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文化的契合--对名胜古迹报道的思考(2)
马恒健分享
三、新闻性与思想性
新闻性属客观描述的范畴,思想性属主观思维的范畴。这两者在游记里反差较大,是不太容易处理得和谐、自然的两个方面。
这本游记的55篇文章,基本按所到之处的游历路线、观赏顺序来叙述,并在文章里毫不牵强地融入路程、路况、路线及食宿、气候、海拔等信息,这些都大致体现了新闻的基本要素。笔者这样做的原因,一是使读者提高游览的效率,尽量避免因走重复路线而产生的单调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多看、多玩;二是避免读者在游览后产生遗珠之憾,路程和景点依次罗列,哪个地方停留多久,哪个地方要着重游览,读者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时间松紧以及兴趣爱好作合理安排。
如果通篇如此,显然只能算参观指南、旅游手册。将思想性、哲理性融入其中,则可以给读者深层次的启迪。
比如,当笔者站在南宋的半壁江山最后一个被蒙古铁骑攻克的城堡凌霄城上时,面对凄凉而又悲壮、荒芜而又充满生机的场景,如此写道:“我们能够往以前看多远,我们才能够往未来看多远。古人留给今人的那一笔宝贵财富,将会让我们走得更远。”
再如,笔者在邛崃火井镇游览了世界第一口天然气井——汉代古火井后,写了《火井 汉代的火焰仍在升腾》,此文如此结尾:“六角井的火焰早已熄灭,但它留下的火种早已燎原。这火种跳跃在我们每家每户的灶台上,把历史和现实浓缩在咫尺之间。”
又如,在《天雄关 而今迈步从头越》一文中,以“剑门关的门槛”天雄关来形容和歌颂卓越人物:“它曾经沧海,而今与春华秋实为邻,与清风明月相伴,如同功成身退的智者,蛰伏于祟山莽林之间。英雄不死,他只是渐渐隐去。”
笔者写这部游记的初衷是为旅游者提供更多出行目的地,以及满足一些不仅仅是休闲的旅游者劳其筋骨、磨砺意志的需求。出乎意料的是,书中的这些具有一定思想性、哲理性的语句,同样引起读者的共鸣。他们以网上发帖、以撰写散文随笔的方式,整段引用,并在思索和诠释中表达了自己的感悟。
要写出一部给读者带来惊喜,使其产生新的兴奋点,且能经受得住时间检验的游记,还应该在写作之外做足功夫。
首先,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也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追求。在狭隘的风景主义美学观大面积占领旅游空间的时代,人们在纵目山河、寄情山水时,更需要具有敏锐触觉的新闻工作者去发掘那些潜藏在风物之中的人文底蕴。
为此,游记作者人文历史知识的多寡,以及对描写对象人文底蕴的发掘程度,在相当的程度上决定着游记的优秀与平庸。除此之外,尽可能多地具备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尤其是地理知识。这样,既可将每一个景区写得各具特色,也可应对自己在旅游考察过程中自然条件带来的麻烦甚至危险。这些知识以及技能,一方面靠平时的学习、积累,一方面是在出行前做足功课,对目的地的情况详尽了解。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把游记写深写透。同时也可避免生活常识和历史文化的表述谬误。
其次,要锻炼自己的一双“发现者之眼”。从宏观上讲,要善于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之中,发现当下及将来人们可能注目并值得注目的地方,通过自己的游记使他们的目光聚焦于此。
“发现者之眼”,还表现在实地、现场的观察、探究和与知情者的交流方面。
正如不喜于观察写不出好新闻一样,察人所不察,写出来的游记才有鲜活感。
最后,游记作者应保持新闻工作者的好奇心。厌倦熟视的事物,渴望意外惊喜,虽是人的固有本性,但游记作者的好奇心如果更强烈一些,便能先行一步,为广大旅游爱好者备上一顿丰盛的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