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经济外交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中巴合作
巴基斯坦经济外交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中巴合作,谢谢参与。
2013年6月5日巴基斯坦组成以纳瓦兹·谢里夫为总理的新一届中央政府,这是他第三次出任巴国总理。谢里夫一上台,就围绕发展和改善巴基斯坦的经济这个核心问题,开始大刀阔斧地实行改革。谢里夫政府的这一施政重点表现在外交方面,就是制定和推行新的经济外交政策。
一、经济外交政策的制定
谢里夫本人及其政府相关部门在多个场合宣示其新经济外交政策。
2013年6月6日,谢里夫总理在其就职演说中指出,他的新政府将致力于消除巴基斯坦人民的贫困,减少国家债务,根除腐败贿赂之风,改善国内的法律和安全状况。谢里夫还在宣言中郑重声明,改善国民经济水平是他对全体巴基斯坦人民做出的巨大承诺。
为此,他将制定出一系列的内政外交政策。
7月20日,谢里夫在外交部听取了外交报告后,指出巴基斯坦应该加强与邻国的关系,以促进国家的发展。他对追求增加贸易和改善经济的外交政策予以特别强调,并着力指出以此提升巴基斯坦的国际地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8月20日,在题为 《振作起来,迎接挑战》的全国广播和电视讲演中,谢里夫再次宣称,为了有效利用本国有限的资源,改善民生,促进国家的进步和繁荣,必须重新审视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这是与实现 巴 基 斯 坦 “亚 洲 之 虎”的 梦 想 密 不 可 分的。 大约在同时,巴基斯坦计划和发展部部长艾森·伊克巴尔就谢里夫总理7月初的中国之行,进一步明确阐释了谢里夫政府的经济外交政策。他在外交部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新外交政策以推进与邻国和友好国家的经贸发展与合作为中心,总理对中国的访问极大地推动了巴基斯坦从传统外交向新外交趋向的转变。 新政府组成3个月后,即将上任的外交部长阿卜杜·巴斯特在接受巴基斯坦某国家电台的采访时,也如此阐释了谢里夫政府的经济外交政策。阿卜杜说: “南亚是世界上唯一缺乏经济合作的地区,这非常不幸。”因此,他保证要努力改善南亚各国间的经贸关系,以此促进南亚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和繁荣。阿卜杜表示,充分贯彻执行谢里夫政府的经济外交政策,集中力量创造南亚区域的合作机制,并注重 鼓 励 各 国 之 间 的 民 间 经 济 互 动 往来。 显而易见,为了把提高巴基斯坦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政府施政国策的核心,谢里夫政府做了大量和充分的准备。将该国策延展到外交领域,就是相应的经济外交政策,即通过与邻邦和友好国家的经贸合作,促进巴基斯坦经济的总体发展。
二、经济外交政策的多国推进
在就职总理以来的6个多月中,谢里夫本人及其团队积极参与每一个与海外投资相关的国际论坛和研讨会,不错过任何一个力荐巴基斯坦的机会,竭尽全力向世界多国推行其经济外交政策。
9月18日,他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商业和投资论坛上发表讲演。他指出,首先,巴基斯坦处在南亚、中亚和西亚的枢纽地位,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巴基斯坦是一个拥有1。8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它具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年轻的、熟练的和智力型的人力资源;巴基斯坦具有丰富的待开发的矿产和能源。其次,巴基斯坦现任政府制订了一系列优惠的自由投资政策,包括关税、税收和资金转出等。另外,巴基斯坦还专为外国投资建设和成立了几个特别经济区。 谢里夫在10月会见到访的黎巴嫩商业代表团时,热情欢迎他们到巴基斯坦投资塑料管等行业,并鼓励保持巴基斯坦向黎巴嫩的传统出口项目,比如棉织物、棉纱、毯子、大米、皮革制品、手术器械、体育用品、家具、刀具和陶瓷制品等。 在同月,谢里夫又率领巴基斯坦商界重要人物前往华盛顿参加美国商会会议。在与美国-巴基斯坦商务协会的杰出商界精英们的聚会上,谢里夫盛情邀请美国企业家充分利用巴基斯坦广阔的投资场所,到巴基斯坦去投资。谢里夫首先明确了其政府将国家经济的稳健发展作为改革重心的政策。他说,当今世界上仅有极少数国家像巴基斯坦一样,在地理位置以及土地和人力资源方面有如此巨大的潜力,用以保障外来投资。美-巴商务协会正是意识到了这种潜力,才在其近期的报告中,称“巴基斯坦是一个还没有被人发现的投资巨人”。
谢里夫表示,到2025年,巴基斯坦将是世界上拥有1亿富裕的中产阶级人口的6个国家之一。
这个中产阶级人口将会追求,并且也能负担得起更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准。谢里夫向美国商界承诺,他的政府正在采取具体的措施,保证国家局势的稳定,保证机构的深入改革,并制定了未来3年创建巴基斯坦宏观经济的规划和目标。
10月29日,谢里夫一行又出现在伦敦举行的伊斯兰世界论坛上。谢里夫总理在论坛的发言中阐述了挖掘利用伊斯兰世界的社会经济潜在优势的五点策略。谢里夫首先引证历史说,在中世纪穆斯林科学家的科研成就占当时世界科研的90%,而今却减至只有1%。虽然伊斯兰世界目前的经济水平相对低下,其总的GDP是6。6万亿美元,仅为全世界GDP的8%。伊斯兰世界的出口,也仅占全球出口量的14%。但是,伊斯兰世界拥有世界陆地面积的1/3,它连接东、西半球,享有地理位置的优势,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储藏。所以,伊斯兰世界的巨大经济发展潜力不言自明。然后,谢里夫继续指出,伊斯兰世界在能源、水利、基础建设、贸易和投资等方面,都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这是事实。但这些同时正是它与世界其他地区合作的重要领域和契机。最后,谢里夫强调说,伊斯兰国家为了各自国家的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必须持续不断地努力,必须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其贡献。 通过参加国际论坛,与不同国家的政界和经济界的密切交流,谢里夫竭力将巴基斯坦以一个优良的投资场所的形象呈现给更多的国家和国际企业。这就使得谢里夫政府的经济外交政策能有更多机会得到国际社会的了解和认知。
三、经济外交政策与中巴合作
作为巴基斯坦全天候的战略合作伙伴,谢里夫政府在组成之前就已经把中国定位为实施其经济外交政策的最适宜的国家之一。新政府组阁后,就紧锣密鼓地在中国落实其新的经济外交政策,从而创立了推行该外交政策的典型个案。谢里夫政府在中国推行其经济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就是,推进和加速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规划的进程。谢里夫政府聚焦中巴经济合作的态度已经相当明朗。在他的总理就职演讲中,谢里夫就曾特意详细阐述了中巴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他表示巴基斯坦愿意同中国扩大战略合作,共同建造连接中国西部和贯穿巴基斯坦南北的公路和铁路主干道,打造中巴经济走廊。谢里夫还高度赞扬了上届政府将瓜达尔港口交由中国公司经营管理的决议,并表 示 此 港 口 将 享 有 特 别 行 政 区 的 地位。 在就职总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7月3日,谢里夫就率领高规格的代表团出访中国。此举本身足以说明巴基斯坦政府与中国的合作诚意以及两国长久的战略合作关系。在华的4天内,谢里夫率领巴基斯坦代表团马不停蹄地奔忙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之间。中巴两国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议,推进磋商已久的经济走廊建设规划。谢里夫还决定铺设从中国边境到巴基斯坦城市拉瓦尔品第的首条光纤电缆。谢里夫并带着巴国代表团从北京乘高铁到上海,亲身体验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成果。他还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中巴能源开发论坛,并做主题发言。返回巴基斯坦后,谢里夫声言,此次访华取得的成果 “比预想的大”。
从谢里夫的行程和活动来看,他此次似乎扮演了一位商贸部长的角色,可谓身体力行地执行了新政府的经济外交政策。
实际上,自2013年5月初李克强总理访问巴基斯坦以来,谢里夫就一直十分关注中巴经济合作。而在他组阁和访华之后,更是密切跟踪指导中巴经济合作事宜。
8月16日,谢里夫主持召开有财政部、计划发展部、信息广播部、铁道部等部长以及总理外交特别顾问等内阁主要成员参加的高级会议,研究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规划。
8月23日,谢里夫在总理办公室召开会议,讨论中巴经济走廊规划和行动计划等问题。谢里夫指出,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将为巴基斯坦的经济活动开发新的区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中巴经济走廊将把中国和中东以及欧洲连接起来,巴基斯坦将沿走廊一线建立经济特区;许多中国公司都表现出在特区投资建厂的意愿,瓜达尔港有潜力成为自由港,巴方可以授予瓜达尔港像香港一样的特殊地位。谢里夫强调,巴中两国都对中巴经济走廊的规划和未来的建设高度重视。因为不仅是中国和巴基斯坦,而且整个地区都会从中收益。
8月27日,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联合合作委员会首次会议在伊斯兰堡举行。巴方代表团由计划与发展部部长率领,中方代表团由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带队。在会上,双方就“中巴经济合作专项基金”进行了探讨。预计这条经济走廊的投资额将达到180亿美元。
12月初,巴基斯坦中央发展工作组批准了耗资2445亿卢比的38个发展项目,涉及能源、交通、水利、教育、科技等领域,其中包括作为中巴经济走廊组成部分的瓜达尔至卡拉奇铁路和赫韦利扬(Havelian)至 中巴边境 铁路的可 行 性 研 究。
坚定不移地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共同打造中巴经济走廊,无疑是谢里夫政府在中国实施其经济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他们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可以确定,谢里夫政府会坚定地把与中国的经济合作继续下去。
四、小结
虽然谢里夫政府积极制定,并极力在国际上推行其经济外交政策;巴基斯坦也的确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充足的人力资源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但是,巴基斯坦的社会局势极不稳定、恐怖主义猖獗、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国民经济水平偏低,这些都成为谢里夫政府实施经济外交政策的障碍。实际上,巴基斯坦政府对此已有意识。
因此,谢里夫在多个场合就这些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表态:将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和能源供应短缺等渠道,全力保护外国在巴基斯坦的投资。 谢里夫多次召集相关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反恐防恐计划,并要求在最短的时间里实现既定的目标。
他反复强调,打击恐怖主义是其政府施政的首要之首要任务。 总之,巴基斯坦谢里夫政府的经济外交政策表达了新一届政府改善国民经济,提升国力的美好主观愿望和宏伟目标。经济外交政策的实施将造福巴基斯坦国民,提高巴基斯坦的国际形象和地位。但同时应该看到,经济外交政策的执行也必将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形势与政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