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有关毛概作业论文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改革开放,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国民经济。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改革开放的有关毛概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改革开放的有关毛概论文篇一:《我眼中的改革开放》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前,“大跃进”和““””运动的爆发使中国经济停滞不前,已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应运而生。改革开放后的30个年头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最好的30年,中国成功的实现了由贫穷落后到初步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新时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任务,尤其关注党风廉政建设和民生问题的解决,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关键词】:改革开放;会议;党风建设;民生
【分类号】:K27
纵览中国历史,从“席卷天下,并吞八荒”的大秦到“贞观之治”的全唐盛世,从闭关锁国的旧社会到蒸蒸日上的新中国,探索国家繁荣昌盛的道路艰难而漫长,但在中华的大地上从来不缺少兢兢业业谋发展的领导人!如今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居世界第一,GDP已跃居世界第二,经济的持续发展,稳定的上层建筑,和平的外交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昭示着改革开放政策发挥的巨大作用。新时代的我们需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和谐,人民的安康,最终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一.中国改革开放背景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国内和国际两大背景下进行的。
改革开放前,国内的“大跃进”运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盛行,各地纷纷不顾实际,谎报农业、工业生产,严重扰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失调,甚至导致三年大饥荒,不少人民流离失所。而““””十年内乱,更是严重摧残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分子不被尊重,轻者下放进行体力劳动,财产没收,重者遭到残酷对待。“破四旧”,“开门搞科研”,“批林批孔”观点的提出使数不清的历史文物成为碎片;不少科学工作者被迫下乡,研究工作就此停顿;影响数千年的儒家文化被批判,难以广泛传播。
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70年代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期,各方面基础相对落后,尤其是在国家内乱的影响下,党,国家和人民都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政治局面的混乱,国民经济的滞后停顿使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力。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提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成为整个国家的迫切需求!
二.改革开放,如沐春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我们不断推进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改革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一改旧社会的中央集权,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改革开放使整个中国如沐春风,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政治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不断完善,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建设取得重大发展,以宪法为基础的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法规持续健全。经济上,“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行,带动了广大农村经济的增长;经济特区和对外开放口岸的出现吸引着大批外资企业的进入,提高了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结构的调整使我们从以工农业为主转变为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开拓了新型高效的发展道路。外交上,香港、澳门的回归维护了国土完整,国际世贸组织的加入使我们与外界的联系交流日渐加深。科技上,1973年杂交水稻研制成功,1979年远程火箭顺利发射,1985年中国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建成,1991年秦山核电站正式投入使用。文化上,文学艺术的创作活跃,成就斐然,以中国艺术节为代表的重大活动的举办和相应奖励的实施,又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和充分展示的舞台。
改革开放初期,举国上下迎来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发展的新方向,新要求
改革开放30个年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水平的提高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拉大了贫富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正之风。怎样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成为当下中国发展的新方向,新要求。
党的,以为代表的新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走马上任,拉开了新一轮改革的序幕。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新出台的各项惠民政策,为老百姓勾勒出了美好的生活新图景: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保障全国儿童的义务教育;努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现存医疗问题,完善城市社区的医疗环境,扩大农村合作医疗所包含的病种范围;完善房价体系,阻止恶性循环,让更多人在大城市“有房可住”。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铺张浪费的现象水火不相容。“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一响亮的新观点、新目标成为后中国政治强劲吹动的新风。
“细节决定成败!”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总是强调党内作风建设的根本原因,细节的改变更是为了官场风气的改变、办事能力的改变,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能够真正把老百姓装在心里,能够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地为人民服务、服好务的过程中去,多干实事。作为拥有8200多万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是整个中国的领导核心,执政党的铺张浪费是对人民财产的浪费,更是对祖国未来的浪费。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建设需要我们将顶层设计与联系实际相结合,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不断地研究、总结,进而想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这是联系实际;既然已经认准了改革的大方向,我们当进行一些合理的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更主动、更有计划地去解决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到决心、增强信心。“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社会主义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领导人和人民群众的双重耐心。但我们坚信,在循序渐进地推进过程中,我们一定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远,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也必将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虞崇胜,王维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政治发展回顾?反思?展望》[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59-63页,83-88页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2):140-153页
[3].人民网.中共新闻[O]
[4].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陈红太: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和趋势”[O]
[5].百度百科.“改革开放”[O]
改革开放的有关毛概论文篇二:《深化改革开放与不断解放思想的哲学底蕴》
摘要: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深化改革开放与不断解放思想之间关系的哲学基础,处理好后二者之间的关系,既是实践的必然要求,又是思想自身功能要求得到正确发挥的内在规定;对立统一规律是这二者关系的更深层次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哲学底蕴
中图分类号:B0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8)10-0009-03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并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深刻理解和掌握深化改革开放与不断解放思想之间关系的哲学底蕴,是极其必要的。
第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深化改革开放与不断解放思想之间关系的哲学基础。处理好后二者之间的关系,既是实践的必然要求,又是思想自身功能要求得到正确发挥的内在规定。
从哲学角度看,深化改革开放与不断解放思想,实质上是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因此,处理好这种关系,是由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这个深层本质所规定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为,人类的实践是有目的的自觉能动的活动,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的活动,它必须把人的思想、认识、理论包括在自身之内,使认识成为实践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调控要素,否则,实践就变成了盲目的活动。实践吸收和消化理论的程度,是衡量实践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水平越高,它对思想、认识和理论的指导要求及依赖程度也就越高。从另一侧面看,人的思想、认识及理论一经产生,就具有了巨大的反作用。因为,人类认识产生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由实践和认识这二者的特点可以看出,实践需要认识给予指导和规范,并以认识作为自己水平高低的一个尺度;而认识又需要实践作基础
并为之服务。基于二者的关系,我们一方面要防止实践脱离认识,另一方面又要反对认识脱离实践。脱离认识的实践,只能是动物式的盲目“冲动”;而脱离实践的认识,也只能是不结现实果实的“幻花”。
思想、认识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本质上表现为认识具有超前性。思想、认识尤其是理论,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没有这种超前性,认识就不能成为实践活动的指南。思想、认识、理论对事物本质的反映越深刻,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也就越大。因此,实践要想顺利进行,就不能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和理论的指导;而思想、认识和理论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活动形式,它能够并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面,总结经验,预见未来,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的进程,包括规定实践的目的、范围和过程,影响和预见实践的结果等等。因此,思想、认识和理论的超前发展,是现代人类活动的一个突出特征。但是,任何思想、认识、理论总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一定过程和阶段的反映,而人类实践又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随着实践的推进,在一定时空和条件下产生的思想、认识和理论就可能失去超前性。这时,它不但不能成功地指导实践,反而会阻碍实践的健康发展。这种现象在人类认识史上是经常发生的。因此,人的思想、认识和理论要想跟上实践的步伐并发挥出超前的指导实践的功能,就不能囿于成见和书本教条,而应不断从新的实践中探求新的思想、认识,建构新的理论,这就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破旧立新。而人的认识的本性、功能和能动性,也决定了它会不断地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得到解放和发展,从而更本质地反映实践的要求,指导实践更深刻地改造世界,这也是被人类思想的解放史和发展史所一再证明了的。
尽管解放思想是思想自身功能要求正确发挥的需要,但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解放思想的根本动因仍在于实践。实践不但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而且还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思想不断解放的根本动力。列宁指出:“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1]正由于思想、认识、理论依赖于实践,经由实践检验并加以修正、丰富和发展,因此,实践必然要求指导自己的思想必须坚决摒弃一切抽象的公式和教条,从而要求人们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地把理论推向前进,进而对实践作出正确的指导。因此,解放思想不是某种即时乘兴的权宜口号,而是思想自身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根本原因在于实践的推动。
不断深化的改革、扩大的开放,是一场规模宏大、变化深刻、任务艰巨、深入发展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实践深化和发展了,理所当然地要求我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相适应的不断解放了的思想,不是为了别的目的,恰恰是为了使自己发挥出超前的指导实践的功能和作用,并在显示自身巨大能动性中成为改革开放实践向纵深发展的标志。十七大的理论建树,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深化改革开放与不断解放思想更深层次的哲学基础。处理好后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应该从对立统一规律的层次做进一步论证。
改革开放与解放思想的对立、差异无疑是存在的。如,改革开放具有不断运动、发展的属性,因而有不确定的一面,而解放了的思想虽然具有超前性,但其中有时也会包含某种与改革开放的性质和规律不相符合的东西。即使是与改革开放相符合的解放了的思想,也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变成陈旧的框框。于是,这两者在运动方向上有时会呈现相互背离的趋势,出现不和谐、不一致的状况。一旦发生此种情况,解放了的思想对实践便不能发挥正确的指导作用,甚至可能阻碍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以往在论及改革开放同解放思想的关系时,往往看双方一致的多,而对双方的差异则几乎没有看到,这是需要注意的。当然,我们需要的是改革开放同解放思想的同一性、一致性,但这只是一种愿望,实际的运行和操作既可能使二者的差异扩大,也可能使二者在同一、一致的状态下和谐发展。因此,在妥善处理二者关系时,我们必须看到二者的差异甚至对立。只有如此,才能在实际工作中避免或缩小二者的差异和对立,促进二者的和谐与一致,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这已经为改革开放30年来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所证明。
此外,改革开放与解放思想作为矛盾的双方,其地位是不同的。其中,改革开放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对解放思想起支配和主导作用;而解放思想作为矛盾的次要方面,又对改革开放起着影响、调控和规范作用。那么,如何妥善处理好深化改革开放与不断解放思想的关系呢?
首先,必须将深化改革开放与不断解放思想统一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目标上来。我们所推进的改革开放实践,不管是渐进还是深化,目的都是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因为,要巩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在群众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根除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扩大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我们没有别的途径可以达到,只能依靠改革开放的实践。30年的改革开放,确实给我国带来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变化,我国人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他们已经从改革开放中看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希望。这说明,改革开放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所要求的解放思想,也决不是毫无根据地胡思乱想,而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或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精神状态,使主观思想同客观实际相符合。解放思想的对立面是思想僵化。思想僵化的表现形式尽管多种多样,但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保守主义,它们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基本特征的。不彻底破除这些障碍,就不可能研究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发展新观念,也就谈不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由上可见,改革开放与解放思想及二者的不断深化,都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目标为基础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二者才有同一或一致的可能性。只有坚持这个目标,才能为妥善地处理深化改革开放与不断解放思想的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以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来决定解放思想的要求、内容和标准。不断变动深化的改革开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所牵涉到的领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尤其对人们利益关系的调整是极为深刻的。由于它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无现成、成熟的理论、观念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又由于它的进步性,因而不可能接受陈规陋习或僵化的观念作为调控自己的精神动力,因此,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必然呼唤着人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以适应、规范和推动自己的前进步伐。
面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呼唤,真正的思想解放必须同其一致。在改革开放与解放思想的矛盾双方中,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支配作用。其原因:一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要求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二是不断解放思想的内容是以深化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为依据的,哪些思想观念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影响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如实反映,只有通过深化的改革开放才能确定;什么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应当确立什么样的新思想和新观念,也只有以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来裁决。三是不断解放的思想也必须由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来检验,离开了这种实践,光靠思想斗争和理论争论,是无法回答解放了的思想是否正确的问题的。
在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的关系中,解放思想虽然处于矛盾的次要地位,但它一经产生,就会对改革开放的实践发挥巨大的反作用,或促进或阻碍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因此,在处理深化改革开放与不断解放思想的主次关系时,要善于在二者的联系中掌握重点。
最后,必须用解放了的正确思想规范和促进深化改革开放的步伐。解放了的思想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因此,它对改革开放会产生推进其成功或导致其失败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譬如,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或违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思想,虽然也是一种解放了的思想,但它会把改革开放的实践引入歧途。因此,只有解放了的正确思想,才能将我们的改革开放实践沿着正确轨道引向深入和成功。这是因为,随着深化的改革开放而不断进一步解放了的正确思想,由于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因而能够规范深化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具体目标以及途径和办法。况且,由于它把握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能够预见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因而可以使人们在深化改革开放中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减少失误和代价。解放了的思想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越深刻,则促进改革开放的步伐越大,成果越显著。
总之,深化改革开放与不断解放思想既是相辅相成的,又有着主次地位之别,它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基础上,具有和谐、一致发展的可能性。要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则需要我们妥善处理两者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正是妥善处理这两者关系的结晶,其中贯穿的思想解放的积极成果,必将同今后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实践实现和谐与一致。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1.
改革开放的有关毛概论文篇三:《高等教育与改革开放和谐发展》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高等教育的改革经历了体制的改革和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实现了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中北大学就是合着改革开放的节拍,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抓住高等教育改革的机遇,发展成为了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影响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实践证明:高等教育只有与改革开放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 高等教育 中北大学 和谐发展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高等教育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和谐发展,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更是高校本身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高等教育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1966年,高校招生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取消考试的意见,从此,我国高校招生实行了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致使一部分低水平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的现象,加之“”十年浩劫,扭曲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目的。针对上述种种问题,1977 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 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正式恢复。1978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时代的强音,沉寂十年之久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出现了春天。
强国必须先强教育,为了实现中国的历史复兴,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学技术列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提出,为了实现党的十二大确定的奋斗目标,教育必须先行,加速发展高等教育刻不容缓。党的十三大提出, 要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就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提出了极为迫切的历史性任务。199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上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划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时期的蓝图。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作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新阶段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来说,这又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人力资源。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二、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1.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制度保障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办学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及招生和就业体制改革等几个方面。
1979年12月,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等人率先呼吁,要求给高等学校一点自主权。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及经济体制改革提上议事日程,扩大高校自主权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改革教育体制的决定》,认为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已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和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兴起的形势,提出了“要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使高等学校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和能力”。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两个文件都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作为重要内容。纲要总结了前一阶段的成绩,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要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新的教育体制。
1999年底,中央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决定》要求:“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在对有关部门和单位所属普通高等学校管理体制调整的同时,调整学校布局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少数普通高等学校划归教育部管理或由教育部负责调整,其他普通高等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由地方统筹管理。”通过改革,我国新增了一批综合性、多科性的大学,改变了高等教育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单科性高校过多的局面,加强了学科间的优势互补,优化了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
2.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在1977 年招生约27 万人,录取率21∶1,1990 年的毛入学率只有3.4%,1998年为9.8 %,这一阶段称之为精英教育。1999 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思路,当年普通高校招生数比上年增加了42%,进入了大扩招、跨越式发展的高潮。同时研究生教育也迅速发展。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 %,正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07 年,中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了2700万人(含成人高校) ,比2000 年翻了一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一步提升到了23 %。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规模的大发展,成为世界上在学学生规模最大的国家。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以中北大学为例,学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确立了“适应教育发展形势、适度超前发展”的办学思路。目前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达35000多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000人。
3.高等教育办学条件得到了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九五”、“十五”期间,中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实现快速增长,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9815.31亿元,比1995年增长了约4.2倍,占GDP 的比例也从1995年的3.09% 提高到4.65% 。
1995年,中国政府启动实施“211工程”,国家加大了对重点院校的投入力度,其中,“九五”期间,“211 工程”在99 所高校中实施建设,共投入资金为186.3亿元,“十五”期间,“211 工程”建设资金为187. 5 亿元,其他院校采取地方财政和高校自筹相结合的方针。从政府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以及高等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与提高的速度来看,普通高等学校事业经费总收入从1999年545亿上升至2001年的1167亿,扩大2.14倍,年均增长46%,至2006 年我国高校占地面积增加到212万亩,教学用房增加到2.7亿平方米。师资队伍建设方面,2006 年全国高等高校1867 所,在校本专科生1738.8 万人,专任教师107.9 万人,平均生师比约18∶1,刚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合格线,且生师比连年走高。
中北大学就是合着改革开放时代拍节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抓住全国和地区发展的每一次机遇,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快速发展起来的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影响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十五”期间,学校先后投入12亿多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新增校园建设用地近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新建了一批教学楼和学生公寓,建成了教学主楼和现代化的图书馆,扩充了运动场面积及体育设施,更新了校园网的基础设施。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改善了实验实习条件。学校现有校舍面积86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超过17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生均超过8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亿元,生均8764元,办学条件的明显改善,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有校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占到专任教师总数的66.3%。学校坚持以本科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强化管理,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道路,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三、坚持改革开放,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高等教育要提高质量,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等教育在扩张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做好结构调整以符合国家经济和社会的需要,还需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经过近十年时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高等教育宏观体制的改革和布局调整,并及时由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展、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改革,向全面理性的质量提升的第三阶段连续、交替推进。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在2006年多次指示,大学要适度控制规模,把发展的重心放到提高质量上来。
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其本质就是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处理好质量和速度的关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开始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目标的时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主题。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将质量问题列为新世纪高等教育三大指导思想之一。但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还不高,与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为此,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件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它涉及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涉及到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涉及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最终涉及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放在提高质量上,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使我国真正成为高等教育强国。
中北大学在“十五”时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那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紧紧抓住质量这个生命线,求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之真,务特色发展之实。在办学实践中,做到了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在收入分配上,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在内部管理上,处理好了各种事关全局的重大关系,如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及改善办学条件与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的关系等。“十五”末期,随着学校大规模建设告一段落,我们及时调整了发展思路,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提出了“稳定办学规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的新思路。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2002年、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改革促进教育创新,开放提高办学水平,努力提高高等教育的规模效益,使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体制更加合理,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办学水平,坚持高等教育应成为更加开放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制度体制应成为更加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纵观改革开放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高等教育只有与改革开放和谐发展,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满足社会和人民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明瑜.为邓小平起草全国科学大会讲话稿始末[N].南方周末,2008-03-20.
[2]上海四位大学负责人呼吁:给高等学校一点自主权[N].人民日报,1979-12-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11 工程”十年建设成效[EB/O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