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其它论文范文>

文学类论文大纲范文

斯娃分享

  政治作为文学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着文学,也制约着文学,成为文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抹色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文学类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学类论文范文一: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高中语文教材的出现频率逐渐增多,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文内容对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内容的影响逐渐增强。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是不少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国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现状的分析,提出对改善我国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思考

  引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逐渐增加,成为我国高中语文教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直接影响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内容。外国文学作品丰富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教材内容,提高了高中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接触到了更多类型的知识。然而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不论是在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上还是教学上,都存在诸多亟待改善的地方。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现状

  当下我国的高中语文教材主要分人教实验版、苏教版、沪教版和山东版这四个版本,有学者对这四个版本中的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文数量、范围、体裁和题材进行过统计和分析,发现外国文学选文在我国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在15%至25%之间,选文大多数是来自于欧美的发达国家,亚洲和非洲国家的选文比较少见,但是所选文学作品的体裁比较丰富,包含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演讲词、序言、书评等形式。同时选文题材丰富,大多都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文化和高尚的人文情怀,使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得到了拓宽,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此外,统计数据还表示,我国高中语文的外国文学选文除了比较集中在某些地域内外,还比较集中在某些时间范围内,比如有一半左右的外国文学作品是写于20世纪,还有超过1/3的外国作品是写于19世纪,其他时代的文学作品较为罕见;当前的高中语文教材在外国文学的选文和编排方面,缺乏一定的时间顺序,即没有按照西方文学的发展历史来编排,文章之间缺乏联系,思维过于跳脱,教学内容过于零散,缺乏教学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表现,影响学生学习的连贯性。

  二、对高中语文选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的思考与建议

  有教育学者曾指出,当前我国的高中语文教材在选文上过于单调,视线过于集中在有限的文章上,视野局限在某些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缺乏通观古今,放眼世界的目光。笔者认为在进行外国文学的选文时要注意扩大选文的渠道,放眼世界,选择那些能够满足学生精神需求和能够给学生带来“正能量”的外国文学作品。由于语文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因此在进行外国文学的选文时,注重文学作品的时代性与地域性,让学生学习和吸收到更广泛的知识和信息,不仅要选择欧美文学,还要加入更多的亚非文学、大洋洲和海外华文。高中语文教材的外国文学选文应该符合高中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因此在选文过程中要把握好选文的难易程度,不能过于拔高,这样不仅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而且容易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良影响,比如学生的学习信心受挫;如果选文过于简单,则有可能教学意义被减弱,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无甚帮助,反而有可能影响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因此,像《变形记》、《等待戈多》、《百年孤独》等立意较深、表现较为深刻的外国文学作品在录入高中语文教材中时,就需要慎重考虑,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有一个梦想》等外国文学作品是比较适合高中生学习和阅读的,学生更容易把握文章的内涵。此外,还需要注意在高中语文教材的外国文学作品选文过程中,编排者要注意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体现时代的特征,传递时代的新思想,选择一些时新的文学作品和体裁。

  三、对高中语文选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的思考与建议

  (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多维视角切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转变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从多维视角切入,重新把握教学的重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高中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比较刻板,且由于语文考试中所涉及的内容大多是中国传统文学包括文言文、现代文等,对外国文学的考察较少,导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不受重视。教师要摒弃传统语文教学中不合时宜的地方,接受新的教学思想,采取新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导向,让学生多接触外国文学作品,提高学生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外国文学教学中,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写作背景和信息,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活用教学策略,采取多元教学。

  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横向或者纵向比较的方式,即将中西方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或者是将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西方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从而跨越中西文学的文化界限,将之看成一个统一体,更系统地向学生展现出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独特的审美文化,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深层含义。除了以上的比较式阅读之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课外文本阅读,鼓励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有更深的理解,比如在学习莫泊桑的《项链》时,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莫泊桑的《羊脂球》等作品,从而了解写作的背景和作者可能想表达的思想。教师可以使用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使教学更加生动有内涵,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结语高中生的语文学习受高中语文教材的直接影响,外国文学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改进和完善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现状,改革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是素质教学的必经之路,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贾惠.多元文化视野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外国选文[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05).

  [2]吴罕砚,张晓帆.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选材对比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0(08).

  文学类论文范文二:新世纪外国文学改编的中国影视思考

  摘要:中国电影在新世纪逐渐走向了繁荣,出现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影视作品。纵观中国电影的百年历史,对外国文学的改编作品也有很多,也出现过很多经典之作。在新世纪,外国文学仍旧是中国影视题材的重要来源之一,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影视已经逐渐突破束缚开始积极参与、重点攻关的创作过程。相信只有真正意义的跨文化题材,具有泛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影视作品的涌现,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中国影视走向国际电影市场。本文以新世纪外国文学改编的中国影视为研究对象,希望能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帮助其走向国际影视市场。

  关键词:新世纪;外国文学改编;中国影视研究

  从我国电影发展的历史来看,我国在电影产生时期,就已经存在改编外国文学来进行电影创作,题材有来自欧洲,也有来自亚洲等其他国家。虽然我国电影以外国文学作为题材的并不是很多,但是外国文学依然是我国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渠道,外国文学为我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外国文学改编中国影视的叙事风格

  所谓的叙事指的是对人以及具有生命力事物进行描述,在影视产业之中,叙事并不是单纯对故事进行阐述,更多的是表现出如何叙事,如何叙事又包括运用何种方式来表达人们可以看得见的部分。

  (一)用影视化外因表达内心。

  在国外文学之中,通过对心理状态进行描写来表达人物的特色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创作手法,而我国文学创作则多以将外部的现象进行描绘为主,也就是对人物进行描写。例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到贾府的一段描述,通过对林黛玉的动作以及话语进行描写,来表达林黛玉的性格特点。而在外国文学中,则主要通过挖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来进行人物刻画。影视中的声音画外运用,并不是画面中的人物发出声音,而是通过运用画外的声音来进行表达。声音的画外应用主要有旁白以及独白等形式,旁白是通过从客观角度对影视中的人物以及发生事件进行客观描述的方式来抒发情感。独白则是在影视中通过人物自述的方式来进行表达。画外音提升了声音的地位,让声音摆脱对画面的依附,发挥出声音在影视中的创作作用,将影视的表现力进一步提升。由于外国文学主要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绘进行创作,所以在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改编时,利用画外音的方式进行创作是一种常见方式。例如在茨威格的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作者运用独白以及书信的表达方式来描绘主人公的内心。这也是作者的塑造手法,通过运用独白的方式,凸显“无意识”的强大。在我国改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作品之中,改编并没有运用呈现的方式对信进行直接表达,而是通过运用画外音的方式来进行故事的叙述,通过写信人对自我声音的表达,并且以穿插的方式将“正在”发生的事穿插到一个没有完成的故事中,这种改编不但搭建了作品主体框架,同时也为展示写信女子的心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特定画面构图的方式进行任务塑造

  影视画面同声音一样具有叙事功能,通过从不同角度以及不同方向,来对故事进行叙述是画面的特点,通过运用景别与景深的设置以及变化来营造。例如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主人公的脸通过穿越时空的方式出现在男人眼中就是运用构图的穿越性,从而表达出陌生女人对男人的陌生感,那是一种犹如隔世的回忆,或者说对男人来说是一种不存在的客观事实。不同的景深所获取的清晰度是不同的,并且形成不同的透视关系,通过有意识地运用景深来对故事的信息进行表达是影视改编的重要方式。同样在《一个陌生女神的来信》之中,窗户是组成故事的一部分,并且时常出现在电影之中,其作用是非常丰富的。窗户可以说是人们观察世界的工具,同样也是将人与世界进行隔绝的一种手段。在电影的构图之中,江小姐通常都是与窗户和门构成一幅幅画面,有时是窗户旁,有时是在门后,这不但给观众一种偷窥的感觉,同样也表现出自己锁在窗内与门内。从电影中门与窗代表的意义来说,门和窗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江小姐将自己禁锢在自己我创造的爱情之内,并且始终守护着她心爱的男人,她并没有选择大胆地去爱,也无法选择爱,她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在构图方面,由于江小姐总是与窗和门在同一画面之中,因此影片对人物刻画有一种不完整的即视感,人物往往被窗与门挤压到画面的边缘,这也就使观众无法全面了解人物,这种构图方式是故意通过对人物进行淡化处理的方式来表达出人物强大的内心情感,通过淡化人物形象的方式,突出人物的炙热内心,体现出人物并不是电影的主要部分,而是所要表达出人类普遍拥有的情感。

  二、外国文学改编中国影视的诗情画意表达

  从我国电影发展史来看,我国电影深受传统文化的而影响,尤其是在改编外国文学作品时,通过追求意象以及意境的方式来体现审美,并且通过对意象进行重组的方式来营造审美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一)运用音乐以及音响营造意境

  在电影中运用音乐是一种态度,通过音乐来对情感进行放大。通过将画面与音乐进行融合的方式,也是自有声电影产生之后,一直被运用的手段。在外国作品文学改编电影之中,通过将外国的故事情节改编成符合我国观众需要的情节,并且配以我国传统音乐的方式来营造情境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将音乐用于电影之中们不但能有效促进情与景之间的交融,同时也能创造出美感。由外国著名文学作品《哈姆雷特》中所改编的影视作品《喜玛拉雅王子》中,其中故事的地点就是我国的西藏,西藏充满了神秘感,常年被冰雪所覆盖的西藏同样也孕育出其独特的民歌。在该影片中,通过运用音乐来描写爱情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其中嘛呢歌就是来源于宗教信仰,将之运用在影片中作为环境音响,不但进一步衬托出西藏悠久的佛教文化,同时也为人们创造出一种较为神秘的意境。浑厚的大法号角的声音,低沉的念经声无不给人深刻的印象。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其中所使用的主体音乐就是《琵琶语》,该音乐具有舒缓、音律简洁等特点,强悍的表现力也在暗示着痴情女子的一生。加以辅助女子缓慢的语速以及低沉的语调,让人感受到女主角那种绝望的心声。加上慢镜头的运用,更把少女对美好爱情的强烈向往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运用色彩进行意境烘托

  在电影中运用色彩是一种表意方式,主要起到指代以及象征的作用。在影视作品中运用色彩变化,不但能表现出自然风光,同时也能进行抒情,为人们传达一种不同的诗意与浪漫。但是在电影中运用色彩元素,并不是单纯地将色彩在影片中不断地机械重现,而是一种生活环境以及情绪的再现。例如在改编外国文学作品《哈姆雷特》中,《夜宴》在整部电影的视觉效果上来看,色彩的使用是十分简单的,主要运用红、白、黑这三种较为突出的颜色,但是在电影中各种人物的刻画以及各类冲突都是通过色彩的对比来实现。《夜宴》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三种色彩的呈现,为人们展现出了一场宏大的视觉盛宴。通过运用颜色的变化来表现出电影中人物的性格以及性格变化,也为观众营造出了一种虚实相生的情感体验。

  (三)运用空镜头创造意境

  空镜头同时也被称之为景物镜头。其主要表达方式是通过对景物以及场景进行描写来表达意境。空镜头为电影创造出独特的诗化风格。空镜头在影片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对人物环境进行刻画,这也是空镜头最基本的用途,而空镜头更多的作用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与人进行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人物的刻画,使用空镜头进行人物刻画,不但要做到空镜头与人物心情之间的互相呼应,同时也要求做到二者的有机融合,才能让空镜头更加具有生命力。在改编著名的外国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电视剧中,第20集有这样一个画面,保尔想要自杀时,保尔站在海边,而画面出现的是海水激烈拍打海岸以及天空飞翔着的鸟儿,这表现了保尔当时的心情。拥有着坚强意志的保尔,因为健康而失去了工作的能力,从而出现了短暂的意志的消沉。激烈的海浪正代表着当时保尔矛盾的心情,而飞翔的鸟儿烘托出保尔对未来的向往。这两组空镜头的交替出现,表达了保尔希望与失望之间的交织,营造一种既心情复杂而又对生命充满希望的意境。最终保尔选择了不放弃,也就出现了那经典的一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从空镜头到保尔出现时,整个过程使用了蓝色海浪的画面,这个镜头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带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会越来越多,我国影视文化不断受到西方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影视如何吸收外来文化,从而正确应对国际电影市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对外国文学进行改编时,我国影视需要从原著中寻找出文化阐释空间,从而做到将外国文学作品真正改编成为符合我国需求的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1]洪宏.论“十七年”电影与欧美电影关系[J].当代电影,2008(9).

  [2]兰静.从电影《夜宴》看《哈姆莱特》剧本在中国影视解读中的异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3]张颐武“.中国之眼”:改编的跨文化问题[J].电影艺术,2007(1).

  [4]罗卡.拈须微笑观世情———李萍倩中晚年的创作[J].电影艺术,2007(1).

  [5]涂晓.聆听《喜玛拉雅王子》的音效,感悟藏族的神秘文化[J].电影评介,2006(24).

  [6]胡雪桦,倪震,胡克,杨远婴,刘华.喜玛拉雅王子[J].当代电影,2006(6).

  [7]赵晖.中国电影: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J].电影,2006(10).

  [8]王素《.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的人道主义精神[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9]欧阳文风.阳春秀论中国当代电影中的意境及其创构[J].理论与创作,2006(2).

  [10]陈旭光“.影响的焦虑”:接受、变异与融合———中国电影外来影响源流踪迹的初步考察[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855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