或不安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引导患者建立新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提高回归社会的适应能力。
康复指导
康复期间,患者的思想比较复杂,顾虑也很多,怕家人不能接纳自己,怕遭到社会的歧视。康复指导可以使患者更加清晰地认识自身疾病,树立克服困难,回归社会,增强适应社会的信心和决心,从而达到痊愈的康复目标。
安全管理:康复期患者已逐步认识到自己的疾病,但仍存在消极言语和自杀倾向。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一举一动,严格查收危险物品,做好早期防范工作。
帮助患者掌握应对压力的方法:鼓励患者通过各种正确方式宣泄自己的内心感受、想法及痛苦,如:让患者毫无顾虑地谈出自己的心事或大哭。
自我激励,增强自信心:帮助患者克服性格中的缺陷,教会患者大胆肯定自己的优点,勇于承认并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充分肯定自己过去的成功,相信自己能以坚强的信念与毅力战胜烦恼。
生活技能训练:生活技能训练是患者康复的基础。了解患者在病前的个人特长及爱好,如:唱歌、跳舞、绘画、书法等个人才艺,制定针对性的生活技能训练计划,做些力所能及地事情,以恢复患者病前的兴趣。
人际关系的恢复和发展:人际关系的恢复是康复的过程。重点是帮助患者告别过去,着眼未来,恢复原有的人际关系,发展新的人际关系,参加适当地社会活动,恢复患者在社会中的正常地位,而不至于被社会所遗弃。同时还需要患者家属、同事等的关心与支持,以改变周围人群对患者的态度。
职业技能的训练:患者职业技能地恢复是康复的最终目的。因为只有患者的工作和学习得到安置,恢复病前的职业技能或掌握新技能,重新发挥社会作用,康复才得以真正实现。所以,康复期护理的重点就是针对社会的偏见、误解,积极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宣教,做好患者家属、同事、朋友的工作,对患者回归社会至关重要。
指导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了解其家庭状况,引导家庭成员多给予患者支持、关心、体贴,做到不歧视,不抱怨,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减少对患者不必要的刺激,少训斥、多鼓励,尊重患者人格,多安排一些有益的家务劳动和亲朋好友聚会,让患者学会与人交往、共处,适应社会生活。家属还应督促患者坚持服药,巩固疗效,忌酒,忌浓茶,忌碳酸饮料等,生活有规律,适时复诊,防止疾病复发。同时应细心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重点是睡眠,情感,行为及药物反应等方面变化,遇到心理、社会或其他应急事件应及时做好防范工作,对表露出的自杀危机应及时进行处置。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分析,全世界人口中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30%,发病率占各种情感障碍之首,其自杀率可达20%左右,其死亡率高居世界第3位。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合理运用,不仅提高了患者对治疗护理地依从性,同时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不仅缩短了疗程,更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与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体现了护士不仅是照顾者,管理者,更是教育者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陈彦方.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J].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王志英,杨芳宇.精神障碍护理学[J].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3 孙素珍,刘福喜,孙玉玺.精神疾病护理常规.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
康复心理学方面的论文相关文章:
4.康复治疗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