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人口问题及其全面发展初探
严丽丽分享
摘要: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发展问题的现状,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勾画出了我国农村人口全面发展的架构,并提出了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人口;人力资源;全面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又占绝大多数。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农村人口问题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农村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村人口问题,引导农村人口全面发展,不仅可丰富农村人口理论、农村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还可以变农村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加快农村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我国农村人口发展问题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发展、人口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农村人口的发展非常迅速,1949年全国人口为5.42亿,到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农村人口已达5.34亿,占全国人口比重的88.7%;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农村人口达到5.90亿,占全国人口比重的81.6%;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农村人口就达到8.20亿,占全国人口比重的79.5%。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加上城市化、城镇化和升学、招工,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农村人口增长速度放慢,1996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但是我国农村人口的数量还是很大,人均资源的占有量远远低于加拿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甚至低于日本。
随着农村人口增长速度的降低,加之生活条件、医疗条件的改善,农村人口的寿命不断延长,老龄化问题接踵而至。2005年,我国农村65岁以上人口占到了9.6%,高于城镇8.5%的水平。2006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49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1.3%,其中城市老年人口占26.3%,农村老年人口占73.7%,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在加快。我国人口的老龄化,是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的,被称为“未富先老”。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老龄化的程度还高于城市,所以农村的老龄化问题将更为复杂。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200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共
9 815.3亿元,分配到中小学的共5 211.9亿元,其中农村中小学为2 177.3亿元,为41.8%,而农村中小学数量为全国中小学的80.3%。农村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2005年我国农村人口文盲、半文盲为7.59%,小学文化程度为30.63%,初中程度为49.33%,高中程度为9.81%,中专程度为2.09%,大专及以上的仅占0.56%。由于文化水平低,致使大多数农民只能从事简单的传统农业,新技术和新知识接受能力普遍较低,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农村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高,影响农村的稳定。根据资料计算,2004年农村0岁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22.2∶100,城市为114.4∶100。2007年我国乡村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22.85∶100,高于全国119.58∶100的平均水平。而陕西省的农村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达到130.7∶100,远高于正常范围。
由于经济发展慢,农村人口收入低,生活条件差。2008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 76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 781元,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31倍。农村医疗条件差,缺乏专业医护人员,卫生设施质量不高,农民的就医条件仍然十分简陋。大多数农村路况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有的农村地处偏远山区,甚至还没有通上电。农村改水改厕工程进展缓慢,大多数地方根本没有排水管道,到了雨季,污水四溢,造成环境污染。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多,文化程度低、科技知识匮乏,医疗条件差、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思想闭塞、观念落后,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历史、环境、政策、经济、教育,等等。
2树立科学的人口发展观,构建我国农村人口全面发展初步框架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体现在我国人口发展问题上,就是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人口发展观,对人口发展的指导要有科学的理论、方针、政策。而科学人口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促进人口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将人口数量的控制和人口质量的提高、人口结构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充分结合起来,不能只取一点不及其余、只顾一头不顾其他。
2.1人口数量适度,稳定低生育水平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人口的绝对数量仍很大,人口对资源的压力很大,人口的存量问题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解决。虽然目前已经实现了人口的低增长,将人口的增长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下。但是,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我国的低生育水平还不稳定。在农村,特别是在经济还较贫困的农村,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方式还未改变,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得人们的生育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加之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基层基础工作发展不平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缺乏有效手段,生育水平还可能反弹,因此,稳定低生育水平还面临诸多困难。
2.2人口素质高,人力资源丰富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知识经济已成为主流,经济的增长已不再单纯依靠劳动力的数量,更主要的是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一个国家要拥有众多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就是要提高人口素质,包括人口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可以非常肯定地说,谁拥有高素质的劳动者,谁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就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管理和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被喻为“推动社会的两个车轮”,而将这两个车轮连在一起的就是人才。人口的素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2.3人口结构合理,社会秩序稳定
从人口的年龄分布上看,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其进程还在加快,出现了“未富先老”现象。由于人们生育观念的影响,使得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失调,制约着人口再生产、物质再生产和人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全面引导人口结构合理分布,为社会的发展提供足够劳动力的同时,实现家庭稳定、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2.4生产力水平发达,人民生活质量高
人口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就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使人们生活稳定收入有保障,身体健康医疗有保障,精神高尚养老有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有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有效提高。这需要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做保障。只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才能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
人口全面发展的这四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人口数量适度是关键,人口素质高是核心,合理的人口结构是根本,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是目的。
3实现农村人口全面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了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拓宽农村教育融资渠道,解决教育设备落后、办学经费缺乏等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第二,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就是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第三,必须抓好九年制义务教育。改变农民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保证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率,保证九年义务教育得到真正落实。第四,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引导农民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构筑起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第五,加强农民科技知识培训,要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以推广实用技术为重点,采用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办学,加大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培养出一大批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3.2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裕民生,在职教。要通过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变农村人口的数量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第一,科学定位农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既要担负起培养新型农民的重任,更要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要更新农村职业教育观念,改变以升学为目的的办学定位,以技能培训为主,充分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务农水平,同时提高进城打工农民的技能,还要发挥城市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势,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创造条件。第二,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促进农村职教发展,除政府投资主渠道外,还应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体系,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在政府的统筹下,探索政府、企业、行业和社会各界联合办学的新体系,明确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在发展教育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独办农村职业教育的局面。第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比例,改革课程设置,编写实用教材,改善实验设备条件,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吸纳一线能工巧匠任教,突出技术操作性、职业技能性和教学实践性,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
3.3科学务农,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
第一,科学务农。让农民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运用科学技术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的产量和产值,利用本地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第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要按照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生产,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市场的开拓、龙头企业与基地建设等工作。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要大力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强化农业环节的连贯性,实现农业扩大再生产。要根据市场对畜牧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的状况,积极调整农业的内部结构,提升养殖业的比重。还要加强对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发展旅游农业等经营性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第三,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针对农村人口多、资源少,农村出现富余劳动力的现状,要加大培训与引导,组织劳务输出,让农民一方面增加收入,一方面开拓视野、转变观念。
3.4加快养老、医疗保险改革,提高老年人生活保障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和方向是根据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科学、系统、规范,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全方位的,城乡一体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劳动者和全体社会成员在面临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其他各种困难时,能够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帮助,做到“老有所养”。目前,我们急需加快农村养老、医疗保险改革,加大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力度,要逐步完善法律法规,建立保障形式多样化、资金来源多元化、基金管理规范化、服务水平标准化等制度体系。
3.5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建立新型的人口理念
我国农村人口的增长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基数大,而且又面临着新一轮的人口增长高峰,因而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压力远未解除。而农村男女比例失衡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不利于农村的稳定与发展。所以,要通过大力宣传学习,让农民的思想从旧的观念中解脱出来,自觉遵守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同时加大政策的引导力度,奖励和惩处并用,稳定目前的低生育水平,使男女比例逐步平衡。
总之,要实现农村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统筹解决农村人口问题,有效促进农村人口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6(1).
[2] 人的全面发展研究课题组.试论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国人口问题的根本出路[J].人口与发展,2008,14(4):2-13,108.
[3] 田雪原,翟振武,李竞能.人口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4] 刘琴. 大力发展农村职教服务新农村建设———访教育部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黄尧[J]. 中国农村教育,2007(4):6-7.
[5] 梁济民.论中国人口素质[J]. 人口研究,2004,28(1):91-96.
[6] 叶波.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村经济,2006(3):113-114.
[7] 叶文虎,宁淼.中国农村人口问题与中国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3):26-30.
关键词:农村人口;人力资源;全面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又占绝大多数。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农村人口问题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农村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村人口问题,引导农村人口全面发展,不仅可丰富农村人口理论、农村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还可以变农村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加快农村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我国农村人口发展问题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发展、人口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农村人口的发展非常迅速,1949年全国人口为5.42亿,到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农村人口已达5.34亿,占全国人口比重的88.7%;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农村人口达到5.90亿,占全国人口比重的81.6%;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农村人口就达到8.20亿,占全国人口比重的79.5%。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加上城市化、城镇化和升学、招工,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农村人口增长速度放慢,1996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但是我国农村人口的数量还是很大,人均资源的占有量远远低于加拿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甚至低于日本。
随着农村人口增长速度的降低,加之生活条件、医疗条件的改善,农村人口的寿命不断延长,老龄化问题接踵而至。2005年,我国农村65岁以上人口占到了9.6%,高于城镇8.5%的水平。2006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49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1.3%,其中城市老年人口占26.3%,农村老年人口占73.7%,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在加快。我国人口的老龄化,是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的,被称为“未富先老”。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老龄化的程度还高于城市,所以农村的老龄化问题将更为复杂。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200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共
9 815.3亿元,分配到中小学的共5 211.9亿元,其中农村中小学为2 177.3亿元,为41.8%,而农村中小学数量为全国中小学的80.3%。农村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2005年我国农村人口文盲、半文盲为7.59%,小学文化程度为30.63%,初中程度为49.33%,高中程度为9.81%,中专程度为2.09%,大专及以上的仅占0.56%。由于文化水平低,致使大多数农民只能从事简单的传统农业,新技术和新知识接受能力普遍较低,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农村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高,影响农村的稳定。根据资料计算,2004年农村0岁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22.2∶100,城市为114.4∶100。2007年我国乡村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22.85∶100,高于全国119.58∶100的平均水平。而陕西省的农村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达到130.7∶100,远高于正常范围。
由于经济发展慢,农村人口收入低,生活条件差。2008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 76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 781元,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31倍。农村医疗条件差,缺乏专业医护人员,卫生设施质量不高,农民的就医条件仍然十分简陋。大多数农村路况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有的农村地处偏远山区,甚至还没有通上电。农村改水改厕工程进展缓慢,大多数地方根本没有排水管道,到了雨季,污水四溢,造成环境污染。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多,文化程度低、科技知识匮乏,医疗条件差、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思想闭塞、观念落后,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历史、环境、政策、经济、教育,等等。
2树立科学的人口发展观,构建我国农村人口全面发展初步框架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体现在我国人口发展问题上,就是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人口发展观,对人口发展的指导要有科学的理论、方针、政策。而科学人口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促进人口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将人口数量的控制和人口质量的提高、人口结构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充分结合起来,不能只取一点不及其余、只顾一头不顾其他。
2.1人口数量适度,稳定低生育水平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人口的绝对数量仍很大,人口对资源的压力很大,人口的存量问题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解决。虽然目前已经实现了人口的低增长,将人口的增长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下。但是,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我国的低生育水平还不稳定。在农村,特别是在经济还较贫困的农村,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方式还未改变,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得人们的生育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加之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基层基础工作发展不平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缺乏有效手段,生育水平还可能反弹,因此,稳定低生育水平还面临诸多困难。
2.2人口素质高,人力资源丰富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知识经济已成为主流,经济的增长已不再单纯依靠劳动力的数量,更主要的是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一个国家要拥有众多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就是要提高人口素质,包括人口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可以非常肯定地说,谁拥有高素质的劳动者,谁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就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管理和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被喻为“推动社会的两个车轮”,而将这两个车轮连在一起的就是人才。人口的素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2.3人口结构合理,社会秩序稳定
从人口的年龄分布上看,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其进程还在加快,出现了“未富先老”现象。由于人们生育观念的影响,使得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失调,制约着人口再生产、物质再生产和人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全面引导人口结构合理分布,为社会的发展提供足够劳动力的同时,实现家庭稳定、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2.4生产力水平发达,人民生活质量高
人口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就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使人们生活稳定收入有保障,身体健康医疗有保障,精神高尚养老有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有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有效提高。这需要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做保障。只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才能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
人口全面发展的这四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人口数量适度是关键,人口素质高是核心,合理的人口结构是根本,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是目的。
3实现农村人口全面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了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拓宽农村教育融资渠道,解决教育设备落后、办学经费缺乏等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第二,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就是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第三,必须抓好九年制义务教育。改变农民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保证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率,保证九年义务教育得到真正落实。第四,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引导农民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构筑起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第五,加强农民科技知识培训,要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以推广实用技术为重点,采用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办学,加大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培养出一大批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3.2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裕民生,在职教。要通过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变农村人口的数量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第一,科学定位农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既要担负起培养新型农民的重任,更要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要更新农村职业教育观念,改变以升学为目的的办学定位,以技能培训为主,充分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务农水平,同时提高进城打工农民的技能,还要发挥城市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势,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创造条件。第二,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促进农村职教发展,除政府投资主渠道外,还应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体系,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在政府的统筹下,探索政府、企业、行业和社会各界联合办学的新体系,明确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在发展教育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独办农村职业教育的局面。第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比例,改革课程设置,编写实用教材,改善实验设备条件,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吸纳一线能工巧匠任教,突出技术操作性、职业技能性和教学实践性,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
3.3科学务农,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
第一,科学务农。让农民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运用科学技术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的产量和产值,利用本地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第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要按照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生产,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市场的开拓、龙头企业与基地建设等工作。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要大力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强化农业环节的连贯性,实现农业扩大再生产。要根据市场对畜牧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的状况,积极调整农业的内部结构,提升养殖业的比重。还要加强对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发展旅游农业等经营性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第三,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针对农村人口多、资源少,农村出现富余劳动力的现状,要加大培训与引导,组织劳务输出,让农民一方面增加收入,一方面开拓视野、转变观念。
3.4加快养老、医疗保险改革,提高老年人生活保障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和方向是根据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科学、系统、规范,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全方位的,城乡一体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劳动者和全体社会成员在面临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其他各种困难时,能够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帮助,做到“老有所养”。目前,我们急需加快农村养老、医疗保险改革,加大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力度,要逐步完善法律法规,建立保障形式多样化、资金来源多元化、基金管理规范化、服务水平标准化等制度体系。
3.5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建立新型的人口理念
我国农村人口的增长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基数大,而且又面临着新一轮的人口增长高峰,因而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压力远未解除。而农村男女比例失衡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不利于农村的稳定与发展。所以,要通过大力宣传学习,让农民的思想从旧的观念中解脱出来,自觉遵守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同时加大政策的引导力度,奖励和惩处并用,稳定目前的低生育水平,使男女比例逐步平衡。
总之,要实现农村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统筹解决农村人口问题,有效促进农村人口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6(1).
[2] 人的全面发展研究课题组.试论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国人口问题的根本出路[J].人口与发展,2008,14(4):2-13,108.
[3] 田雪原,翟振武,李竞能.人口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4] 刘琴. 大力发展农村职教服务新农村建设———访教育部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黄尧[J]. 中国农村教育,2007(4):6-7.
[5] 梁济民.论中国人口素质[J]. 人口研究,2004,28(1):91-96.
[6] 叶波.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村经济,2006(3):113-114.
[7] 叶文虎,宁淼.中国农村人口问题与中国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3):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