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秋梅分享

  有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提纲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提纲范文篇1

  论文题目: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演变

  论题观点来源:

  最近,苏州的学者对苏州话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研究。随着东北经济的发展,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变,东北话也发生了变化,目前还没有学者介入这一方面 的研究 。

  在与论文指导老师讨论有关东北方言方面的研究成果时,老师的提示给了我灵感。苏州话与普通话的语音差距较大,有的学者对苏州话语音的演变进行归纳。每一个地方方言随着时代的变迁都会发生变化,我身边的东北人由于生活的年代和环境不同,日常用语也有很大地差别。所以我对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演变进行一个比较清晰的归类。

  论文结构:

  目录

  摘要 每个地方的方言经过历史的洗礼后都会有所变化,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使用在30年代、60年代和80后都存在很大不同。一般词语的变化具体表现在: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词义的演变。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演变也可从这几个方面归纳总结出规律。

  关键词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消失的词 新生的词

  一. 绪论

  东北方言常用词语总述。 ………2000字

  二. 词义扩大

  30年代老一辈人生活中的词语我们这些80后的人仍然在用,但有很多词语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老一辈人口中单义的意思了,还包括了随着时代发展而注入的诸多新意。 ……………………………… 2000字

  三. 词义缩小

  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很多词由原本的多义,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单义。 …………2000字

  四. 消失的词

  事物的消失、生活环境的改变、现象的消失等都会使与之相应的词语退出历史舞台。 ………………… 2000字

  五. 新生的词

  新生的事物、新的现象很容易带来一批新生的词语。 ……………… 2000字

  六. 演变的原因

  引起词语发生演变的原因有很多。 …………… 1000字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提纲范文篇2

  论文题目:唐诗中的色彩服饰词语

  隋唐五代时期是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时期,它上承先秦两汉的古语词,同时又有大量口语词出现,而唐诗能够比较全面的反映唐代的语言面貌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提纲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提纲。 唐诗现存近五万首,除了运用古语词和口语词外,还有体现唐诗特点的诗文词。(所谓“诗文词”就是一般用于诗文的词语,在口语中不太用)而诗丈词更多体现的是词的文化意义,其中,色彩服饰词语也属于诗文词汉语言文学。因此,本文将对唐诗中的色彩服饰词语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在写作过程中,首先通过《全唐诗索引》查出唐诗中的色彩服饰词语,然后对这些词语进行大致的分类,再结合史料、注释对每句诗进行分析,根据词汇的意义和使用情况再分类,最后对色彩服饰词语的使用情况进行归纳。从中我们发现:唐诗中色彩服饰词语大部分指官职,用服饰的色彩表示相应的官阶,但在唐诗中却不那么严格;色彩词与“衣”字的结合能力最强,其次是“袍”、“衫”、“服”;相当一部分色彩服饰词语是使用它的借代义和比喻义;还有一些色彩服饰词表示谦称或美誉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提纲论文。服饰色彩已成为一种象征符号,而“色彩服饰词语”更成为一种表达感情的工具,且它们是与传统政治文化、生产力水平、民族之间社会经济交往以及宗教信仰密不可分的。

  摘要3-4

  ABSTRACT4-5

  目录5-7

  第一章 绪论7-9

  一、唐诗的语言学研究价值及前人研究概况7-8

  二、本文写作的意义8

  三、文章结构8-9

  第二章 唐代服制简介9-14

  第三章 色彩衣服词语分析14-32

  赭衣14

  赭袍14

  紫衣14-15

  紫袍15-16

  朱衣16-17

  朱袍17-18

  朱服18

  朱衫18

  红衣18-19

  红衫19

  红袍19

  绯衣19-20

  绯袍20

  绯衫20-21

  绛衣21

  绛服21-22

  茜衣22

  茜袍22

  茜服22

  茜衫22

  黄衣22-23

  黄衫23

  绿衣23-24

  绿袍24-25

  绿衫25

  青衣25-26

  青袍26-28

  青衫28-30

  白衣30

  白杉30-32

  第四章 色彩“绶”(“绂”)分析32-39

  朱绶32-33

  朱绂33-34

  红绶34

  赤绶34

  赤绂34-35

  青绶35

  绿绶35-36

  艾绶36

  紫绶36-37

  紫绂37

  黄绶37-38

  墨绶38-39

  结论39-44

  注释44-45

  参考文献45-47

  致谢47

    2909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