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理学论文>农林学类>

休闲农业论文(2)

秋梅分享

  休闲农业论文篇2

  浅析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困境与策略

  【摘要】休闲观光农业深刻表现了城乡关系的新变化,具有独特功能与现实价值,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客观需要。破解当前休闲观光农业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困境,需要注重规划引领,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培育精品产业项目,发展与规范并举,切实加强宣传推介,推进模式机制创新。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 现实困境 建设策略

  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农业生产经营项目为基础要素,以市场消费需求为目标导向,以城镇消费者休闲观光为目的,以休闲、观光、娱乐、体验、参与、学习、购物等活动为形式,是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是农业多功能的拓展与延伸,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革创新,也是绿色经济和美丽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休闲观光农业深刻地表现了城乡关系的新变化,使其由原来的相互排斥与对立,转变为互补与融合。

  休闲观光农业的功能与价值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丰富、景观优美,特色农业资源充裕,产业基础坚实,同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厚的人文资源和多彩的民俗风情,具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基础条件、市场潜力和开发空间。

  有助于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休闲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对于现代农业提升发展层次与质量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同时,对区域农业特色资源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必将推动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增强人们的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有助于拓宽现代农业功能。休闲观光农业以农业生产经营项目为载体,有效推动农村三次产业有机融合、互生互化,进而趋于同步发展,把农业从原初单一的食物保障功能逐步拓展至休闲观光、乡村旅游、保健养生、就业增收、文化传承、生态涵养等诸多方面,有效适应和满足了城乡居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休闲观光农业紧密联结着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延长和拓展深化现有农业产业链,促进旅游、餐饮、住宿和商业等各类配套产业的发展进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有效利用和整合资源,吸纳乡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多元化,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休闲观光农业能够促使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回流,有效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提升当地村容村貌,优化农村社会发展环境,拓展深化农业与农村发展功能。同时,能够促使农民主动学习现代管理知识与科学技能,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效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更加珍惜和爱护自己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有助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休闲观光农业以农业为基础要素,以农村为发展空间,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可以丰富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内涵,促进城乡居民互动交流与双向融合,推广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衔接与互通,使得城乡之间互为消费市场、互为资源要素、互为发展生态,进而缩小发展差别,提升发展质量。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休闲观光农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和新的增长点。然而,在发展壮大中仍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如何提升发展水平成为有待探索的现实命题。

  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模式单一雷同。当前,从整体上来看,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层次较低、开发模式单一,项目布局和结构梯度呈现同质化。现有发展层次和建设质量难以满足和对接多元异质的市场消费需求。就项目类型分布来看,观光类项目较多,但很多项目往往集中在形式单一的垂钓、采摘、餐饮等领域;休闲类项目缺乏,而且高层次功能性的体验型、参与型、文化型、疗养型项目则更为稀缺。对本地民俗特色、文化意蕴挖掘不足,乡村特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拓展与延伸,缺乏知识性、趣味性和新奇性,游客参与活动的类型单一雷同,影响和制约了项目的吸引力。

  部分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呈现城市发展偏向。实践中,部分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丧失“乡土”气息,呈现城市发展偏向,偏重物质资源开发,不注重乡土文化的挖掘和生态美学的塑造,缺乏富于地域特色的农业生产经营、农民劳动场景、农耕历史文化、地方乡土民风以及以当地独特历史文化底蕴,背离了依托农业产业平台发展的原则与初衷,致使项目趋于城市发展偏向、商业化开发过度和地域特色文化失真的乱象,“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意境与传统被以建设的名义所破坏。

  部分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缺乏规划布局设计。在实践中开发建设过程中,大多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依靠乡村和企业自主开发,随意性较强,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①。部分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缺少规划设计,景点布局往往杂乱无序,与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难以融合,缺乏“农”味、“野”味、“乡土”味、以及大自然的气息,造成不城不乡和不伦不类的感觉,缺乏和谐与美感。

  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的文化内涵开发不足。目前,一些休闲观光农业缺乏对特色资源、文化意蕴、乡村民俗的挖掘开发,对农业附加值较高的高品位、功能性、新奇性的项目建设不足,难以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根据竞争战略理论,产品差异化能提高消费者的转换成本,提升生产者的议价能力和竞争优势。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产品项目的创意,提高消费者的需求意愿并增强项目的集客水平,也要注重乡土文化的开发、挖掘,进而增加客户多次消费意愿以提高产业链的获利水平。

  部分经营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无法满足岗位要求。目前,一些项目的经营管理与服务人员,部分来源于农村当地从事农业生产和加工的居民,部分来源于其他非农行业的经营者,缺乏从事休闲观光农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在经营实践中,主要是凭借过往经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片面性。与传统农业相比,休闲观光农业对经营者和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具有从事多种经营、管理和服务的能力,不管是对于以往经营非农产业的人员,还是以往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来说,短期内都难以适应这种岗位要求。

  一些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存在市场风险及融资风险。目前,不少休闲观光农业项目通常是靠山吃山,缺乏必要的市场调查研究与项目论证。对消费者群体的分布范围、年龄结构、收入高低、价值目标等方面的具体信息知之甚少,这样既不能进行商业价值的测算和发展态势的研判,也难以结合消费需求的发展演变对项目的成长衰退周期开展论证,更谈不上项目的更新升级和调整换代,最后通常会导致项目开发前景堪忧甚至流产失败。伴随着各类设施规模的扩张,目标消费市场不足的现实矛盾将会日益凸显,市场经营风险将会不断提高。由于项目建设用地大多采用的是租用方式,项目融资也受到一定限制,可持续发展面临风险与挑战。

  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新时期继续推进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应坚持“以农为本,强农兴旅”,走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以农耕文化、乡土风情、自然人文景观为特色的发展道路,立足地域比较优势,依托山水生态环境,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高效生产、消费和休闲观光一体化的休闲观光农业胜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

  科学制定规划,引导休闲观光农业健康有序发展。在发展理念上,坚持以农业农村农民为本,综合考量要素禀赋、市场容量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把休闲观光农业作为生产、生活、文化、生态与服务来建设。坚持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将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思想一以贯之,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发展思路上,根据“点线面互通、大中小结合”,力争实现相对集中、规模适度与有序发展,谨防一哄而起、过度分散与千篇一律,实现布局优化、功能明确、集聚发展、重点推进。协调整合休闲、观光、餐饮、采购、住宿、娱乐和农事体验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建设,实现连点成线、交错发展、集聚发展。

  在规划布局上,突出系统性和前瞻性,探索多规合一的发展道路。通过多规融合将休闲观光农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商业旅游和服务业发展等规划相互衔接与融合。彰显“毗邻都市、临近景区、融入自然”的亮点,借势发展,集聚人气。项目单体规划应在契合区域发展规划和突出自身特色的前提下,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积极融合田园景观、自然生态、主导产业、民俗文化等优势特色资源,协调促进农业生产、生活、生态、文化、教育发展一体化,积极培育休闲娱乐、农业景观、农事体验、采摘品尝、服务接待、民俗文化、科普教育等不同性质和功能的各类特色项目。

  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发展质量。农业具有天然的弱质性,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导引功能,更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对新兴产业实行科学的引导、规制与监管,促进市场培育与要素集聚,而非直接参与生产经营。通过放管结合,激发农村社会创业创新的活力,提高项目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促使其根据市场信号经营决策。鼓励农民量力而行,以投资投劳等各种形式零距离就业,参与项目建设,提升发展质量与层次,让农民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等方式参与建设,实现多元化发展。

  同时,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切实加强休闲观光农业决策、组织、管理、经营和从业骨干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休闲观光农业涵盖了三次产业的生产经营范围,涉及多个学科范畴,需要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这需要将人才培养整体纳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对相关从业人员开展产品开发、经营管理、服务接待、保健养生、旅游文化、民俗风情、餐饮服务、环境生态、安全卫生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提高骨干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

  重点培育精品休闲观光农业,丰富特色产业资源。一是以农为本,加强农业生产功能建设。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基础,根据区位优势,因地制宜设置多元化功能区。延伸与拓展现有生态养殖、设施栽培、有机农业、立体种养等绿色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基础功能,使其发展为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的基础支撑与重要依托②。根据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将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与“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和培育农村主导产业发展融合互通,提高新兴业态的发展层次与科技水平,使之真正发展成长为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和农民的致富产业。二是培育特色产业,丰富休闲观光农业资源。

  根据多元异质、错位竞争的发展原则,树立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就是特色资源,项目品牌、产品服务就是客源的思想,从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出发,积极发挥地域农业特色资源优势,充实提高产品项目的内涵品位,打造“新”、“奇”、“特”休闲观光农业。同时开发和利用农业生态功能和科普教育功能,准确研判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提供农园生活、生产体验、乡土教育、保健养生、休闲娱乐的场所和项目。三是以需求为导向,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在保持农业特色、乡土气息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切实提升休闲娱乐、餐饮住宿、园林景观、道路交通、网络通讯等设施的建设水平。同时,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体验与参与,通过“插队落户”、“当一天农民”、“自采自制自买”等项目让游客充分体验劳动过程,彰显地域文化与农业特色,突出休闲性、增强参与性,针对不同群体客户开发个性化产品,以符合各类差异化的消费需求。

  发展与规范并举,着力提升品牌质量。一是切实加强对休闲观光农业质量的规制与监管。在鼓励发展的前提下,健全完善相关行业标准、进入门槛、运行规则与退出机制,构建完善的产品与服务质量保障机制,并强化质量监管体系,确保产品生态环保、绿色健康、优质安全。二是着力提升品牌质量,在市场整合资源要素的基础上,打造精品与亮点,发挥项目引领示范效应。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有计划地引导社会资源向优势项目流动,增强典型示范带动功能,充分发挥其集聚辐射和引领示范作用。三是加强行业协会、合作社与中介服务组织建设。积极发挥平台、纽带与服务功能,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强化行业自律与管理,推进规范化发展,架起农民家庭经营与消费市场之间的桥梁。

  定期组织开展交流,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带动整体发展质量。   积极推进模式机制创新。一是完善内生动力机制。积极发挥需求系统、引力系统、支持系统和中介系统的功能,着力构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建立政府投入引导、市场配置资源的发展机制,保障各利益相关者均衡发展,促进休闲观光农业由资源拉动向需求驱动转变③。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鼓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身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挖掘自身比较优势,基于资源禀赋、劳动力水平和投资环境,确定产业发展定位,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品牌项目与配套产业。

  二是完善投资融资机制。拓宽多元化投资融资渠道,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财政投入、招商投入、项目合作、股权分置、生产与经营权分离、冠名权出让等具体实现形式,广泛集聚社会力量,鼓励农民以生产要素入股的方式参与建设,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

  三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土地是农业发展的最基本要素,休闲观光农业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应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就必须具备适度的生产经营规模,以实现规模效应。这需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以“三权分离”为基础,破解土地流转的瓶颈,既要注重制度规范,防范土地寻租和变相圈地,又要符合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基本准则,更要尊重群众的自主选择,依法通过转让、转包、互换、入股、出租等各种具体实现形式④,促进零星分散的土地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提供基础要素保障。

  【注释】

  ①丁忠兵,纳慧:“对青海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态势分析”,《青海社会科学》,2014年第4页。

  ②徐丹,蒋红国,徐加宽,管红良:“常州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探索与思考”,《江苏农村经济》,2014年第8期。

  ③熊晓红:“发达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动力机制研究―以浙江省为例”,《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4期。

  ④王国敏,翟坤周,周庆元:“我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面临的矛盾及化解对策”,《理论视野》,2013年第8期。

猜你喜欢:

354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