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

分析中国货币政策论文

坚烘分享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即货币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宏观经济理论争论的“热点”之一。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中国货币政策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分析中国货币政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分析中国货币政策论文篇一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摘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即货币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宏观经济理论争论的“热点”之一。从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入手,通过衡量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评价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基于1997-2009的宏观经济数据建立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对货币政策在中国是否有效这一问题做经验验证。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8-0006-02

  1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模型

  如果一项货币政策能够对国民生产总值等经济变量产生好的影响,那么就说该政策是有效的。封闭经济条件下的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模型可以简化为:Em=L1(p)+L2(y)+L3(u),其中p代表物价水平,y代表经济增长,u代表充分就业。

  2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检验的实证分析

  2.1确定货币政策的有效值域

  为了验证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模型和中国经济运行状态的实际拟合程度,我们根据国际国内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即模型中的三个解释变量的波动范围以及结合我国经济实际情况来确定货币政策有效性指标Em的值域。将GDP的增长率范围界定为7%—8%。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定的有效值均为5%。封闭条件下,模型中的因变量社会货币需求量便不是摸个具体数值,货币需求量反映一种变化趋势,有效值的范围是一个闭区间,值域范围是17%-18%左右。我们将实证部分划分为两个联系的部分进行分析:第一,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模型和中国的货币需求量之间进行检验;第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模型进行分层次检验,就是对解释货币需求的三个变量即经济增长水平、充分就业以及物价稳定这三个层次进行单项检验。

  2.2理论模型有效性和中国实际货币需求量的拟合度检验

  根据通货膨胀率、GDP增长率和失业率三个指标的加和算出合计指标。该指标可以衡量我国货币需求增长率,继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代表我国的总需求,反映经济整体情况。根据实证得出,1997年到2009年这十三年中,可以将中国的实际货币需求划分为以下三类:

  (1)中国的实际货币需求增长率高于有效值域上界。

  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通货膨胀最明显的2007—2008年。2007—2008年经济处于过热状态,国家于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总共十二次上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合计上调6.5个百分点。从实证结果看出,这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随后产生了很明显的效果,总需求从2008年下半年直到2009年一直处于下滑状态。

  (2)中国的实际货币需求增长率落入有效值域之中。

  这种情况出现于2004年和2006年,从严格意义上讲2004年要稍微比有效值域上界大出0.2,可以将2004年视为处于有效值域。这两年为经济处于最为理想的状态。2004—2006年我国经济处于很平稳的状态。

  (3)中国的实际货币需求增长率低于有效值域下界。

  这种情况发生于1997年至2003年。1997年至1999年总需求严重不足,中国政府沉着应对,适时推出积极的货币政策,对刺激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实证可见,1999年至2003年总需求不断上升,这显现出我国货币政策的效用得到了发挥,只是存在了时滞。

  2.3理论模型分层次的单项检验

  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要同时实现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对货币政策选择的侧重点不同,接下来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三个层级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将上述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模型进行拆分,拆分结果为:

  Em=L1(p)Em=L2(y)Em=L3(u)

  根据中国实际数据可以得出,1997-2007年,中国的物价水平低于物价稳定的有效值;2008年,中国的物价水平高于物价稳定的有效值;2009年,中国的物价水平低于物价稳定的有效值,上述三个趋势完全符合1997-2007年间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2008年经济过热导致了过高的通货膨胀,其余两个时期,中国实际上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我国长时间处于通货紧缩的局面,突显出中国的货币政策在通货紧缩治理的层面上,缺少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没有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由于商品市场的供需关系对于整体物价水平,甚至于对市场实际利率都有很大的影响,在上述实证结果得出中国的货币政策传递机制受阻的情况下,货币当局无法通过使用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国内商品市场的总需求和供给,无法对物价水平和实际利率产生有效地调控。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中国的存贷款利率已处于较低水平,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存款利率继续下调的可能性很小;同时为了维持国有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贷款利率的下调也存在困难。另外,正是由于信贷传导机制受阻,货币当局无法将运用货币政策增强的流动转转化为社会大众对实体经济的投资,无法拉动商品市场需求的增长。

  根据实证可以看出,只有1998年到2002年间,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在模型设定的经济增长的有效区域之中,属于经济增长水平的有效状态。这说明人民银行这段时间积极推进的一系列货币政策机制及工具改革作用见到了效果,货币政策效应显现。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则出现过热苗头。为此,人民银行密切监测这段时期内的经济和金融运行状况,积极将检测结果与财政厅、发改委等相关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对市场的货币投放量适时进行“微调”和“预调”,从源头上遏制通货膨胀。但由于货币政策的时滞,效果直到2008才显现出来。2008-2009年期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货币当局适时推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两者搭配的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外部不稳定性因素逐步增多的不良境况下,中国国内经济运行中稳定性因素增多,国民经济迅速企稳,铜锁预期有所缓解,信心指数大幅上升,经济企稳趋势日渐明显,为中国经济走出危机阴影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实证可以得出,1997年以来,实证结果显示的失业率一直低于模型所设定的5%这个有效值,我们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使用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替代模型中的失业率,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是个不完整的统计数据,只对进行登记的城镇人口进行统计,而占中国人口50.32%的农村人口以及未登记的城镇人口不在统计口径之内,实际上中国的失业率远高于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

  3结语

  为了探讨中国货币化政策的有效性,本文尝试着从物价水平、经济增长、充分就业方面来解释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建立了封闭经济条件下的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模型Em=L1(p)+L2(y)+L3(u),并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模型和中国的货币需求量之间进行检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模型进行分层次检验。最终得出实证结论是:1997年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低位不断攀升,但中国经济也随着世界经济的波动而产生通胀和通缩的交替现象。从综合实证和分层次实证结果都可以看出,中国的货币操作伴随着经济增长亦步亦趋处于被动地步。

  参考文献

  [1]朱新蓉.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2]黄昌利,任若恩.我国(1996-2003年)货币政策低效性及原因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4,(12).

  [3]何天翔.中国货币非中性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3).

  [4]马晓琛.货币政策应对流动性过剩有效性研究——基于2005.7-2007.12数据的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2008,(91).

  [5]徐亚平.公众学习、预期引导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金融研究,2009,(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分析中国货币政策论文

2468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