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了我国高等学校中设立最多、设立时间最长的专业。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篇1
浅析词义模糊性及其文学鉴赏价值
摘要 词义对世界和客观事物的反映经过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是一种概括性的反映,而这种概括性的反映促使词汇作用出现了模糊性。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的策略,词义模糊常被文学家们广泛地运用于文学作品中。解读文学作品中的词汇作用的模糊性,有助于读者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作品中渗透的文化等成分的欣赏,从而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关键词:词义 模糊性 文学鉴赏
引言
对于词汇作用模糊性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布莱克曾在他的《语言与哲学》中指出词汇语义不明确主要体现在歧义、模糊与笼统三个层面。语言中存在许多词义模糊性的理由,汉语和英语都不例外。众多学者就词汇作用的模糊性进行研究,提出要明确区别“歧义”“模糊”与“笼统”三个层面。伍铁平先生于1979年将模糊理论引入我国,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模糊词义的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本研究通过分析词义模糊性产生的缘由,探究语义模糊概念以及其对文学作品鉴赏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 “语义模糊性”的概念界定
“当一个事物有可能出现好几种不同状态时,即使说话人对这些可能出现的状态进行了仔细的考虑,但仍不能确定是将这些状态排除在某个命题之外还是将其归属于某个命题之内,此时,这个命题就是不确定的、模糊的。这里的不能确定,指的不是由于解释者的无知而造成的不能确定,而是因为说话者的语言本身就是模糊的。”李晓明认为模糊性是指人类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
伍铁平和李晓明对模糊性的不同理解,揭示了模糊性具有不确定性的实质特点。然而,两者的定义只是加深了人们对模糊性的认识和理解,而并未明确、清晰地对语义模糊性给出定义。
模糊性是语言的客观属性之一。语义模糊的本质是客观世界在人类大脑意识中的一种模糊反映,即人类大脑意识中对客观世界的不精确的反映。词义模糊性的产生是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客观事物的无限性与语言符号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人们不同认知能力、认知角度以及不断变化的语境等所致。词义所代表的不是客观现象,而是客观世界在人类意识中的概括性反映。“概括”在哲学中被界定为人类大脑思维活动从某一类现象或事物中抽象出它们共同具有的和区别于其它各类现象或事物的本质特征。换句话说,词义对客观世界的概括性反映是从复杂到简单、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的提炼过程。然而,这些最终抽象出来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却缺少明确的界限,只是划定了一个大致的范畴,这就必定使词汇的作用产生模糊性。
因此,词义的模糊性是指词义所概括的客观世界本身类属边界或性质的不确定性在语言词汇作用中的反映。
二 语义模糊性产生的缘由
语义模糊性产生的根源可概括为两个:客观事物自身的模糊性是语言符号作用模糊性产生的根源;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是语义模糊性产生的根源。要探讨模糊语义产生的根源,离不开语义的性质和来源。刘佐艳将语义模糊产生的根源概括为三个:语言自身特点,本体的模糊性以及人类的模糊认识。刘佐艳对语义模糊性产生根源的概括有一定合理性,但却忽视了语言是社会交流的产物,没能从社会的角度对其进行追究。因此,不能忽视语义模糊性产生的社会根源。语言是社会的反映,但同时也是社会的产物。词义模糊性的产生离不开社会、交际等的需要。语义模糊性产生的社会缘由可概括为:
1 词义模糊性的产生是社会交往和交际话语趋于缜密的必定要求。
语言使用者不可能随时都用精确语言代替模糊语言。因此,模糊语言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罗素曾指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例如,“相当”一词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较高,且具有语义模糊性。人们常说“相当精彩”“相当高”“相当好”等。而且,一句话中经常使用两个具有模糊语义的词语,如“基本上还可以”“可能还行”。“还可以”“可能”本身就具有不确定的作用,在其前边又加上“可能”“基本上”这一类模糊词语修饰,但并未转变短语作用。类似这种两个几乎同义的模糊词语同时出现在一句话中的语言现象在人们的口语交流中也较为常见。例如说某人的年龄是大约(差不多)四十岁上下(或左右),说时间是“大概(差不多)八点左右”。这里的“大约”“大概”“差不多“上下”“左右”都是模糊词语,这种看似冗繁多余的模糊词语的重复使用,实则在语言交际层面上却必不可少。
2 在国际性的政治、外事活动中,为了不把话说死,或者为了避开尴尬场面的出现,针对双方敏感性话题,经常有意使用一些模糊的表达,起到掩饰或回避的作用。例如:
“大家都知道,由于某些理由,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中断了二十余年。现在,经过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又一次打开了。”(《周恩来在欢迎尼克松总统宴会上的讲话》)
“由于大家都知道的理由”,是外交辞令。因是欢迎仪式,此段不快乐的历史不宜在此时提及,所以周选用了一种委婉、模糊的表达法,避开了尴尬场面的出现。
三 词义模糊性的修辞功能及文学鉴赏价值
通过以上的论述,不难发现,词义的模糊性不会成为言语交际中的障碍,影响言语交际的正常进行,相反,词义的模糊性在人们的日常交流活动中往往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使我们的语言交流更加活泼生动。而且,词义的模糊性还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模糊词语在语言修辞和文学作品鉴赏中的价值。例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指出:“‘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使得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弄’字使得境界全出。”他极力欣赏的“闹”和“弄”两字,正是充满模糊语义。他并未具体指出怎样的闹法,却让读者对杏花争相怒放的春景充满遐想。“弄”字也未指出如何弄影,却让读者浮想联翩。简单两个模糊作用词汇的出现使诗篇呈现出含蓄隽永的意境。总而言之,文学作品中语义模糊的使用,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有关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篇2
浅谈电影《水果硬糖》的视听语言
[摘要]美国惊悚电影《水果硬糖》作为一部低成本电影,不仅创造了该类电影的票房神话,更斩获了全球多个奖项,成为低成本电影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典范。虽然这部电影的投资有限、拍摄时间极短、拍摄场景简单、演员数量更是屈指可数,但该片却利用其独特的视听语言,为观众展现了一个极具冲击力和真实感的故事。本文则试图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入手,剖析这部电影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水果硬糖》;视听语言;叙事;画面;声音
电影《水果硬糖》的英文片名“Hard Candy”是网络用语,指未成年少女。该片主要讲述了一个现代版的小红帽智斗大灰狼的故事。清纯可爱的14岁少女海莉在网络上认识了32岁的摄影师杰夫,未料杰夫是一个恋童癖者,在网上游荡只为寻找少女下手。海莉主动要求到杰夫家,杰夫欣然从命。聊天喝酒之后,杰夫突然眩晕倒地,醒来发现自己竟被五花大绑。原来海莉是有备而来,意在惩罚那些在网络上勾引未成年少女的恋童癖者。杰夫口口声声强调自己是无辜的,苦苦哀求海莉放过自己,然而海莉却不为所动。随着海莉惩罚计划一步步展开,杰夫的真面目也逐渐浮出水面。最终,杰夫获得了他应有的惩罚。
影片是导演大卫·斯雷德的长片处女作,仅用18天拍摄完成,被提名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外国独立制片电影,并获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电影节最佳剧本、最佳电影及最受观众喜爱影片奖。该片作为2006年一部异军突起的小成本惊悚电影,投资不到100万美元,仅在美国国内市场就收回了投资,在全球市场取得了将近600万美元的收入。
不可否认,作为一部小成本惊悚片,并且在18天的制作周期内达到如此高的制作水平,导演掌控各种视听语言的实力可见一斑。
一、叙事线的巧妙设置
在电影的拍摄和制作过程中,叙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乃至直接关乎一部电影的成败。而仅仅追求完整的叙事是不够的,如果完全按照舞台式戏剧化铺陈,仅强调动作,那么电影只成了程式化的僵硬展示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体现每一部电影自己的性格,建立自己的叙事结构,从而选择合适、恰当的叙事线。
电影的叙事结构纷繁复杂,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时空顺序式结构、时空交错式结构、板块结构和套层结构。在该片中,叙事主要围绕海莉和杰夫由相识、相见,再到斗智斗勇的矛盾冲突展开,即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是很典型的时空顺序式结构。其优点是叙事清楚、明了,易于观众理解。
结构看似简单,却未有一处冗余之处。而在该片叙事线的选取上,导演并未花大块时间用于讲述海莉如何处心积虑地设计让杰夫上钩,也并未让海莉的目的公之于众,只是通过双方你来我往的台词以及各类视听元素所构成的暗示让观众自己去摸索和体验事件的前因后果,这也是这部小成本影片达到非常成功效果的重要理由之一。
当杰夫被海莉捆绑在自己家中的时候,影片多次运用到了交叉蒙太奇的手法。比如海莉在杰夫各个房间寻找杰夫犯罪留下的证据,另一方面,杰夫则努力试图挣脱捆绑的绳子,两条线路的交叉并行。观众一边担心海莉是否能顺利找到证据,另一边又会担心杰夫如果挣脱捆绑会对海莉不利,更为观众营造了一种紧张、窒息的气氛,羁绊观众的心。
二、镜头的风格化运用
镜头是电影重要的组成元素,相当于语言中独立的词语。“影视作品观赏中,一个最首要的差异是:观众首先要在画面中进行辨认和选择,挑选出观众以为导演最需要告诉他的‘那一个’表述的因素,然后在镜头的运动和组合中,把这些表述因素组接起来,完成对作品表述的理解过程。”对于镜头运用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水果硬糖》一片。在镜头运用方面导演有着自己独特的选择,比如在镜头景别方面,导演运用最多的是特写镜头;在持机方面,手持摄影造成的镜头轻微摇晃运动形成了特殊的摄影风格;在镜头长短方面,则由大量短镜头组合而成。
特写镜头
该片给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对于特写镜头的大量运用。“电影特写不仅可以帮助观众可以更直接、更迅速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加深对事物和对生活的认识,而且能够有力地表现被摄主体的细部和人物细微的情感变化,是电影用细节刻画人物、表现复杂的人物关系、展示丰富的人物内心的重要手段。”
《水果硬糖》作为一部小成本的惊悚片,主要人物设置仅有两个人,并且在封闭空间中完成。为了表现出海莉和杰夫的戏剧冲突造成强烈的心理压迫感,特写的运用不失为一种表现主人公情感变化,将观众快速带入剧情的发展,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内心冲突的办法。
比如,海莉和杰夫初次在小咖啡馆见面的一场戏中,导演为了让观众产生担忧海莉这个小女孩会落入杰夫这个大灰狼的手里,并渲染一种不安的气氛,该场戏49个镜头中,特写镜头就达到了46个之多,这显然是导演有意为之。如此密集的特写镜头的运用,使得演员的任何一个细微表情的变化,都会牵动着观众的心。而在特写镜头中由于画面基本没有留白,并未给观众留出喘息的空间,也会造成一种压抑感和不稳定感,使得观众不由得预感到有事情发生,对于影片基调的奠定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特写的铺陈除了对于情感方面的影响之外,还有利于交代影片细节。比如,初次见面时,海莉刚刚吃完的巧克力派挂在嘴边,此处的景别即是用特写来表现。如果换用其他大景别画面,很容易让导演希望传达的讯息弱化。观众会以为导演意在表现海莉还是个贪吃的不拘小节的孩子,但实际上却为了下一秒钟,杰夫很自然地将她嘴边的巧克力拨掉,送进自己嘴中做铺垫。从这个简单地动作中或许观众会稍稍感受到一些“杰夫可能不是什么正经人”的感觉。
再比如,杰夫和海莉靠在椅子上边喝咖啡边聊天的一场戏中,摄像机曾经摇过二人倚靠的餐厅墙壁。墙壁众多宣传画中,给出有一张某少女失踪告示的特写镜头。这貌似不经意的一个摇镜头带出的特写景别,其实是内藏乾坤。
或许很多观众在第一次观看时都摸不着头脑,为什么海莉要如此折磨杰夫。原来影片开篇就在此处设下了伏笔,暗示整篇故事都与少女失踪案有关,而海莉最后也道出真相,原来自己最好的朋友也因此失踪。这样有所铺垫,剧情的发展也就顺其自然没有突兀之感,还略微有些冥冥之中自有定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