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论文写作指导>

关于教育管理的论文范文发表(2)

家文分享

  关于教育的论文范文篇二

  论人性化教育

  【摘 要】教育的本义在于基于人性,顺应人性,并以提升人性为目的。然而,在今天教育被日益技术化、理性化、功利化的情况下,倡导人性化教育是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性化教育的实施应以科学的人性观为基础,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体现人文关怀和时代精神,回归生活世界。

  【关键词】人性 人性化教育

  教育,从它诞生时起就寄托着人们对它的美好期望:通过教育使人成为人!然而,从古至今,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他们从教育中所获得的也许只能是一种“非人化”!要怎样实现人们对教育的这种美好期望呢?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只有建立在合乎人性的基础上,建立在关注人性发展的基础上,它才能从人属的教育变成属人的教育,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人的潜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社会才能获得和谐快速的发展。

  一、人性化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所谓人性化教育,就是以人性为出发点,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态度、教育理念、教育体制等均建立在合乎人性的基础上,并按照人性化的特点进行设计,教育的实施符合人性的成长规律,以促进人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性的完满和谐发展。

  人性化教育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或层次:人性化教育是基于人性的教育;人性化教育是顺应人性的教育;人性化教育是提升人性的教育。这三个方面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人性化教育只有基于人性,才能顺应人性;只有顺应人性,才能提升人性。

  1.基于人性的教育。人性化教育首先是基于人性的教育,也就是说人性化教育必须以认识人性为基础,建立在对人性的科学的认识之上。这是人性化教育的最低层次或者说最低要求。人性包括:生性与习性;人类的共性和个性;实然性和应然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认识人性就要全面地认识人性,从不同的层面深刻地揭示人性,不能只强调人性的某一方面;要认识人性,必须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人性,因为它是不断生成的;认识人性,就是要认清人性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和规律。

  认识人性是进行人性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不认识人性而要进行人性化教育,就像是痴人说梦。不论是教育的理论研究者还是教育的实践工作者,要倡导、实施人性化教育首先就要对人性有科学的认识,对人性的成长规律有科学的认识。否则,不但不能实现人性化教育,还可能使教育走向非人性化。因此,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对人性有科学的认识,人性化教育才能得到正确的实施,受教育者才能享受到人性化的教育。从消极的层面看,在教育实践出现的诸多非人性的教育现象,就是与教育者不知人性的内涵、人性的尊严和人性的价值有关。从积极的层面看,人性化教育要得到有效的实施,必须让广大教育工作者从根本上澄清人性化教育之“人性”的深刻内涵,正视人性的一切优点和弱点,理解和接受人性的弱点。教师只有透彻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儿童的天性,树立了正确的人性观、儿童观,才能以更宽厚、仁慈的胸怀,理解和悦纳儿童好问、调皮 “捣蛋”的天性。受教育者也必须对人性有科学的认识。人性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受教育者的人性全面和谐的发展。作为自我发展的主体,受教育者不仅要认识人类的共性,还要了解自己的个性。只有这样,个体才能遵循人性成长的规律,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自己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性化教育的内容必须包含人性教育。

  2.顺应人性的教育。人性化教育是顺应人性的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要以对人性的科学认识为依据,尊重人性,遵循人性成长与发展的规律。“顺应”不是“顺从”,更不是“放纵”。“顺应”更多的是强调教育要遵循人性的科学认识,遵循人性成长与发展的规律。而“顺从”是完全依照人性,不违背,不作改变。我们知道,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只是个自然人,他除了具备预先所规定的一些社会属性外,还具备自然属性。而自然属性如果不加以规范和引导,他是不会按照人们所期许的方向发展的。换句话说,如果一味地顺从人的自然本性,人的社会性和精神性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另外,教育是在遵循人性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育本身就是有价值取向的活动,有人们所认可的价值观进行指导。一味地顺从人的自然本性就可能违背这些价值取向,促进人性的发展就会成为空话。“顺应”更不是“放纵”。放纵是对人性不进行引导,放任自流,这样就谈不上人性的良好发展。

  “顺应”的对立面是“压抑”、“扭曲”。压抑、扭曲人性的教育是非人性化的教育、反人性化的教育。这种教育理所当然是我们要反对的。然而,在教育工具性和功利化突出的今天,非人性化的教育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对于非人性化的教育行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体罚,还有一种人们不易觉察的非人性化的教育行为――心罚。心罚,即心灵施暴,简言之,就是对人的内在心理和精神世界的一种惩罚、一种摧残,从而造成人格的扭曲。国外的研究者称之为“看不见的灾难”。具体说来,它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无视学生的人格尊严,无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承受能力,赤裸裸地攻击、摧残学生自尊自爱的城堡,导致行为失控。它是以扼杀学生的人性为代价的反人性化的教育行为。

  3.提升人性的教育。提升人性的教育是指,人性化教育应该在基于人性、顺应人性的基础上,促进人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人性包括实然性和应然性两方面。人性又是不断生成的,是在实然的基础上,实现其应然性,从而实现人性的不断超越。基于人性和顺应人性,更多的是关注人性的实然性,而提升人性关注的是人性的应然性。因此,人性化教育,更应该是提升人性的教育。提升人性是人性化教育的目的,是人性化教育的最高层次。

  人性由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个维度构成。提升人性,就意味着提升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对于提升人的自然属性,从先天来讲,人们应该提倡优生,以提高后代的遗传素质;从后天来讲,人们应该加强营养和体育锻炼。换句话说,提升自然属性要注重挖掘人的身体的潜能,延伸人的本能,将人的体能向人的极限提升。武术、舞蹈、气功和瑜珈等都是开发人的自然属性的潜能的很好途径。规范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最重要特征。道德规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在当今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横行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冷漠。市场经济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却导致个人主义的倾向抬头。因此,对他人的关心和社会的责任感成为道德的重要内涵。提升人的社会属性,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对他人、社会、人类的责任感。对于人的精神属性则有更大的提升空间。教育提升人的精神属性,就是要健全人的精神,引导人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不断实现人的自我超越。

  二、人性化教育的实施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就必须以提升人性为其根本目的。要达到提升人性的目的,教育在基于人性的基础上,要尊重人性、顺应人性成长和发展的规律。由此可见,教育本身就应该是人性化的教育。在“教育”一词之前加上“人性化”本是多余,但在今日教育被技术化、理性化、功利化严重异化的情况下,这一多余竟显得非常必要。

  1.科学的人性观是实施人性化教育的理论基础。人性化的教育必须以科学的人性观为依据,这是毋庸置疑的。科学的人性观是全面的人性观,也就是把人性看作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统一体;生性和习性的统一体;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实然性和应然性的统一体。科学的人性观是动态的人性观。人性是不断生成的,因此就是不断发展和不断丰富的。这一过程以一定的历史过程和个体的发展过程为依据。科学的人性观是具体的人性观。现实生活是人性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具体的个体是展现人性的个性与共性的实体。要求受教育者能得到全面的阶段化的不同类型的教育。

  2.因材施教是实施人性化教育的根本原则。人性化教育强调对学生个性的尊重,要求教育必须追求个性,促进个性自由充分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性化教育就是个性化的教育。不同的学生,由于受到家庭背景、教育背景、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以至生理上的发育程度、心理发展水平、智商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就是要求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加以了解,是进行教学的前提和依据。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不依据这些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就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泯灭学生的个性。这个道理每个教育者似乎都明白,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因材施教却难以落实。要实现因材施教,首先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制定层次性的教育目的,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使每个学生的内在生命发展不受压抑和阻碍,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在中国,在庞大的班级中采用千篇一律的“大一统”、“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换来的却是少数人的发展,而它却以牺牲大多数人的个性发展为代价。人性化教育,要求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就必须实现因材施教。

  3.充满人文关怀是实施人性化教育的核心意蕴。人文关怀不仅仅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怀,不仅仅是对学生天性、能力和他们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尊重,也不仅仅是学生人格的保护和尊重,而是根据时代精神的要求,对学生作为人的整个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学生人生价值的尊重和发挥,其核心是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关心学生的生存状态,关怀学生的可能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人性化教育要求教育对人性的尊重、关怀,充满人情味,让受教育者感到爱的温馨,体验到责任的动力,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给受教育者创造一个温馨、和谐、舒适的教育环境,更利于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

  4.回归生活世界是实施人性化教育的根本要求。教育要回归受教育者的生活,是指教育要联系生活,重建受教育者与生活世界的意义关系。因为教育中的受教育者是需要重构与生活世界的意义关系的人。原生生活状态中的受教育者按照他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经历,已经建立起一种他与生活世界的意义关系。但这种意义的建构过程强烈地体现出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是受教育者基于自我的理解和经验的理解。尽管生活在经验中表达,经验是人的生活的经历与生活体验,但受教育者在原生生活状态中建立起来的与生活世界的意义关系也并非是完全合理的,因为受教育者有着其年龄特征决定的对生活体验的局限性。而作为一种具有生活意义的教育,需要对原生生活状态进行简化、净化。处在教育之中的受教育者,脱离了日常生活情景,教育为其将“灌木丛”式的生活世界条理化、简化、净化,为其成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比日常生活更加有序的生活世界,他在教育中首先不是为了现实的生存,而是为了现实的发展而朝向新理解、新经验、新体验,从而过一种新的生活。这样,受教育者在教育中就需要在自我理解和教育者的引导下,重新建构与生活世界的意义关系。

  参考文献:

  [1]杜时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吴天武.寻求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J].教育探索,2004,(4).

  [4]鲁洁.实然与应然的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4).

  [5]吴天武.论人性化教育[J].教育探索,2004,(1).

  [6]陈云恺.人性教育与教育人性化[J].教育评论,2003,(2).

  [7]万文涛.论人性与人性化教育[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1).

  
看了“关于教育的论文范文 关于教育管理的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关于教育研究的论文范文

2.关于大学教育的论文范文

3.关于教育管理的论文范文

4.关于教育改革的论文范文

5.关于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2827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