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哲学论文>科技哲学>

试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基础的科学解读及强化策略

宁静分享

  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出“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生成长的需要,强调对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这改变了过去一贯强调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思想。但在实际教学中,一谈到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和复习,人们首先提出的往往就是夯实基础,让学生背考点,而且偏好机械地记忆,课堂成了背书课、默写课。这反映出部分教师对“基础”的理解和强化存在着误区。

  一、对“基础”的科学解读

  1.基础知识

  “基础”原意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起点。基础知识即指书本的基本概念、原理,意指知识的起点,如《经济生活》中涉及的“商品、货币、价值规律、消费观、效率和公平、经济制度、财政和税收、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经济全球化”,《政治生活》中涉及的“我国的国体、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政府的性质和职能、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与人大代表的地位职权、我国政党制度、中共的性质、地位、执政方式、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我国的宗教政策、国际关系、当今时代主题、外交政策”,《文化生活》中的“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生活与哲学》中的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可以说,各模块中像这样的基本概念、原理比比皆是,这也是人们习惯上理解的所谓“基础”。

  2.基本方法

  各个科目都有自己的解题方法,像数学中的反证法和例证法、英语阅读中抓细节解题的方法等等。政治学科也不例外,像政治客观题的三审四排法,三审即审题枝、审题干、审问题,四排即排误、排异、排重、排乱等,主客观题解题方法的“三看”,即一看范围、二看题型、三看内容,答题时分要点,观点和材料相结合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平时解题过程中培养的。曾有这样一道高考题:“从认识论角度,分析‘鲜花和掌声’、‘审视和质疑’并存的原因”。在审题时紧紧抓住“认识论”这一范围关键词,就立即能够调取出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和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三个主体知识。

  3.基本习惯

  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可能一蹴而就,是“慢工”、“细活”。有的学生拿到题目一看设问就开始动笔答题,这其实是很不好的习惯。要养成审题慢答题快的习惯,审范围思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中的哪个知识点;要认真地阅读材料,其中蕴涵着解题的提示。在平时要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对生活中的社会现象要能从经济、政治、哲学等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当然学好政治,要养成的良好习惯很多,像归纳总结、理解记忆、积累课外知识等都是学好政治所必需的。

  4.基本态度

  高中政治课是改造思想、塑造灵魂、培养精神的课程,是一种人文学科课程。从课程性质而言,与一般文化课相比,政治课更多地承担着德育的任务,更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所以,它特别需要我们用“情”和“意”来学习,要用“心”和“脑”来思考,在一些是非善恶面前,要有自己的观点、看法,要能坚定自己的立场。如江苏一高考题:“综合运用经济、政治生活知识,以‘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优良发展’为主题写一篇时事评论”;全国卷:“结合学习冯洪钱的事迹,班级举行‘我的青春,我的梦’主题班会,请你以‘思想、奋斗、价值’为关键词拟定一份要点式发言提纲”。

  学生如果没有明确的立场、正确的观点是做不好这些题目的。基本态度反映的不是像知识那样外化的、相对稳定的文本内容,而是内化的学生的内心体验,是渗透进学生的生活与行为之中的一种政治信念和信仰。

  二、对“基础”的强化策略

  1.把基础知识放到特定的体系中把握

  要避免把一个个基础知识孤立化,应试也并非简单地用考点去答题。因此,要把孤立的知识点放到特定的知识链条中,要能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一个不能准确梳理知识、科学整理知识的学生往往无法有效利用相关的知识来答题。现在高考的每一道题目,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大多都会涉及相关内容的多个知识点,因此,教师应依据考纲要求,带领学生架构起知识框架。

  (1)知识架构可以是宏观的知识树或知识链

  以哲学常识为例,考纲将其分成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五大块。唯物论围绕“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这样一个大问题展开,为此,学生应分解为三个小问题:①围绕“物质”应把握哪些知识点;②围绕“意识”应把握哪些知识点;③围绕“关系”应把握哪些问题。构建辩证唯物论的知识结构应如图1所示。

  哲学的五大块可以构建五个大的体系,这样的知识体系放到《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一样适用。教师要能带领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基础知识,在大框架前提下再进一步细化、深化,让学生全面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做到对每个具体知识点顺利同化、顺应,运用时信手拈来。

  (2)知识架构也可以是基础知识的小角度整合

  小角度整合就是从某一小知识点切入,对其进行立体分析。譬如《经济生活》中“货币”这一知识点,我们可以立足全书,形成这样一个知识小角度的整合,如图2所示。

  正是在这种知识的并联、串联中,在知识的发散、聚合中,打通了基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运用能力。

  2.把夯实基础知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

  没有理解的记忆,仅抓住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面形式,简单重复地识记,是一种机械识记。这样记忆的缺点是识记之后很快就会遗忘。即使识记后也不能熟练地加以运用。高一《经济生活》中仅仅记住“价值是与社会劳动率成反比”,根本无法解决高考题中关于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计算的题目;在《生活与哲学》中仅记住那些所谓的原理、方法,还是无法解决高考试题中的主观题。因为不理解这些原理,根本无法加以正确选择。所以,我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应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所谓“理解”就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要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应把孤立概念、原理建立在丰富的经验和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任何抽象思维和理论,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的,思维从这个出发点出发,而后离开它,摆脱它。”要让学生记住抽象的概念原理,教师一定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善于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教学,这样的基础知识才会是活化的能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形象思维是驱散理论云雾的阳光,教师要借助形象思维让学生真正把握基础知识,真理解、会运用才是其真正掌握的标志。

  3.把夯实基础与提高能力有机融合

  从高考政治试卷来看,基础不仅仅表现为直问直答式的记忆类题目,这样的题目在试卷中所占比例极少。对知识的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对知识的综合比较,在具体情境中知识的运用等,都是灵活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表现。也就是说,高考在能力考查的基础上,考查学生对基础的把握程度。今天,我们要在改变传统的知识本位的基础上“重构基础”,从学生全面的、发展的角度,多方位地构筑基础的框架,要引导学生能够根据生活主题或思想主题灵活地汇聚知识,构筑更具活力的新知识体系。总之,要把“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在加强基础的同时,将能力要求潜藏卷底。像2014年江苏考题中要求学生对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人大代表和人大的权利、政府和政党知识的区分,都设置了特定的情境。

  任何事情都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我们对学生的基本方法、基本态度的培养都需要在平时强化,只有平时的细水长流,才会有高考的水到渠成。

    20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