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政治论文>社会主义>

试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宁静分享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民的素质,要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是关键。阐述了江西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探讨了江西省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江西省农村职业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农村;农民

  江西是个农业大省,仍然以农业为主,目前农村人口和农村在校学生仍占70%以上。这是我省的基本省情,也是教育必须要重点考虑的现实问题。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要使农民利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就必须使农民掌握实用的现代农业知识和技术,提高素质。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来看,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农村经济,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是农民的总体素质。要提升农民素质,农村职业教育是关键。因此,改革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提升农民自身素质,促进农民自身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一、江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江西农村虽然人力资源丰沛,但素质较低,结构失调。2005年江西省1%人口抽样调查,江西省农业人口为3178.25万人万人,占总人口的70.4%,将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进行整半劳动力计算,全省农村实有劳动力1600.34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就业人口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文化程度普遍偏低。2007年全省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7.32%,小学程度占35.46%,初中程度占43.58%,高中程度占10.80%,中专程度占2.06%,大专以上程度占0.78%。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农村劳动力近一半,受教育年限平均仅为7.47年,未达到初中毕业水平。

  在江西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技术培训的占21%,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的占4.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培训的占1.13%,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高达73.4%。由于农民大多没有经过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从事简单劳动的农村劳动力队伍庞大,素质普遍不高,导致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严重。同时,大批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或经商,留守的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且多为年老体弱,这影响了农村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

  江西近几年农村职业教育虽然有所发展,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慢、规模小。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普通高中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统筹不够,重普教、轻职教的倾向有所抬头。一些地方把职业教育仅仅理解为职业学校教育,在农村普通初中、高中没有开设相应的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忽视了大批不能升入高中阶段的农村初中毕业生。每年有大批的农村中学毕业生因升不了高一级学校而回乡务农,这些中学毕业生因为缺乏生产技能,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局面,而恰恰这些占初中毕业生大多数的农村青年,更加迫切需要接受不同程度的职业教育。对农村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放任自流,导致了一些地方农村职业教育有逐年下降和态势逆转的趋势,众多农村职业学校新生报到率低,部分农村职业高中招生只有几十人报考,农村职业学校面临严重的生源危机。

  二、江西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对农村职业教育认识不足,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职业教育重视不够,没有把农村职业教育摆到应有的位置上来。当前,在社会上还普遍存在对农村职业教育的一些错误认识,如把农村职业教育当是不能升学的教育,把农村职业教育看成是终结教育等等。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职业教育重视不够,各级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不足,没有把农村职业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再加上目前基础教育实行初中分流,将一些升学无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转入职业教育课程,加剧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轻视。同时,农村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途径、方法和推荐择业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在培养目标上,定位于培养一般劳动者,教育内容缺乏技术含量;在培养途径和方法上,仅限于文化基础知识的课堂教学,缺少实践操作和基本技能训练;在推荐择业上,仅满足于找到活干。从而形成了农村职业学校与当地经济和市场需求相脱节,只看眼前利益,缺少科学合理的长远发展规划,失去职业教育应有的特色和优势,这极不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缺编严重。农村职业学校由于专业和实习的需要,应当编配比普通学校更多的教师,而实际上教师编制比普通学校少。2008年,教育部统计农村职业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为1:20.3,低于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规定的高中教职工编制标准(城市、县镇、农村高中教职工和学生比分别为1:12.5、1:13、1:13.5)。江西省职业高中师生比甚至高达1:27.92,农村职业学校教师严重不足。同时,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文化基础课教师数量偏多,占教师的49.357%;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只占教师的13.51%,中、初级职称占到86.49%,职称结构总体偏低。学历合格率为74.81%。农村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教师大多直接从师范类学校毕业,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导致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同时,由于农村职业学校管理体制过死,经费紧张,很难聘请到急需的专业教师。

  (三)多数农村职业学校教学设施简陋,教育投入不足,教学无法达到教育标准的要求。有关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培养成本是同级普通教育的2至6倍,主要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技能训练。但是,县(市)级财政对于高中阶段教育投入仅限于人头费的保证,学杂费成为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偏低的学费收入直接导致了职业学校办学经费的紧张,造成职校办学能力不强,实验实习实训的设施设备及工位严重不足。由于多年来地方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对农村职业重视不够,导致贫困地区的县级职教中心,教学设施设备陈旧老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远远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要,实训基地建设欠帐较多,形成恶性循环,办学条件无法满足学校设备更新和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的需要,这一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县级职教中心的发展。投入不足造成农村职业学校办学困难,成为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四)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不当,发展后劲不足。表现为:

  1.急功近利,盲目设置专业。有些学校急功近利,不顾自身的主客观条件,盲目设置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只顾招进学生,不顾学生今后就业和发展,这种谋求学校眼前利益的做法,最终适得其反,阻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专业设置缺泛前瞻性,陈旧老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果不能及时根据市场需要与时俱进的调整专业,势必造成专业的老化和学生择业的困难,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对学生及其家长产生副作用,这既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更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3.优势和特色专业体现不出来,学校缺泛竞争力。许多农村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对劳动力市场缺乏敏感性,不能进行前瞻性地专业调整,造成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滞后,导致专业设置不健全,专业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骨干专业和优势特色专业。同时,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就业市场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脱节,专业技能缺少实际训练。

  4.涉农专业萎缩,传统培养模式无法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根据河北省承德市的一项调研数字显示,农村职业教育由创办初期在校生大部以农林专业为主,发展到目前涉农专业不到专业总数的10%,涉农专业在校生占的比例不足8%。涉农专业萎缩,培养模式陈旧,涉农专业技能实训不足,这种传统培养模式已无法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无法适应农民终身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因而,客观上造成了当前涉农专业萎缩,农村职教困难。

  (五)农村职教规模偏小、基础差。县(市、区)职业学校普遍起步晚、基础差,全省职高在校生达千人以上的学校不多,还没有一所上规模的公办职业学校,2009年全省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每万人口在校生数仅有148人。民办职业教育虽已成为新的增长点,但数量少、规模有限。

  (六)农村职校毕业生质量不高,创业技能不强。农村职校毕业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多数用人单位普通认为农村职校学生质量不高,实践操作能力不强,达不到工作岗位要求。再加上学生毕业后工作不稳定、收入不高,老百姓很难看好农村职业教育。

  (七)农村职校招生存在恶性竞争,加剧了农村职校办学成本,阻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农村职业学校在生源上的无序甚至恶性竞争,使农村职业学校招生成本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和整个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八)农村职教存在多头管理、资源难以整合的弊端。农村职业教育缺乏统一、协调、合作的机制,在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培训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中,存在着管理上各自为政,多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的问题。分散的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三教”统筹难,配套的项目资金、培训资金也存在重复使用、分散使用等弊端,农村职教效益不高。

  三、发展我省农村职业教育的措施

  (一)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县域经济,无论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还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都需要农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依靠缺乏基本生产技能的低素质劳动者来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要促进县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县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统筹规划、统筹考虑,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来加以考虑。

  (二)进一步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力度,改变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各级政府要打破部门和学校类型界限,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把外地有发展前途的农村职业学校引进来,积极推动本地的农村职业学校走出去发展。大力扶持本地有发展前途的民办农村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跨区联办”、“城乡联动”,进行培养模式改革。目前,我省农村职业教育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各校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办学条件差异很大,很难形成教育资源的最优化组合,加之存在布局、结构以及管理体制等诸多问题,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甚至制约农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利用“外面”的人才、资金、技术与设备优势,促进办学整体效益的提高,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办学,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统一、协调、高效的农村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强化“三教”统筹。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由于部门利益驱动,造成条块分割,工作缺位,职责不清。农村职业教育存在资源分散、效率低下,以及政府多个部门管理的体制弊端。各级政府要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强化“三教”统筹,建立统一、协调、高效的农村职业教育管理机制,使“农科教”更好地结合起来,实现教育、农业、科技资源有效整合。

  (四)加快实施免费和贫困生资助政策,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资金短缺是直接导致农村职业教育规模小、办学质量差等问题,成为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杠杆,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支持农村职教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采取免费入学、贫困生救助的方式,建立科学的补贴资助机制。可参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通过全免费教育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学生家长关注农村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筹措力度,各县(市)区政府要安排农村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包括县级农村职教中心的建设。要广开渠道,多方筹集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信贷服务,鼓励社会各种资金投入农村职业教育。要制定相应教育法规,使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有具体的量化指标。

  (五)对公办、民办农村职业学校要一视同仁,给予公平的发展政策,尤其要优先扶持民办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近些年来,由于一些人对民办农村职业学校的不够重视,导致民办农村职业学校在审批、招生、学籍、科研、教师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享受不到公办农村职业学校同等待遇。民办农村职业学校是提高办学效率和办学质量的本质需要,是合理配置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和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运行效率的内在需要,已成为我省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解决好民办农村职业学校发展中的土地问题,积极帮助他们整合土地资源,进行土地置换,优先扶持民办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

  (六)扶持农村职业教育中涉农专业发展,对农村职业教育中涉农专业给予一定的保护。政府和金融机构要帮助涉农专业毕业生解决缺资金、缺技术、缺经营管理等问题,并对农村职业教育中涉农专业给予相应的技术和资金扶持,扶持农村职业教育中涉农专业发展。将农村职业教育中涉农专业纳入培训合格证书制度,培训合格证书发放与资金支持有机结合,并对获得就业准入资格的涉农从业人员,在创业和项目上,给予资金扶持和融资便利,鼓励涉农专业从业人员从事涉农产业。

  (七)做好县级农村职教中心的科学规划,加强农村职教中心建设。要发挥县级农村职教中心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做好县级农村职教中心的科学规划,使县级农村职教中心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要根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我省“十二五”教育规划,对“十一五”期间已建成的县级农村职教中心,继续加强指导,改善办学条件,帮助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支持他们发展。

    17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