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思修论文>

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探讨论文(2)

坚烘分享

  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探讨论文篇二

  《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摘要: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成为深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也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本章分析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几种途径。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问题与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选人标准上都把是否具有优良品质、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放在了首位。什么是职业道德呢?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称。通常包括以下一些基本规范: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刻苦学习、提高技能;勤俭节约;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热诚服务、文明生产;讲求质量、注重信誉;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等。

  大量事实表明,个合格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守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不怕吃苦,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但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低下,职业道德状况不太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情况令人担忧。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成为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更已成为健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培养具有高素质社会公民的需要。

  一、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随着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开展,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不断增强。但不少企业对部分高职毕业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不甚满意:有的高职毕业生缺乏爱岗敬业精神,急功近利,怕苦怕累,选择大城市、薪水丰厚的工作,难以扎根工作岗位开展工作创新;有的高职毕业生缺乏忠诚精神,表里不一,违约毁约,如一些刚毕业参加工作一两年的大学生往往把目前所在的工作单位看成“跳板”,待遇不好就另谋高就,或是有比这家单位更好的工作就立刻跳槽,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这种“骑驴找马”“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理,根据麦可思的全国高职院校的调查显示:高职毕业生离职率为45%左右,缺乏敬业素养;有的高职毕业生缺乏光明磊落精神,办事不公,以权谋私;有的高职毕业生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只求人人为我,不讲我为人人,不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在团队协作方面,由于现在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个性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在刚工作时表现出傲慢自负,不愿听从他人的意见,缺乏互助精神、团队意识和应有的礼仪修养,不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在诚信方面,制作虚假简历的现象十分普遍等。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

  1、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不重视对职业道德的培养。据调查,26 %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职业道德在工作以后再培养也不迟。许多学校领导、德育人员尤其是辅导员也认为:“职业道德只有同人们的职业内容和职业生活实践相联系,甚至认为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习惯的养成要在职业实践中慢慢实现。”有一部分教师和行政人员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持否定态度,认为学生课很多,考试很多,职业道德教育会加重负担,等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再学习可以节省教育资源。

  2、学校教育与社会导向脱节。职业道德教育方法过于简单、流于形式。在教学方法上多以灌输理论条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以具体的职业道德知识为切入点,以职业道德的传授乃至灌输为主,甚至许多学校还停留在黑板加粉笔的程度,把狭义上的知识当做职业道德的全部,忽略了对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在生产中实践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进而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为人处世的能力。

  三、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加强师德规范、建立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开展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高职院校应非常重视对学生即将毕业前的就业指导,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灵活的择业观(先就业后择业)、良好的应聘技巧;通过建立比较牢固的就业渠道和庞大的就业网络,形成一个值得信赖的就业指导系统,对毕业生的就业、择业产生了定位和引导的灵活作用;通过对已毕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反馈信息,使学院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结构的新需求,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整实习实训内容,学生到企业能够零距离上岗。

  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我们应强调对职业意义的认识,使学生懂得职业并非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它更是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施展个人聪明智慧的场所。只有懂得了职业的崇高、伟大和必不可少,才能对职业由衷地产生敬仰、挚爱、忠贞之情。这些积极的思想感情是学生形成正确职业观的基础。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纠正学生中的种种不切实际的择业观,培养学生基本的应聘技巧,毕业班在就业指导课上开展了“虚拟应聘”,通过这种形式对各种择业行业和观念进行展示。这种形式的课程可以生动地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职业道德评价,主动地探索和学习求职技巧,完善自我,提升了职业道德理想和追求。

  2、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自觉性,必须完善制度框架,构建职业道德教育机制。校园制度文化,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职业道德认知水平,教给学生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以规范性和稳定性约束学生的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解决职业道德冲突的能力。因此职业道德实践的考核,应建立由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交桥”式的评价体系,要更加注重职业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职业道德教育只有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才能实现职业道德品质在个体行为上的自觉行动。

  3、校园环境应引入企业文化元素,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交互性。比如:中,包括校园总体布局、教学设施、广场雕塑、班级室内设计、校内实训场地的布置等,尤其是当前高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将教室、车间、实训室、企业学习地点一体化设计,要积极引入企业文化中的职业道德教育,优化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结构,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等的理解和把握.以帮助学生提高职业道德认知和意识。可适当张贴中外知名企业的管理经验和企业的核心文化标语,如康辉旅游集团的经营理念是让合作者放心,让旅游者满意。麦当劳企业文化倡导的“Q、s、C+V”精神:即“质量、周到的服务、清洁的环境、为顾客提供更有价值的食品”。企业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激励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良好职业素养。

  4、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性,必须弘扬职业道德楷模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实现理想目标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一种深层次相对稳定的价值判断。职业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挥校内外的资源.校内要加强师德建设,以“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伸斯基所说的“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校外要弘扬社会道德楷模精神,找一找行业中的榜样,时时处处以道德楷模的优良品质和优秀的职业道德精神引领学生.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4、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必须落实到行动上,提升职业道德迁移能力。校园行为文化是职业道德在实践中内化和升华的过程与结果,是职业道德迁移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从我做起,才小事做起。因为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不是存储于头脑中,而应在道德实践中用于解决际的道德冲突。学生只有将教育中获得的道德经验迁移于真实情境中,职业道德教育才是有效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具体的社会实践,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职业道德才彰显其意义。因此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向企业、走入社会,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纷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更好的了解社会,尝试进行道德甄别,在实践中学习、思考、领悟,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职业道德品质。学生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自发成立的文学社、舞蹈社、摄影社等等,其实,在创作中能激发高昂的创作欲望,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在职业活动中得到迁移的,一种储蓄起来的财富,直伴随着、支持着职业活动,为将来踏上新的岗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实践我们知道,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主要是在职业活动中培养形成的。这些基本规范所蕴含的品质:任感、创新能力、艰苦奋斗的精神,业资格意识、职业观,都是可以通过“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课来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在校企文化的互动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融,融会贯通,最终由职业道德认知转化为职业道德行为.实现职业道德的价值目标。当然,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德育工作者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创新方法,才能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应用型人才。

  通过以上分析,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作者简介:陈燕萍(1963----),女,四川成都人。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法学学士,讲师。研究方向:政治教育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1.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浅析论文

2.对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思考论文

3.职业道德教育浅述论文

4.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刍议论文

5.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论文

253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