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社会学论文>人口问题>

人口素质问题论文

秋梅分享

  当前,人口素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和影响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主要因素。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人口素质问题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人口素质问题论文篇1

  浅谈21世纪的中国人口素质问题

  关于“人口素质”的内涵,早期人口学者张纯元在其著作《人口理论教程》中表达为“人口质量是人本身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此后,人口学者穆光宗认为人口素质,就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口的结构和组合状态所展现的各种社会功能和影响力。较高的人口素质,一般总是具有较为合理的结构和组合,同时也会产生较强的社会功能和较为积极的影响力。可见,人口素质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和一定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客观条件和能力。从其外延方面看,有“两要素”说和“三要素”说。1988年学者陈剑提出“两要素”说,认为“人口素质”由身体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组成。“三要素”说认为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三个方面。

  一、人口素质的现状与问题

  进入21世纪后,虽然中国的人口素质已有很大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然差距较大。立足“两要素”说,本文对中国人口素质的现状与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一)身体素质较差

  1.人口预期寿命不够长。建国以来,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逐步增加,男性与女性的人均预期寿命随之逐渐增长(见表1)。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2004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比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67.3岁,仅高出4.1岁;比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平均预期寿命63.5岁,高出7.9岁。但是比加拿大的79.8岁,低了8.4岁;比日本的81.8岁,低了10.4岁。

  2.婴儿死亡率较高。1990年后,中国婴儿死亡率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其中1990年为38‰、2000年为33‰、2004年为26‰。与世界平均婴儿死亡率相比,1990年中国低25.9个千分点,2000年低24.6个千分点,2004年低28.1个千分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2004年比日本高23‰,比美国高19.3‰,比澳大利亚高21.4‰(见下页表3)。婴儿死亡率高,将会影响到人口的预期寿命,关系到社会整体人口的发展。

  表3 1990年、2000年、2004年部分国家婴儿死亡率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6—2007》。

  3.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每年的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国每年出生人口约1 500万,出生婴儿缺陷率约为12.98%。推算出中国每年约有20万~30万先天缺陷儿出生。再加上出生后显现出缺陷的儿童,先天缺陷儿童总数高达80万~120万,约占每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

  4.残疾人比例不低。“中国人口中有20%~25%的人患有各种遗传病,智力低下是影响人口素质的主要原因,中国人口约有1%~2%智商小于70的智力低下者,轻中度智力低下者约500万~1 800万人,白痴就有100万~200万人。”[1]中国残疾人数量庞大,且其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其中1987年,残疾人口占总人口的4.9%,残疾人口约5 164万。至2006年残疾人总数达8 296万人,占总人口的6.34% [2]。

  (二)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1.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少。1980年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4.5年,2000年达到7.6年(见表4),2007年增长到8.5年以上。而世界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1年,美国为13.4年,韩国12.3年,差距明显。

  表4 2000年全国及部分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情况单位:年

  数据来源: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等《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摘要》。

  同时,受教育程度城乡人口差异明显。“2005年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年,而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33年,比城市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低3年左右,甚至一些农村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三至四年。”[3]

  区域劳动力整体素质差异大。2004年中国东部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26年、中部地区为8.14年,西部地区7.48年,为最低。粗文盲率西部地区也最低。

  城乡和区域劳动力整体素质差异大,不利于城市化进程,也难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产业化。

  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虽然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有了较快增长。2000年“与1990年普查相比,平均每10万人中具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变化较大,具有大学以上程度的由1 422人上升为3 611人,增长了154%;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 039人上升为11 146人,增长了39%;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 344人上升为33 961人,增长了45%。”[4]

  但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仍然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2006年,中国大学入学率达到了23%,接近世界25.6%以上的平均水平,但大多数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入学率已超过30%,其中美国达到了80%以上。

  3.文盲半文盲率高。与建国初期相比,虽然中国粗文盲率和青壮年文盲率(15~45岁间)呈现逐渐下降的态势,但是粗文盲率和青壮年文盲率仍然很高。1990年中国文盲人口18 003万,2000年下降到8 507万。文盲总数虽有下降,但基数庞大,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印度。目前,发达国家文盲率为2%以下,欧洲国家约为2.2%,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仅为0.5%。

  二、提高人口素质的对策

  目前,中国应把提高人口素质作为人口政策的核心问题,将人口压力逐步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将人口大国逐步转化为人才强国。

  1.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出生缺陷干预的关键措施在于预防,必须按照预防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策略来实施干预。其中,一级预防是防止出生缺陷儿的出生,包括婚前检查、遗传咨询、选择最 佳的生育年龄、孕早期保健,包括合理营养、预防感染等;二级预防是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出生,主要是在孕期通过早发现、早诊断和早采取措施,以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出生;三级预防是指对出生缺陷的治疗。通过实施这些健康行为干预、营养素干预、疫苗干预、药物干预等技术手段,进行出生缺陷干预,达到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目的。

  2.推进人口早期 教育,打好人口素质提高的基础。

  “婴幼儿时期,既是人的智力开发的奠基时期,又是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奠基时期。”[5] 早期教育是对婴幼儿进行的以开发大脑潜能为主要环节,以开展游戏活动为主要形式,以致力于提高婴幼儿智能、加强其体能、健全其人格、提高人口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的保育与教育有机结合的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 社会教育。通过 组织健康、社会、 语言、科学、 艺术等几大范畴的学习活动,使婴幼儿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诸方面获得良好的 发展。

  3.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1)增加教育投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目前中国教育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小,为此,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增加对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的教育投入,以促进人口科学 文化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2)优化教育结构,加快各类教育的发展。继续抓好“两基” 工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力争使每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完整的基础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成人教育,提高就业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突出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各种 应用型人才;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

  (3)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加快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由于良好的人才 环境是巨大的无形资产,对内可以产生凝聚力、鼓舞力和驱动力,对外可以产生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因此,必须实施人才战略,加快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最大限度地给人才以创新和发展的空间。

  人口素质问题论文篇2

  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口素质问题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和首要任务,其自身素质的状况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只有改变农民素质的状况,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成功地处理好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才能达到中央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目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素质现状 教育培训 综合措施

  新农村是界定落实在一个字“新”上,“新”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的因素,经济的发展一定要落实在人的发展基础之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和首要任务。广大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自身素质的状况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农民素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找到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农村人口素质问题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尤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和解决小康社会“发展不稳定”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一、农村人口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国农村人口整体素质水平不高,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居多。仅从受教育情况来比较,受到较高教育水平的人群主要分布在城镇,特别是在城市,乡村比例很低,文盲人口主要集中于乡村。这对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尤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由于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不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要求,直接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尤其是缺乏产业意识。长而久之,低效的农业和已经完成农业现代化的国家不能够同日而语,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根据抽样调查显示:目前留在农村务农的大多是35岁以上、文化素质较低、思想滞后的劳动力,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整体素质偏低:虽然农业科技部门在科技推广和农业技术培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效果并不明显,因为留守人员的素质实在不能够完全接受,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培训,把吃得饱、穿得暖游手好闲当小康。部分农村文化的单调、乏味和落后,与“乡风文明”的要求极不适应、格格不入。

  部分外出务工人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科技含量不高。虽然不断地推出和改进了很多的便民措施,但有的地方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还存在不接轨的地方。由于农民工流动速度快,流动范围广,虽然身居城市,却不具有城市户口,处于城乡两种管理体系的夹缝边缘,管理难度很大。

  二、解决新时期农村人口素质问题措施探究

  在新农村建设中,着力解决农民增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老人妇女和留守儿童等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不断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

  首先关键做好涉农培训工作。可以选择在村里办培训班,把培训班办到村头、地头、家里头,对农民来说好处很多,方便、省工、省时,可以就地取材,现场指导,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农民喜闻乐听,是工作重心下沉的关键,发挥专业培训机构、专业教师的优势,组织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科研院所和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培训教师进村入户,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展以农业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推行一体化模式、发挥科技服务车的流动培训功能、创建科技书屋、利用电台电视台等开辟农民教育培训节目,开设空中课堂等。以贴近农民、贴近实际、贴近市场、方便学习、降低成本、灵活高效为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结合项目实施,在村里举办多形式、多层次、多内容的教育培训班。

  要改变工作方法,实行“互动性培训”和“引导性培训”相结合模式。“互动性培训”模式是指农民需要什么技术,培训机构就培训什么技术,这是传统培训方式。“引导性培训”就是针对那些有生产潜力但又不懂技术,思想保守的农民而进行的。引导他们结合市场需要发展现代农业,帮助他们引进新信息、新技术、新知识。培训机构主动介入,帮助他们调整产业结构,树立产业意识和品牌意识,解决生产技术问题。

  其次,帮助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开展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健康有益、农民喜闻乐见、具有乡土气息的群众文化活动,教育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消费观、婚育观,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人员的能力,主要指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计划生育工作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及其他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服务人员的培训制度,以提高他们服务于农民的能力。还要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力,一要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走出农村,改变命运:二要引导他们培植健康心理,在繁杂的社会里学会自我保护:三要引导他们提高就业本领,为生活学会一技之长:四要引导他们把握从业技巧,为生存找到立足之地。通过引导性培训,帮助他们坚定转移就业信心,确立人生目标,实现由农民过渡到市民这样一个人生转折。

  最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扶持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探索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新机制新办法。规范农村文化市场,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倡导和推广适合农村特点、科学、文明、健康的健身方式,逐步增加对农村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增强农村干部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治安防范,从严查处黄、赌、毒及社会丑恶现象,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全力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

人口素质问题论文相关文章:

1.中国人口问题论文发表

2.人口问题论文

3.如何提高个人素养论文

4.如何提高个人素养的论文

    3554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