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农村消费市场论文
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将农村消费市场培育成新的消费热点,促进农村消费稳定增长,不仅是诱导当前我国消费快速增长的关键所在,而且是今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消费市场论文,供大家参考。
农村消费市场论文范文一:刍议农村文化消费市场
论文关键词:农村 文化市场 建议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激活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提出了培育和加强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的建设与措施。
2008年冬天,笔者参加在淮北农村妻侄的婚礼,妻兄对我说:“现在农闲后,乡村的呐班子十分难请,为请到这个班子,我两次更改了你侄儿的婚期。”据说近年来,农村的婚丧嫁娶、生子祝寿、升学、盖房之类的红白喜事,请项呐班子演奏、增添热闹气氛已成一种新民俗。在演出现场,琐呐班主对我说:“人冬以来,每天预约不断,我原来的班子已拆分四处,现仍应接不暇,订单已签到年后三月。”由此我联想到近年来红遍中国的东北二人转。在当今一些国有剧团哀叹演出市场日渐式微、主流表演艺术离群众渐行渐远时,这些民间草根艺术团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从东北二人转和农村!呐班子红火的现象中可以悟出,农村以文艺演出为代表的农村文化建设有着巨大的需求和投人空间,扩大农村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如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建设、送书下乡及送戏下乡等活动,给不少地方的农村文化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但不能讳言,在大部分农村,尤其是偏僻乡村,文化生活仍很单调乏味,“早上听鸡叫、晚上听狗叫、白天听鸟叫”,打牌、赌博仍是农村休闲娱乐的主要内容。前几年,农闲时还有不少地方搭台唱戏,而在急功近利、商业气息越来越浓的今天,民俗文化活动越来越少,有的已经尘封在人们的记忆中。
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作为非物质文化的地方戏、琐呐演秦、秧歌及其他民俗乡土文化,生存发展于民间,其精华也更多地保留于民间。启动农村文化消费及文化产业,资源消耗少,创造价值高、发展潜力大。但多年来我们一直忽视了农民自身的文化需求潜力和文化创造力,似乎只有西方和城里的东西才是文化的、有价值的,才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这种狭隘的文化价值观一直造成农村文化生态失衡,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其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极不相称,和强势的城市文化相比,农村文化正向边缘滑行。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误区:一是在文化体制上重官办文化而忽视民营文化、乡土文化,“政府出钱办,农民圈着看”。演出剧目越来越单调、戏路愈走愈窄、观众越来越少。二是文化投人上重城市、轻农村,城市的文化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备,有的几近豪华,而满足于农村文化需求的小型场地、文化设施等极度缺乏,造成文化消费日益高端化、贵族化,普通百姓无缘消费与享受。三是文化建设上重硬件、轻软件,重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对农村文化人才的培育。
综上所述,现代农业、现代农村需要现代农民,而现代农民需要现代文化的滋养。当今的城乡差别,不仅在于建高楼、修公路的基础建设,更在于人们思想文化素质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说,城乡差别更多体现在日益扩大的城乡文化差距上。如果说经济、环境因素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而文化素质则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实施农村文化战略是新农村建设强本固基之举,尤其在当今金融危机下,要用“文化消费”这只巨大的鼠标来点击“农村市场”,激活“农村经济”的重要链接。为此建议:
1完善政府文化职能构建农村文化服务体系
明确建设农村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完善政府文化职能。一是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把农村文化建设纳人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的评价体系,纳人政府财政支出预算,纳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纳人政府为民办实事内容;二是鼓励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强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建设,办好一批质量高、辐射力强的乡镇文化站,并将农民人均占有文化产品、参与文化活动等情况列为基层文化服务的考核内容;三是政府要把文化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我省“文化扶贫”概念提出最早,如20世纪80年代在岳西县实施的“杜鹃花工程”。有关调研资料表明,当今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已由原来的地缘交通因素逐渐转到信息、教育、资本、文化等深层次方面。要树立“文化也是生产力”的观念,把文化扶贫工作做好抓实,培育农民自身“造血”能力;四是政府要鼓励动员社会力量支援新农村文化建设,首先要发挥民营文化企业的主体作用,着力培育一支农村文化经纪人队伍,助力繁荣农村文化事务。在政府组织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中,也应鼓励大学生深入农村从事文化信息传播、活动组织、人员培育等活动。五是要打破文化资源配置行政化体制,充分发挥民间行业协会的作用,政府多服务、少干预。
2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放宽文化领域准入限制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中央和省市三级应设立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专项资金,同时要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建设。各级政府文化部门要大力支持农民自办文化,设立文艺表演团体专项扶持资金,资助民间职业和业余剧团发展。对优秀民营企业文艺表演剧目,政府应出资购买版权并给予奖励。扶持群众基础好、认同感强的地方戏、唤呐、旱船、秧歌等民间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经常性的演出与比赛,培育优秀文化传承人,使一批农村文化能人能以文兴文、以文兴业、以文致富;农忙时能下田,农闲时能靠文艺专长赚钱,这也是农民工的“软就业”。二是放宽民间资本和外资进人文化产业的限制,除党和政府的核心部门和喉舌文化机构外,其他文化领域都应允许民营、民间资本进入,降低文化市场准人门槛。政府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励一切有实力、有条件的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进人文化产业领域,资助农村文化事业,重点资助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乡土人才培育,投资兴办农村文艺希望学校,为农村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三是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良机,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兴建一批适应农村乡情、民情的文化活动室、小舞台、小剧场,以满足群众文化活动中的硬件需求。
3发展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挖掘传统节日内涵
一是发展农村创意文化产业。中国农村文化是孕育中国文化成长的广阔沃野、是民族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发展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巨大发展空间和潜力。东北二人转正是从农村起步,经过乡土艺术家们从农村生活中提炼并加以创新发展,才从东北乡音晃逐步走向全国大舞台。我省民间项呐班子的表演已由传统的吹吹打打发展到今天的喷呐民乐演奏、学说逗唱表演、唱片制作、现代音响播放等多种表演形式的集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欢乐喜庆元素和群众的激情,使这种创新表演形式更加广泛地为群众所欢迎。要认真研究东北二人转现象,借鉴东北二人转和民间项呐演奏的做法,结合本省文化底蕴,发掘蕴藏在农村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与现代表演元素有机融合,发展我省农村文化创意事业。但目前农村的呐演奏,在表演上有的一味扮丑弄怪,格调不高,巫待创新发展个性、特色化元素,打造农村文化品牌。农村红白喜事操办的市场空间巨大,这也正是农村文化创意事业的突破口。此外,地方特色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可再生资源。如庐剧在江淮之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农民熟悉、参与热情高;民间秧歌音调优美、形式活泼,这些都需要深人发掘、创新和发展。二是充分发掘传统节日内涵。在当今全球价值观趋同化的背景下,传统节日是保持民族认同感的重要防线,但我们传统节日的节庆活动受新的生活方式和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已逐渐淡化、异化。维护传统节日的精髓,不仅要防止过度商业化炒作而被“掏空”文化内核,更重要的要充分挖掘其固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赋以新的创意,焕发老百姓的参与热情;同时注意正确引导,移风易俗,进而营造出中国老百姓自己的狂欢节。
4创新文化下乡模式注重培育乡土文化骨干
目前各地送文化下乡、送戏下乡给农民带来的是“见真人看明星”暂时的精神愉悦,更多的是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慰问。但有的文化下乡动员社会力量过多,耗费大,成本高,很多时候对农民来说是一种“喂食”式的帮助:你送什么,农民就得接受什么,针对性不强,农民参与度不高,受益面也较窄。为此,要学习外地成功经验,创新和拓展“三下乡”模式和内容:一是送文化下乡要轻装便捷,以流动舞台车、农家乐大篷车为载体,以文艺直通车的形式直接进村人户,直达基层,演出活动全程自费,不给基层增加负担;同时整合卫生、科技、法律等部门,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纯公益服务。二是探索“三下乡”长效机制,策划和帮助农民建设特色文化村、文化室,举办农村主题文化节,让农民享受健康、主流、符合农民习惯、具有传统特色的文化生活。三是重视培育一支本土化、乡土化的农村文化队伍。让“真人”“明星”手把手、面对面地指导、培训农村文艺人才,让作家、艺术家零距离扶持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使这些人成为本乡本土的农村文化事业的“扎根派”、“永久牌”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农村消费市场论文范文二:农村消费市场发展之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已经从传统的以供给决定需求的阶段转变为需求决定供给的阶段,尤其是当全球经济处于低迷时期,国内的需求更是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健康运行。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快速增加,隐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对于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消费市场发展不完全,农村的消费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因此,发掘农村的消费潜力,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对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消费市场的特征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采取了以城市和工业为中心的发展策略,从而形成“城市分割”的二元格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高度发展的城市相比,农村仍然保留了很多传统的特征,从而使得农村消费市场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制约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和转型,而且也是制定公共政策,促进农村快速发展的依据。
1、农村消费细碎而分散
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模式和历史文化等原因,使得我国农村居民分散在广阔的土地上,以自然村、湾、屯等小型聚落的方式存在。在历史的深化过程中,不同规模的集市,充当着乡村社会的物流中心。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尽管农村的面貌有很大的改变,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农村的聚落依然众多而分散,没有也不可能形成像大城市一样的人口集中的社区,商品必须分割成无数的细小份额,导致农村消费市场数量极其众多,而且规模非常小,难以建立起集中的大型消费市场。
2、农村消费市场层次性强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非常不均衡,既存在城乡之间的差别,又存在区域之间的悬殊。这种不平衡,反映在农村消费市场上具体表现为:首先,农村消费潮流跟随而落后于城市。据相关专家计算,我国农村消费市场与城市消费市场存在十年的差距,一种商品在市场流行十年后才会成为农村的主力商品,商品潮流从城市缓慢转向农村。其次,因为特殊的经济发展政策和地理环境,我国经济发展显示出由东到西的渐次发展势态,农村消费市场自然也显示出相同的趋势。再次,农户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而且生产决定消费。因此,在消费时,他们将生产需求放在第一位,首先选择化肥、农药、种子、农用机具等;在消费需求时,物质性消费先于精神性消费,在保障基本的生活物品,如粮食、油、盐、衣物、电器以及建房后,才考虑精神消费。另外,我国农村消费市场还受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各地的消费观念、消费传统也有很大的差异。
3、农村消费市场季节性突出
我国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可支配资金来源的形式和方式。正因为这种日趋多元的经济结构,农村消费市场的季节变动性更加鲜明。首先,不同产品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春夏季是作物的生产期,家庭的消费都是围绕着生产展开,生产性消费挤占其他消费;在秋、冬季农作物已经收获,农村的婚嫁也比较多,这时农户有能力和精力去购买消费品,如添置家具、衣物、送礼、办酒席等。其次,春节集中了农村大部分消费。之所以如此,除了农村一直重视“过年”、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等因素之外,最根本的就是外出务工劳动力绝大部分都会返乡过年,他们带回来大量的现金,加上亲人团聚,使农村春节消费市场导致火爆,消费量占全年很大部分。再次,农村消费市场的季节性还表现为由于政策因素或者社会风气导致的潮流性消费,如家电下乡导致电器大量消费、建房潮等。
二、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因素
1、农民收入低制约消费能力
尽管自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取消农业税,国家实行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后,农业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并不断增加。据统计,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9.01元,比2005年增长81.8%,
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其中,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9%。但是,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增长持续放缓。而且,相比于城镇居民201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9109元,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依然非常大。农民绝对收入低下,城乡发展不均衡,严重抑制了农民的需求,降低了农村的消费能力。
2、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抑制消费意愿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没有被纳入保障之中,由此形成社会保障的“城乡二元结构”。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建立了如“新农合”、农村养老保障等制度。但总体而言,我国农村的养老、医疗、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仍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农民只能不断压缩消费、增加储蓄,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由于对未来预期支出不确定,大大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障碍,普遍存在不愿消费、不敢消费的防守心态,从而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拓展。
3、农村市场体系不成熟限制消费行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绝大部分农村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阶段,特别是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交易被限制在最低范围内,市场体系极不发达。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集贸建设和商品流通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农村市场体系仍然存在发展阶段,非常不成熟。具体表现为:首先,农村商品流通组织方式落后,目前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主要依靠夫妻店、杂食店等组织方式,大型的连锁经营超市建设刚刚起步。其次,农村市场交易方式落后,我国农村绝大部分消费交易仍采取传统的货、款当面两清的面对面的交易方式,而现代化的电子交易、跨期交易还没有被采用。再次,缺乏有效的市场服务,现代化的商品售后服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制度缺乏,使农民对购买商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顾虑重重,消费热情受到抑制。
4、农村消费公共服务不足影响消费意识
市场经济需要政府为其提供支持和保障,特别是对于农村这样的市场发育度低、农民消费保守的情况下,政府的公共服务更是必不可少。我国当前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所致。首先,信借贷服务不健全。目前,农村的信用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农民很难从正规渠道借到款,而且信贷政策“重生产,轻消费”,生产挤消费现象十分普遍,农村消费始终处于紧缩状态。其次,政府市场管理不到位,由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作为,农村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假冒伪劣商品在占有很大的比重,以至于有人称农村市场为“假货市场”和“假货集散地”。再次,消费者权益保障不够,基层工商执法人员少,监管区域大,导致农村消费维权工作容易出现大量的盲区。农村消费市场的公共服务不足,使农村居民消费意识保守,因害怕权益受到侵害抑制需求。
三、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措施
在整个世界经济仍未走出低迷状况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高全社会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发展农村消费市场,激活农民的需求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为此,应该针对农村消费市场的特征,努力消除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因素,利用有效的公共政策,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和升级。
1、提高农民收入以增加农村购买力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增加农村的购买力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使农民有钱花。从当前农村的情况来看,应该从以下方面来提高农民的收入:首先,大力支持 农业的 发展,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 经济结构调整,依靠“科技兴农”的战略,通过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提高农业投资回报率和整体素质、效益以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完善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民补贴的力度,通过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拓展农民收入来源的渠道。再次,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加农村“打工经济”的收入。最后,对贫困地区、农户持续帮扶,通过扶贫开发政策,促进贫困地区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以拉动其消费需求。
2、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增加消费意愿
农村保障制度能够有效的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让农民放心消费。要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必须将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在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具体而言,首先,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制度,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办法;其次,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再次,完善“新农合”医疗保障制度,使农民不担心看不起病、因病致贫,从而促进消费需求。除此之外,还必须完善农村的求助、优抚制度,解决农村特殊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保证他们的基本消费权益。
3、完善农村消费 制度确保消费权益
实践证明,完善的消费制度能够消除消费者的顾虑,提高市场的需求,挖掘消费潜力。我国农村消费制度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下大力气建立和健全。首先,要完善农村消费信贷服务体系,国家应该支持各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消费信贷服务,降低信贷歧视和限制;其次,拓展消费 财政补贴措施,将“家电下乡”等政策的成功 经验 应用到其它大件消费品上,通过给农民实惠,拉动农村消费需求;再次,强化市场监管机制,把农村市场监管 工作纳入到整个监控体系中来, 工商、商务、质监、药监等部门要强化监督职能,强化对农村市场的监管力度,坚决打击不法行为,规范市场秩序;最后,健全消费者维权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和举办活动,切实保证消费者权益,杜绝假冒伪劣商品侵害消费者权益。
有关农村消费市场论文相关文章:
2.关于农村消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