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其它论文范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斯娃分享

  21世纪,随着生物医学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作为新的医学体系之一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结合、融汇了中医药知识和西医药知识,取长补短、融会贯通、防病治病、提高临床疗效,以新的医疗思维与模式服务于人类健康,以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丰富了世界医学科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范文一: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

  随着科学方法学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医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也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临床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M)等科学方法学的形成和广泛运用,大大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提高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思路

  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两种医学的取长补短,互相渗透。一般说来,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它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恒动观,重视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西医以辨病为主,重视局部的器质和功能变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许多特长。因此,将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思路。

  1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在西医诊断的前提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是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经常采用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观察的大量病例,确定了许多种病的中医治疗效果,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总结辨证论治的规律时,必然要归纳出各种病的常见证型,这样就发展成为西医的辨病与中医的辨证分型相结合。一个病的辨证分型方案应是该病辨证论治规律的反映,对辨证分型的不同看法,主要还是在于辨证分型的具体方案是否真正反映了辨证论治的规律。

  另外一点是辨证分型中的治疗问题。辨证分型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治疗,故一般都是按证型固定方药或主方。这种作法并不违反辨证论治的原则。自古以来,除治疗专病的验方外,每个方剂都是为一定的证型而设立的。这样,每个证型有其相应的方剂,每个方剂也有其适应的证型,从而达到理、法、方、药的高度统一。早在《伤寒论》中就是按方剂的适应证型进行病证分类,每个证型各有相应的方剂,甚至以方剂作为证型的命名,这就是所谓“方证对应”。

  除了中医有辨证分型之外,西医的诊断中也有分型或分期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医和西医的分型依据是不同的,例如西医常以病理组织学变化,局部的功能变化或致病微生物的不同属性作为分型的主要依据,而中医则常依据整体的反应性或功能变化。多年来,对这两种分型进行了不少的对比研究,发现其间有一定的关系。但由于其着眼点和依据不同,不可能完全对应,所以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中,中医和西医的分型常只能相互补充,而不能彼此取代。

  将西医的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本身就体现了同病异治的原则。在这种结合过程中,将不同的疾病进行横的联系,发现部分病例尽管疾病的诊断不同,却有共同的证候,可用相同的治法和方药进行治疗,这又体现了异病同治的原则。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既可以从某一种疾病出发,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也可以有计划地从某一证出发,对于若干种不同疾病的患者中共同具有该证候者,应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探讨辨证论治的规律。后者不仅能为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同样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一种有效途径。

  2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所谓微观辨证,即是临床上收集辨证素材的过程中引进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发挥它们长于在较深入的层次上,微观地认识机体的结构、代谢和功能的特点,更完整、更准确、更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础,简言之,是试用微观指标认识和辨别证。

  在完全正常的健康人和西医所说的患者之间,存在着一片很大的空白,这一人群虽有这样那样的症状,但按西医看是“无病可认”,够不上任何疾病的诊断标准,往往给予“神经官能症”或“××系统功能紊乱”的诊断。但在中医看来,却是“有证可辨”,也“有药可治”。以上是指虚证而言,实证则不一定是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空白,而是机体的种种反应状态,西医对这种反应状态不曾予以理会,中医则同样“有证可辨,有药可治”。微观辨证将揭示许多已知结构的未知功能,这样通过宏观辨证就能发现人体隐潜性变化,例如见到肾阳虚外貌就可预测到下丘脑的衰老钟调节功能已提前衰退。可以说是“宏观辨证通过微观指标可以发现隐潜病变,从而弥补了辨病的不足”。

  中医有过解剖,但并不长于解剖,故对人体的观察是以外象推证,以方药测证。宏观辨证不足之处,在于人体内在病变不一定都会在外表显露出来,也就是尚未“形见于外”出现典型的证。“证”的症状有时全部显露,有时会部分表现而不易辨识,有时还潜伏着,要到一定阶段才表现出来。例如支气管哮喘,从明、清以来的治疗理论一般都是“发时治肺,未发治肾”,说明传统中医通过方药测证,已预见到补肾将对哮喘可起到预防发作的作用,近人对哮喘患者的内分泌研究中,发现患者即使无肾虚的临床表现,也有类似于肾阳虚证的隐潜性变化——肾上腺皮质功能偏低。

  西方医学长于识“病”,东方医学长于“辨证”,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在治病的认识和实践上确是各有所长,我国广泛地从宏观上采取辨病与辨证的结合,随着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深入,以及引进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对中医“证”本质的研究,越来越感到。

  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范文二:中西医结合护理实验教学研究

  中西医结合护理是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实现中西医结合护理需要培养满足基层医疗及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护理人才.认为社区护理的服务对象应从患者扩展到社区全体人群,护理工作领域从医院扩展到整个社区,护理范围亦从疾病扩展到健康领域[1].高等护理教育实验教学应以社会对社区中西医护理岗位需求为切入点,加强护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护理实验教学目标体系可分解为态度、知识和技能3个目标.改革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社区健康促进为宗旨,社区中西医结合护理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为辅助的多层次、渐进性、嵌入式、探究式、多元化的社区中西医结合护理实验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护理实验教学内容的确定

  社区中西医结合护理实验教学内容的确定应参考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满足社区人群需求的基础上,寻找社区中西医结合的契合点.

  1.1基本技能实验模块

  基本技能实验项目以常用社区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操作为主,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基础知识包括人体十二经脉循行定位、常用腧穴定位、耳穴定位、足部反射区定位等;基本技能操作包括灸法、皮肤针法、耳穴压豆法、拔罐法、刮痧法、穴位按摩法(含足底按摩法)和中药用药护理技术(含中药煎法、熏洗法、湿敷法、敷药法、药熨法、贴药法等).技能操作严格遵照2006年发布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进行.注重态度、知识、技能目标的考核及技能操作的精准性、规范性、统一性.重点开设社区人群中需求度排在前4位的穴位按摩法、拔罐法、敷贴法、刮痧法,并反复进行强化训练.其他项目采用演示、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解决中西医结合护理实验学时少、项目多、无法有效开展综合性及创新性实验的问题.

  1.2综合护理实验模块

  综合护理实验项目关注社区卫生服务6大职能,均紧密围绕社区人群主要的健康问题.充分利用中医护理在病情观察、预防保健、慢性病护理、疾病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特色优势,以社区常见案例为引导,将辨证施护与社区整体护理有机结合,使中医护理完全嵌入社区护理实践,病例可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分组编制.病情观察将中医四诊内容引入社区健康评估中,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将彰显中医特色的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生活起居护理、用药护理等施护内容嵌入到社区慢性病护理和康复护理措施中,以提高社区护理质量.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护理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将中医养生方法融入到社区健康教育中.编制案例依托社区护理学科优势,结合学科研究方向,侧重于社区慢性病及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中小学生、大学生、围产期妇女)的健康教育等.

  1.3探究式创新实验模块

  探究式创新实验项目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的,它以合作学习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选取中西医结合护理优势病种,突出社区健康和亚健康人群的养生保健及社区慢性病护理.探究式创新实验项目依托导师科研课题和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借助社区护理课间见习和毕业实习实践活动,深入社区,分析现状,解决社区实际问题.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自行查阅资料,设计实验,通过开题答辩后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完成实验项目并撰写实验报告.探究式创新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实验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的改革

  2.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以树立终身学习观为目的,遵照现代营销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精髓,重点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体现教师角色和任务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增加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机会,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社区护理和中医护理实验室,采用科学、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基本技能实验采用演示操作法、案例教学法和竞赛法,综合性实验采用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模拟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创新性实验采用体验式教学法、PBL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

  2.2教学手段

  采用传统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在不断完善传统教学资源基础上,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实验教学中.具体实验教学手段如下.

  1)制作CAI课件,购置VCD/DVD教学光盘,精选社区应用广泛的技能操作录像等扩充音像资料,利用实验室的多媒体实验教学设备,多角度、立体化展示中西医结合护理技能操作过程,使实验教学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依托社区护理精品课程和护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络教学平台,将实验教材、CAI实验课件、部分实验录像上网供学生浏览,实现网上多媒体交互式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随时将实验设备的名称、性能、用途等公布在网上,将实现数据和设备进行共享,实现时间、空间、实验项目等全方位开放,为开展分组异步实验,大组同步互动实验教学模式提供资源保障.

  3)通过联网计算机将实验设备、教学内容、教学指导和学生操作有机地融为一体.

  4)在充分利用社区护理标准化病人的基础上,建立社区中西医结合护理SSP队伍.为开展高仿真模拟实验教学提供条件.改变过去以单一课程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科群和学生为教学核心,以实验室为中心,以提高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为目的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是中西医结合护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春玉.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

  [2]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

    848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