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五都”选举与两岸关系的现状及走势
关于台湾“五都”选举与两岸关系的现状及走势,希望大家喜欢。
2010年,是台湾岛内政局与两岸关系均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台湾“五都”选举虽未改变“北蓝南绿”的格局,但蓝绿板块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对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均产生了相当的影响。2010年的两岸关系,承继“三通”实现后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态势,又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大交流格局完全形成,真正实现了历史性转折,进入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性互动轨道。本文旨在透视“五都”选举与两岸关系的现状、走势,揭示台湾政局的未来走向与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
一、台湾“五都”选举的影响
2010年11月27日,台湾各界一直特别关注的“五都”选举揭晓:如人们所预料的,国民党借执政优势,一举夺得台北、新北与台中市,民进党拿下了高雄与台南市。总体而言,国民党、民进党两党仍然维持北蓝南绿的格局。“五都”选举不仅影响着岛内政局,而且被认为是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前哨战”。这场选战对台湾岛内政局和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1.选举结果虽然维持了台湾岛内“北蓝南绿”的格局,“蓝绿板块”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台湾政治版图的特点是“北蓝南绿”、“蓝大绿小”,国民党在北部占有优势,南部则是民进党的基本票仓。从本次选举结果看,蓝绿消长有了细微的变化,呈现“蓝消绿长”的态势。国民党赢得了三市选举的胜利,但总票数却输给民进党40万张,与2008年大选时相比,国民党更是丢掉了100多万张选票。有舆论称,此次选举是胜中有败、败中有胜。对国民党而言显系胜中有败,对民进党而言则是败中有胜。
国民党占有执政优势,2008年大选得票率如此之高,调整大陆政策又收到了实效,为什么还会流失那么多选票呢?造成输给民进党40万张票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民党在选举中采取的妥协政策。国民党的有些政策一味地顺从绿色选民,导致绿色选民并不买账,反而丢掉了部分浅蓝选票。而民进党特别是蔡英文当选主席后,推行较为温和的“中间路线”,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此次选举,与过去不同之处在于民进党不再打“中国牌”、“族群牌”、“省籍牌”、“悲情牌”、“统独牌”,而是同国民党一样主张“拼经济”、“重民生”。有人说这是蔡英文在测试中间选民的水温。可以看出,民进党正在尝试走一条新的路线,而这条新的路线就是去开拓中间选票。此次选举民进党比国民党多40万张选票就是一个明证。应当承认,民进党在蔡英文的带领下已经逐渐走出低迷,不仅巩固了南部的基本地盘,还扩大了中北部的群众基础。当然,“民进党五都选举形势虽相对看好,但相关当事人‘因私废公’,不顾大局,只注重自身利益,未来内部矛盾、分歧若得不到很好解决,民进党选情也会受到影响。”[1]
2.“五都”选举结果会对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产生影响
首先对国民党而言,此前的一些选举一再受挫,此次“五都”选举赢得三席,为其提供了中止下滑态势、提前稳住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阵脚的机会,有利于马英九当局继续执政以及推进党务改革。但是国民党在此次选举中不仅未能扩大群众基础,还在总得票数上输给民进党,对其今后执政形成一定的挑战,势必也会影响2012年继续执政。对民进党而言,不仅赢得南部“二都”,还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国民党的执政优势。“五都”选举中民进党不仅得票数高出国民党,通过选举还基本完成了民进党权力结构的中老交替,在选举中历练了中生代领导,丰富了竞选经验,为民进党冲刺2012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培养了一批中生代人才。此外,民进党不仅巩固了南部绿营基本盘,还扩大了在中北部的民意基础。“这次五都选举对民进党权力重组影响深刻,更多的民进党中壮代将登上党内权力舞台。”[2]但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前,民进党如果一味坚持“台独”路线显然是行不通的。
3.“五都”选举结果对未来两岸关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次“五都”选举,虽然是台湾地区的一次地方性的选举,但与两岸关系未来发展息息相关。为避免当前两岸关系受到冲击,两岸均不乐见“五都”由“台独”意识形态的候选人胜选。国民党秘书长金溥聪坦言:这次国民党能胜选,得益于开放的两岸政策和经济复苏等因素。反观民进党方面的反应,从大力攻击马英九当局的两岸政策、抹黑“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以下简称框架协议)”等,到民进党后来了解到框架协议对台湾经济的重要性,竭力回避两岸政策与框架协议问题等方面,反映出两岸关系尤其是两岸经贸关系对台湾的极端重要性。蔡英文甚至宣称“不排除与大陆进行对话”、“规划两岸对话与交流平台”,并称将竞选后剩余经费用于研究两岸问题。此番言论释出的信号是:民进党逐步认识到,不论愿不愿意承认,大陆所发挥的作用都会越来越重要,无论是在民进党未来的发展、获得重新执政的可能以及台湾未来的发展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说明“五都”选举的结果一方面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出了积极的信号,说明国民党两年来推行的包括两岸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也初步获得台湾民众的认可。为进一步争取民心,台湾当局可能会继续坚持现有大陆政策,逐步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但另一方面,马英九与国民党当局为了2012年选举的稳妥起见,在处理两岸关系问题上,其节奏可能会放缓。从这个意义上讲,“五都”选举对两岸关系有可能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二、2010年两岸关系的特点
纵观2010年的两岸关系,承继两岸“三通”实现后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态势,又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进入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性互动轨道。2010年的两岸关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步入正常化、制度化轨道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中共十六大以来对台政策的主题和中心任务。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中心点就是为了实现两岸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与共创双赢,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此举得到了执政的中国国民党当局和台湾民众的热烈响应。经过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五次会谈,终于在2010年6月29日于重庆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框架协议的签订,对两岸关系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其一,框架协议的签订将有利于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推进交流,并形成“两岸经济共同体”。框架协议的签订对于两岸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台湾经济,在遭受了金融危机沉重打击后,复苏乏力,框架协议的签订,使台湾争取到了540项136亿美元,给脆弱的台湾经济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台湾“中央社”称“两岸经贸关系从此进入新纪元”。的确,框架协议的签订不仅使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而且有助于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全面深化,将使台湾地区纳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构建“两岸经济共同体”创造条件。随着两岸经济交流的不断深化,今后两岸经济交流将“以提高两岸竞争力为核心,大力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共同推进两岸科技进步和创新”。[3]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关键在于创新。只有不断推动两岸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政策创新,才能开创两岸产业合作的新局面。
其二,框架协议的签订将有利于促进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不断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坚定地维护和增进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要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就必须进一步加强两岸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因为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框架中,文化交流占有特殊而重要的位置。
其三,框架协议的签订将有利于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度,为两岸交流“由经入政”提供了前提。所谓政治互信,“就是海峡两岸双方彼此以口头、书面或行为默契的方式,展现出共同维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理和政治现实之意志,建立起相互包容和信任的政治关系。”[4]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采取“先经济后政治”的大思路。本此思路,经过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终于实现了经济交流的大突破。框架协议的签订,使两岸互信基础更为坚实。当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后,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就提上了议事日程。然而,经济整合并不一定必然走向政治整合。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两岸应进一步提升政治互信,共同肩负起终结两岸敌对状态的历史责任,竭力避免出现骨肉同胞兵戎相见的局面,让子孙后代在和平环境中携手创造美好生活,同时促进两岸进行政治协商谈判,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其四,框架协议的签订将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台独”势力的影响,为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奠定坚实的基础。框架协议签订前,国民党主席马英九与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就签订框架协议进行了激烈辩论,最终结果赢得了台湾多数民众对国民党大陆政策的认同。框架协议签订后,尽管民进党意识形态作怪,千方百计阻挠框架协议在“立法院”通过,但包括民进党的有识之士在内,均对框架协议签订表示了乐观其成的态度。据台湾两岸事务主管部门最新公布的民调显示:框架协议签署后,61.1%的台湾民众对框架协议成果表示满意。[5]另据台湾媒体报道:基于台湾主流民意,2010年6月26日,意在反对框架协议的民进党大游行也不敢打出反框架协议旗帜,只是以“人民公投做主,反对一中市场”为主题。上述事实表明,框架协议的签订有效地遏制了“台独”分裂活动,进一步降低了“台独”势力的影响,为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由于台湾政治生态和国际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海峡两岸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统一,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必须在反对“台独”和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稳步推进。
2.大交流格局已经形成,经贸与文化教育交流成为大交流格局的主战场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2010年9月1日出席第十六届鲁台经贸洽谈会时表示“当前两岸关系保持和平发展势头,两岸大交流的局面已经形成”。[6]构成两岸大交流格局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交流范围不断拓展。2010年的两岸交流,从经济延伸到科技、文教等各个领域,从都会深入到县市、乡镇等各个层次,从企业界、学术界扩大到工人、农民、青年等各个界别。特别是两岸的文教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的增长点。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培养起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特质和民族情怀,成为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也是未来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突出强调两岸同胞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尤其要加强青少年交流,不断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蓬勃活力。同时建议协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推动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迈上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新台阶。2010年9月,随着中国文化部长蔡武率领40多名文化艺术界精英抵台访问,两岸文化交流达到高潮。在教育交流方面,2010年也取得了新的成果,除了两岸学生均可以到对方就读大学之外,两岸部分高校开始合作推动双联学制(即有机会同时获得两岸大学学历)。11月4日,两岸大学校长论坛在台湾政治大学举行,与会的校长与教育界人士共同呼吁建立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长效机制,以利未来有序发展。在文化与教育的交流中,两岸有识之士始终保持自觉清醒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坚定地维护和增进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其二,交流规模迅速扩大。2010年祖国大陆赴台观光旅游人数猛增,盛况空前。据台湾“交通部观光局”10月18日报告显示,前9个月祖国大陆赴台旅游人数已经达到119.3万人次,较2009年同期的68.7万人次增长73.52%。2010年祖国大陆赴台人次有望突破160万。这一数据足以说明两岸之间交流的规模在迅速扩大。
其三,交流内容日趋丰富。2010年,两岸大交流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祖国大陆省级官员纷纷率团访问台湾,举办当地的“台湾周”活动,还进行大采购,成为两岸大交流的主体和主力。继2009年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马飚等多位省级官员率先“探路”后,2010年4月6日,上海市市长韩正应台北市市长郝龙斌之邀赴台湾考察。韩正代表上海与台北市府签署了五项两地合作备忘录,内容包括文化、旅游、科技园区、环境保护与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参展交流。韩正之后,湖北、福建、四川、浙江、广西、广东、陕西等省区党政官员都率团赴台访问。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表示:“台湾是一个多元社会,我们鼓励和支持大陆各类赴台团组超越地域和政党界限,深入基层,走入民众,与普通老百姓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诉求。赴台交流的各项安排将更加贴近台湾民众的需求,更加尊重台湾社会的习俗,更加符合台湾岛内的实际情况”。[6]
3.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两岸民众的共识,两岸两党的政治互信得到进一步提升
随着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局面的形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两岸民众的共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8、2009年两度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突出强调:两岸关系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展现出和平发展前景。实践证明,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2009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新加坡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和愿望。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表示,“近年来两岸交流的巨大进展说明了一个道理: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彼此加强交往,增进了解,合乎民心,顺乎民意,既符合两岸民众的共同心愿,也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6]
与此同时,国共两党的政治互信度有所提升。国共两党虽然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问题上取得了共识,但两党互信的基础还需加强。两党领导人均表示要加强两岸互信。马英九在接受《今日美国》报采访时强调“已将恢复两岸互信视为任内主要任务”。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见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提出“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7]的原则表达了善意和诚意。2010年,台湾高层人士不断前来祖国大陆参访,除连战、吴伯雄和宋楚瑜外,还有国民党副主席黄敏惠、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等重量级人士。经过两党的不断接触与协商,两党的政治互信度有了明显的提升。
4.两岸政治议题的对话与协商势所必然,但在诸多政治敏感问题上还存有歧见,有待进一步化解
两岸经济与文化教育交流的重大突破,必然引起政治议题的联动。然而由于两岸半个多世纪一直处于隔绝、半隔绝甚至对立状态,也由于两岸意识形态之差异,在两岸交流的诸多敏感问题上还存有歧见。如,两岸在台湾政治定位问题、台湾加入国际组织的名义问题、美对台军售等问题上,还存在程度不同的分歧。
三、201x年两岸关系的走势
展望2011年两岸关系发展的趋势,可以预见:
1.承继2008年国民党执政以来两岸“三通”实现、框架协议签订与文教交流的重大突破,2011年的两岸关系既有良性互动、继续发展的一面,又有发展可能放缓的迹象。说两岸关系继续发展,是因为和平发展的主流价值在两岸特别是在台湾已经深入人心,两岸都在共享这个主流价值带来的成果。国共两党和岛内赞成和平发展的民众之间,已形成强大的合力。国民党当局出于扩大原有成果的考虑,还将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2011年的两岸关系还会继续朝前发展。说两岸关系发展有可能出现放缓的迹象,是因为2011年岛内有“立委”选举,有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马英九与国民党当局出于选举的慎重考虑,在大陆政策上有可能渐趋保守,避免给民进党以口实。此外,两岸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发展,也需要一个“盘整消化”过程。正是基于以上两点考虑,两岸关系发展有可能出现放缓的迹象。
2.2011年两岸关系发展的重点是以民为本,为民谋利,逐步落实框架协议;谋求两岸共同发展,全面提升两岸产业合作水平;遵循市场规律,优化投资环境,积极稳妥推进大陆资本赴台投资;加强政策指导,推动转型升级,实现台资企业可持续发展。
3.两岸将会继续坚持和平发展的政策不动摇,进一步发挥两岸两会和国共两党交流平台的功能,不断深化政治互信,进而促进两岸政治对话,继续为签订两岸和平发展协议奠定基础。
总之,两岸大交流的格局已经形成,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两岸民众的主流价值与共同心愿,通过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祖国早日和平统一的进程,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
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毕业论文
3.法学论文范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