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在文言教学中的妙用
张学升分享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在文言教学中,如何把学生最容易出错而又广泛运用的知识让学生牢固掌握,如何把课内学到的文言文知识运用到课外,是每一位教师都在钻研的问题。在多年的文言文教学中,我发现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去推知文言文的语法现象和意义,效果较好,学生也容易掌握。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中,句子成分这一语法是学生最熟悉的。既然许多学生早已掌握了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为何不让学生轻车熟路地把句子成分运用于他们认为最头疼的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分析中呢?
文言文的句字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上是相同的,都具有主、谓、宾及定、状、补六大成分。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句式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其中以倒装句学生最难掌握。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学生熟悉的现代汉语语法
中的句子成分来教会学生怎样辨析倒装句子,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让学生头脑中形成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框架结构:
(定语)主语 + [状语]谓语+ (定语)宾语
| ︱ |
(定语)名词 或代词+ [状语]动词 +(定语)名词或代词
接着我们可以用(定语)名词或代词+ [状语]动词+(定语)名词或代词的形式来分析文言倒装句的四种句式:
1.主谓倒装。这种句式 一般是为了强调谓语,将谓语放在主语前的一种句式。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或代词一般放在动词前面,成为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形成“主+谓”的形式,而此句是动词“闻”在代词“我”的后面,学生很快就明白是主谓倒装句式。
2.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应该放在动词后面表动作的承受者,形成“动+宾”的形式。但在文言文中宾语往往放在动词前面,形成宾语前置的现象。宾语前置又有三种类型:(一)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该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如:“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应为“弗怠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二)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该宾语也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则何以哉”,应为“则以何哉”。(三)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厌之有”应为“有何厌之”。“惟兄嫂是依。”应为“惟依兄嫂”。针对这三种情况,我们教会学生用现代汉语的“动+宾”的形式来判断,如果出现“宾+动”的形式,就是宾语前置。
3.状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修饰成分叫做状语。形成“状+动/形”的形式,而文言文中往往借助介词,构成介词短语位于动词的后面,形成“动+状”的形式。翻译时却要提到动词前作状语,符合现代汉语的“状+动”的形式。所以教会学生理解,状语应在动词前修饰动词,而文言文中却放在动词后,这就是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如:“赵氏求救于齐。”(《触龙说赵太后》)翻译时的语序应是把介词短语“于齐”提到动词“求救”的前面“赵氏于齐求救”才通顺。
4.定语后置。现代汉语中一般定语是在名词或代词前面来修饰名词或代词,形成“定+名/代”的形式,而文言文中定语往往放在名词(中心词)前面,形成“名+定”的形式。翻译时仍要回到名词前作定语,形成现代汉语的“定+名”的形式才行。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翻译时应把“利”提到名词“爪牙”之前,“强”提到“筋骨”之前作定语才通顺。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定语应该在名词前修饰名词,而文言文中却放在名词后,成为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的特殊句式。
以上几种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作为高中文言的知识点运用也很广,可是一部分学生却不会巧妙运用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这一规律来分析文言特殊句式,学生一碰到此类问题往往很害怕,而且得分率也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教师教会学生巧妙运用早已熟悉的现代汉语知识来正确分析这些文言句式,真正做到教师“授之以渔”,学生受“鱼”无穷。
文言文的句字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上是相同的,都具有主、谓、宾及定、状、补六大成分。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句式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其中以倒装句学生最难掌握。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学生熟悉的现代汉语语法
中的句子成分来教会学生怎样辨析倒装句子,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让学生头脑中形成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框架结构:
(定语)主语 + [状语]谓语+ (定语)宾语
| ︱ |
(定语)名词 或代词+ [状语]动词 +(定语)名词或代词
接着我们可以用(定语)名词或代词+ [状语]动词+(定语)名词或代词的形式来分析文言倒装句的四种句式:
1.主谓倒装。这种句式 一般是为了强调谓语,将谓语放在主语前的一种句式。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或代词一般放在动词前面,成为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形成“主+谓”的形式,而此句是动词“闻”在代词“我”的后面,学生很快就明白是主谓倒装句式。
2.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应该放在动词后面表动作的承受者,形成“动+宾”的形式。但在文言文中宾语往往放在动词前面,形成宾语前置的现象。宾语前置又有三种类型:(一)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该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如:“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应为“弗怠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二)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该宾语也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则何以哉”,应为“则以何哉”。(三)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厌之有”应为“有何厌之”。“惟兄嫂是依。”应为“惟依兄嫂”。针对这三种情况,我们教会学生用现代汉语的“动+宾”的形式来判断,如果出现“宾+动”的形式,就是宾语前置。
3.状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修饰成分叫做状语。形成“状+动/形”的形式,而文言文中往往借助介词,构成介词短语位于动词的后面,形成“动+状”的形式。翻译时却要提到动词前作状语,符合现代汉语的“状+动”的形式。所以教会学生理解,状语应在动词前修饰动词,而文言文中却放在动词后,这就是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如:“赵氏求救于齐。”(《触龙说赵太后》)翻译时的语序应是把介词短语“于齐”提到动词“求救”的前面“赵氏于齐求救”才通顺。
4.定语后置。现代汉语中一般定语是在名词或代词前面来修饰名词或代词,形成“定+名/代”的形式,而文言文中定语往往放在名词(中心词)前面,形成“名+定”的形式。翻译时仍要回到名词前作定语,形成现代汉语的“定+名”的形式才行。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翻译时应把“利”提到名词“爪牙”之前,“强”提到“筋骨”之前作定语才通顺。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定语应该在名词前修饰名词,而文言文中却放在名词后,成为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的特殊句式。
以上几种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作为高中文言的知识点运用也很广,可是一部分学生却不会巧妙运用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这一规律来分析文言特殊句式,学生一碰到此类问题往往很害怕,而且得分率也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教师教会学生巧妙运用早已熟悉的现代汉语知识来正确分析这些文言句式,真正做到教师“授之以渔”,学生受“鱼”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