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收益率论文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国债收益率曲线作为市场无风险利率的代表,在金融市场乃至经济社会中作用逐步彰显。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国债收益率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国债收益率论文篇1
浅谈国债收益率影响因素分析及走势预测
摘要:本文从中美国债市场联动性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国债收益率的影响因素,认为其主要受到中美两国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两国货币政策走向的基础上,对未来国债收益率走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国债收益率 货币政策 相关性
受缴税、外汇减少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银行间货币市场资金面自5月下旬以来持续紧张,短期国债收益率随之上行,之后传递至长期债券市场,导致10年期国债收益率自端午节后持续上行,并在8月20日达到本次阶段性高点4.09%,累计上行幅度超过60bps。相对于最近几年来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两次突破4%(见表1),本次在基本面上经济和通胀均未有超预期增长,货币政策上也不存在连续加息或上调准备金的紧缩政策。可以说,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上行脱离了基本面的支撑。
(一)供需并不是影响美国国债收益率的主要因素
美国国债从期限角度可以分为三种:1年期以下的短期债券T-Bills (Treasury Bills)、2年期至10年期的中长期债券T-Notes(Treasury Note,期限主要有2年、3年、5年、7年和10年)及10年期以上的T-Bonds(Treasury Bonds,期限主要有20年和30年),另还有通胀保值债券TIPS(Treasury Inflation Protected Securities,期限有5年、10年和30年)。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美国国债年度发行量在4.4万亿-4.6万亿美元;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各种救市措施的推出,美国国债发行激增,2008年国债发行量达6.7万亿美元,2009年发行量进一步上升至8.6万亿美元,2010年发行量略呈下降趋势,但仍高达8.4万亿美元(见图1)。截至2012年底,美国国债未偿余额达16.07万亿美元,占GDP比重从2007年底的62.21%上升至98.90%(见图2)。
从债务理论来看,当债券发行量快速大幅增加时,债券价格应大跌、收益率应上涨,但美国却凭借其货币霸主的地位和美联储的多种货币政策操作,成功制造了“量化不宽松”和“他国通胀我通缩”的货币环境,境内流动性丝毫没有泛滥。虽然美国债务占GDP比例不断上升,债务总额屡次触及债务法定上限,去年标普甚至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但这些都没有阻拦住全世界投资者和各国央行抢购美国国债的热情,美国财政部得以以很低的利率大量发行国债。与2007年相比,当时美国政府国债规模为9万亿美元,利息支出为2371亿美元;到2012年底,国债规模达到16.07万亿美元,利息反而减少了146亿美元。从这个角度来说,债券发行规模并不是影响美国国债收益率的主要因素。
(二)美国国债收益率受制于美联储货币政策取向
美国国债收益率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货币政策取向。从历史数据来看,美国短期国债收益率主要受联邦基金基准利率、短期资金面等因素影响;而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则受较多因素影响,基准利率、通胀预期、经济走势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均对其有较大影响。从历年美联储的政策目标调整中也可以印证这一点。1977年美国国会修改的联邦储备法案要求,美联储以促进就业、稳定价格、保持适度的长期利率水平为目标;在次年通过的充分就业和平衡增长法案中,美国国会更是要求美联储每半年报告一次其对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失业率的预期,并公布其未来一年的货币和信贷增长计划;1995年通过的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法案,则进一步要求美联储把保持物价稳定作为其主要的长期目标。
笔者选取2000年以后美国国债主要关键期限收益率数据,与基准利率、通胀、失业和经济增长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统计结果显示,美国国债收益率与上述因素均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这些因素均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所在,因此可以说,美国国债收益率主要取决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操作。具体统计结果(见表2)如下:
(1)基准利率与国债收益率正相关,国债期限越短,相关性越强。
(2)通胀与国债收益率正相关[本文选取的是美联储更为关注的核心PCE(个人消费支出)指标]。
(3)失业率与国债收益率负相关,即失业率下降,国债收益率上升,失业率上升,国债收益率下降。
(4)经济增长与国债收益率走势正相关,但相关性相对较弱。两者相关性随着债券期限的增长而增强,说明经济增长对长期国债收益率影响更为明显。
(一)供需对二级市场收益率影响不大
我国国债发行呈现出较强的规律性,年初财政部会公布全年的发行计划,各期限品种国债发行节奏和规模相对固定。笔者将2006年以来国债月度净融资规模分别与1年期和10年期国债二级市场收益率作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相关系数分别为-0.02和-0.04,且检验结果也并不显著。由此看来,国债发行规模对国债二级市场收益率不存在明显影响(见图3)。 图3 国债月度净融资量与收益率走势(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Wind资讯,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整理
(二)资金利率和通胀水平对中国国债收益率影响较大
根据美国国债收益率影响因素分析的经验,并结合中国市场的特点,本文分别选取银行间市场7天回购利率、通胀率(CPI同比增速)、GDP同比增速、PMI和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等指标与国债收益率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具体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如下:
(1)中国国债收益率与货币市场利率具有一定正相关性,而且国债期限越短,相关性越强。
(2)中国国债收益率与通胀走势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通胀水平上升,国债收益率随之上升。
(3)中国国债收益率与表征经济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工业增加值增速、PMI和GDP增速这四个指标相关性不大,Z检验结果也大多并不显著。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工业增加值增速、PMI指标和GDP增速呈现弱、正相关,即这三项指标上升,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会呈现一定上涨态势。
(三)中美国债收益率联动性增强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在债券市场大举买入中长期国债和抵押债券,以缓解其国内金融危机,但由于美元是国际储备货币,大量流动性流向了全球市场,中美国债收益率联动性也随之大幅增加。
本文选取人民币汇率改革后(2006年至2013年8月30日)的数据,对中美国债收益率进行了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4)显示:
(1)在全部样本期间,无论是短期国债还是长期国债,中美国债收益率均不存在相关性。
(2)对于短期国债,1年期品种自2009年后二者相关系数为-0.85,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即1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上涨,对应1年期中国国债收益率下降。从单个年度表现来看,2008年、2009年和2013年至今,二者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方向并不一致。其余年度,二者呈现弱、负相关。因此,可以说中美短期国债走势并不相关,联动性不强。
(3)对于长期国债,2011年后,二者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即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上升。从单个年度表现来看,2008年、2009年、2012年和2013年至今,二者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即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上升。
我国国债收益率走势预测
综上,与中国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相关性较大的指标主要有:中国货币市场利率、通胀水平和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前两个指标主要受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影响,第三个指标主要受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影响。
(一)美国QE退出节奏将采取渐进模式,对国内市场影响温和
从2013年5月份以来美联储所释放的QE退出预期路径和方式看,QE的退出将是渐进而缓慢的。伯南克6月19日提出退出路线图时明确表示,只有在美国经济复苏符合美联储预期的情况下,美联储才会按计划于2014年年中终止QE。市场对此反应激烈,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快速上行,从2.1%附近迅速上攻到2.7%上方。面对市场利率的快速上扬,包括伯南克在内的诸多美联储官员纷纷表示“市场误解了美联储”,并强调“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可能维持相当长的时间”,从而抑制了国债收益率的快速上行态势。9月份联储议息会议仍维持购债规模不变,美国债市、股市等大幅上涨;但随后又有圣路易斯联储主席等联储官员讲话,指出美联储仍在根据经济数据斟酌QE退出时机,市场转而大幅下挫。
美联储之所以如此谨慎,核心原因在于要避免因QE退出而妨碍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QE终将推出,但退出QE也并不意味着前期购买资产的出售和基准利率的收紧,美联储只是关小了放水的闸门,而非要从泳池中抽水。过去几个月,在美联储的大力引导下,美元汇率并未发生市场担忧的大幅单边上行行情,美元指数只是在80-85之间宽幅震荡,从而大大降低了市场对美元后市升值空间的预期。换句话说,市场逐渐接受了美联储的QE退出进程将“漫长”而“审慎”的观点,而这无疑有助于避免资金大规模流出我国情况的出现。
(二)中国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外汇占款阶段性回升推动银行间流动性改善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仅通过公开市场正逆回购和央票发行等方式调控市场流动性,在中央“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合理控制总量”的指导方针下,整体操作趋于稳健,并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底限。6月份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风波过后,人民银行对于货币政策也进行了微调预调,增加了信息透明度,并在调节市场流动性工具的使用上作了一定调整。整体上看,年内货币政策的维稳基调不会改变。人民银行会根据市场需要适时调整流动性。由于经济增长尚可,在资金没有大幅流出中国的明显迹象时,人民银行不会采用降准措施,而是将延续8月的操作思路――“锁长放短”,必要时辅以SLO和SLF等工具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5月份以来,由于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弱势和对美联储退出QE导致资金外逃的担忧,中国外汇占款流入大幅减少,加上6月份以来新兴市场经济体普遍出现的资本外流和随之引发的货币贬值、股市下跌等现象,市场的悲观预期被进一步强化。从近两个月来的市场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市场可能过度悲观化了上述预期。随着美联储退出QE节奏延缓,加上中国近两个月经济指标的改善,8月份以来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结售汇差额由逆转顺,人民币即期市场升值预期再度升温。而且,从季节因素上考虑,在圣诞节等节日影响下,我国下半年的贸易顺差通常高于上半年,预计今年的对外贸易顺差很可能突破2000亿美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有助于外汇占款持续释放流动性。乐观估计,9-12月份我国银行体系通过结售汇释放的外汇占款有望达到3000亿元人民币以上。
(三)通胀压力整体温和
今年以来通胀压力整体温和,前8个月均值为2.5%,根据笔者的测算, 9月份CPI仍将维持在低位,10月、11月CPI增幅回升,预计将在3.1%-3.5%之间,全年CPI增速在2.6%-3.0%(见图4)。
图4 2013年9-12月CPI走势预测
数据来源:Wind资讯,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测算
(四)长期和短期国债收益率走势预测
根据上述各方面的分析,推动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货币政策的维稳,二是资金面的改善;而推动收益率上行的因素也主要有两点:一是通胀压力在四季度的回升,二是美国QE退出预期仍在,或将带动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5%-3%徘徊。在多因素影响下,预计年内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主震荡区间为3.8%-4.2%。而1年期短期国债收益率则可能受益于资金面的改善,在通胀压力下呈现出先下后上态势,主震荡区间预计位于3.0%-3.8%。
国债收益率论文篇2
浅析利率下降对我国国债收益率的影响
摘 要:本文运用事件分析法,以2014年11月22日央行降息为契机分析货币政策工具中的利率的变动对国债收益率的影响,根据利率变动所引起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得出不同到期期限的国债具有不同的收益率,通常情况下是到期期限越长收益率越高,这是对风险的补偿,但是也会存在一些翻转的收益率曲线,即到期期限越长,收益率越低;到期期限越短,收益率越高。
关键词:国债收益率;事件分析法;利率下降
一、引言
中国债券市场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开始至今,经历了曲折的探索,一直在不断摸索和改革国债的发行方式,从承购包销方式到国债一级自营商制度再到国债无纸化发行的尝试,最后又引申了招标方式。1996年末,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国债市场的发展以全面走向市场化为基本特色,建立债券托管机构后,中国债券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同时,国债现货市场和回购市场的交易价格也日益活跃,成为反映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重要指标。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许多特征,整个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发展阶段,基准利率也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2010年10月20日至2011年7月7日的升息过程和2012年6月8日至2014年11月22日的降息过程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为研究我国国债收益率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以2014年11月22日的央行降息为契机来研究利率变动对我国国债收益率的影响。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
2014年我国债券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全市场总共发行6681只债券,发行量达到122750.32亿元,其中中央结算公司登记托管的债券发行量达到63518.34亿元,占整个市场的51.7%,上海清算所登记托管的债券总发行量达到55383.99亿元,占比为45.1%,中证登登记托管的债券发行量为3847.99亿元,占整个市场发行量的3.1%。并且从2004年到2014年十年的时间我国债券的发行量从接近20000亿元上升到120000亿元,增长了500%,这同时也为我国国债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另外我国债券市场创新成果明显,例如财政部发布中国关键期限国债收益曲线;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深度应用得到进一步扩展;中金所开展国债冲抵期货保证金的业务试点等。在我国,我国债券市场形成了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三个子市场在内的统一分层的市场体系,其中银行间国债的市值比重较大,债券存量约占全市场95%。为了简化分析,本文近似的以银行间国债的收益率作为我国国债收益率来进行分析。国债收益率来自全球经济信息网整理而得。
(二)宏观经济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出现下滑压力,根据货币政策的相机抉择原理,我国实施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尤其是从2014年11月以来三次降息两次降准以刺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利率下降趋势明显,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态势,利率下降,投资者基于套期保值的目的会加大对债券特别是作为无风险的国债的需求,在供求理论指导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那么相应的价格水平就会上涨,同样,国债的价格就会上涨,收益率也会受不同的影响。
(三)分析方法
基于事件分析法,主要论证货币政策中的基准利率变化对国债超额收益率(AR)及平均超额收益率(AAR)的影响。事件窗口应该包括估计窗口、事件窗口和事后窗口。
(四)实证分析过程
依据以上分析方法,分别对银行间不同到期期限的国债计算自2012年6月8日以来,3次利率下调的日超额收益率(AR)及日平均超额收益率(AAR)。以2014年11月22日降息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现在定义2014年11月6日到2014年11月19日为事件的估计窗口,2014年11月20日至2014年11月24日为事件窗口,2014年11月25日之后为事后窗口。其中,1年期、3年期、5年期、7年期和10年期的时间间隔一致。
依据同样的方法对2012年6月8日和2012年7月6日两次降息我们也可以得到类似结果。所以由上述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流动性溢价理论和期限优先理论解释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到期期限的债券利率表现出同向运动的趋势。收益率曲线斜率的变化是市场对未来经济发展、货币政策等预期的综合反映。陡峭上升的收益率曲线意味着预期短期利率将上升,相对平缓上升的收益率曲线表明预期未来短期利率将不变,平坦的收益率曲线表明预期未来短期利率将有所下降。(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史晓丹.张学斐.利率变动对我国国债收益率的影响―基于时间分析法的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2013(6):118-129
[2] 纪志宏.货币政策与国债收益率曲线.[J].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学报.2003(12):42―46
[3] 黄海.回购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