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工作的论文
档案工作,是各个组织、单位对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涉及的有价值的相关历史性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的活动。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档案管理工作的论文篇1
浅析档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档案人才培养思路
一、档案专业教育与档案人才队伍面临的尴尬
1.档案专业高等教育面临的尴尬
我国当代档案专业教育起步于上世纪 50年代,以高等专业教育为主。自 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开办档案专业以来,经过 60 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有 33 所高校开设了档案专业本科教育,26 所院校设立了硕士点,6 所院校设立了博士点;此外,有专门的档案中职学校一所。高职类院校中很少有独立开设档案专业教育的,但在高职和中职学校中,相关专业(文秘专业等)中设有档案学科的课程。
这些院校每年培养了大批档案专业人员,对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持续输送着专业人才。但是,有一个不可否认的现象,就是档案专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内始终处于边缘地位,很少成为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首选专业,生源基本以调剂为主,这就无形中为档案专业毕业生改行流失埋下隐患。
2.档案专业继续教育渠道单一
查阅中国档案教育网,我国档案专业继续教育基本以各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举办的档案培训为主,笔者在网上搜索,仅查寻到东莞市有档案中介公司参与档案继续教育和上岗培训。
3.档案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低
目前,我国档案教育、地市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以及各级综合档案馆等部门的从业人员中,具有档案专业背景的相对较多;而大量的企事业单位和基层档案部门从业人员中,接受过档案专业教育的则微乎其微,这从深圳市每年申报初、中级档案职称人员的教育背景可见一斑。
从深圳市近三年申报档案系列初、中级职称人员情况表(见“表 1”)可以看出:一方面,从申报人员的学历和专业背景来看,基层档案从业人员中接受过档案专业教育的人微乎其微,几乎到可以忽略的程度(能够申报档案系列职称的从业人员,还是至少从事档案工作多年以上、相对比较稳定的从业者);另一方面,从申报数量上,每年初级、中级加起来区区几十人的数量,与深圳作为一个副省级城市和拥有成千上万的企事业单位相比较,可以看出从业人员中还有很多没有受过档案专业教育、或学历不高不具备申报资格、或根本就不打算长期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在从事基层档案工作。由以上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出,为什么原本不受关注的档案行业,会在群众来电来信中受到如此关注。
笔者认为,这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对档案从业人员来讲,持证上岗是有关法规的要求,必须参加培训,而对待业人员来讲,档案部门进入门槛不高,考个上岗证便于找个工作先干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虽然我们拥有较为完善的档案专业教育体系,但档案专业的毕业生却有许多没有真正从事档案工作,进而出现档案业内长期存在门外汉“短期培训、持证上岗”的尴尬现象。
二、档案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我国档案专业教育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其存在的问题。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档案教育的“质”有待提高
档案教育的“质”不高,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理论发展滞后于实际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档案理论研究与档案信息化实践相脱节,不能全面深入地阐释信息化时代电子档案的本质及电子档案管理的特征、流程,难以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尽管我国当代档案专业理论经过数十年的引进、吸收、消化、创造,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的信息形式及新的信息载体大量涌现,逐步取代传统纸质档案的主导地位,档案理论研究虽然敏锐地抓住了这个转变契机,但档案教育、尤其是非学历教育,基本是因循守旧、望尘莫及。此外,档案教育的“质”不高,还表现在对专业的认知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欠缺,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导致大量一流高校档案专业的毕业生改行择业,从事其它行业就业。
2.档案教育的“量”不能满足需求
无论是高等学历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以我国13 亿人口的大国,各行各业都有数以万计的档案形成单位,而每年的档案专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显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就客观上导致了基层档案部门“门外汉打短工”的问题。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档案专业教育的总量不足是关联的。
3.档案教育的结构层次不合理
我国档案教育还没有形成合理的梯级人才培养机制,导致行业专业基础不牢。从档案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来看,走的是“纯理论”发展路线,重“学”轻“术”。
人们往往将“学”、“术”合并为一个概念,但笔者认为这应该是两个概念:“学”指理论,重在研究理论指导;“术”指方法,重在训练实际操作。而在我国档案专业高等教育中,“学”和“术”是不分的,这虽然有助于未来档案从业人员全面知识的培养,但却忽视了受教育者未来的不同发展方向,从而导致“学不致用”
的现象。从院校构成来看,缺乏档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育层次结构设置不合理,过分强调高端“精英式”教育,对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不足,因而难以形成合理的梯级档案人才队伍。
三、对加强档案教育与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设想
笔者认为,档案管理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除需要一定的从事档案基础理论研究和教育的工作者、一部分从事档案工作统筹规划的行政管理者外,档案部门更多的是需要大量从事基础业务工作的人员。可以说这些人并不需要掌握高深的理论知识,只需熟练掌握档案管理方法、热爱档案职业就可以了,而这些人恰恰是构筑档案事业发展的强大基础。因此,解决档案教育与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出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合理设置档案专业教育层次
目前,应大力发展档案职业教育,形成梯级人才培养机制。专业是有分工的,档案管理学作为应用型学科,其教育更应该突出应用的分量。因此,档案教育应“术”“学”兼顾,对于基层档案工作者来说,其专业教育则应更多地放在高职院校、在职继续教育;而对于纯理论研究的专业教育,可以培养一批由硕士、博士构成的研究型人才队伍,形成由“术”到“学”的梯级人才培养机制。因此,应按照实际需要,完善档案理论教育和档案职业并重的档案教育体系,在重视发展部分研究型重点院校档案高等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档案高等职业教育、在职继续教育,鼓励一般院校档案专业逐步向档案职业教育转型,同时增加高职院校档案职业技能专业的设置,形成档案教育的“金字塔”。同时,在各个层次的档案教育中,培养受教育者的档案职业认同感,让学档案专业的愿意做档案工作,让愿做档案工作的人学档案专业。这样,才能形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档案人才队伍,才能改变基层大量档案从业人员外流或由“门外汉”临时过渡的怪圈。
2.跨专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档案管理是与各项业务工作密切相关的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可以结合具体的专业领域,在高职院校中结合专业技术教育、采取“2+2”、“3+1”或“2+1”的“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工程管理专业“2+2”模式为例,先学习工程管理专业知识 2 年,再学习档案管理技能 2 年,这样才能培养出既熟悉一定工程专业知识,又掌握档案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档案管理专业走的就是“航空+档案”的培养模式,为航空企业档案管理走在各行业档案管理的前沿做出了重要贡献,只可惜这种特色档案教育模式随着教育改革的大潮被削弱了。
3.多渠道开展档案继续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之快,迫使档案从业人员作为知识信息的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将本职工作做好做精。面对当前档案继续教育资源的不足和针对性不强、制约档案继续教育有效开展的现状,各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部门应加强合作,大力开展档案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以缓解社会档案人才匮乏、档案人才队伍素质偏低的矛盾。
一方面,档案部门可以加大与当地高职院校开展合作,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开办符合本地需求的档案职业教育专业;另一方面,档案职业教育院校也可以与不同行业进行合作,结合各自的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档案职业再教育。此外,各地还可以培育一批具有资质的培训中介机构,辅助开展档案继续教育,以缓解档案继续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
>>>下页带来更多的档案管理工作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