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其它论文范文>

传统文化本科生论文范文

斯娃分享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祖先们几千年来创造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本科生论文,供大家参考。

  传统文化本科生论文范文一:高州年例的古今现状及展望

  摘要:年例是高州地区乃至粤西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春节”的说法,因此年例民俗是粤西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本文由年例的起源开始简单介绍高州年例,接着对比描写以前和现在的年例现状,通过年例的传统与现代的交锋引出年例这个民俗是不会随着文明时代的发展而消亡的,反而,如果我们能够将其积极发扬,它便会更加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为社会文化、经济做贡献。

  关键词:高州 年例 敬神 遗产 粤西文化

  “年例”的起源

  “年例”是什么?

  光绪《高州府志》卷六“风俗十二”篇记载:“自十二月到是月( 农历二月),

  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或官绅礼服迎神,选壮者赤帻朱,蓝其面,衣偏裻之衣,执戈扬盾,索厉鬼而大驱之,于古礼为近。”城乡各居民以社(管理区)为单位,按各自原定的社日集资举行祭社盛典,以祈求风调雨顺,年丰人寿,俗称“做年例”或“祭社”。

  据《茂名市志》记载:“从正月初二起到一月底止,茂名乡村陆续过‘年例节’一般一个村为同一天,少数两天,以元宵前后的居多,个别村庄在农历二月或者三月。‘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其能,尽献于众。‘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等。一个地区过‘年例’,周围村庄百姓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筵席招待亲朋,客人登门,不论是否相识,一律热情款待招呼茶饭。”这句话中所说的“年例节”即指年例。又有记载:“‘年例节’唯粤西鉴江、罗江两江流域的村落所独有,清代已十分流行,游神游灯锣鼓喧天。”“年例”就像是扩大的春节、元宵节、庙会,也包括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在内的综合节日。

  古时候,茂名人受俚文化的影响,每年的初春至清明期间各村都会挑一个固定的日子,开展舞醒狮、燃社火、游神、演木偶戏,鸣铳炮、送瘟神、烧纸船、插彩旗等多项活动,祛除凶灾恶毒,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人身健康和国泰民安。由于当时农村基本没什么娱乐设施,辛苦了一年的各村农民只有利用春闲时节各择吉日释放一下,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祈盼好光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年例(个别地方年例是一年两次,但第二次的是小年例,不会大肆宴请宾客) 。“年例”的存在还与高州自古以来就重视祭祀、热情好客的风俗密切相关。光绪《高州府志》卷六“风俗十”篇曾记载:“案:今时丧事奢侈无节,凡诔账多用绫缎,丧家酬答及筵宴备极丰靡,稍近节俭谓之‘慢客’,此风茂名为甚,各邑亦多有濡染者。”所描述情形虽然特指丧事,但也从侧面反应了高州人好客, 喜欢以宴席招待客人的特点。又有记载“俗最重祭,绅之家多建祠堂。”“年例”的形态正是集中了好客与重祭的双重特征。

  古今现状——继承和发展

  以前,人们做年例的最大目的是敬神以求神灵镇邪去病保平安。年例最初是为神而做的:在年例时,每家每户都会宰杀家里最肥胖的猪鸡来供奉给神灵,各种民间艺术表演也都是为了表演给神看的。总而言之,人们极尽所能来讨好、献媚于神,以博取神的欢心,求神保佑一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这是人们美好的愿望!还有游神、游灯、打醮、舞狮、舞龙、做大戏、木偶戏(又名“鬼仔戏”)等庆祝活动。在古代,由于人们的生产力很低,对大自然的理解和驾奴能力很弱,因此,对神非常敬畏。从“起年例”到“年例尾”,贯穿始终的是“吃”和“睇”。“起年例”那天,可以看到神庙前的空地上摆放着家家户户的宰好的猪和杀好的鸡、鸭,以及各种水果,展眼望去,场面非常壮观。这种形式称为“摆醮”,“摆醮”是“年例”那天的第一个项目,人们一大早就在自家的“摆醮”位旁等候请来的“神像”,神仙们可真是大有口福了,难怪乎会有“快乐似神仙”一言。敬拜时,在浓浓的炮竹烟雾弥漫之中,可以看到敬拜的人群里不仅有老人、中年人,还有年轻人和小孩子们,热闹非凡。

  现在,年例依然继续着,敬神的色彩还比较浓,但现在的年例已经不仅仅为神而过,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年例已经变成了人们群众“构造和谐社会,致富奔小康”的美好祝愿的喜庆活动。在茂名有这样的说法:“年例大过年”,在外地工作或生活的人,过年时可以不回家,但“年例”时一定得赶回来和家人团聚。同操一种语言,乡音乡情交融,气氛热烈,着实让常年在外、难得相见的家乡人别有一番享受。如今,做年例,除了保留了一些传统的节目外,更多的是融入了新时代的文化内容。逢年例,街巷搭起牌楼,沿路彩旗飘扬,每家每户张灯结彩,主人热情款待亲朋好友、互致问候,邻近村庄百姓都来看热闹助兴,甚至你我素不相识,登门也是客,主人会热情款待招呼茶饭。近年来,随着农村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放电影、演戏剧、音乐会等文化形式已成为人们过年例时的新选择。

  “年例”:当传统与现代交锋

  正如《游山西村》一诗中所描述的: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年例起初是一种乡村的带着纯朴古风的仪式,它在当代社会继续出现,必然涉及传统与现代的交锋。其冲突具体表现如下:游神队中吹乐器的人才已越来越少,人才的流失若持续下去,可能会再没人继承这些古老的技艺;随着经济的发展, 家家有了电视机、影碟机、电脑等,年例期间的公众娱乐——粤剧、木偶戏等越来越失去市场, 再加上木偶戏本身做戏的形式古老,内容陈旧, 唱腔不时慢吞吞的,有点与现代格格不入的气息,导致在新时代的今天,到戏棚前看戏的大多是老年人;农村的居民虽然相信年例会一直做下去,但也承认年例的传统仪式已越来越被简化了,在城镇的有些地方,年例甚至只剩下“吃”这一项目;年例过去最吸引村民的一点——“热闹”的气氛更在悄然地变淡,人们普遍认为过去做年例更热闹,以前游神的队伍更长,很多小孩会热衷参与扛旗的活动,晚上的“游火枝”、烧纸船等活动也更多人参加,现在却越来越少人参加这些集体的活动了。本人认为,年例作为一种自古便有的传统仪式,在粤西地区不仅不会消亡, 反而会继续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流传下去。

  首先,年例并非封建迷信,在年例过程中的敬神、游神、拜祭活动就如同民间供奉的灶神、关帝那样无伤大雅,只是一种最基层的驱鬼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家国平安的拜祭仪式,表达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而已,况且在这些活动中并无骗取钱财的现象。

  其次,年例作为沿袭已久的传统节庆,它承载的绝不仅是简单的“节日”, “人情”、“感情”的因素已深刻地渗入其中。人们习惯以这样的形式庆祝新年,习惯在年例那天与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民俗习惯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年例当日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车流人流,桑梓乡情,它更是一种民俗的延续。

  再次,与传统的中秋节、春节还有外国的圣诞节相似,年例实质上是粤西人民家庭团圆、乡亲相聚的日子,这是粤西地区特有的。这样特别的民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和认识,当地居民应该有意识地去发扬和保护该遗产。

  展望未来

  诚然,民俗文化如果不注意与现代接轨,那么,它的命运将很有可能消失在现实生活中。而粤西年例这个在当地深入人心的传统只需稍为精心保护即可大大地增强其生命力。例如,吴川市的人们就凭借“年例”而大做“招商引资”的文章,搞“一节一会”,一节就是“吴川市元宵民间艺术节”,一会就是“吴川市经贸洽谈会”,这就是所谓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这的确是发展年例文化的好例子。去年高州市木偶戏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而木偶戏主要是在做年例时表演,当地政府应该把二者更好地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相得益彰,既保护濒临灭绝的民间遗产又能使大众更容易接受。传统—文化—经贸,这三者的结合才能使传统的年例旧瓶装新酒,更加平稳地在现实生活中发展。

  总之,年例是粤西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是乡村社会典型的沟通感情的方式,是富有“人情味”和“礼物”流动特点的盛大聚会。它在现代社会仍然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必将在粤西社会长久地存在下去。

  参考文献:

  罗远玲:《仪式叙事中粤西年例的变迁与当代意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5期2010年

  李坤鸿:《说年例》 人民之声 2010年第4期

  吴汉林:《谈年例的渊源与展望》 南方论刊 2010年第9期

  吴汉林:《“年例”起止之探寻》 南方论刊 1997年第1期

  张来卡:《浅论如何引导和发展茂名特色的年例文化》南方论刊 1997年第1期

  传统文化本科生论文范文二:探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传统文化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 传统文化 历史内涵

  论文摘要:建筑被誉为“石头的史书”、“凝固的历史”,是包罗万象的空间艺术。透过那斑斑驳驳的一砖一石,人们能够从中解读出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建筑是华夏文明的历史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中的礼制,宗族家庭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精神都影响着建筑的布局,建筑环境设计和装饰风格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意蕴。

  建筑,是指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它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具备很独特的审美价值。建筑的文化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纵的方面看,建筑具有时代性的差异;从横的方面看,建筑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历史渊源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建筑风格的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土木结构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而用土、砖、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墙,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

  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帝王活动、生活的宫廷建筑;二是表现人民生活、活动的民居建筑。这两大类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本文中,笔者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的传统文化。

  一、“礼制”与中国传统建筑

  君主专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政体形式。“礼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很重要的。所谓“礼”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等级制度。孔子是“礼制”的忠实维护者,他的“克己复礼”等主张,都反映了礼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同样存在壁垒森严的等级,从建筑的布局、形体、结构到装饰设计,处处皆凝结着强烈的政治伦理规范,以显示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礼制。这就是建筑中的“礼”。宫殿建筑中,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为“殿”,与家人生活起居之处为“宫”。故“殿”的面积与构件都以大为美,以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来显示皇权至尊。“宫”的建筑规模则据主人的身份而定,皇帝的起居宫最大,其次为皇后及其妃嫔所居之宫。明清故宫中,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整个建筑群中最雄伟宏大的部分,居中而立,统摄全局,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后宫中皇帝起居的乾清宫规模最大,其后为皇后起居的坤宁宫,再次为妃嫔所居的东西六宫,皇室家族内部的贵贱尊卑,由此都可见一斑。

  民居建筑的等级限制也是极为严密的,各朝统治者甚至以律法的形式来加以规范。各级官员的府邸建筑,都是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的。建筑装饰的伦序等级十分明显。例如:基座是中国传统建筑常用的装饰手法,一般的民居只能用普通台基,官品较高的府邸可用较高级台基,惟有皇家建筑和佛寺庙宇,才可以用“须弥座”。这种座式原为佛像底座,寓意以须弥山之高显示来佛的崇高和伟大。皇家建筑借用“须弥座”寓意皇权的至高无上。屋顶式样的不同也代表民居的不同等级,四面坡顶多为皇室和庙宇专用,歇山顶多是达官贵人的宅院,普通百姓的居室多为硬山顶。此外室内装饰中常用的天花、彩画等也分不同等级,严禁违礼僭用。 二、“宗族观念”与中国传统建筑

  宗法家族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儒家所倡导的宗法伦理在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后,这种观念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中国传统建筑也时时处处都体现了宗族观念和思想。

  中国传统的居室建筑,是对宗族家庭伦理最形象、最生动的阐述。就平面布局而言,民居的分布多由若干单体建筑来组合构成庭院,再由一个个庭院组成村寨。庭院为同祖同宗家庭生活起居之处,村落为同姓同族之人交往活动之处。这种布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强调族群而淡化个体,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充分体现了传统家族的宗法特质。民居庭院内部的布局也内涵丰富。为了体现父尊子卑,长幼有序,一般皆将家长所居的正室安排在正上方,同时也安排有祭祀祖宗或家庭集会之地。在“堂”的两边,对称排列东西两房,归子辈居住。相对于“堂”,房为从属地位,这与居住者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吻合的。同时,由于堂为家庭居室中最尊贵的地方,代表同宗集会之地,故人们习惯上以“堂”称父系亲属;母系的亲属不是同祖同宗,故而不能算是同“堂”之后,遂以“表”称之。出于室正房偏的观念,人们称结发妻子为“正室”称妾为“偏房”。同时,为了限制和规范妇女的行动自由,妇女的居室一般被安装在幽深、封闭的院落后部,故传统社会习惯称妻为“内室”。一般情况下,妇女不能擅自步出院外,外人亦不能轻易入内院。古人将妇女之居称为“闺房。

  三、“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建筑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思想观念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强调人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投入。中国传统建筑绐终讲究人工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和映衬,追求虚实相生,情境相映,曲折尽致,意有回境以达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境界。

  分布在祖国各地的民居,其选址、布局、结构、色彩风格皆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与各地区自然环境相生相融。西南地区阴热潮湿,蛇虫出没,居室虚空而筑,幢幢竹楼掩隐在片片竹林丛中,拙朴雅致;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干燥少雨,黄土漫漫,其居室掘穴为窑,苍茫而古朴;江南水乡地区,湖泊纵横,星罗棋布,故居室傍水而筑,小桥流水,恬静柔美;东北平原地区,原野辽阔,寒冷干燥,故居室雕梁画栋,端庄厚重。在色彩的应用上,北方自然色彩单调,故建筑的装饰色彩浓重热烈,红墙朱门,黄瓦绿窗,色彩热烈鲜明。南方植被丰富,自然色调丰富多彩,故建筑物多采用天然原色,粉墙黛瓦,褐柱青砖,幽雅而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园林建筑,是对自然山水的再现。所谓“虽为人作,宛自天成”,指的就是园林中的建筑设计尽可能排除人工雕琢的痕迹,遵循自然山水风景的规律,效法自然,渲染野趣。为了与周围环境协调,建筑往往不得不改变某些固有的特质。如对线条的处理,建筑作为人工创造物,直线是其人力之美的象征,而自然山水风景却多为柔和、流畅的曲线。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华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那些独具匠心的建筑布局,雅致唯美的建筑装饰,缤纷绚烂的建筑色彩……无不让人感慨中国传统建筑的极致之美。同时,中国传统建筑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引发人们对历史、自然,人生的无限感悟。让人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1]林皎皎.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文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1).

  [2]马齐飞.中国建筑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思考[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9(9).

  [3]姜晓萍.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意蕴[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12(1).

  [4]马玉鹏.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思考与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0,(12).

传统文化本科生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有关传统文化毕业论文

2.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本科生西方文化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4.毕业论文范文

5.大学毕业生论文范文

6.毕业论文范文 艺术

    1341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