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汉语言文教育论文范文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实施就业教育创新已成为必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言文教育论文范文一: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
摘要:语文在我国各个教育阶段的教学中都是重点内容,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大学教育中,汉语言文学教育也是文科教育教学重点,它是语文教育的一部分,二者相互联系,但我国的教育中,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不高,使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轨。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如何实现教学过程中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关键词: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思考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语文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改变,为我国培养优秀语文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的深入研究学习,能提升学生语文综合水平,对我国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具有重要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在我国的教学实际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育中老师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不能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深入地研究,使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点,缺乏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学生的文学素养得不到有效提高。为此,我国在语文教育中应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相联系,实现二者的对接。
一、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
语文教育是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文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大学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为语文教育作出重要贡献。汉语言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不仅是对语文教育的深入研究,还能为语文教育提供优秀的教师资源;语文教育内容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基础,二者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在我国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不高,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难以实现。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能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汉语言文学的基础,加深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也能更加灵活地运用语文基础知识,为国家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奠定基础。因此,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水平,还能促进我国语文教师资源的丰富,进一步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三、如何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巩固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
在我国的教育中,语文教育贯穿始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语文教育都是重点内容,只是在大学中对语文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变成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由此可见,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教育的进一步探索。因此,要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首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打下基础。
(二)语文教育中要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
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由于语文知识内容复杂,老师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而教学,缺乏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也忽视了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根据老师的教学内容进行,语文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要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找到二者的相互联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的巩固,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相互关系,从而进行针对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文学水平的提升。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增长见识。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网络搜集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汉语言文学知识涉及比较少,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更多地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四)提高实践能力,促进语文与汉语言文学的对接
新课改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使他们把学到的语文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综合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教育的深入开展,是语文教育的一部分,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实现二者的对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他们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参考文献:
[1]石华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
[2]白杨.论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J].考试周刊,2015,(16).
汉语言文教育论文范文二:汉语言文学教育能力锻炼策略
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推行十年,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层面改革的成效有目共睹,譬如说,对话理论、三维目标设计、语文素养、独特体验等术语的提出与运用。这场改革已引起中小学语文教师智能结构的转变,从而给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提出更多的要求。与之相协调、相对应的培养中小学语文师资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亦当有所动作。必须围绕课改而调整其课程设置与建设、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培养途径、专业能力培养等等具体而实在的人才培养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培养什么规格的人,如何培养。基于此,探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内涵及其培养策略意义深远。下面结合实践,作些粗浅的讨论。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划分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辅助能力。基本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等,是教师完成工作不可缺少的能力,但这不是排他性能力;辅助性能力是教师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需要的辅助能力,如利用信息化工作的能力,这些能力能够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是与现代学校教师的工作任务和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具有排他性的能力,即教师的教学规划和课程开发能力[1]。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那么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的专业能力自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能力培养方向了。显然,语文教学规划和课程开发能力是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核心能力。这是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本质性标志。具体地说,就是“善读、能写、会教”。善读,是指文本读解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能运用语言文字学、文章学、文学、社会学等知识解读文本,善于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品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赋予作品的思想情感。能写,即文学创作与应用文体写作能力。掌握较好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能熟练地创作文学作品和教师工作常用应用性文体,做到表意明确、文从字顺。会教,是指语文教学能力,将“善读、能写”的基本功综合运用、转化为教学能力。这里涵盖了教师处理教材能力、选择与整合教学内容能力、教学沟通能力、教学管理能力以及教学评价能力。“善读”是“能写”的基础,“能写”是“善读”的应用。“善读、能写”是“会教”的根基,“会教”是“善读”“能写”的综合运用。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能力。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
专业核心能力是一个专业存在的灵魂。专业核心能力定位准确,一个专业的培养方向才能明确。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实践训练上下功夫,实现课程教学与实践训练一体化。
(一)构建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要以学科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包括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如何奠定此基础,其主要着力点就在于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而目前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课程孤立、分散、断断续续,内在联系若隐若现,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微乎其微。且所开设的独立的语言课程与文学课程事实上并不能直接作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2]。当然,这也是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佳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紧紧围绕“善读、能写、会教”这一核心能力设置课程,建立课程群,打破传统,跨越学科疆域,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尤其是专业核心能力整合课程,强化课程与培养目标、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限于篇幅,本文仅谈专业核心能力主体课程,其余将另文论述。对应“善读、能写、会教”这一核心能力开设一门主体课程,实现“主次分工,相互扶持”的课程设置目的。如“善读”层面,开设语言的理解与表达、文本解读课等主体课程,辅之以经典诵读、小学语文课文解析等辅助课程,各类文学类课程、语言类课程等基础支撑课程。这些课程以日常生活语言、中小学语文选文为抓手,以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文本解读方法运用为宗旨,以实践训练为手段,致力于学生的语言读解能力的训练。在“能写”方面,设置写作课为主体课程,应用文写作、网络写作等为辅助课程。借助写博客、写各类文体文章、创作网络文学作品等实践应用途径,解决“写”的难题,贯穿“多写才会写,会写才写得好”的理念,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会教”层面,依托语文教学法课程,细化教师口语、课例观摩与分析、见习与实习、班级管理等课程,通过试讲、微格教学、说课练习、课堂观察师生评议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能力、课题教学及教学评价的能力。此外,许多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突出教育职业性。各类文学课程、语言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多讲些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有关的内容。现当代文学课讲鲁迅的作品时可以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选文———《藤野先生》、《社戏》、《故乡》、《风筝》等为主要课例;外国文学课可以重点分析《葛朗台》、《最后一片叶子》等文;现代汉语课则侧重中小学出现的语法、词汇、修辞知识作系统性的整理与分析。同时,在价值取向上,各类文学、语言课程应侧重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抓住汉语的根。上述各门课程虽各有分工,各有重点,但都指向一个方向,那就是中文专业培养目标中的核心能力———“善读、能写、会教”。
(二)多角度多途径系统化专业核心能力实践训练
课程是提供系统性理论支撑的平台,而课堂之外则是将理论化为实践,形成能力的最佳载体。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训练并抓,两手都要硬,两手平衡了,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也稳固了。教育实践与反思是教师专业核心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教育实践内容包括教学实践训练、班级管理、教育教学见习与实习等。对师范生来说,教育实践是理论学习向教学能力转化的最佳载体,如何设计教育实践就显得极为重要。
1.实施“三全”工程,建构高效的核心能力培养运行保障机制(1)明确“三全”指导思想。围绕前文论述的“善读、能写、会教”,实施“三全”工程,展开实践训练。“三全”即“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面训练”。全员,是指专业核心能力训练面向全体学员,一个不能少,全员参与。全程,则是指专业核心能力训练从学生一入校开始实施直至毕业为止,包括毕业实习期间。全面,是指围绕核心能力进行全面、全方位的能力训练。在“三全”训练工程中,还有“一指”(指导教师)。“一指”是指每个技能训练小组配备一位专业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专业能力训练,每周定期2学时组织教学活动。指导教师围绕专业核心能力训练方案,根据组员实际学习情况,为学生量身定做训练项目,如指导阅读、修改文章、读书交流、指导课堂教学、检查教案等等,实现因材施教。(2)建立训练组织机制。第一,成立集群式学习小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提高训练效果、确保培养质量,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合理安排学生投入专业核心能力训练。分组学习无疑是科学的方式。按约10人一组的标准,划分若干学习小组,每组学生采用“集群式”学习方式,组员们在一起讨论文学、研究文本读解、修改习作、互评教学、设计教学方案,既可督促自己学习,也可观测同学学习成效,从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运用学习小组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学习意识。第二,组建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实训指导教师是保障专业核心能力训练顺利进行、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强有力后盾支撑。因此,我们给每个学习小组配备1名指导教师(由本专业的资深教师担任),该教师负责指导本组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训练,从学生入学直至毕业。同时,这些教师接受相关培训,长期担任实训工作,作为实训指导工作的中坚力量固定下来。第三,成立训练工作指导委员会。由谁来管理专业核心能力训练工作,关乎专业核心能力训练的成败与否。成立训练工作指导委员会很有必要。委员会负责专业核心能力实训文件的制定、管理与监督工作。其成员应以专业课教师为主体,中小学一线教师参与,学院(系)教学管理相关人员牵头,实现大学与中小学对接、理论与实践对接。(3)落实制度保障机制。关于制度,邓小平同志有句名言:“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确保实训有效性,制定相应的制度是决定性因素。比如解决稳定指导教师队伍、增强学生的训练认同感、规范教学管理的科学性等问题,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第一,保障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教师是保障专业核心能力训练质量的关键因素。为此,制定指导教师职责规定、指导教师考核与监测制度,让指导教师明确指导职责,了解专业核心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保障指导质量。健全指导教师培训机制,将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制度化,从根本上激励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第二,保障专业核心能力训练内容。训练要有方向、有目标,才能“一训中的”。制定核心能力训练方案、专业核心能力训练考核方案是必须的方向引领。学习论观点认为,学习是渐进的过程,能力是螺旋式上升的,故专业核心能力的训练要步步为营,逐层递进。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可细化、项目化专业核心能力训练内容。比如,在善读层面上可以细化为朗读训练、演讲训练、阅读训练、文本解读训练等具体能力项目,并对每一个项目训练内容做精细的设计。具体的如表1:表1“善读”能力板块训练设计训练项目训练要求具体安排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训练掌握一定朗读知识与技巧;朗读要忠于作品原貌,读音准确,感情充沛;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每学期训练2-5篇演讲技巧演讲脱稿、言之有物、表情自然,声情并茂,技巧纯熟每学期训练2-4次中小学诗文背诵与赏析背诵准确,声情并茂第一、二学期完成文本解读方法练习能根据不同文体的文本做出不同的解读,能据语境、社会、人物等不同情况来理解文意,同时写出读后感。掌握还原分析法、矛盾分析法等多种文本解读方法每学期按文体展开训练,各类文体训练5-10篇研读中小学语文教材熟悉中小学语文课本内容,能细致分析中小学语文课文,创造性处理教材第七、八学期重点训练,对中小学各学段课文展开训练,每学段课文各训练2-5篇第三,保障专业核心能力训练管理与监督机制合理的管理与监督机制是工作程序化、规范化的继续,有效的管理与监督是确保专业核心训练质量的外部力量。管理与监督出在制定加强中文专业学生专业能力训练的意见、专业核心能力训练管理条例等文件的同时,建立专业核心能力训练监督委员会,成员由学生担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自主学习、自我管理。
2.采用多元方式,组建专业核心能力实践训练体系(1)建立课前3分钟朗读制,强化训练文本朗读能力。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以“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作为课文朗读的总要求。学生要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则更应具备相应的朗读能力。建立课前5分钟朗读制,所有专业课的课前3分钟用于朗读,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其中,读完课文后由师生共同评价。采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与朗读能力。朗读的文本以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外优秀诗文为主,直接与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结合起来,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课文诵读能力与理解能力。(2)设立读书报告会,训练文本读解能力。“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3]每周一次的读书报告会、交流会,提供学生阐述阅读理念与感受的平台,读书要交流,思想要碰撞,读书报告会既可以促进交流,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在读书报告会的基础上衍生读书讲坛,将优秀的文本读解让更多的学生欣赏,传播至校园的各个角落,提升文学读解的文化意义。(3)采用“三百”方针,延伸写作能力训练。“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能力更是中文专业的核心能力。中山大学中文系所实施的“三百”(读一百本书,写一百篇读书笔记,作一百篇文章)方针就是一个很好的先例,顺应写作与阅读能力的过程性,将阅读与写作的训练结合,延续于大学四年中不间断的练习。我们在继承中大好传统的基础上,利用文学刊物,如班刊、系刊、主题刊、手抄报等延伸写作能力训练。要办好这些刊物,不但要有好的文笔,还要有好的策划、排版设计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不失为一举多得的妙事,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顺势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合作精神。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越不写,就越不会写,越不会写,就越不敢写”,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终南捷径,只有艰苦实践,只有多写,写多了自然文顺、手顺,“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因此设计好写作的专项训练显得至关重要。(4)藉助网络平台,强化网络写作能力、信息运用能力。在当下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作为超级媒体,其根本特点就是突破信息交流、传送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集多种现代信息手段于一身,利于双向交流与学习。将网络学习引入能力训练,符合现代大学生求新、求变、求异、求趣的心理,让学生通网络平台阅读电子书、浏览文字信息等;网络写作,如建博客、写手机微博、写QQ空间、制作个人网页等。既可展示自己的作品,也可评价他人作品。网络作文便于自己修改、同学评价,利于指导教师“面批”,增强修改成效的同时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也能提高“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5)引入竞赛机制,提升专业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各类的技能大赛,综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在竞争的舞台中既训练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也考验学生的专业能力。譬如,举行诗文朗诵赛、演讲赛、征文赛、博客大赛、教学设计大赛、课堂教学大赛、说课竞赛、课本剧表演赛等等。通过竞赛,提供学生专业能力综合运用的平台,锻炼学生的胆略与竞争意识,在竞争中促进自己成长,提升专业能力。
电大汉语言文教育论文范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