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论文写作指导>

朝鲜语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家文分享

  朝鲜语为朝鲜民族的语言,朝鲜半岛的两个以朝鲜民族为主体民族的朝鲜半岛主权国家以其为母语。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的朝鲜语本科毕业论文范文,谢谢你的阅读。

  朝鲜语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关于高校朝鲜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摘要】以往高校朝鲜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外事机构和外语领域从事口译、笔译的、单纯“工具型”朝鲜语人才。为了实现这种人才培养目标,朝鲜语专业课程设置基本采取“朝鲜语+语言学”或“朝鲜语+文学”的语言文学知识结构的教育模式。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大量不仅掌握外语,还掌握其他学科专门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了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朝鲜语专业可以立足“朝鲜语+专业知识+就业方向”的培养模式,通过语言知识模块、专业方向模块、知识应用模块、素质教育模块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来进行教学。

  【关键词】朝鲜语 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10-02

  一、引言

  课程设置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履行国家高校教育方针、建立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方法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课程设置在高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

  受到社会历史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高校朝鲜语教育的课程设置各不相同。我国高校的朝鲜语教育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五六十年代才开始的,那个年代建立朝鲜语专业的只有延边大学、北京大学、现在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等几所大学。这几个朝鲜语专业受当时苏联教育体系的影响,朝鲜语教育的重点放在语言技能的培养上,并增设语法、翻译等几门课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92年中韩建交后,全国很多大学朝鲜语专业,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增设了语言学概论、词汇学、修辞学等语言学课程,从此,中国朝鲜语教育得到大力发展。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各高校朝鲜语专业迎合社会对朝鲜语人才的实际需求,大刀阔斧地修改人才培养目标,增设了与商务、旅游、经贸相关的朝鲜语课程,但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依然存在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要求的现象。

  本文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本科外语非通用语种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分析高校朝鲜语专业人才培养有关问题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提出改革的意见。

  二、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关系

  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设置。

  2011年9月,教育部外国语教育指导委员会非通用语种分委员会按照教育部指示精神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专业介绍》(简称《介绍》)中,具体地规定了包括朝鲜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朝鲜语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掌握对象国和地区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等相关知识,能从事外交、外经贸、文化交流、新闻出版、教育、科研等工作的德才兼备,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认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首先必须改革现有不符合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这种人才培养目标与过去只强调掌握单一的朝鲜语,而不要求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模式截然不同,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掌握其他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必须从就业角度进一步要求学生毕业后不能像以前一样只从事口译与笔译,而应该具备能从事外事、研究、经贸、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朝鲜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改革极为关键

  现在很多高校朝鲜语专业都在讨论复合型朝鲜语人才和应用型朝鲜语人才的培养目标问题,这是在朝鲜语专业课程设置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人才培养目标决定课程设置。

  1.高校复合型朝鲜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各高校进行了教育改革,提出了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所谓的“复合型”人才,指知识、能力、资质三者融为一体的人才。复合型人才,应该具备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应该掌握其他领域的知识。这种人才,除了学习本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学习并掌握其它专业的知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具备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模式。这些人才知识面广、具有科学性思维模式和创造性,从而能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1]。复合型人才,不仅掌握几门学科的知识,而且能把学到的知识和自身的潜力相融合产生新的综合能力。复合型人才在知识结构建构过程中,各种资质都得到提升,并形成基本的综合素质。[1]

  在教育中,人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被看作是个体资质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且这些素质的强化必然推动社会适应能力、理解能力和钻研精神的提高。

  当前朝鲜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可以分为:“朝鲜语+英语”、“朝鲜语+英语+其他知识”两种。高校朝鲜语专业课程设置时,有的学校排好公共选修课或者其他必修基础课之外,把更多时间安排到本专业课程上;也有的学校在排好本专业主修课程之外,安排更多的公共选修课,如经济学、贸易学、会计学、秘书学等;也有学校相对减少一些基础课程,增设一些应用型课程;这些都是为培养复合型人才而构建的课程模式。

  朝鲜语专业的所谓复合型人才,指除掌握本专业的朝鲜语技能以外,同时具备一门以上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朝鲜语人才。那种不以本专业朝鲜语知识为主,而强调掌握其他专业知识的模式,不能称为复合型人才模式。

  2.高校应用型朝鲜语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应用型人才首先指拥有一定的复合性、综合性的特长和技能,具有把专业知识和技能转换成生产力的能力的人。也就是说,应用型人才可以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能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次,应用型人才能通过综合思考,把各个领域的知识转换为综合实力。强调应用性的高校,一般提倡应用型人才方案,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2-3年后再安排1-2年时间在社会实践中学习。

  多年以来, 高校朝鲜语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外事机构和朝鲜语领域的口译、笔译人才。为了实现这种人才培养目标,朝鲜语专业课程设置成“朝鲜语+语言学”或“朝鲜语+文学”的语言文学知识结构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朝鲜语专业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应用技能上,朝鲜语成了仅仅辅助其他专业的工具。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朝鲜语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单纯的“工具型”朝鲜语人才已经不能满足急速发展的社会要求。相反,社会需要那些即有朝鲜语能力,又有多方面综合知识的复合应用型的人才。

  我们强调培养复合型应用性朝鲜语人才,此类人才应该掌握好朝鲜语的同时也要掌握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应用这些知识,有较高的能力和资质。提出这些要求是因为,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光是为了掌握单一的朝鲜语,而是为了拥有多方面的知识和资质,从而使这些人才能够适应突飞猛进的现实社会,也为摆脱过去单凭外语技能来为其他专业服务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的弊端。

  三、朝鲜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按照高校朝鲜语专业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设置课程,应该怎样设定课程体系呢?我们认为,高校朝鲜语专业课程体系应设置为下面4个模块。

  1.语言知识模块

  语言知识模块划分为2个部分。

  (1)语言基础知识

  大一、大二阶段安排充足的学习时间,力求从低年级开始扎实地打好“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基础,从而使学生基本具备较自如地用朝鲜语沟通交流的水平[2]。专业基础课大多设在大一、大二学年,课程包括“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技能主要是在基础课的课堂训练过程中形成,所以必须要保障基础课的课时量。在低年级培养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基础与技能为以后的高年级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主要课程包括朝鲜语语音、朝鲜语精读、朝鲜语阅读、朝鲜语听力、朝鲜语会话、朝鲜语口语、朝鲜语写作、朝汉互译等课程。

  (2)语言理论知识

  语言理论知识课程在教育学生更深入、科学地理解专业基础知识,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语言理论知识课程大多设在大三、大四学年。这些理论知识课程主要包括朝鲜语语法、朝鲜语词汇学、朝鲜语修辞学、朝鲜语概论、朝鲜语发展史等。

  2.专业方向模块

  专业方向模块旨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社会需求,不局限于本专业的束缚而进行跨专业、跨学科学习,以掌握其他学科知识,构建复合知识结构,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方向模块主要由除朝鲜语以外的各专业学科基础理论与实践课程构成,例如经贸、文秘、新闻、旅游、教育、法律、管理等,使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毕业后的就业和工作。

  3.知识应用模块

  这种模块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而设置的实践性、应用性的课程模块[2],由围绕相关课程进行实践活动的一些课程组成。例如口译、笔译实验, 演讲赛、市场营销、导游、写作比赛、新闻报道、教育实践等基本技能实习及简单的研究活动、学科竞赛活动等。

  4.素质教育模块

  这种模块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3], 陶冶性情,增强社会融合能力,培养国际视野能力而设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人文、历史、外交、艺术、政治等课程。

  在以上的培养模式当中,第一种模式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技能性课程,而且课程安排时应该占总授课课时量的1/2以上。朝鲜语技能性课程是朝鲜语的授课重点,应该贯通于整个学科授课过程,并且应该占多一些授课课时比例。尤其是要强化学生的写作训练,以便于学生写毕业论文。同时,适当增加专业方向课程的比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习与实践课程也要从第一学期开始贯彻到最后一个学期,而且一定要事先制订好授课计划。

  四、结语

  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复合型朝鲜语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点。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培养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市场需求。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朝鲜语人才,我们应该设置适合的课程,传授好相关知识,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适应能力。

  当前的市场经济要求不仅掌握外语,还掌握其他学科的专门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朝鲜语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下功夫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同时要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即时性、时代性,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要求。

  要达到以上的要求,朝鲜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考虑“朝鲜语+专业知识+就业方向”的模式。因为这个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掌握朝鲜语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掌握另外一门专业知识,从而有利于就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标准与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朝鲜语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知识以外,也应该选修其他专业,从而要拓宽自身的知识面。

  从就业情况来看,社会上很难找到纯粹的相关朝鲜语语言的职业,社会需要的是受过朝鲜语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也受过贸易、法律、外交、旅游、管理等专业教育的知识面广的朝鲜语人才。因此,朝鲜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前提定人才培养目标,在强调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

  目前,不少高校朝鲜语专业毕业的人才,根据社会的需求从事与朝鲜语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我们认为,朝鲜语专业的学生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从事跟朝鲜语不相关的工作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我们应该摆脱过往的教育模式,重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拓宽朝鲜语人才培养之路,要针对社会需求,设置创新性的课程,并加以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杜国海,王涓. 复合应用型人才辨析[J]. 现代教育技术,2007(8):24-27.

  [2]谭庆龙. 浅谈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J]. 中国校外育, 2007(4):33.

  [3]朱萍. 新时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4):137-14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朝鲜语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2783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