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社会学论文>人口问题>

我国人口普查最新研究论文范文

宁静分享

  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口普查工作是极具困难的一项工作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关于我国人口普查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我国人口普查论文篇1:《人口普查档案现代化管理工作》

  在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各级普查办的精心组织下,广大普查工作者的积极努力辛勤工作,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普查工作过程中形成了大量有价值的文件、表册、音像和实物等普查资料。这些资料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信息,能够全面、客观、系统地反映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等情况,为科学制定包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什么是人口普查档案

  人口普查档案指在人口普查工作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历史记录。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人口普查工作中形成的调查统计材料、表册;二是领导和组织人口普查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一)人口普查工作中形成的调查统计材料、表册。

  如人口普查登记表、计算机编制的各种数据带、各种手工汇总表和机器汇总表等(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人口普查中获得的原始普查资料,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保存、销毁。)

  (二)领导和组织人口普查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如关于人口普查工作的指示、决定、通知、规定以及普查办法、实施细则、会议文件、工作计划总结报告、来往函电等。人口普查登记表是直接向居民调查的原始记录,是人口普查的第一手材料,是汇总、整理人口普查资料的依据。

  二、人口普查档案的特点

  人口普查档案是人口普查部门在具体组织进行人口普查工作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有关人口普查资料的搜集,数据汇总,资料评价,分析研究,公布出版等专门的文件材料。

  (一)普查档案数据案卷多。

  按照2010年人口普查的工作进度图,全部工作分为22个大项、121个小项,可形成的统计表格达35种之多,它主要包括户口整倾、调查摸底、入户登记、地址与行职业编码、全部手工与机器快速汇总表等,而且表格长短不一,如此众多的统计表格整理出来的数据案卷,可占人口普查全部档案的三分之二以上。

  (二)普查档案形成周期长。

  人口普查工作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于它具有涉及面广,工作繁杂,技术性强等特点,因此,形成的档案周期性较长。有的文件可按阶段收集归档,有的则要在下一阶段或几个阶段结束后方能补充归档,全面扫尾工作需较长时间。至于建立数据库后进行资料分析研究,需要的时间则更长,决定了人口普查档案形成周期的长期性。

  (三)普查档案涉密性强。

  人口普查档案中很多资料涉及普查对象的个人的隐私,关系到全市公民的根本利益,如果泄露,将带来不可估量和难以弥补的损失,所以加强对普查档案的保密管理非常重要。

  (四)普查档案规范要求高。

  一个完整的人口普查档案,必须全面、真实、系统地记载人口普查工作的各项活动,做到数据准确,分类科学,手续完备,材料真实,正确地反映人口普查工作的全部过程,人口普查档案的案卷整理和排列也要符合规范要求。

  三、人口普查档案分类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的规定,结合普查工作的特点,我市人口普查档案可分为文件类、资料表册类、音像实物类和普查工作的其他重要相关材料。

  (一)文件类。

  1、全市各级党政机关有关普查工作的决定及批复;各级党政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题词;

  2、各级普查机构的请示、报告、通知、工作计划、简报、会议文件、会议记录、汇报提纲、总结;

  3、普查方案、普查填写说明、普查细则及重要的修改稿;

  4、普查公报;

  5、各级普查机构设置、人事任免、工作人员名册、先进集体和先进人员名单;

  6、普查文件汇编。

  (二)资料、表册类。

  1、普查登记表样表、手工汇总表、机器汇总表、普查汇总资料(含计算机软盘、光盘等为载体的电子文件材料)、填表说明及计算机应用程序软件等;

  2、行政区划代码本、地址编码本、行业代码本、职业代码本;

  3、普查员、普查指导员、编码员、录入人员的培训教材;

  4、内部编印和公开出版的普查资料、普查分析报告及汇报材料;

  5、普查宣传材料、宣传画和报纸杂志发表的有关社论、评论和报道等。

  (三)音像、实物类。

  1、普查工作中的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电影片、电视片、幻灯片、光盘及整理汇编的相册、画册;

  2、有纪念意义的凭证性实物,包括普查标志、调查证件、证书、奖章、纪念品、首日封、纪念邮票、资料袋、软包装、普查机构印章等。

  (四)普查工作的其它重要相关材料。

  通过对普查档案内容进行科学的鉴定,以上各类普查档案中,重要的作永久保存,比较重要的作长期保存,一般的作短期保存。

  四、人口普查档案的整理归档

  人口普查档案,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一任务,针对人口普查档案的特点,对整理好人口普查档案提出以下浅见:

  (一)坚持以成文单位立卷。

  好人口普查档案,是人口普查工作最后一个环节,而成文单位是文件材料的形成者,对本地区本单位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了如指掌。以各级人口普查办公室为单位,负责文件材料收集归档更为有利,可以与人口普查办的有关领导和人员岗位责任制直接挂钩,档案整理任务不完成,普查班子人员不能散。

  (二)实行“三步走”的立卷法。

  第一步,文件材料的收集与修复。凡是上级下发和本级产生的文件,可按收、发文薄进行收集,本级形成的各种文件按专业组、责任人逐个进行收集。对使用铅笔、圆珠笔、复写纸或红、纯蓝墨水起草书写的文件、表格,一律用碳素墨水重新复制抄写一次。第二步:分类组卷。按照拟定的分类方案和归档范围,对收集起来的全部文件初步进行分类立卷。第三步:编目装订。参照文书档案的立卷程序,完成编号、编目、装订、书写封面等工作。

  (三)保证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

  对各类文件的,除了收集上级下发的文件外,收集重点应放在本级。要注意克服过去只重视“红头文件”,忽视其它文件的错误作法,凡是本单位形成的文件材料,不管是“红头文件”,还是内部文件,只要具有保存价值的,都应当收集归档。因为上下左右来文还有可能从别的地方找到,而本机关形成的文件,却是“只此一家”,一旦散失,就再也无法弥补。

  (四)文件和表格分开立卷。

  整理立卷时,区分文件类和表格类,根据制成材料的多样性,实行通用文件与表格分开立卷。同一类型的表格,在保持同一问题案卷排列在一起的前提下,也可将八开表和十六开表分开立卷,更有利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

  五、人口普查档案的电子文献化管理

  人口普查档案的电子文献化管理首先要把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文献档案,并能在信息网上流通。使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后,具有容量大、速度快、应用广泛、传输简便等特点,但必须满足必要的先决条件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才能实现。

  (一)电子文献档案的利用。

  对档案部门来说,电子文献档案可供利用的方法有三种:(1)提供拷贝,通讯传递,直接利用,为用户提供打印件或缩微品;(2)可通过对点转播数据通信或联结网络来实现;(3)可以直接利用方式为使用者提供技术支援,根据档案信息系统中可从直接利用的信息资源解决使用者所需的档案信息。

  (二)电子文献档案的 管理。

  从信息安全的角度出发,主要是对使用者的管理,对提供利用载体的管理及使用中保密措施等管理。一是使用权限的审核:在使用中,由系统自动判定使用者身份的合法性及所使用的范围,并由系统自动对其操作的路径进行跟踪与记录;二拷贝的提供与收回:原则上应避免把载体上的电子文献档案全部拷贝给使用者,并通过技术手段防止所提供的拷贝再复制。同时应对回收的拷贝做消除处理;三是加强使用的安全管理:不能无原则地向使用者提供全部的使用方式,对提供的拷贝的制作,必须在有效监督下进行,对加密级的信息要进行加密处理,应对使用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跟踪监控等。

  (三)电子文献档案的建立。

  一是全面普查案卷,去冗取精。这是实现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的第一步 工作。因为一般档案不可避免地存在重份或无查考价值的文件。所以首先要剔除这些价值不大的文件,才能避免今后实行 计算机管理时出现重复与低效率的情况。二是结合工作实际规范著录工作。著录是实行计算机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也是直接影响输入计算机数据与信息的准确性的一项重要的前期工作。1986年国家颁布的《档案著录规则》是规范著录工作的最基本依据。应以《档案著录规则》为依据,并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计算机管理的技术要求,制定出适合人口普查档案著录工作的著录细则。三是统一分类号,保证检索查全率。计算机检索的显著优势就是能够满足检索的需要。为了确保检索的完整性,在分类过程中,首先根据《中国档案分类法》进行分类,再根据人口普查的具体情况,因事制宜制定出一些具体细则。另外在分类的过程中,还应加强校审力度,以便及时校正分类的错误。并且 还应经常 组织大家学习交流,统一认识,统一标准,尽量做到前后标引一致,同一类文件标引一致,从而达到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四是规范题名保证检索查准率。档案的分类号保证了检索查全率,而题名准确才能保证检索的查准率。但仅保证查全率是不行的,还须同时保证查准,因此在著录时要统一规范题名。规范题名应掌握的原则与要点是:首先在填写题名项过程中,要规范机构简称,尽量避免在检索时出现含混不清、文不对题和计算机识别不清的情况发生。第二,还要统一题名中应具备的要素。结合计算机检索需要,在著录过程中将题名中责任者、事由、文种一一列出,必要时还要加上人名、地点和时间等要素。另外,还可利用计算机一次输入多次输出的功能,将关键词项中的人名、时间与机构分别著录,为日后制作人名、时间的分类目录等检索工具打下了基础。

  我国人口普查论文篇2:《论人口普查质量评估统计量》

  摘要:在进行人口普查时,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普查数据的质量,统计学家和人口学家一般用人口普查误差来对人口普查的质量进行评估。但是,准确的人口普查误差根本就是计算不出来的,而只是能计算出估计量,有时甚至只是计算出了人口普查的平均差。本文对人口普查质量评估统计量进行分析,指出减少操作误区的对策,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人口普查;质量评估;统计量

  人口普查是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掌握国家人口发展情况的必经途径,人口普查结束后,伴随而来的就是对普查结果的质询和怀疑,其它国家同样如此。所以,普查结果的质量及覆盖误差也时刻被统计学家及人口学家所关注,于是,出现了质量评估,人口普查时寄希望于质量评估,以减少普查误差。进行人口普查质量评估的目的是,找到一个对普查总体的实际人口数的一个准确的数字,并以此为准绳,把登记的人口普查数量与之相减,再得出人口普查结果误差。找到准确的估计数字一般分两种方法:一是通过人口行政的记录资料进行计算;二是选择一个和人口普查独立的抽样,进行人口数据的再收集和估计。但是,人们对于质量评估时选择的准确数字持怀疑态度,这一数字如何确保其准确性,如果遇有人口普查把登记的数量和人口普查质量评估结果减得出数值较大时,是不是代表后者所估计的人口数字精度低下呢?因此,对人口普查质量评估统计量进行分析是业界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人口普查质量评估的理论

  人口普查质量评估,即误差估计,包含有内容误差和覆盖误差。内容误差对人口总数精度影响较小,但是其影响到普查类目人口数精度。覆盖误差将对人口总数精度产生巨大的影响,可细划分为错误计数和遗漏。当前,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在对人口普查质量进行评估时都在关注普查的覆盖误差,评估的方法有人口统计分析模型、逆记录检查及事后计数调查。人口统计分析模型是通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及迁移医疗保险等相关行政记录的资料以获得总体的真实人口数的估计值,在这一记录的基础上,对人口普查的净误差率进行估计。逆记录指的是在此次普查以前的记录,包含之前人口普查的记录及两次普查之间出生的人口和迁入的人口记录,逆记录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对普查遗漏误差进行估计,检查的抽样是从很多相对独立的库中抽取。通过样本对比和本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库及计算样本个人抽样权数方法确定在本次普查中所遗漏的人口数量。而事后计数调查是为对普查覆盖误差进行估计,主要是由设计抽样、调查和样本比较、事后的分层估计几部分组成,他的核心是建造用于估计总体真实人口数目的双系统估计量。

  二、国外人口普查质量评估方法和启示

  (一)各国普查评估方法分析

  美国在进行完人口普查以后都会对其进行质量评估。根据历史发展,他们采用的评估方法有逆记录检查、行政记录检查、和当前人口调查对比、人口统计分析与事后计数调查。

  2001年,南非人口普查局进行事后计数调查的目的是对这一年国家人口普查的内容误差和覆盖误差进行估计。其事后计数调查的标准主要包含住在非季节性住房单元人口及宾馆工作人员,而不包括居住在集体宿舍和非生活区的人口。

  加拿大从1961开始每5年一次普查人口,他们使用的是逆记录检查估计普查遗漏人口数。逆记录检查是抽样检查的一种。他的样本是分别由五个抽样层中抽取的,分别是:上一次普查计数人口的数据库;上一次逆记录检查遗漏人口的数据库;上一次普查至此次普查出生人口的登记册;上一次普查至此次普查从国外迁入本国人口的登记册;此次普查的国家非永久性居民登记册。除了对上一次逆记录检查遗漏人口的数据库进行全部抽取之外,其余的抽样层都是按概率抽取。

  (二)启示

  通过上述几个国家的人口普查质量评估方法进行分析会发现,每个国家对人口普查的模式都不一样,也是因为各自国家的政策所不同,也不可能有一种人口普查评估方法是通用的。通常,行政记录比较健全的国家适用逆记录检查及人口统计分析模型,事后计数调查方法则适合于所有的国家。要科学使用这几种评估方法,首先,要建立起完整准确的人口出生和死亡及迁移登记册,确定其真实性,才能正确使用人口统计分析模型方法。采用逆记录检查估计普查遗漏人口数时要减少非抽样误差及对其效果进行敏感性分析,而采用事后计数调查则需要提前准备好调查的经费和培训调查员,否则会产生较大的交互作用偏差,导致估计的真实人口的数目出现偏低现象。

  三、做好人口普查质量评估的对策

  (一)要体现普查数据与清查摸底数据的对比

  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省人口总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年末全省常住人口789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9.5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9.59%,比上年下降0.14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6.98%,下降0.10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61%,下降0.24个千分点。通过对江苏人普工作的实证分析,江苏省的人口普查工作是高水平的,数据也是高质量的。这也充分反映前期清查摸底数据的真实性。摸底数据反映了人口实际的状况,普查数据要和摸底数据有效衔接,重点关注重大指标尤其是反映浮动性和趋势性的指标,以保证普查数据可靠可信。

  (二)要体现和地方实际情况的对比

  人口普查质量评估要体现出和当地实情相结合对比,尤其是要注意到城市和农村发展的失衡,要对一些关键性指标作以区分,以充分体现出当地实情,为后续分区和分镇资料开发应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要体现与前一次普查数据及部门数据的对比

  每一次人口普查要与之前的一次人品普查相对比,之前的人口普查数据对现行人口普查具有传导意义。因此,要把前一次普查的数据作为基础,做好分析和研究工作,以保证不出现比较大的偏差和出入。同时,要与部门数据相对比,尤其是户籍人口、出生和死亡人口的对比,并把部门数据作为依托做好人口普查工作。

  参考文献:

  [1]胡桂华.关于我国2010年人口普查事后质量检查样本量测算的建议[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06).

  [2]刘晓霞.基于随机试验的省际人口迁入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市场,2010(48).

  [3]马晓钰.人口赤字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生态足迹理论在新疆的应用[J].南方人口,2009(04).

  [4]胡桂华.我国调查失业率估计抽样方案——基于行政记录与统计调查数据来源[J].西北人口,2011(02).

  我国人口普查论文篇3:《中国人口普查发展历程》

  摘要:人口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只有把人口基础数据搞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促进科学发展,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调查的国家。新中国建立后,至今一共进行了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历次人口普查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关键词:人口统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普查

  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言,人口普查都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而在中国这个人口数量世界第一的国家,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情况,更可谓第一国情。人口状况与经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掌握人口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等方面的准确信息,对于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调查的国家

  相传夏禹治水后,把中国分为九州,就着手统计人口和土地。商朝有专门统计人口的官吏“司民”。春秋战国时期以25家立社,按社登记人口、土地。刘邦统军攻破秦宫时,萧何远见卓识,直奔丞相府把秦各种档案先抓到手里,其中就有全国的户籍钱粮档案,说明秦也已统计人口。汉朝建立“算赋法”,规定定期调查人口。《汉书·地理志》载,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人口总数为5959万人,户数为1223万户。清朝自乾隆始每年都有全国人口统计数字,中华民族4亿人就是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统计的。

  不过我国古代统治者进行人口普查和统计,其目标重在征发兵役劳役赋税,故被统计的人口以纳税人为主,其他人从简或不计。直至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才突破这个框框。这年的11月,明太祖派军队协助地方进行了一次对全国人户的“点闸对比”(即户口清查),给每户编制了户帖,上首书“钦奉圣旨”,次开户主姓名、籍贯及其全家口数,下列两项,分记男子成丁、不成丁与妇女大口、小口的数字以及各人的姓名、年龄和与户主的关系,最后备“事产”一项,详载其户的产业基本情况,并附注“户别”(民户或军户、匠户等)。这与现在所谓的“人口普查”最为接近。它比1790年美国和1801年英国举办的国情普查早400余年。其体制之完备、内容之翔实,史无前例。故西方统计史学者一致承认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口普查记录。

  二、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历次人口普查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新中国建立后,至今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历次人口普查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一)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标志着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人口普查的开始

  1953年6月30日24时,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601,938,035人。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人口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本世纪30年代,曾经有过一次很不全面的调查,从那时起,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便成为中国人口的代名词,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49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正是百废待兴之时,摸清人口状况,了解我国基本国情,成为开展新中国建设的当务之急。1953年,全国开始了第一次普选,而选举各级人民代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准确的人口数据,普选是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开。

  1953年4月3日,中国开始进行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参加普查工作的人员共250多万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了进行全国人口调查的指示和《全国人口登记办法》。规定:以1953年6月30日24时为人口普查的计算标准时间,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均应进行登记。由于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措施严密的组织实施,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取得了准确可靠的人口数字。1954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表了《关于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结果的公报》。公布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全国在1953年6月30日24时总人口为601,938,035人。这个数字刷新了多年来沿用的四亿七千五百万这个估算的数字,这个数字给大家一个深刻的印象:新中国有六万万人口。

  (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为编制“三五”计划和长远规划提供基础资料。

  1964年6月30日24时我国进行了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总数为723,070,269人。

  为编制“三五”计划和长远规划,摸清人口底数,特别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人口变化状况,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64年2月21日颁发《关于进行第二次人口普查工作指示》,在全国开展人口普查工作。普查项目除保留“一普”的年龄、性别、民族等6项指标外,比第一次增加了本人身份、文化程度和职业等共9项,普查的指标体系更加完善,人口普查所得到的很多数据都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第一手资料。

  (三)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中国人口统计史上人口普查走向正规化、制度化、科学化、现代化的新开端。

  1982年7月1日零时我国进行了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为1,031,882,511人。

  由于受到““””的干扰,正常的户口登记、管理工作、人口统计工作一度中断。1982年距第二次人口普查已经过去了18年,我国人口在数量、地区分布、结构和素质等方面都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以最基本的人口信息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和规划的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确定1982年7月1日零时为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标准时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普查项目最多的一次人口普查,也是我国第一次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一次现代化人口普查。第三次人口普查翻开了中国人口统计史上新的一页,是我国人口普查走向正规化、制度化、科学化、现代化的一个新开端。

  1982年的这次人口普查不仅在我国人口普查史上具有重要的位置,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来自世界各国的人口学家、统计专家等各界人士几百人在普查期间到我国考察交流,并撰文评价中国在这次人口普查中取得的组织实施、数据处理等方面经验对于中国以及世界人口普查工作的意义。   这次人口普查,不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世界人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普查的质量控制、保证数据处理时效性的办法等,赢得了国际上的广泛赞誉,并被联合国秘书处制订的《人口与住房普查的原则和建议》所采纳。

  (四)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同国际接轨的人口普查。

  1990年7月1日0时我国进行了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 1,160, 017, 381人。

  这次普查与联合国关于1990年人口普查的建议相一致。

  与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这次人口普查的登记项目增加了“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状况”和“迁来本地的原因”两项,旨在查清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和原因。同时增加了死亡人口的民族、文化程度、死亡时的婚姻状况和死者生前从事的主要职业等。

  1982至1990年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发生了明显变化,1990年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人从1982年的604万人上升为1,576万人,其增长率为160%﹔高中文化程度者的增长率为9%﹔初中文化程度增长率为48%﹔小学文化程度增长率为18%。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5.88%。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85-1990年的5年间,中国人口迁移总量达3,413万人,年均迁移率约为6.15﹪,其迁移规模在不同地区之间极不平衡。在迁入人口中,迁入城市的有2,088.4万,迁入镇的有679.5万,迁入农村的有616.1万。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五)第五次人口普查,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文项目。

  2000年11月1日0时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1,295,330,000人。

  通过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系统地、全面地、准确地掌握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地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统筹安排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实现人口增长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这次人口普查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一次人口普查,情况和以前相比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难度也是前所未有的。这次人口普查主要的难度有三点:一是人户分离的现象非常严重。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三是遇到了一些政策上的问题,比如超计划生育的人怕罚款,一些务工的人怕收费等等矛盾。针对这些情况,从1998年就开始进行了人口普查的准备工作,制定了人口普查的办法,并且划分了普查区和普查小区,绘制了每个普查小区的地图。在这次普查中,培训了五百万个普查员和一百万个普查指导员,加上各种普查机构人员、公安干警、街道,整个参加普查工作的有一千万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文项目。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人口增长的压力。每年出生人口大约在一千七百万人以上,扣除死亡人口,每年净增人口还在一千万左右。总和生育率已经从七十年代的4下降到了1.82,取得了显著成绩。

  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六十五岁及以上的人口已经占到了6.96%,比第四次人口普查上升了1.39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人口已经开始步入老龄社会。今后,我国的老龄人口还会继续的快速增长,采取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一是要把老龄事业纳入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去。二是要加强社区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三是发展老年人的福利事业,扩大敬老、养老的范围。包括兴办为老年人服务的福利设施 。四是要加强社会教育,大力营造一种全社会的敬老、养老、助老的风气。

  (六)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堪称“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时间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此次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从2007年底进行“人户分离”试点开始历时3年,有600多万名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参加。中央财政为此投入近7亿元,全国各地投入或将达到70亿元,全国财政投入或将达到80亿元。投入的人财物力及时间成本甚巨,堪称“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

  与2000年的“五普”相比,经过10年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加剧、利益多元化、社会心理变化,都给此次人口普查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人口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只有把人口基础数据搞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促进科学发展,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公布》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公布》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公布》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公布》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公布》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公布》


猜你喜欢:

1.人口普查个人总结

2.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

3.浅谈中国人口问题论文

4.人口与政策相关论文

    183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