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面的形势与政策相关论文
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的创新思维观念并没有与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相适应。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创新方面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创新方面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科技创新与创新驱动》
摘要:从历史借鉴和中外对比等视角,分析科技创新与上层建筑领域创新的关系,探讨如何消除科技创新的非技术障碍,以便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促使科学技术更好地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驱动;上层建筑
历史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靠创新驱动。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往往首先由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进而由生产方式、思想文化和体制机制的创新驱动,合力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当今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从科技创新到生产方式创新,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较好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适应。但在上层建筑领域,从思想文化到体制机制,却还有许多方面禁锢束缚着创新驱动力的发挥。本文将从历史借鉴和中外对比等视角,分析科技创新与上层建筑领域创新的关系,探讨如何消除科技创新的非技术障碍,以便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促使科学技术更好地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引领作用。
1 创新驱动的历史借鉴
人类的文明历史,主要从东方开始。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而同为世界文明发祥地的古希腊,则更具文明创新的特征。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欧几里得的几何学、阿基米德的物理学、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赫拉克利特的辩证唯物论、苏格拉底的哲学体系、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体系、柏拉图的理想国、伊璧鸠鲁的无神论、梭伦的政治改革和伯里克利的民主政治等等,无不对世界的科学、哲学、文化、教育、伦理和政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当然,这些成就并不完全是希腊人的发明,却体现了希腊人的创新。
14世纪到16世纪,是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开始发展的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改变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封建观念和制度,在科教哲文等方面表现了许多创新理念。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开始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哥白尼、伽利略、培根、但丁、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莫尔、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犹如灿烂群星,照亮了欧洲中世纪黑暗的上空,从思想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18世纪是一个启蒙的世纪,一个继文艺复兴后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科学发现,以瓦特蒸汽机发明应用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但同时受到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障碍。面对“万马齐喑”的封建禁锢,不仅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思想家,哥德、席勒、笛福等文学家,还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加图等经济学家,边沁等法学家、伦理学家,与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共同造就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纪。
启蒙运动作为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促进了欧洲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创新,激发了18世纪到19世纪欧、美、日、俄的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语)。启蒙运动还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的代表人物黑格尔等均诞生于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也促进了美国的独立,杰斐逊就是根据启蒙运动的理念起草了《独立宣言》,并激励美国人民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人类进入20世纪,一场以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理论创新推动的原子能、无线电、电子信息、航天航空以及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科技革命席卷全球。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普及,更是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等都产生着革命性的变革。由此产生的多元文化和多种经济成份的融合,正以浩荡之势,促进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及组织结构的不断创新。
2 非技术创新驱动的中外对比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15世纪前曾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四大发明(活印、火药、指南、造纸)、五大技术(瓷器、纺织、造船、建筑、水利)都产生过世界性影响。然而当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技术革命、工业革命推动欧洲和美、日、俄等国家快速发展时,我们却一次次错过了发展机遇。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创新驱动的非技术因素严重束缚了科技创新能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1 思想文化的历史对比
中国是人类灿烂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特别在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出现了空前的思想活跃,形成了一批影响后世2000多年的独创思想和优秀文化。但自秦汉开始,统治阶级出于封建统治需要,先是“焚书坑儒”,继而“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将“三纲五常”的封建教义加以固化,在“万口一辞,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可知也”的思想禁锢下,民众中逐步形成唯书唯上、墨守成规的保守风气。“枪打出头鸟,出头椽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观念严重束缚着人们的创新热情。相比之下,欧洲国家虽然也有上千年的“中世纪黑暗”,但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数次思想解放的洗礼,培育了深厚的创新文化。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理念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当然,欧洲国家科学精神与创新文化的形成,也是他们许多代人奋斗牺牲的结果,正是布鲁诺以生命的代价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赫胥黎以“斗犬”精神宣扬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从此自然科学才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恩格斯语)。
2.2 科学素质的历史对比
中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却又是一个国民科学素质不高的国家。据中国科协公布的2000年中国科学素养调查:中国每千人只有14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这一比例仅为美国的1/23和欧盟国家的1/15。造成这种差异,首先是教育理念和目标的不同。中国千百年来把读书做官作为目标,把四书八股作为教材,把朱熹的“集注”作为唯一标准,不能越雷池半步,使人们从读书起就被扼杀了创新精神,缺失了科学知识。而欧美国家办学以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为目标,教授内容也以自然科学、实用技术为主,人文思想也强调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因而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如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就培养了培根、牛顿、达尔文、雪莱、亚当・斯密等著名人物和上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次是对科学普及认识重视程度的差异。在我国,虽然对科技创新已高度重视,但对科学普及的相辅相成作用认识不足。创新型国家则把科普看作科技的应有之义,如各种专业博物馆为代表的科普场馆在欧洲国家数不胜数,更是市民的必去、常去之处,成为这些国家重视国民科学素质培养的生动风景线。
2.3 体制机制的历史对比
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本身缺乏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制度性设置和安排,相反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对科技创新形成严重禁锢。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形成了较完整的独立科研体系。但由于我国尚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系的转型期,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而在创新型发达国家,早在18世纪
就形成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到19世纪,这些国家科技创新的企业主体地位、社会组织的管理功能和创新活动的市场竞争机制等,均已较为成熟完善。企业、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对科技创新起到了主导作用,政府则主要从政策导向、税收杠杆和法律保障方面进行宏观引导、管理和规范。因而创新成果与市场直接接轨,更有利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
2.4 法治环境的历史对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重视科技法规的建设,先后制定了《专利法》、《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著作权法》、《科学技术普及法》等科技法律,对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我国的科技法规大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还不够深远,加上我国长期的封建人治影响,有法不依、知法违法等现象仍很严重。而在创新型发达国家,鼓励和规范科技活动的法律早在200多年前就形成体系,一些国家还在根本大法中鼓励和保护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普及。如美国在1787年宪法中就规定“为促进科学和实用技艺的普及,对作家和发明家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专利权的保障”,从而促进了美国的各种发明创造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并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生产力的发展,使之在20世纪初跃为世界头号强国。
3 思想文化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对策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的进步,总是科技、经济、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等不断创新而推动的。它们互相依存制约,又相互转化促进。当社会渐进发展时,科技的创新对生产力起主要推动作用,当量变积累到质变,进人飞跃发展阶段时,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的变革创新,就成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的更重要方面。在我国,由于改革开放和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集聚了足以产生部分质的飞跃的物质能量,因而也对上层建筑的制约因素提出强烈的改革要求。
就科技创新而言,新中国已建成多学科完整的科研体系,并拥有上万亿资产的科学仪器和技术装备,拥有330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国家统计表明,2007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3664亿元,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拨款达2127亿元,应该说,我国的科技创新已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另一方面,我国规模以上企业75%没有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99,7%的企业没有专利申请和自主知识产权,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全国每年产生数万项科技成果,其转化和产业化率不到10%。这种不成正比的投入产出,说明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矛盾方面,已从物质条件的制约正逐步转为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等非技术因素的束缚。为此,提出如下对策。
3.1 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
创新精神是科技创新的灵魂,创新精神说到底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世界观的本质体现。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土壤,土壤深厚成果才丰硕。但在思想文化战线,我们面对的是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沉重积淀,封建文化残余的影响不容小视。这就要我们以思想解放大讨论为契机,深刻理解创新文化的内涵,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对其糟粕应坚决批判摈弃,对其精华应与创新文化加以有机融合,努力在思想理论、文艺创作、舆论宣传等方面确定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的主体地位,并在各级领导中带头加以宣扬,使之日益深入人心,逐渐蔚然成风。
3.2 加强科学普及,提高科学素质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科技进步总是靠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轮驱动的。科技创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哪个方面,科学普及也会跟踪到那个方面。胡锦涛曾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但目前,相对科技创新而言,科普工作无论从领导重视程度、科普投入力度,还是人员队伍和设施建设,都明显是一条短腿。如财政投入,中央财政2006年对科普的投入还不到对科技投入的百分之一。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方面,要逐步消除国民科学素质较低对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约,实现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要对科普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能真正如中央领导所要求的“像抓发展那样抓科普,以抓科普来抓发展”,全民科学素质才会在较短时期内有较大提高,中国的科学发展才有最为重要的坚实基础。
3.3 明确创新主体。加快制度创新
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在现阶段,是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解放生产力的关键。体制机制问题,首先要有利于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通过体制机制的制度性安排,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骤:其次,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和市场激励机制;三是使创新人才包括创新型企业家的形成机制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规律。体制机制的创新,既要促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进一步适应,更要改革上层建筑中行政管理体制甚至政治体制中对经济基础的不适应部分,使相关的机构设置、管理职能、运作程序等更有利于科技创新的需要。
3.4 完善法制体系,营造法治环境
完善的法制体系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保障。针对目前科技创新的法制体系不完善、不够刚性及国民的法治意识淡漠等状况,一方面要进一步修订和补充相关法规,并注意在立法中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公平公正,防止部门利益法律化;在地方立法中要根据实际,使必须条款尽可能具刚性,使各方都有切实可依的法律准绳。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法规的普及教育,使相关法规深入人心,从而切实增强法治意识。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驱动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应系统推进,更要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抓住主要矛盾。现阶段,一方面,要下大力气继续抓好科技创新;一方面,要把更大的力量用于实现思想文化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才能取得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突破。
创新方面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二:《营销创新始于产品创新》
摘要:产品创新是营销创新的基础,营销创新始于产品创新。产品创新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在产品技术、性能、功效、概念、包装、外观等方面进行创新。基于产品创新,营销须根据营销状况的变化,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经营实力,在营销理念、营销管理、营销策略、营销方式、营销手段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创新。通过创新——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企业能科学合理地整合各种资源,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市场占有率,提升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产品创新;市场;市场竞争;营销;营销创新;企业竞争
许多人喜欢把企业的营销创新与产品创新分开来谈。但是,我认为,产品创新是营销创新的基础,营销创新始于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不是简单的“破与立”,它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不断改进、规范。传统的产品创新是以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为导向的创新;而今天的产品创新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是一种关注消费者认可的有效创新。只有被目标消费者识别,产品创新才有价值,因此,坚持市场为导向是“有效”创新的根本。技术创新是产品创新的基础,把新设想、新概念转化为新产品必须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在现实企业中,产品创新总是处在需求拉引与技术推进共同作用之中。
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主动或被动地卷入“价格战”,过多强调“价廉”。我认为,不论是对企业,还是对整个行业,这并不是“持续”发展之道,产品创新才是最佳选择——包括技术、性能、功效、概念、包装、外观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创新可分为竞争性创新和改善性创新:前者是应对激烈竞争的策略性体现,需要立竿见影;后者是建立核心竞争力的途径,需要更系统、更理性的开发。无论哪种创新,都需要建立完整的新品研发机制和日常的产品管理机制,保证产品的快速开发和更新,实现市场规模;同时保证产品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保持市场信誉。
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具体实践中,主要有自主创新、联合创新两种方式。自主创新是企业主要通过自己的力量来研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联合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院之间将资金、技术力量等资源联合起来,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共同分享研发成果。当今,技术竞争不断加剧,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面对的技术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和集群性越来越强。联合创新通过外部资源内部化,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助于缩短创新时间,增强企业竞争力。
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产品的压力不仅来自同类产品,还来自层出不穷的替代品以及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因此,营销中需要建立企业对社会信息的管理机制,及时调整产品和服务,利用自身的核心优势创新产品,满足市场的新需求。基于产品创新,营销必须根据营销状况(环境、市场、产品、竞争)的变化,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经营实力,在营销理念、营销管理、营销策略、营销方式、营销手段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创新。这种营销创新必须创造价值,这里的价值不仅包括经济价值,还包括顾客价值;营销创新要注意营销组合,任何环节的创新要有其他营销要素的配合,否则营销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营销创新要求运用合力,不仅要有人员组合,还要有知识的整合。
理念创新是营销创新的首要条件。传统的营销理念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基础。今天,我们必须以客户为中心,将顾客整合到营销过程中,通过与客户不断交流,清楚地了解客户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策略决策。
管理创新是营销创新的基本保证。首先,要培养营销创新思维,在营销人员的头脑中建立起明确、清晰的营销创新意识。要将营销创新思想转化为企业的行动准则或深层次的文化核心,严格的制度保障至关重要。因此,要将营销创新制度化,从销售指标管理、精益化管理、培训管理、绩效考核管理、渠道管控等方面入手,切实做到有章可循,调动营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营销创新的制度保障中,激励制度最有效,而激励制度须将营销创新成果与薪酬制度和晋升制度相联系。
营销策略上,重新整合产品、价格、渠道、促销(4P),以应对市场需求。总的来说,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性价比,便捷服务,加强沟通。企业需要对产品品种进行合理搭配,形成自己的产品组合;同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组合,优化产品结构。企业须在产品质量、功能及服务等方面创造实质性的差异,通过差异化吸引购买者,占领市场。价格创新,主要是根据企业定价目标和企业产品特点以及市场供求情况,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定价策略,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市场销售渠道众多,可长可短、可宽可窄;销售渠道并非一成不变,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和竞争态势,对各种销售渠道进行灵活地组合和取舍,不断进行销售渠道的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在现代市场条件下,企业不仅要生产优质产品、制定合理价格、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还要根据产品的种类、产品所处的周期阶段、目标市场环境、企业自身的实力,创造、采用有效的促销策略和手段,以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市场地位。
营销方式创新:营销不再基于竞争,而是合作;因此,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合理整合内部资源。外部环境上,通过建立、维护、巩固与中间商、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政府及社会组织等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实现营销目标;在公司内部,营销成功与否不仅依赖于营销和销售部,所有部门都要紧密合作,积极地承担相应责任。营销手段上,融合传统与现代,将人员营销、广告促销、经销代理等传统营销手法与网络营销结合,形成新的营销模式,充分发挥传统与现代的综合优势。
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在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通过创新,企业能科学合理地整合各种资源,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市场占有率,提升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沛,王丹,周亮.21世纪工商管理MBA系列新编教材——营销创新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
[2]张国元.企业创新理论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6.
[3]李笑天.中国酒业营销学.香港大象出版社,2002,3.
创新方面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三:《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创新》
当前社会,市场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国家相关部门对事业单位提出了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出事业单位服务社会的作用,财务管理人员应针对财务管理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从而实现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通过调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发现,很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在管理观念上都比较落后,采用的制度也比较滞后,没有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阻碍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相关会计人员以及财务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学习,掌握先进的工作方法。
1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人员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事业单位的管理者都缺乏管理意识,这主要是因为管理人员没有正确认识财务管理工作,而且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在工作中没有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并且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使得管理监督的职能没有有效地发挥出来。管理人员在制定决策时,没有切实考虑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很多管理人员财务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所以在工作中积极主动性不高,而且缺乏责任感,没有按照相关流程操作,工作的效率也比较低,这不利于发挥出财务管理工作应有的作用。
1.2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在一些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高,没有掌握专业的知识与技术,导致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财务力量明显不足,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还有的事业单位由于人员不足,在财务管理岗位的配置方面存在较多不合理的地方,财务人员甚至身兼多职,对不同岗位的责任制度并不明确,使得财务管理工作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在执行财务管理工作时,会计人员没有按照会计制度与规定工作,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无法保证,很多财务管理工作无法顺利执行,从而限制了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1.3预算编制不够完善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还存在预算编制不够完善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相关管理人员忽视了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一些事业单位在财务预算编制方面仍采用的是传统年度财务整体估算的方法,没有对财务项目预算进行细致的划分,这不利于保证预算的准确性。另外,由于预算编制并不完善,导致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的约束力并不高,预算与实际决算存在较大的差异,没有体现出公平分配的原则。在对实际支出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预算支出并不符合实际需求,存在随意支出的情况,由于临时性支出的项目比较多,所以经常会出现预算超支的情况。有的事业单位预算支出还存在“专款不专用”的问题,这不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造成了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
1.4资产管理存在账实不符的情况
在资产管理工作中,有实物资产与货币资产两部分内容,但是很多事业单位都存在资产管理混乱的情况,比如在实物资产管理中,管理与核查人员没有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在财务清查工作中存在制度不健全的情况,由于相关权责的划分不够明确,固定资产经常会出现无故减少的情况,造成了资金与资产的流失。在实物资产的购置方面,也存在资产的利用与报废处置不合理的情况,相关工作人员没有做到及时记录资产的入账与出账,所以账实不符的现象比较严重。在货币资产管理方面,存在银行开户混乱,票据管理不够规范的情况,多头开户的情况比较多,这会造成事业单位资金较为分散,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在对票据存根进行核对后发现,入账金额与票据不符的现象非常普遍。在现金管理中,现金的使用缺乏计划性,而且没有做到公开透明,这也是导致事业单位资金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2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创新
2.1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
为了实现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首先需要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具有创新的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在培训中,应就当前形势,对管理人员讲解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应重视财务管理创新这一工作,学习相关知识,并做好监督与检查,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展开。事业单位相关会计人员也要转变以往的工作观念,在工作中更加有积极性,通过参加培训与学习,提高专业知识与水平,还要配合管理人员的监督与检查。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保证事业单位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快速发展的有效措施,全体员工应具有团队合作意识,还要具有风险观念,在工作中做出更大的贡献,使事业单位可以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效益。
2.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对财务管理人员以及会计人员有着很好的约束作用,为了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发挥出更好的作用,应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做好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要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与义务,使其明确资产的有效处置方法,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率,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其次,应做好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优化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财务核算的流程更加规范,并保证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还要重视审批工作,对审批制度进行完善,明确审批人员的责任与义务,保证每项经费的使用更加合理。最后,重视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制定出领导责任制度,使领导可以监督资金的流向以及审批的流程,这也可以更好地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领导应定期、不定期地对会计工作进行检查,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还要保证会计人员各项操作的规范性,使其在工作中更加积极主动。 2.3完善预算编制
为了提高资金与资产的利用率,还要对预算编制进行完善,在使用经费前,首先要做好规划,这可以保证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事业单位在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下,采用的是粗放的预算编制,没有考虑到年度预算以及项目的细化方面,这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只有做出针对性的预算,并综合考虑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才能预留出应急资金,避免出现投资项目贬值等情况。在预算时,还要记录时间以及进度,不能随意更改预算项目,或者“专款不专用”的情况,应多收集资料,做好收支的细化,还要实行内外统筹,保证预算编制的公开性。为了使管理人员重视预算编制工作,事业单位还要做好宣传,使其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保证事业单位预算的每笔经费都可以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2.4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
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经常会发现账实不符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为了保证财务核算流程的规范性,应做好会计责任细化工作,使其在记录每笔资金使用信息时更加详细与准确。财会人员需要定期对资产信息进行核查,当发现账实不符的情况,找出原因并解决。会计集中核算机制还要求将财务核算集中起来,加强对各部门的预算资金进行监督和控制管理,防止出现部门的“小金库”现象及预算外资金等违规行为,从而实现账实相符。
2.5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技术创新
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技术创新是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当前日益发展的科技信息化水平下,充分利用新形势下的信息技术对于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手段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因此,事业单位应加强网络财务管理、财务再生管理及财务虚拟管理等,多角度地实现管理技术的创新。首先,事业单位可以通过网络构建新的财务管理体系,加强对财务数据的收集、更新、传递和处理,以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其次,在财务再生管理中,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内部结构的重新组建而进行相应的战略规划,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最后,实施企业财务的虚拟管理要求事业单位将知识与技术依赖性较低的低增值部门实施虚拟化财务管理,在网络的平台上构建发展创新战略。
2.6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队伍建设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关系到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因此,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的财务人员培训机制,定期组织专业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与自身素养;要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在选用人才时,选择拥有专业的会计相关证书的财务人员并要求其持证上岗,同时要让财务人员熟悉相关财经法律法规;还要对财务人员实施制度管理,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责任感,规范财务核算,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
3结论
事业单位财务体制的改革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事业的管理者一定要重视财政体制的改革,还要针对当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的创新,相关管理人员应重视理念的革新,并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以及设备,这样才能简化财务管理工作。另外,对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也可以对财务管理人员起到一定制约的作用,保证其在工作中更加谨慎,避免出现纰漏或者违规操作的行为。
猜你喜欢:
1.议论文关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