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储蓄国债论文(2)
完善储蓄国债论文篇2
浅谈储蓄国债问题分析及完善建议
【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当前储蓄国债投资者结构特点、品种分析,深入剖析储蓄国债发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储蓄国债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从利率设计、期限设计、发行及促销设计、提升国债市场流动性等多个方面对我国储蓄国债新品种设计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多样化需求,充分发挥储蓄国债的作用。
【关键词】 储蓄国债 投资者 品种分析 建议
一、引言
国债是财政筹资的工具,是金融市场的基础产品,也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点。自1981年发行储蓄国债以来,国债市场投资者结构及国债品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储蓄国债市场的投资占比越来越大。但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迅速发展,各种投资渠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对储蓄国债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发现现有储蓄国债存在的问题、准确定位储蓄国债的受众群体、及时发行符合投资者偏好的国债新品种,吸引投资者购买,进而形成稳定的国债投资队伍,对于储蓄国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储蓄国债发行与管理部门认真思考。
二、我国储蓄国债投资者结构特征
1、投资者年龄结构比较集中,中老年长期保持储蓄国债投资主力军地位
根据日常国债销售现场走访调查可知,购买国债的投资者年龄集中在40岁以上,这类投资群体一般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比较看重储蓄国债的收益稳定和风险低特点,投资热情持续高涨;而40岁以下的中青年群体,虽然偶有加入国债投资队伍,但因其风险承受能力较强,更倾向于购买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产品,如股票、基金、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等。
2、国债销售与投资者学历呈负相关
储蓄国债投资者主要为中老年人,其中大多人学历是高中或以下水平,受过高等教育人群比重较低,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但由于储蓄国债可直接在银行柜台购买,投资方法简单,利率固定,债权记录明晰,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理财知识,对于追求稳定投资收益又极度缺乏较高理财知识的投资者具有相当强的吸引力;而受过高等教育又具备比较专业理财知识的群体则更偏爱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此外,储蓄国债投资者大部分是工薪阶层,购买力固定且较为稳定,国债到期后,这些人继续持有新发国债的概率比较大。
3、储蓄国债投资者城乡分布失衡现象长期存在
由于长期以来,国债承销行农村网点数量偏少,加上宣传上的缺位,难以摆脱城乡居民储蓄国债信息获取及购买渠道上的不对称现象,逐渐导致城市居民成为储蓄国债的主要购买力。
三、现有储蓄国债品种问题分析
1、储蓄国债品种过于单一
2012年凭证式国债改革之后,我国储蓄国债品种仅有凭证式和电子式两种,期限也仅3年期和5年期两种,5年以上长期及1年以下短期国债留白,同时发行期限过于集中,国债品种期限结构不合理,有碍于国债市场发展。长期理论和国外实践表明,储蓄国债品种应多样化,设计应尽可能灵活,比如美国和英国作为发展储蓄国债较早、较成熟的国家,储蓄国债产品就具有很强的多样性、个性化和操作性。其中,英国有固定利率储蓄凭证、固定收益储蓄凭证、指数挂钩储蓄凭证、有奖销售国债、子女红利国债、收入型储蓄国债、资本国债、收入保障国债等多种国债;美国在售的储蓄国债主要有EE系列、I系列和HH/H系列,同时EE系列和I系列国债中又细分为规避通胀风险国债、养老保险国债、礼品类国债、教育类国债等4类,并且国债期限从一年以内到最长30年不等,具有很强的可选性,充分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有利于形成比较稳定的国债投资队伍。
2、现有国债品种的利率机制设计不合理
在西方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发展比较成熟,储蓄国债利率的确定,也基本符合市场化原则,能有效统一风险和收益。比如英国是固定利率、浮动利率、奖励利率和阶梯利率多种利率模式并行,美国储蓄国债中还有采用将固定利率与通胀利率相结合计算的新模式,从而避免基准利率变化对国债利息收入造成的不良影响,计息有单利和复利两种形式选择。而我国尚未实现国债利率市场化,储蓄国债一直采用的固定利率、单利计息模式,利息收益极易受到外部不稳定性因素(如物价水平变化、银根松紧度变化)的影响;此外,从付息类型上来看,不同于西方国家现有的按期支付利息的收入型储蓄国债,我国国债基本属于到期还本付息类国债,尤其是凭证式国债属于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型,固定利率不高,而有很大一部分投资者购买国债是为了定期(如每年)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用于将来定期支出。因此,对于把国债作为中长期投资对象的群体来说,现有的这种利率机制设计太过呆板,很难满足投资者多样化、差异化需求。
3、现有国债品种的发行和购买渠道过窄
目前,我国凭证式国债依旧采用代销机构柜台销售方式,而储蓄国债(电子式)自2014年起全面开启柜台销售和承销机构网银销售并行模式。虽然网销新模式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储蓄国债的发行渠道,提高了国债销售效率,但是现有的网销模式尚有很多不足之处,如网银渠道业务功能有限(只能办理认购、当日认购撤销、托管账户开户及托管余额查询等发行环节,暂时无法办理提前兑取、质押贷款、非交易过户、资金清算账户变更等投资者后续服务业务)、网销额度分配过少问题、老年人和农民等缺乏电脑知识群体对网银销售接受度不高等。此外,不比英美国家拥有发达的国债销售网络,可以通过电话、网络、TreasuryDirect(财政国库券直销平台)、邮局、银行、工资扣除计划等多种渠道认购国债,我国财政部尚未建立网络直销系统,也未开通电话、自助银行等销售渠道,大多数投资者依然会选择到代销机构网点购买或者偶尔尝试网购,排长队抢购国债、网络秒杀的现象偶有发生,这势必会对投资者购买国债的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
4、现有国债品种的流动性差、变现渠道少、变现成本高
现有储蓄国债发行文件规定,储蓄国债可以挂失、可以质押贷款,但是不得更名,不得转让或流通。在国内储蓄国债二级流通市场缺失的情况下,要把储蓄国债变现,不仅渠道少而且成本高。比如,虽然制度规定储蓄国债是可以办理质押贷款的,但是实际操作中,很多承销机构并没有办理此项业务,国债投资者急需资金时,一般只能采取提前兑取的办法,而提前兑取又必须回原购买机构办理提前兑付手续,并根据实际持有天数计算利率,同时还要扣除本金数额的千分之一的手续费,这无疑会对投资者的心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提高储蓄国债竞争力,完善未来储蓄国债品种、扩大投资者群体的构想
1、改善储蓄国债期限结构,适当增加短期和长期国债的比重
努力打破现有储蓄国债集中于3年期和5年期、其他期限留白的格局,参照英美国债设计,将储蓄国债定位为短期、中期和长期3种,期限设定在半年到20年不等,并考虑以3―5年中长期债券为主、一年内短期债券和10年或20年长期债券为辅。同时,在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百姓生活特点的基础上,针对特定人群、特定项目、特定投资方向,发行养老保证收入型、儿童教育型、新年贺岁型、新农村建设型、“一带一路”投资发展型等不同年限的储蓄国债新品,满足投资者投资用途多样性需求。
2、改革储蓄国债利率设计,推行多种利率支付并行模式
未来的储蓄国债在利率种类上应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尝试把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给关系、物价状况及投资者偏好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一同纳入储蓄国债利率确定的重要参考因素,除了保留现有短期国债固定利率模式,还可以参考英美国家模式对中长期储蓄国债采用浮动利率或将利率与膨胀指数进行挂钩,定期对国债基准利率进行调整,从而有效规避或降低因外部调整而产生的相关风险,推进我国储蓄国债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提升储蓄国债市场竞争力。
3、多措并举,努力拓宽储蓄国债发行与销售渠道
一是完善现有发行销售通道。一方面,要继续发展普通储蓄国债投资者较为偏爱的银行柜台购买渠道,尝试开发全国统一的储蓄国债销售查询系统,推行同城同行国债销售信息公式制,便于投资者及时知晓国债销售进度,只要同城还有额度,投资者可以迅速、灵活地选择网点购买;另一方面,针对老年投资者,建议比照各大承销行自营或代理的账户金、理财产品、基金、保险等投资品的网上银行业务操作,努力简化国债网购手续,提升网购国债的可操作性;适当增加网销国债额度,逐步完善国债网销的提前兑付、质押贷款等功能,试点推出储蓄国债(电子式)网上定投业务,吸引投资者(尤其是年轻的投资者)与银行签约,由银行每月国债首发日通过代扣款方式代其投资国债。
二是开辟全新发行、销售渠道。借鉴英美国家经验,逐步构建我国财政部直销网络平台,探索电话银行、微信银行等新型电子化销售渠道,努力降低国债发行成本;积极研究工资等储蓄资金定期转购国债新模式,以吸引更多中低收入群体参与投资;针对农村等偏远地区投资者,鼓励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等现有农村地区网点较多的承销机构将国债额度适当向农村倾斜的同时,尝试吸纳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进入国债代销团队,让国债资源向广大农村市场延伸,实现农民及农信社收入增收、农信社转型改革发展及国家筹集资金发展等多重目标。
4、尝试放开国债提前兑付限制条件,积极培育国债抵押贷款市场,满足投资者资金流动需求
一是实行阶梯化提前兑付手续费措施。打破千分之一的统一化的提前兑付手续费制度,尝试按照投资者持有期限长短,对提前兑付手续费进行阶梯化处理,降低投资者提前兑付成本,增加储蓄国债市场流动性。
二是引导承销机构正确对待国债抵押贷款业务。当投资者有诸如房屋贷款等银行借贷需求时,可允许使用国债质押并给予适当的优惠,如优惠贷款利率、简化贷款审核手续等,增加特定需求的投资兴趣同时,有效盘活国债抵押贷款市场,改善国债流动性。
【参考文献】
[1] 刘璐如:试论储蓄国债投资者结构分析及其完善对策[J].时代金融,2015(2).
[2] 李小兰:储蓄国债投资者结构分析及相关建议――以广西为视角[J].区域金融研究,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