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诚信建设论文(2)

秋梅分享

  社会诚信建设论文篇4

  试谈和谐社会视角下的会计诚信建设

  【摘 要】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视角下,诚信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准。而且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情况下,会计的诚信建设尤其重要。现在国内和谐社会视角下会计诚信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会计诚信系统建设的过程中的问题以及会计诚信系统建设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和谐社会;会计;诚信建设;阐述

  0 引言

  诚信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部分,所以诚信在现代社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也日渐激烈,会计行业的缺乏诚信将会非常严重的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此塑造会计行业的诚信日渐成为会计界的重要课题。只有重新塑造会计行业的诚信,才能有效的杜绝会计行业的造假行为,而且这个形式越来越紧迫。然而会计缺失诚信的根源在哪里?怎么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本文就会计诚信缺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对会计从业管理人员解决这一问题能够有一些启发,继而使得会计行业更好的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

  1 会计诚信的具体内涵

  所谓诚信,就是诚实讲信用。对于会计行业来说,诚信有着更多具体的内涵,会计从业人员首先要忠诚自己的事业,勤勤恳恳的做好本职工作,追求最好的效果,其次对于会计从业人员,要有信誉,讲原则不去迎合别人的压力,不做假账,不提供假的信息,不利用职务的便利为自己或者他人谋求利益,真的做到有公信力,讲原则客观做事。

  会计的本质在意会计工作从业人员要客观,要真实,这样来记录真实的经济活动,对社会和其服务对象提供质量高的真实可靠的会计服务,让服务对象相信会计。再者,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在于要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尊重自己从事的会计事业,不仅要有高超,精湛的专业技能与技术,还要讲职业道德,恪守职业操守,这样才能提供高质量的超一流的服务。再次,建设和谐社会要求我们要建立良好诚信的会计体系。会计体系的诚信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会大大的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甚至会阻碍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

  2 会计诚信问题存在的原因

  对于会计行业的诚信问题,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造假行为源于利益的驱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不断的深入,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但是对于我国的经济体制还不是很完善,很多制度还不完善,甚至会有制度之间会互相的矛盾。然而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肯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都无可厚非。但是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却误入歧途,唯利是图,为了获得非法,不惜践踏法律和行业相关规定,进行做假账、偷税漏税等非法行为。

  第二,对于这些违规行为,很多时候在意监管不力,从而使得成本效益失衡。虽然我国已将颁布了很多余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在法律的执行过程中,还是有很多执法不严的问题,很多时候收到的处罚不重,企业根本不当回事。而且监督执法单位很少对违规的企业进行查处,对企业责任人进行刑事责任追究的就更少了,所以这种纵容使得造假的行为愈发猖獗。

  第三,很多企业的管理层的结构有问题,片面追求虚假的业绩。在很多国企、甚至央企。这些企业的负责人为了获得仕途上的基础,虚报经营业绩,以获得相关的荣誉,赢得政治资本,获得晋升的机会。而且很多这样的单位是总经理一人说了算,独断专横,强迫会计做假账虚报业绩。这样不完善的企业结构也是造假行为的温床。第四,在于很多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禁不住利益诱惑。会计工作的基础比较薄弱,很多会计工作人员为了追求金钱利益禁不起诱惑道德沦丧,在其领导的压力下在别人的引诱下,篡改经济数据,做假账。

  3 会计行业的诚信建设

  为会计从业创造良好的诚信环境。为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与繁荣,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我们就需要建设一个良好的会计诚信系统。怎么才能营造好的会计诚信系统呢,那就是加强宣传,培育诚信的氛围,弘扬正义的价值观。第一,是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宣传正义的正能量,尊重诚信的人,让全社会学习诚信的典型,认识到诚信的社会地位。再者,还要企业更是应该聘任讲信用诚实的人。只有满足基本的诚信原则上来,第二,步才能个人的专业技能的比拼。一个不讲诚信原则的人就应该一票否决,因为这个人专业技能越强,造成的损失越大。因此应该坚持正确的用人原则,不能突破道德这条底线。还有就是要树立诚信典型,弘扬社会的正能量,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会计行业的从业人员中有很多有崇高职业道德先进典型,把他们生动的故事,大力宣传,营造会计从业的道德建设的舆论环境。

  然后,还需要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这种职业道德教育应该以会计诚信为核心。通过一系列的会计诚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他们在思想上树立诚信的观念,在依法办事恪守职业道德底线,自觉依法办事自觉守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健康的优秀人下选拔机制和优秀人才培养的机制。次之,需要建立不诚信惩罚机制,对于不恪守行业规则,违反相关法律的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严惩,不得在从事相关职业,是他们造假的成本加大。推荐会计事业的改革,优化体制建设,鼓励建立合伙事务所,强化法律责任。是他们造假的成本加大,敦促他们依法,规范作业。

  还有,需要完善会计准则,降低虚假信息的空间。通过会计准则规范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行为。以确保信息真实,使得会计事业稳定持续,使得各方的利益关系得到均衡。形成健康的行业诚信规范和实施标准,为会计行业的工作诚信建设提供优秀的社会环境。同时需要加强审计的监督,强化会计的监管预注册提高标准。这样从根本上限制会计诚信确实带来的严重不良的后果。

  4 总结

  加强会计的诚信建设非常重要,为了使我国的经济活动的建设大局来说,我们需要在根本上来进行教育宣传加上监管的策略,同时加强对违规活动的惩罚,这样才能确保会计从业人员工作的可靠和真实。会计的诚信建设是会计事业的头等大事,需要加大力气想尽办法来进行会计的诚信建设。

  【参考文献】

  [1]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 2002(003):6-12.

  [2]岳上植.会计诚信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5,4:73-76.

  [3]蒋玉娟,刘斌.独立性缺失:影响会计诚信的根源[J].上海会计,2003,3:l5-l6.

  [4]盖地.诚信会计与会计诚信[J].财务与会计,2002,10:6-8.

  [5]王焕霞.对会计诚信缺失原因及问题探讨[J].科技信息,2009,1:584.

  [6]毛玉萍,孔令宝.会计诚信危机的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财会,2002,10:012.

  [7]曾萍,陈卫旗.对会计诚信缺失原因及对策的系统思考[J].江苏商论,2006(2): 120-122.

  社会诚信建设论文篇5

  试谈我国社会诚信建设路径

  摘要:加强我国社会诚信的建设,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在我国社会诚信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探索并遵循自己的文化路径,注意消除社会生活中拉关系、走后门诸多“潜规则”的消极影响,着力构建社会诚信建设的社会路径和个体路径,着力构建社会体制、群体契约、个体道德修养等方面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诚信;社会诚信;诚信建设;路径

  一、社会诚信建设的时代背景

  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呼唤社会诚信建设。我国已经到了只有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才能够使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和顺利推进的经济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包括商品的生产、经营、流通和交换,本质上都必须以社会诚信作为基础和保障,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诚信的问题就必然日益凸显出来。

  其次,在改革开放的国策和全球化的双重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正在快速融入国际社会,这对我国社会诚信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和挑战。中国的发展面对的是激烈的国际竞争。国际竞争的基础或前提就是信用或诚信。在开放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质量是竞争的根本,而诚信则是竞争的基础。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要求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强调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强调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强调经济、社会、精神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所谓的发展,不是单一的发展、片面的发展、畸形的发展,而应该是和谐的发展、全面的发展、健康的发展。因此社会诚信和诚信社会就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性目标。

  二、社会诚信建设的文化路径

  社会诚信的建设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基础或文化资源。其实,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起飞,并不是凭空的过程,而是在现有的文化基础之上进行的。中国有自己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和演变,有自己厚重和深远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源流。

  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理解和表达中国的文化传统。例如,在做事与做人关系上,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做人是做事的依据和基础。所谓做人,就是做有道德的人,做有良心的人,做有诚信的人,做正人君子。又如,在物与人的关系上,中国的文化传统轻物而重人。再如,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文化传统轻个人而重社会。总的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体现了如下基本原则,这些原则被贯彻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一是推己及人的原则。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内圣外王。内圣是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具有道德操守的圣人。外王是强调每个人都应该行大道于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内圣外王。所以,推己及人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所谓忠恕之道,就是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的方面,称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否定的方面,称为恕。中国的文化强调道不远人,道就在人的心中,所以求道就不是外求于物,而应该是内求于心。因此无论是求道还是循道,都是从自己或自身去扩及,去推展。二是关系为本的原则。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谓的以人为本,就不是以个人为本,而是以关系为本。儒家就讲仁者爱人。当然,所谓的仁者爱人并不是说一视同仁,而是强调亲疏有别。这是由推己及人的原则决定的。因此,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总是关系有远近,感情讲亲疏。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解释,中国人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强调体现为“差序格局”。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诚与信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意义。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思想是对“道”的强调。但是,道并不是在人心之外,而是在人心之内。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原则和思想。当然,人心中的道是潜在的,人容易受到欲望的蒙蔽,而迷失自己内心的道。所以,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都强调所谓“返身而诚”,也就是要回到“道”的本身。违背了道,离弃了道,迷失了道,那就是诚的反面,也就是“伪”。

  在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中,诚信的含义和功用也有其沿革。历史上中国长期处于在封建的等级社会之中,人与人并不是平等的,所谓的诚信就成为处于社会下层的人对皇帝、对官员的效忠和服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开始强调社会的平等,人与人之间并没有高下和等级之分。因此诚信就不再是效忠和服从,而是平等和公平。

  可见,诚信有着重要的文化内涵,社会诚信建设有其应该遵循的文化路径。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要放弃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也不是要全盘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怎样去获取诚信建设的资源,并把这种资源转化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社会品质,是需要我们认真探索的课题。

  三、社会诚信建设的社会路径

  社会诚信是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建立起来的。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社会,或者说是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在中国的传统生活中,所谓社会诚信其实是血缘维系的诚信。在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中,人与人有远近,有亲疏。具体来讲,中国人把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分为亲人关系、朋友关系、生人关系。对待亲人,是讲亲情、讲责任,在分配上是讲按需分配。对待朋友,是讲友情、讲人情,在分配上是讲按劳分配。对待生人,是讲利害、讲公平,在分配上是讲平均分配。正是因为关系有远近、感情有亲疏,而对待方式和分配原则等都有重要的区别,所以,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就盛行拉关系、走后门。所谓的拉关系,就是怎么样使一开始的生人关系转变成朋友关系,使朋友关系转变成亲人关系;就是怎么样使没有相互依赖的关系转变成有条件的相互依赖,使有条件的相互依赖转变成无条件的相互依赖。所谓的走后门,就是怎么样按照关系的性质来确定处事的方式和方法:对生人不能办的,对熟人就可以办;对熟人不能办的,对家人就可以办;对家人不能用的不良方式,对朋友就可以用;对朋友不能用的不良方式,对生人就可以用,等等。尽管这种处事方式并不是明文规定的,但却成为制约和支配人的日常行为的“潜规范”或者“潜规则”。显然,在我国社会诚信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消除这些社会生活中拉关系、走后门诸多“潜规则”的消极影响。

  除了血缘维系的诚信,社会生活中的诚信还涉及到人际沟通的诚信和人际交换的诚信,涉及到群体生活的诚信和社会发展的诚信。人的社会生活是由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构成的。社会诚信决定了人际沟通的效率和人际交换的效果,也决定了社会互动的方式和人际关系的性质。显然,在缺乏社会诚信的情况下,会大大增加人际沟通的成本,大大降低人际交换的效果,也会大大增加社会互动的负担,大大降低人际关系的促进作用。

  四、社会诚信建设的个体路径

  社会诚信的建设是与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体直接有关的。首先,社会诚信可以体现为个体的道德品性。人的品德决定了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也体现着人的生活品性和活动方式。因此,对于社会诚信的建设来说,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把社会诚信转变成个体的道德品性和道德品行。这不仅取决于个体成长中的道德养成,而且取决于社会培育中的道德强化。因此在人的社会生活中,重要的是使社会诚信成为个体的立命之本。个体的生存、个体的生活、个体的生存方式、个体的生活方式,都应该与诚信建立起紧密的关系。一方面,个体的社会诚信状况,应该成为直接决定其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社会诚信应该成为个体的生活追求。个体应该把社会诚信看作是自己最为重要的人生追求目标,看作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实现途径。

  不同的社会个体构成了社会群体。在群体生活中,无论是群体目标的达成,还是群体关系的维系,也都直接与社会诚信的建设有着重要的联系。在群体的交往活动中,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群体成员之间的竞争有良性竞争与恶性竞争的区分。良性的竞争会提高群体的活动效率,而恶性的竞争则会降低群体的活动效率。社会诚信的建设会促进良性的竞争,减少恶性的竞争。在群体成员的交往活动中,最为重要的是达成群体成员的互惠与互利,也就是使群体中个体利益的满足导致和带来其他个体和整个群体的利益的满足。群体的活动效率体现为群体目标的达成情况。群体中的诚信会使群体成员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配合,从而提高群体的活动效率。群体成员的诚信也会极大地提高群体的凝聚力。

  五、社会诚信建设的保障路径

  一方面,社会诚信的建设会对政党形象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政府行政形成重要的约束,对市场经济形成巨大的推动,对社会和谐产生重要的促进,对生活质量产生重要的提升。另一方面,政党的形象、政府的行政、市场化的经济、社会的和谐、生活的质量也会反过来保障和促进社会诚信的建设。

  在社会诚信的建设中,社会体制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国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建构中,必须把对社会诚信的强调和建设放在核心的位置上。在社会诚信的建设中,群体契约的保障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正在弱化的是身份的管理,而正在强化的是角色的管理。在角色的管理中,契约或群体契约成为契约双方的重要的责任和义务的约束。因此在群体契约中,就应该包含着对社会诚信的要求和约定,并使之成为契约双方的共同守则和基本的追求。另外,个体的精神境界对社会诚信建设的重要保障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加强个体的道德修养,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也是提倡社会诚信、推进社会诚信、保障社会诚信的最终的落实。


猜你喜欢:

1.社会诚信建设方面参考论文

2.社会诚信建设论文参考

3.社会诚信建设论文

4.诚信社会论文

5.推动社会诚信建设的论文

346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