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30年的发展,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地位与作用一步步得到凸显,但是由于具体的历史以及现实原因。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校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一: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现状分析
摘要:当下的高等院校,大多数设有形势与政策的课程。该课程作为国内外时事信息反馈的媒介,有利于开阔大学生的眼界,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增强学生们的民族情感和主人翁意识。此外高等院校的形势与政策也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文章笔者从事形势与政策的研究与教学多年,本文就是在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探究当下我国高等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状。
关键词:高等院校;形势与政策;现状分析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现状分析
(一)形势与政策强时效性,造成教学内容的难以把握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大多是刚刚发生的事情或者正在发生的大事,以便向在校大学生传达与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应对在校大学生出现思想上的偏差和对国家的方针政策不理解的情况。所以,这就要求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要与国家的方针保持一致,这也就决定了形势与政策的特点,即时效性、政治性以及方向性。这些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的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成为一个组织和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应地增加了教师的备课负担,增加了授课难度。因此许多形势与政策老师并不能与时俱进,积极备课。由于老师没能时时更新教学内容而是一味老生常谈,陈词滥调,从而使我们的教学陷入百无聊赖的窘境。
(二)高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当下很多的高等院校不够重视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开设,只是把它当作选修课程一样,学生学不学,学到什么都不重要。有一些高等院校的领导只是一味强调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但是缺乏实际性的行动措施,没有明确的后期实施措施,当然也就无异纸上谈兵。也有部分的领导忽视了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对各个部门的协调与调配组织度不够;甚至有些领导因为这项工作的收效低,减少在这方面的精力、财力的投入。另外还有一些院校的少数领导对上级部门的部署满足于照发照转,认同为简单的提高政治觉悟课、增强基本素质以上等等都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现状概述。类似的问题导致了我国高校的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仅仅流于形式,揠苗助长。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偏低
目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的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师资力量薄弱,致使该课程的教学水平相当落后。当下我国高等院校的形势与政策的教师队伍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构成:①专职教师;②专兼职教师;③兼职教师。很多的高等院校没有自己的专职老师,兼职老师因为所要教学的课程任务多,进行该类课程教学的随意性就很大,加上形式政策的时效性,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这些问题都造成了我国形势与政策的教学质量不高。不能保质保量地把党和国家的重大政策、国际上的重大事件及时地传达给学生,在时段上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我们党和国家的政策及国际上重大事件的认识。
二、加强我国高等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措施
我国高等院校开设“形势与政策”的时间较短,很多时候该类课程的教学都是在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进行的。接下来,笔者就结合自身形势政策教学的经验,针对当下形式政策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提出一些解决的措施。
(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讲求课程时效性
由于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具有时效性、政治性以及方向性的特点,这就老师要求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不能只是简单地回顾过去发生的大事,忽视形势与政策的特点。因此形势与政策的老师要与时俱进,及时地更新教学的内容,比如当下我国刚刚过去的“两会以”以及过去时间稍微长一点的“党的”,形势与政策的老师应该在课堂上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而不是总“吉光片羽,老生常谈”。因此,课程老师要积极备课,多多搜集专业资料,争取为学生准备最新的资讯。
(二)与时俱进、锦上添花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多媒体已经逐渐普及到各大学校中,现代教育技术的提高,不仅仅是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更是一场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伴随着现代教育方式的日新月异,传统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恰到好处地应对了这一问题,给当下的教育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信息于一体的教学平台,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使许多教学的重点、难点迎刃而解。日益丰富的现代教育方式与手段并不能完全代替老师手中的粉笔,在形势与政策的教学课堂上更是如此,老师应该时时提笔写字,增加教学的亲和力。
(三)加强对形式政策教学的重视程度
加强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培养知识专业意识专注的教学人员,加大对该课程的教育投入,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健全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机制,规范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建设的规范搭配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这才是进行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建设的保证。所以,高等院校要进行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建设首先要明确该课程的教学初衷,明细形势与政策的教学课时以及学分,分条缕析,简明扼要。此外,各大高校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把形势与政策的课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两者相辅相成,琴瑟相合,相得益彰。
除了上述的两点之外,各大高等院校还需要优化专业教师结构,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深化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改革,打造一支以专业的专职教学主体,以兼职老师为辅的稳定的教师格局,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高等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程,各大高校必须要抓好形势与政策的课堂教学,打造强硬的课堂阵地。与此同时,还要构建一个布局严密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网络。广大的专兼职形势与政策的老师,都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根据当下的教学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科学地予以解决,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环境。
高校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二:试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特征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载体。但是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还面临着许多困惑与难题,最基本的问题如对“形势与政策”课特征的把握不准确。解决此问题,必须准确把握其作为一门政治课的性质、作为一门理论课的特点,并坚持“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政治课;理论课;宜粗不宜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163-02
“形势与政策”课(以下简称“形策”)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载体。自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意义及做法等提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后,我国不同层次的高校均加强了对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但是形势与政策教育还面临着许多困惑与难题,最基本的问题如对“形策”课特征的把握不准确。如何讲授好“形策”课,使之在变幻莫测的时代条件下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广大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认真学习和钻研授课大纲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形策”课的性质、特点以及基本的讲授原则。
一、准确把握“形策”作为一门政治课的性质
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这是讲授好一门课程的前提。因为课程的性质统领着整个教学过程,并且是直接决定教学能否达到课程设置预期目标的最主要因素。
顾名思义,从“形势与政策”的名称来看,这门课程是讲解形势与政策的课程。但从内容来看,“形策”课的教学内容极为宽泛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方面,教学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外交等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与高校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形策”课教学内容变动性很大,其时效性表现更为直观和强烈,教学过程中对国内外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风云变幻的形势跟踪十分紧密。但是如果据此认为“形策”课从属于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教学体系,那就大错特错。判断一门课程的性质,最基本的依据并不是课程的名称或教学内容,而是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事实上,“形策”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地决定了该门课程作为政治课的性质。即课程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及时准确了解国内外的重大时事和科学认识党与政府在特定时期内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自觉地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地在中共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换言之,政治性为“形策”课最基本的特征。
准确把握“形策”作为政治课的性质对于处理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有助于明确实现课程设置的育人目的。众所周知,因为社会阅历的不足、理论武装的不够,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交锋,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国内社会格局,面对国家建设和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困惑、挑战和难题,处于青春期的部分大学生有很多思想和现实上的迷茫和问题,尤其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正确诠释时代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浅出地教育引导大学生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认知上的科学,特别是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和人们思想观念、道德选择、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情况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好地将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关注和回答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面对如此艰巨的历史使命,授课教师只有在准确把握“形策”课程性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课程设置预期目的。
其次,准确把握“形策”的课程性质有利于正确处理这一课程教学中知识性与思想性关系的问题。如前文所述,“形策”课最基本的特征是政治性,但该课不仅仅是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也充满了知识性。尽管“形策”课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围,但“形策”课的教学不是单纯的理论性教学,不能局限于空洞的理论说教。因为该课程与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军事学科等密切相关,既涉及有现实问题,也有历史问题;既有国际风云,又有国内形势,其所涉及的知识之广泛是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不具备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知识教育。当然,“形策”课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以事说理,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外,“形策”课在加强现实教育的同时应重视历史教育。因为,任何事物发展变化都必须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重视现实教育才能有鲜活的生命力,注重历史教育,理论才能讲清楚,不会止于肤浅和片面。
二、准确把握“形策”作为一门理论课的特点
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说政治性突出了“形策”课的课程性质,那么,理论性则强调了该课程在内容上的特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把握住“形策”课的政治性,还必须把握住“形策”课作为一门理论课的特点。“形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教育不仅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和教学方法多样性等个性特征,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与政策性等方面的共性特征,这决定了“形策”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必须突出理论课的特点。
首先,对于涉及的基础理论必须系统全面地讲清楚、讲透彻。“形策”课基础理论的系统讲授是相对于重大热点问题的专题形式和其他如小组讨论、实践参观等形式而言的。之所以强调基础理论部分应系统讲授,是因为形势与政策的基础理论强调理论性、系统性以及连贯性。了解形势与政策理论的一般概念、原理、研究对象和历史发展脉络,要从宏观和整体上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规律特征。如果缺少对基础理论部分的理解和掌握,只是大而化之地对热点问题进行蜻蜓点水式的讲解,根本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问题本质探寻的认知需求[1]。当然,基础理论的系统讲授形式也要服从于大学生关于形势与政策分析方法论的培养和应用这个大前提,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利用正确的思想武器积极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要求学生必须接受教师所讲的单一结论 其次,对于重大问题应突出重点专题讲授。通常情况下,每个学期形势与政策课大多以形势报告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安排。专题形式对于热点问题的讲授效果更为显著,因为每学期的“形策”课内容变动比较大,不同热点问题之间虽有一定关联性,但其各自独立性更强。所讲很多内容要超出教师平时研究积累的范围之外,在紧张有限的备课时间内,授课教师比较容易集中精力形成对讲授问题完整深入的认识,内容更能够充实丰富。比如在讲解“全面理解与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时,应以专题讲授的形式,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全面理解此次会议的主要精神及其重大意义三个方面主题鲜明地讲解,这样就会突出该专题的重要性,也便于学生全面地把握此次会议精神及相关内容,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
三、准确把握“形策”课“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
在明了“形策”课作为一门政治课的性质和理论课的特点之后,不难得出该课程应坚持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的结论。“宜粗不宜细”是““””结束后邓小平领导全党总结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经验及教训时提出的一个关于总结历史的原则。他指出:“这个总结宜粗不宜细,总结过去是为了团结一致向前看。”[2]这一原则对于学习和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以此作为讲授“形策”课的基本原则也是合适和恰当的。“宜粗不宜细”是对“粗”和“细”的辩证统一认识。所谓“粗”,是教师在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国内形势,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领域的认知和了解中建构起来的宏观视角。具体来讲,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下三点讲授技巧。第一,对教材的内容讲授要有明确的目的感。即以教育引导大学生为目的,而不是就时政新闻论形势而简单地成为“传声筒”。第二,对讲授内容要有清晰的线索感。尽管各个专题看似独立,但都有其内在的关联,讲授时应遵循事物发展内在规律和发展走向。第三,在授课中必须要有强烈的现实感。特别是针对比较晦涩的理论问题的讲解,不能“空对空”,必须立足现实,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这样才能引起思想共鸣。
此外,如上文所述,每个学期“形策”课的课时安排比较短暂,一般为六到八讲,即二十个课时以内。在如此有限地时间内要事无巨细地详细讲清楚半年内国际国内形势及开展政策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是笔者认为在“形策”课中应坚持“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的现实考虑。
参考文献:
[1]马宁.当代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特点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2.
高校形势与政策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