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言研究方法的改进及其原因
蔡彬分享
【论文关键词】 语言研究方法 改进 原因 解释力
【论文摘要】 对过去的语言研究方法进行总结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语言研究方法的历史和现状,更重要的是,通过总结,可以更好地指导未来的语言研究。本文论述了汉语研究方法的改进与发展,并指出研究方法改进与发展的原因就在于弥补先前研究方法在解释力上的不足。
20世纪是汉语语法学建立、成长和壮大的一个世纪,在这100年中,我们对汉语的研究逐步走向成熟,与此同时,我们的语言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对过去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语言研究方法的历史和现状,更重要的是,通过总结,可以更好地指导未来的语言研究,使21世纪的汉语语法学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1 语言研究方法的改进
总体来说,汉语语法研究方法是不断跟随国外的研究方法而发展的,可以说,汉语语法学是在不断地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国外的传统语法学、结构主义语法学、转换生成语法学以及功能主义语法学等在汉语语法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都留下深深的烙印。
西方传统语法学是最早影响汉语语法学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建忠的《马氏文通》是在模仿西方传统语法(拉丁语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第一部古汉语语法著作;20世纪20年代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也是在模仿西方传统语法(英语语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语法著作;20年代的重要语法著作如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和金兆梓的《国文法之研究》,40年代的重要语法著作如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和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等,从整体上看都属于传统语法;50年代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也基本上还是在传统语法的框架之内。
20世纪30年代,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开始传入我国。陈望道的“根据功能、从配置求会同”的词类观点,方光焘的“广义形态”的词类观点,陆志韦的“同形替代原则”的词类观点其实都是与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分布”理论是一脉相承的;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现代汉语语法讲话》采用了层次分析法,这是直接运用结构主义方法来分析汉语语法的代表作;50年代的主宾语问题讨论中,许多学者主张根据名词的位置来确定主语和宾语;60年代,朱德熙的《说“的”》和《句结构》,这些都是运用结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的例子。
80年代初以来,转换生成语法、系统功能语法、“格”语法、从属关系语法、认知语法、话语篇章语法等陆续对汉语语法研究产生影响。这一时期,语法学界普遍认识到语法有“三个平面”,即句法、语义和语用,认识到对汉语单纯进行句法平面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来研究语法,应该把句法、语义、语用结合起来。由于有了这样的认识,语言学界在研究汉语语法时,除了继续对语法现象进行句法描写以外,也重视并加强了语义、语用方面的研究,如汉语语法结构的歧义研究、动词和名词的配价研究、动核结构和句模的研究、语义格或语义角色的研究、语义指向的研究、词的语义特征的研究、词语的语义搭配的研究、汉语句子的主题和述题的研究、动词述谓功能和名词指称功能的研究、篇章中的指代和照应的研究、句式的变换和相关句式语用差异的研究、句子的背景和焦点的研究、句子表述类型的研究等等。除此之外,还加强了对解释语法现象的重视,80年代以前,汉语的语法研究偏重于描写,80年代以后,由于受到国外语法理论强调对语法进行解释的影响,汉语语法研究中也开始重视解释了。在语法教学方面,也自觉运用了结构主义的语法分析方法,如词类区分中的分布分析法和句法结构分析中的层次分析法,国内学者都在积极地进行这这方面的实践。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语言研究方法的改进是与国外语法理论和研究方法分不开的。
【论文摘要】 对过去的语言研究方法进行总结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语言研究方法的历史和现状,更重要的是,通过总结,可以更好地指导未来的语言研究。本文论述了汉语研究方法的改进与发展,并指出研究方法改进与发展的原因就在于弥补先前研究方法在解释力上的不足。
20世纪是汉语语法学建立、成长和壮大的一个世纪,在这100年中,我们对汉语的研究逐步走向成熟,与此同时,我们的语言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对过去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语言研究方法的历史和现状,更重要的是,通过总结,可以更好地指导未来的语言研究,使21世纪的汉语语法学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1 语言研究方法的改进
总体来说,汉语语法研究方法是不断跟随国外的研究方法而发展的,可以说,汉语语法学是在不断地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国外的传统语法学、结构主义语法学、转换生成语法学以及功能主义语法学等在汉语语法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都留下深深的烙印。
西方传统语法学是最早影响汉语语法学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建忠的《马氏文通》是在模仿西方传统语法(拉丁语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第一部古汉语语法著作;20世纪20年代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也是在模仿西方传统语法(英语语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语法著作;20年代的重要语法著作如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和金兆梓的《国文法之研究》,40年代的重要语法著作如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和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等,从整体上看都属于传统语法;50年代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也基本上还是在传统语法的框架之内。
20世纪30年代,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开始传入我国。陈望道的“根据功能、从配置求会同”的词类观点,方光焘的“广义形态”的词类观点,陆志韦的“同形替代原则”的词类观点其实都是与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分布”理论是一脉相承的;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现代汉语语法讲话》采用了层次分析法,这是直接运用结构主义方法来分析汉语语法的代表作;50年代的主宾语问题讨论中,许多学者主张根据名词的位置来确定主语和宾语;60年代,朱德熙的《说“的”》和《句结构》,这些都是运用结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的例子。
80年代初以来,转换生成语法、系统功能语法、“格”语法、从属关系语法、认知语法、话语篇章语法等陆续对汉语语法研究产生影响。这一时期,语法学界普遍认识到语法有“三个平面”,即句法、语义和语用,认识到对汉语单纯进行句法平面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来研究语法,应该把句法、语义、语用结合起来。由于有了这样的认识,语言学界在研究汉语语法时,除了继续对语法现象进行句法描写以外,也重视并加强了语义、语用方面的研究,如汉语语法结构的歧义研究、动词和名词的配价研究、动核结构和句模的研究、语义格或语义角色的研究、语义指向的研究、词的语义特征的研究、词语的语义搭配的研究、汉语句子的主题和述题的研究、动词述谓功能和名词指称功能的研究、篇章中的指代和照应的研究、句式的变换和相关句式语用差异的研究、句子的背景和焦点的研究、句子表述类型的研究等等。除此之外,还加强了对解释语法现象的重视,80年代以前,汉语的语法研究偏重于描写,80年代以后,由于受到国外语法理论强调对语法进行解释的影响,汉语语法研究中也开始重视解释了。在语法教学方面,也自觉运用了结构主义的语法分析方法,如词类区分中的分布分析法和句法结构分析中的层次分析法,国内学者都在积极地进行这这方面的实践。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语言研究方法的改进是与国外语法理论和研究方法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