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毛概论文>

关于毛泽东的论文

坚烘分享

  毛泽东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毛泽东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毛泽东的论文篇一

  《毛泽东的文化思想》

  摘要:现如今,文化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在文化建设的新热潮中,重新学习有关毛泽东的文化思想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对当前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文化思想;文化建设

  毛泽东的文化思想是在立足中国现实,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吸取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富于中国特点的文化观。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的新文化,使中华民族以高度文明的民族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毕生所追求的目标。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精髓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1]毛泽东关于文化的科学表述,揭示了文化的政治属性和阶级本质,准确地阐明了文化的形成、发展同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的密切联系,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中国共产党所倡导建立的新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用无产阶级的思想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具体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毛泽东认为,文化总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大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文化必须努力表现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倡导文化必须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一贯的文化思想,是他为全党、全军制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曾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新民主主义新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3]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始终坚持文化应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创作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通俗易懂的作品,能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和喜爱。因此,大众化的价值方向决定了新文化必然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以往任何文化无法比拟的的人民性。

  三、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发展方式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便一再要求一定要尊重和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报告中,毛泽东在谈到学习问题时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4]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大力地提倡社会主义新文化、新形式,但也时刻告诫大家要尊重和学习古代优秀传统文化。“所谓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人民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和反封建的东西区别开来。”[5]这种区别的目的就是要对中国古代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加以学习和应用,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要充分利用,批判地继承。但这种继承,必须是一种“扬弃”,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而对于外国文化,他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也指出:“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继承、创造”,“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6]

  四、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形成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向前发展的战略性方针。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总结性讲话,正式提出了这一方针。随后,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专门论述了“双百方针”,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依据我国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依据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提出来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7]“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8]毛泽东认为,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创新,要反对文化上的单一、教条和保守。“如果大家都画一样的画,都唱一样的曲调,千篇一律就不好了,就没有人看,没有人听,没有人欣赏。”[9]“要反对教条主义,反对保守主义。”[10]

  毛泽东的文化思想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后,带领人民努力创造符合时代前进要求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文化,实现民族的文化复兴,创立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略,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当前大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毛泽东的文化思想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文化建设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科学发展方式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毛泽东的文化观与当前的文化建设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要把现代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而不是互相脱离,取其精华,为今所用,“扬弃”地继承与发展。(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2版,第624页.

  [2][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2版.

  [4][6][7][8][10]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第287页,第740页,第784页,第751页.

  [5]毛泽东谈古论今:下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第1060页.

  [9]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第226页.

  [11]江泽民.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1997-11-02.

  [12]陈万松.《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观中的几个重要思想》.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2.

  [13]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议》,2011.

  关于毛泽东的论文篇二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哲学观》

  【摘要】武装斗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征之一,由此孕育出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毛泽东运用哲学的眼光研究军事问题,丰富了军事哲学的研究内容,为正确树立战争观、准确把握战争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哲学观。

  【关键词】军事思想;哲学观

  武装斗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征之一,由此孕育出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才华横溢,在众多领域均取得了杰出成就。其中,他在军事领域上的造诣,至今仍对后人颇有启迪。毛泽东运用哲学的眼光研究军事问题,丰富了军事哲学的研究内容,为正确树立战争观、准确把握战争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哲学观。

  面对凶狠的敌人,毛泽东积极探索制胜之道,对军事斗争的经验与教训从哲学的高度上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系统总结。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批判了“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错误倾向。在军事斗争中,毛泽东始终强调,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军事问题,必须要将认识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唯心论和机械论在军事上的表现大致可以划分为“左”倾和“右”倾路线,这两者均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等军事问题上的矛盾关系,因而不能成为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原则。具体地说,“左”倾路线持“速胜论”,其实现路径是“城市中心论”,而“右”倾路线则持“失败论”,质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主张放弃革命武装行动。对于这两种错误的军事主张,毛泽东进行了有力批驳。军事力量上的强弱对比决定了“速胜论”丧失了客观物质条件,但也不是“失败论”。只要立足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夺取战争的胜利。

  关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毛泽东主张树立全面的、联系的战略眼光。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其伟大之处在于,不是持就军事谈军事的狭隘眼光,而是善于将军事与政治、经济等方面联系起来加以综合考量。与错误的单纯军事论者不同,毛泽东从政治的高度把握战争全局,综合运用各种力量,展开气势磅礴的多点攻势。毛泽东指出,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关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作了精彩论述:“国内政治的改进,是和抗战的坚持不能分离的。政治越改进,抗战越坚持;抗战越坚持,政治就越能改进。但是基本上依赖于坚持抗战。”除了政治的统帅地位之外,战争的物质基础在于经济。毛泽东指出:“战争不单是军事的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无论是建设南泥湾的战略决策,还是“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的号召,都反映了毛泽东对战争与经济辩证关系的重视。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需要战略眼光作指导,也需要具体措施作为有力的支撑。在这方面,毛泽东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与方法。“创造战场”以求以弱胜强便是其中一例,这体现了利用既有条件和创造新条件的相互衍生的辩证关系和灵活思维,其典型的实现途径是战略退却、诱敌深入。在此过程中,既有条件和新生条件的交互作用,可为寻机歼敌提供现实可能性。

  能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常常与强弱对比的分析和判断有着密切联系。毛泽东既强调了客观判断敌我形势,并以此作为制定战略战术的依据,又强调了敌我力量对比转化的可能性和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不是僵化不变的,在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下,可以而且必然发生转化。在军事斗争中,通过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部署战役战术,处理好兵力的集中与分散的辩证关系,从全局的高度使有形与无形、轻快与厚重、气候与地形等战争要素相得益彰,牢牢把握战争的主动权,是可以实现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针对形而上学的战争观,毛泽东明确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毛泽东的这些论述,涉及到战争中力量较量的深刻实质,极大地鼓舞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热情,为赢得战争胜利指明了现实道路。

  坚持辩证的认识论,科学把握全局与局部、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深入体现。全局是局部的有机构成,而不是简单的叠加,并且前者是抽象的具体,需要深刻的理性思维去把握,而后者则是感性的具体,可以通过感性思维去把握。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是复杂的,注重全局不等于完全忽视局部,而是要高度重视对全局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局部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各种因素的联系机制。在全局与局部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坚决反对重局部、轻全局甚至无视全局的错误观点和做法。在主观与客观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非常看重在实践中认识和应用战争规律的原则。对于战争的学问和道理,不少人说起来头头是道,可是做起来却一塌糊涂。究其原因,理论和实践脱节,没有解决真知的问题。对此,毛泽东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同时,毛泽东还认为,军事现象瞬息万变,指挥员的认识过程存在于军事计划的制定之前和制定之后,只知照章办事却不懂机变者,必然失败。在物质与精神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既坚持唯物论,又重视辩证法,指出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人的因素的决定地位不仅仅体现在事实认知上,弄清主要与次要、本质与非本质等因素及其地位与相互关系,而且体现在对战争要素的价值判断上,弄清各个战场及其要素的地位与相互关系,还体现在制定恰当的战略战术上,妥善实施事实认知和价值判断的实践环节,使全局与局部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在事实认知中,毛泽东立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基本问题,紧紧抓住对立统一规律的核心地位,全面分析内线与外线、进攻与防御、主要与次要乃至阵地战与运动战等诸多矛盾错综复杂的关系,反对将问题片面化的形而上学倾向。在军事斗争中,指挥员必须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这是正确认识战争规律和制定战略战术的前提。战争现象尽管错综复杂,且不确定和隐蔽性极强,但有蛛丝马迹可查、有客观规律可循。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符,不能仅仅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把握,更需要对战争信息和要素进行重构的勇气和智慧。这方面的典型表现莫过于对优势与劣势的判断。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发表了独到见解:“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常可对敌举行不意的攻势,把优势者打败。”这种事实认知摈弃了机械的认知模式,对优势与劣势进行了灵活和深刻的理解,是富有启发性的高级思维成果,成为毛泽东作战构思的重要方法论之一。

    2203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