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类职称论文
新形势下,新闻传媒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和功能愈加凸显,它在传播各种舆论信息的同时也在构建某种社会主流价值。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新闻类职称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新闻类职称论文篇1
浅谈做到新闻语言的准确鲜明的策略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么准确便是新闻得以活着的源泉,信息是整个新闻活动的一根主轴,俗话说得好,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点小小的差错,将对结果造成很大的错误。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新闻语言的准确鲜明呢?
一、最精确的词语的选用
“选取什么样的词才能给受众一种真实、准确、科学的认知,这是我们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首先是对于限定词的选用。限定词是在名词词组中对名词中心词起特指、类指、以及表示确定数量和非确定数量等限定作用的词类。在新闻中有五个构成新闻的必需材料:谁、发生了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因此,限定词的使用对新闻语言的准确鲜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北京118部门今日晒预算首次细至“项”级科目》,标题中“首次”即是对这一新闻事件发生次数的限定,同时也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此次预算的重要意义。
《老虎受惊吓跳楼真老虎自杀真是前所未闻》,记者在标题中使用“前所未闻”,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此类新闻事件的极其稀有,同时更是以“真老虎跳楼真是前所未闻”表达出了这年头,严打贪腐之下,不少真“老虎”跳楼自杀,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巧妙地为我国当前领导人的政治作风树立了一面飘扬的旗帜。然而,如果只是纯粹为了“吸睛”而使用相关限定词,当下里,的确是制造了轰动效应,为媒体创造了收益,对于社会的长远发展将是不利的。如,比较以下两个标题《苏州家长开宝马高架上逼停校车校方:开除该学生》、《只因孩子迟到家长开车高架桥上逼停校车》,同样的一个新闻事实,人民网对于家长所开的车进行了限定说明,开的是宝马车,而扬子晚报却对该车所属品牌只字未提,这样的一个小小举动,限定与否,对受众造成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其次是对于副词的选用。“副词的主要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分为时间副词、程度副词等,在新闻写作中,很多记者都会使用诸如此类的语句“这个提议很好”、“这个提议非常好”、“这个提议特别好”,上述语句同样都是要表达这个提议好,那么到底是多好呢,如果对其作用夸大了或者缩小了,就有失准确,容易让受众对新闻事实产生疑虑。
然后是对形容词的选用。形容词主要用来描写或修饰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属性。对于新闻使用形容词一说,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态,有的学者认为,不应该使用,因为那样有悖于客观报道原则,妨碍了新闻的真实性。而有的学者认为,使用形容词能够更加生动、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汉语是世界上词汇量最丰富的语言之一,通常,一个意思可用多种不同的词语表示,如“笑”便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那么,在新闻写作中,对新闻当事人笑了,这样的一个动作应该怎样加以形容词来较为准确鲜明地表现呢?笑,是内涵丰富的一种交际手段,“谄笑”、“苦笑”、“冷笑”说明了笑和场合对象的关系。可见,为了较为准确鲜明地表达出新闻事实,适当的、恰当的形容词是必要的同时更是要审慎的。
最后是对于同义词的选用。“同义词大部分都是同中有异,而这些细微的差异正是我们学习和使用同义词必须掌握的内容”。随着人类思维不断精细化的过程,目前,现代汉语的同义词数量较多,如能恰当选择和使用则能使语言表达显得更加细致、精巧。例如,“先生”、“老师”、“师长”、“教员”、“先生”都指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但是,在新闻写作中,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场合、对象我们该用哪一个称谓来准确、鲜明地把单个“传道授业解惑者”的独特性,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如,“教师”多用于书面语言,“老师”则多用于现实生活中,而“先生”则指的是资深的、德高望重的老师……
二、做出最妥当的概括
诚然,作为记者,在报道新闻事实时往往不可能把事情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地写作出来,一定的概括,是有必要的,同时也是考验记者新闻写作水平的一项技能。而很多常用的概括词语“一定程度”、“或多或少”
“中午”、“下午”、“可能”、“也许”等等,诸如此类笼统概括的词语,会使得新闻信息变得,模凌两可甚至模糊不清。
三、表达鲜明的语义内容
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魔弹论认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是主动地,而受众则是被动的。传播者把“信息子弹”发射出去,受传者必被击中,应声倒下,传播效果直接而明显。显然,这种言论过分夸大了传播效果,忽略了影响受众的种种社会因素。然而,也正是由于种种社会因素,受众对于新闻的分辨能力往往参差不齐,新闻总是在不同程度的发生着导向作用。因此,在新闻报道中用词一定要准确些、再准确些,切忌以个人主观倾向,夸张了事实。近年来的报道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女版药家鑫”、“女版马加爵。这样的新闻标题,很多起负面社会事件的发生,造成的是全社会的伤痛,对其家人更是莫大的不幸。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地评判,暴露出的是新闻工作者的冷漠、无能。
综上所述,新闻语言的准确鲜明性,对于受众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在新闻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尽量做到对最精确的词语的选用、做出最妥当的概括、表达鲜明的语义内容。从而使受众接受到准确鲜明的新闻信息。
新闻类职称论文篇2
论无人机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无人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其中,无人机的影像应用随着低价无人机的出现,也越发普及。无人机的影像应用简称无人机航拍,早起无人机航拍多出现在高投入的大型电影制作当中,随着使用成本的降低,越来越多新闻采访工作也开始使用无人机航拍来进行。一方面满足了大众最求新鲜视角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新闻采访类节目的创新和发展。
相对于传统的新闻摄像拍摄工作,无人机航拍新闻有着很多优势,当然也会受到一些局限,只有彻底分析新闻采编过程中无人机具体应用方法和应用经验,才有助于无人机航拍技术与影像创作的整合,拓宽新闻摄像师的拍摄视野,最终提升影像质量。
一、无人机拍摄运用于新闻采访中的优势
1.独特的拍摄视角,适合特定新闻的拍摄。与传统的新闻摄像师相比,使用无人机进行采访时,更多的优势会体现在其较高的拍摄点所带来的不同的视觉效果,首先,由于无人机拍摄时,常常会距离地面一定的高度,形成俯拍的效果,与之相比,使用摄像师拍摄时,在缺少大型摇臂等设备的支持下,是无法获得较高角度的一个俯拍效果的。而这种俯拍效果,会带来一些画面上的优势,能够拍摄到更广大的一个范围,并且能够拥有一个较为宽的视野范围。
同时,在观看俯拍画面的过程当中,观众能从画面中额外获得更多的信息,尤其是各个画面内容的相对位置信息、相对数量信息和运动信息。而这三个方面的信息在某些新闻报道中又是非常关键的,例如自然灾害类新闻报道、大型活动现场的报道等。
2.大幅增加了摄像机机位的选择。机位的选择在新闻采访活动过程中,常常会受到现场实际情况的巨大影响,所以现场的拍摄条件会极大的约束新闻摄像师对于拍摄机位的选择,也就直接导致新闻画面的统一化、标准化和固定化,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闻采访本身的质量,使新闻节目的创新变得复杂,观众也难以从新闻节目中发现新的视觉元素。
旋翼无人机的优势在于,它能够给新闻摄像师更多的机位选择,尤其是在一些传统摄像机无法架设的特殊位置。旋翼无人机与固定翼无人机、螺旋桨无人机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稳定的悬停能力,这样的能力让旋翼无人机成为一个固定机位变成可能,让无人机悬停在一个更优的机位来取代笨重的摄像机和三脚架,其产生的画面会更具有吸引力和冲击力。
3.稳定而又全方位的镜头运动。有良好的机位是不够的,如何在拍摄过程中控制好镜头变化,同样是一个摄像师所关注的,旋翼无人机在镜头运动方面具有天生的优势,因为在空中活动,更加自由。
镜头运动中的推、拉、摇、移、跟是可以通过改变摄像机位置来完成的,例如推镜头,只需要把摄像机渐渐靠近被摄物就可以实现;拉镜头则是需要摄像机远离被摄物;摇镜头通过原地旋转来实现;移和跟镜头则需要摄像机朝一定方向运动。
一个熟练的无人机飞行员是可以轻易的通过控制无人机运动来实现镜头运动的控制。这当中当然会涉及到对于画面的透视畸变控制,在这方面,犹豫当前的摄像机、无人机一体化设备所提供的通常是一个变焦镜头,能够覆盖到广角端和长焦端,通过远程控制镜头,是可以用过调整焦距来解决画面中的透视畸变的问题。
二、无人机拍摄运用于新闻采访中的问题
1.环境对于无人机飞行的限制。
环境会给无人机的飞行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尤其是环境的突然改变,会直接影响到无人机的飞行稳定性,甚至出现偏离航线,无法悬停等问题。
首先是拍摄环境的影响,因为旋翼无人机是通过旋翼产生向下的大气压强来完成飞行和稳定动作,在室外,正常天气条件下,大气压强和气流是基本稳定的,不会对于无人机的飞行带来不良影响,但是在室内飞行时,由于室内的大气压强和空气流动并不稳定,这就需要飞行员考虑大气压强的变化,对于飞行姿态进行实时调整,增加了飞行的难度,提高了对于飞行员技术的要求,也导致飞行风险的提升。
其次,即使在户外,天气因素同样会严重影响飞行过程,通常情况下,在下雨天是无法使用大部分无人机进行航拍的,因为大部分无人机不具备防水的功能,无人机上大量的电子元件会在潮湿的环境中发生故障,导致飞行事故。雨水给拍摄设备带来的影响同样是致命的,大部分数码拍摄设备没有防水功能,会在潮湿或者雨水的环境中发生故障甚至损坏。
即使使用带有防水功能的无人机和拍摄设备,其飞行稳定性不可避免的会受到雨水的影响,加装防水设备势必进一步增加重量,降低拍摄性能。
2.无人机自身技术问题带来的拍摄限制。
无人机自身硬件问题同样会给新闻采访拍摄工作带来一些麻烦,首先,使用旋翼无人机进行拍摄时,由旋翼桨旋转所产生的巨大声响会影响整个采访过程,尤其是在部分需要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进行采访的工作。其次,由于无人机电池受到其最大载重的限制,无法搭载较大容量的电池,导致其续航能力较差,普通的旋翼无人机的续航时间基本都小于30分钟,有限的续航飞行能力,也限制了无人机在部分需要长时间拍摄的新闻采访中的使用。最后,由于无人机有效载荷有限,尤其是最普及的4、6轴旋翼无人机,一般载荷都无法达到搭载大型摄像机进行拍摄的能力,所以,通常情况下需要使用8轴以上的旋翼无人机才能满足搭载小型摄像机的基本载荷能力。只能够搭载整体重量较轻的拍摄设备是限制无人机拍摄画面质量的巨大瓶颈,使得部分拍摄画面无法满足节目制作过程中对于画面的要求。
三、对于未来无人机影像运用的担忧
在我国,由于低空尚未完全开放,使用无人机进行航拍按照现行相关法律的规定,是需要飞行前向航空管理部门报备,并申请相关的飞行空域。这样的流程对于新闻采访工作是不利的,因为相关空域的飞行审批需要占用部分时间,尤其是在一部分时效性较强的新闻采访活动中。这就导致当前,绝大部分的航拍活动是未经过报备和审批程序的“黑飞”。第二是对于其他飞行器的影响,已经出现了关于无人机威胁到民航客机飞行的新闻报道,说明,虽然无人机通常升限较低,但是也会对起飞和降落过程中得民航客机产生极大威胁。
另一个不确定因素来自飞行员自身,由于国内没有政府或专业部门指导的认证机制,导致无人机飞行员通常都是自学成才。而无人机飞行本身是一个系统性极强的活动,从前期设备检查、飞行空域条件确认,到飞行过程中紧急情况的处理,再到飞行完成后,飞行器的保养与维护。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产生坠机的风险。所以,无人机飞行员自身应该拥有一定的飞行、保养得知识储备和相关能力,以保障飞行安全。
新闻类职称论文相关文章:
1.新闻职称论文参考
5.新闻稿件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