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财政税收>国债研究>

国债发行论文(2)

秋梅分享

  国债发行论文篇2

  浅谈我国国债发行规模

  摘要 从我国1981年开始恢复发行国债以来的20余年里,国债发行的数额基本是在逐年不断上升的。本文在我国自1981年以来国债发行情况的数据材料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和判断国债适度规模的衡量标准,讨论了我国国债发行的适度规模问题。

  关键词 国债 发行规模 影响因素 适度标准

  引言

  我国每年总的国债规模大体是依据中央财政预算赤字与该年度国债还本付息额的加计,再根据有关财政收支因素与其他因素进行调整修正后得出总债务规模。自1981年以来,我国国债规模节节攀升,尤其是1994年以后,更以年均30%的速度扩张。国债政策是为实现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目标服务的。国债的规模怎样才是合理的,才能起到调控经济的作用?国债发行是否是越多越好?怎样来控制好这个度?本文将从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和国债适度性的衡量指标来具体分析我国的国债发行规模。

  一、从国债发行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我国国债发行规模

  作为一个宏观经济变量,国债发行规模是受诸多政治、经济因素影响的。一般而言,有以下几种因素影响国债发行规模:

  1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小和可以发行的国债规模的大小成正方向变化。即GDP越大,可以发行的国债就越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国债的承受能力就越强。这主要是从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上来考虑的。

  2 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一般而言,赤字规模越大,债务规模也就越大;宏观经济形势。当经济出现需求不旺、投资下降时,政府为了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赤字预算不可避免,则债务规模也会随之上升。

  3 国债还本付息额和累积余额。借新债还旧债是国债发行规模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每年我国政府发行的国债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用来偿还到期债务本息。2001年国债发行规模为4483,53亿元,当年到期债务还本付息额为2007.73亿元,占国债发行规模的44.78%左右。

  4 经济主体的应债能力。居民储蓄和信贷规模越大,可用于购买国债的社会资金越多,国债的潜在购买力就越强,国债的发行规模就可以越大。

  另外,如果政府判断国债规模的扩大将引发财政风险,就会控制国债发行规模。政府的行为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债规模。例如政府实行赤字预算而非平衡预算、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而非紧缩性财政政策、政府各项支出的规模和范围选择、国债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用于地方建设等,都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二、从国债规模适度性的衡量指标来分析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

  如何选择衡量国债规模适度性的指标。并且使得这些指标能够较为理想地切合各国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目前仍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从各国的具体实践看,当前普遍采用如下一些指标来评估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以及由于国债规模扩张所带来的财政风险的程度。

  (一)国债依存度指标

  国债依存度指标是指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当年中央财政支出或财政支出的比率。该比率是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中有多少是依赖发行国债筹措资金的指标。2000年,我国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为58.78%,比日本财政最困难时期债务依存度最高年份的37.5%还要高出21.28个百分点。中国1991-1995年中央财政依存度平均值为36.15%,高出当时发达国家平均水平(12.38%)23.77个百分点,高出当时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21.42%)14.73个百分点。可见,从国债依存度这个指标看,我国无论是国家财政还是中央财政的财政支出都已经处于过分依赖债务收入的脆弱状况,国债扩容空间很小。

  (二)国债负担率指标

  国债的负担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债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它表示国民负担国债的情况,考察的是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是从国债的认购能力方面来考虑的。从理论上讲,在不允许透支弥补赤字的情况下,政府势必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办法来解决财政赤字问题。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债务负担必然会越来越大。通常认为,国债负担率警戒线不能超过45%。经济发达国家的比例相对可以高一点,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则应该相对低一点。单纯看这一指标,2004年底我国国债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即国债负担率为21.6%。远低于由欧盟规定国际公认的60%的警戒线,但我国的国债负担率是呈上升趋势,而且基本上每两年上升1个百分点。1997年之后,国债负担率的上升速度加快,每年上升2个百分点。

  (三)偿债率指标

  偿债率是指国债的还本付息额与当年财政收入的比率。该比率衡量的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中央政府偿还债务的能力。关于这一指标,国际公认的安全线是8%-10%,目前,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的国债偿债率基本上都在安全线以内,唯有德国略有超出。我国在199年以前,由于国债发行规模不大,国家财政收入用于债务支出的也就不多,偿债率较低。从1994年起,国债的发行规模剧增由此导致债务支出总额迅速上升,国债偿债率从199年的6.99%迅速攀升到1998年的22.74%,近两年虽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国际警戒线。而且由于国债偿付期过于集中在“九五”后期和“十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债务还本付息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四)赤字比率

  国债与财政赤字密切相关,长期高赤字必然导致高债务。赤字比率不能长期保持在高位,应与经济增长率呈负相关,以促使国债政策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减小财政风险。《马约》中规定财政赤字占CDP的比重不超过3%。就我国而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后,由于连续5年发行特种国债,我国财政的国债依存度呈现较高水平,财政赤字率基本上是逐年提高,2002年已达到了国际上认定的欧盟的警戒标准赤字率3%。尽管有分析认为我国连年的赤字并未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但当债务规模累积到一定程度后,远期的通货膨胀的风险还是存在的。

  除了上述的影响因素和国际通用的衡量标准以外,我们还要从中国的国情考虑,因为我国的情况有几点与西方不同。第一,考虑赤字率时,我国的债务余额积累是从1982年开始的,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已有了近二百年的历史,因而其债务率远远高于我国。国与国情况不同,债务率不具有可比性。第二,我们的财政能力也有别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我国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12%,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比重都在30%-40%,财政能力比我国要强得多;而我国的财政能力相对较弱,这一点在比较债务率时必须加以考虑。第三,我们的资本市场刚刚起步,还很不发达,发行的国债还不能直接进入资本市场流通。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资本市场应当说是比较成熟的,无论国债发行多少,都能进入资本市场流通,通过市场的循环消化,债务问题便很难暴露;并且,西方一些市场经济国家即使没有财政赤字,也要发行国债,以便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另外,除了要看到名义国债规模外,还必须考虑到广义公共部门债务里近似于名义国债的其他债务。比如,政府系统欠发的工资,粮食棉花收购系统的亏损挂账,国有独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国有企业的潜亏,地方各级政府的债务,还有个人养老金账户空账等等。

  结论

  国债政策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效应,特别是当国债规模超过一定限度时,其负面效应会远远大于正面效应。不分具体情况,一味地依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是不可取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需求不足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出现买方市场时。需求不足是一种常态,主要应当靠市场进行调节。宏观调控政策应当处于辅助地位。其作用效果是有限的。过分依赖财政政策调整市场需求,事倍而功半。处理不好,还会导致债务危机。而债务危机反过来又会对经济运行产生负面影响。俄罗斯经济的崩溃就是一个明证:首先是债务危机,进而导致经济危机爆发。因此,国债政策要谨慎使用。从分析国债发行规模的影响因素人手,根据衡量国债发行规模的适度性指标和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发债的空间不是很大。

猜你喜欢:

3524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