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构建社会主义诚信社会的论文
诚信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诚信社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建设诚信社会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建设诚信社会的论文篇1
浅析当前中国政府诚信体系建设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当前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加强社会诚信机制的建设越来越迫切。政府诚信是整个现代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部分,起着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对打造整个社会诚信起着极大的示范作用。当前,我国政府诚信缺失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其所带来的结果却是极具破坏性。人无信则不立,国无信则不昌。要使我国成为一个诚信社会,就必须加强政府的诚信体系建设。
关键词:中国;政府诚信;体系建设
一、政府诚信建设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诚信就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维持整个社会价值结构的核心内容。当前,在大力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同时,作为政府应率先垂范,致力于自身的诚信体系建设。打造诚信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对加强中国特色诚信体系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础
政府是社会诚信体系的维护者。信任是政府存在的基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我国发展进程中一次重要的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其中,特别是把“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强调“政府及其部门在社会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中要起示范带头作用,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决策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升公信力”。因此作为社会管理的责任主体,政府自身的诚信建设对于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具有基础性作用。
2.政府诚信是依法行政的具体表现
依法行政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行政法制化与民主化的重要标志,对于维护法律的尊严、构建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依法行政对于行政执法制度与领导方式变革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同时也加强和完善了党的领导。而依法行政,首先就要加强政府诚信的建设、公务员及公务员工作内容都要依照法律的程序进行,并且行政机关的决策也要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
3.政府诚信是维护公民权利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政府的行政权要与公民的公民权对等平衡。而在政府行政的过程中,实现公民的权利的目的,而行政权力则是手段,并且需要行政权力作为保障,才能进一步促进公民权利的有效实现。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在进行政府诚信建设时要最大程度地实现公民的公民权利,同时这也是对于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实现的一种有效监督。因为只有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才会更好地去实现公民的权利。
4.政府诚信是我国立足国际的基石
国际地位,一般是指某一国家主体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该国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的对比结构状态。在这个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年代,如何抓住机遇发展本国的经济实力与科技水平是关键。不可否认政府诚信是相互合作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加强政府的诚信建设,才能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上扫清困难与障碍,为在国际上长足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
二、我国政府诚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因为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普遍存在着失信的现象,进而引发了人们对于诚信建设问题的思考。同样,人们对于政府诚信建设的思考也是从政府行为中的一些失信行为而开始的。
1.政府诚信建设观念相对滞后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各级官僚占据着更为靠近社会中心制度的位置,使得官贵民轻的观念根深蒂固并一直影响着现在许多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尽管我国自古以来始终强调民贵君轻并对行政官员进行了一系列的思想教育,但官本位的思想依然存在。更有一些思想道德意识薄弱的官员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不但没有认真地履行自己应有的责任,反而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之脑后,这种行为把我国政府的诚信建设置于危险的境地。
2.政府决策缺乏科学性与连续性
政府决策是政府进行行政管理、履行行政职能的基础。政府决策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政府的执政能力。因此,政府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科学的调查研究为依据,没有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没有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没有有效的民主监督,必将产生决策失误,从而为实现社会发展的政府诚信机制就很难得以建立。
3.政府行政透明度不高与缺乏公开性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而政府由于其自身的优势,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又是大量信息的拥有者。然而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针对公众封闭掩饰自己的工作程序,掩饰政府的职责权限,从而导致某些结果往往通过暗箱操作或者是靠某个领导批条子、打招呼等等。这样就逐渐割裂了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长此以往,必将会使政府的诚信大打折扣。
建设诚信社会的论文篇2
浅析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摘要:本文介绍了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的现状及由诚信缺失导致的社会问题,进而剖析诚信缺失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提出了加强我国诚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社会诚信大发展。
关键词:诚信诚信缺失建设
一、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的现状及由诚信缺失导致的社会问题
(一)、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的现状
社会诚信主要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诚信。为了解我国当前社会诚信的现状,2011年2月11日至2月14日,《?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5个大中城市展开了民意调查。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总体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8.7%评价“一般”,接近半数(46.6%)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甚至“很差”。我们对此更多的是一种反思。据《人民日报》报道,人们购买的书刊音像制品当中,盗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据对北京、沈阳等地古玩文物市场调查,有些摊点摆放的全部为假货。诚信缺失导致了太多的社会问题,不仅会加大社会的运行成本,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二)、当前我国诚信缺失导致的社会问题
首先,诚信缺失扭曲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诚信缺失会造成交易主体不被对方信任,限制发展,为防范风险增加交易成本。如果失信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惩罚,守信者就会做出调整,出现失信行为。若越来越多的认同了这一理念,诚信缺失就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整个社会市场经济秩序就发生扭曲造成损害。
其次,诚信危机加剧社会公信力的下滑。社会公信力是维系社会公正与和谐的准绳,近年引起广泛关注的公众事件,从“华南虎照”到“躲猫猫”,从“开胸验肺”到“钓鱼式执法”,以及数不胜数的“被хх”,说到底,都是对社会
公信力的挑战,它会影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道德基础和社会心理基础,决不能熟视无睹。
最后,诚信缺失使社会秩序失衡,引发公众心理焦虑。诚信的缺失,使每个人和社会变得非常敏感,从而使社会秩序失衡。同时,诚信的缺失会使社会成员在心理上高度紧张,缺乏安全感,感到十分孤独,从而导致严重的心理焦虑。
二、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一)、追求利益最大化是诚信缺失的根本动因
市场主体的所有行为都受效用驱使。失信者通过自己的失信行为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经济利益。但由于心存侥幸,失信行为可能不被发现而逃脱惩罚,或者失信带来的经济利益远大于惩罚导致的损失;或者失信带来的经济利益远大于诚信带来的经济利益。失信行为便不可避免。
(二)、信息获得不对称是诚信缺失的外在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是要相互交易来进行,市场上的信息量增大。而我国的市场机制远未完善,尚未形成一套有效的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正、公开和有效传递,这就使得市场交易主体之间所了解的信息不对称,从而给失信和欺诈提供了可能。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是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
法制不健全、政府监管能力不足,舆论监督不力等因素,会使得失信者难以受到应有的惩罚,或者即使受到惩罚也很轻微。
三、加强我国诚信体系建设,推动社会诚信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诚信宣传,树立诚信信念,营造良好社会诚信氛围
充分发挥社会信用体系的作用,从思想上廓清人们的认识误区,确立义利并重的现代诚信价值理念。通过各种形式去宣传、教育,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多宣传先进典型,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文化氛围,让人们感知诚信交易的重要性、诚信问题的严峻性,从而树立“诚信交易”意识,进而自觉地诚信做事。
(二)、培育信用服务中介组织,构建多层次信用服务机制
要积极培育和发展信用信息服务组织,建立起对公众开放的社会信用信息网络和信用信息数据库。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建立行业或部门的数据库,将这些数据库中的内容提供给信用中介组织共享,建立起统一的社会信用信息网络。
(三)、进一步完善诚信法律法规,构建制度化诚信体系
首先,要重视政府诚信制度建设。政府自身的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关键,对公众起着示范和表率作用。在社会管理中,我们必须是目标为了群众,同样也要依靠群众,要相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越俎代庖。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个人信用制度是社会诚信制度的核心,完善高效的个人信用制度是建立我国社会诚信体系的突破口。当前,应尽快实行个人信用实码制,并逐步扩展个人基本账户,逐步建立起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引导个人增强诚信观念,抵制失信行为。
最后,要建立健全相关诚信奖惩制度。构建诚信社会必须要有制度性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只有在制度的约束下,伦理文化才能培育成可持续的力量。对于失信行为,要有严厉的惩戒措施,让其付出沉重代价,唯有如此才能鼓励诚信的人,树立人人诚信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雷丹,邵秀娟: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现状、原因及对策.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4
【2】赵振增,王浩:博弈论视角下的社会诚信问题研究.理论视野,2011,2
【3】辛向阳: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推动社会诚信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4
【4】吕其庆:诚信:社会管理第一资源,道德建设第一要义.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4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建设诚信社会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