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纸媒何以直面数字化挑战

杨延生 孙波分享
  随着数字技术的出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媒体和以手机为主要传播载体的第五媒体迅速崛起,人类的信息传播开始步入数字网络时代。新媒体凭借数字技术的实时性、无边界性、互动性、整合性等优势正在改变和更新着人们传统的沟通方式,形成了对纸媒的强大围攻之势,甚至有人预言纸媒或会在不久的将来走向消亡。①
  从当前媒介发展的实践看,所谓的“消亡论”虽不足信,但无疑给纸媒敲响了警钟。面对数字化的挑战,纸媒要想获得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持久地站得稳、站得住,必须要知己知彼,弄清自身与新媒体的优势和劣势,进而以改革创新精神扬长避短,实施错位竞争战略,切实肩负起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领军者的重任。
  在海量过滤中巩固权威地位
  现代传播手段以及传播技术的变革使世界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小,大量信息如汹涌的潮水扑面而来。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人们不仅能够立刻知晓,而且可以即时读到文字、看到图片、听到声音。甚至只要拥有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每个人就不仅可以成为海量信息的阅读者,还可以成为海量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人。新闻信息源结构与传播主体的这种变化,促使信息爆炸成为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的重要表征。
  但是,正如物质生产的匮乏与过剩都会带来经济困境一样,信息的海量扩张不能单纯地被视为人类社会的福音,也可能会使人类陷入精神的困境②。面对日益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如何便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超市,如何准确地甄别新闻的真假面目?面对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引发的非理性情绪蔓延扩散,如何有效地引导社会舆情,不断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诸如此类的系列矛盾,都是当前新闻传播事业迫切需要高度重视并予以认真解决的问题。
  与网络等新媒体相比,纸媒发布消息的时间相对滞后、空间受到限制,但由于它不像网络那样可以自由出入,而是建立了严格的把关制度,在受众中有着高度的公信力和认可度,因而可以发挥后发制人的优势。网络等新媒体的信息发布速度快,往往来不及仔细核实与考量,真真假假难以避免,特别是受其“个人编发、公众视听、受众评论、集体交流”传播方式的影响,往往会导致不少信息在迅速传播的同时被不断地发酵、放大和变形。当人们通过网络等新媒体获得真假难辨的信息时,总是希望通过其他渠道进一步证实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哪里发出的声音最有力量、最具权威?在人们的心目中,除了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之外,长期以来得以依赖与信任的纸媒便是首选。因此,以此为切入点,纸媒要善于在复杂的生存环境中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特征,以坚定的职业操守和崇高的内在品格,帮助、引导公众选择和甄别海量信息,从而不断巩固和扩大自身的权威地位。
  要始终坚持新闻真实性比时效性更重要的原则。事实胜于雄辩,这是新闻永恒的力量源泉,也是纸媒的生命活力。凡新闻事件都要把好源头关,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各方的看法和意见,努力做到客观公正,不夸大、不掩盖事实真相。切忌跟风炒作,盲目追求轰动效应和眼球经济导致新闻报道失实,因为虚假新闻既践踏了事实,又嘲弄了公众的信念,即使能一时蒙蔽公众,最终仍将受到惩罚。
  要勇担当下社会“信息大篷车”强大引擎的重任。数字化时代的信息供应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任何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十分有限的,因而迫切需要对海量信息进行精确、细致的引导。纸媒应着眼于满足受众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充分发挥海量信息“过滤器”的功能,对铺天盖地的信息进行集纳、整理、分类和加工,帮助受众节省选择和阅读信息的时间,实现有限纸质空间的最大化效能。
  要不断提升社会转型期的舆论引导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矛盾多发的阶段,社会舆情呈现出相当程度的多元化、复杂性,特别是在社会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突发事件上,一些不完整、不真实的民意时有出现,影响了真相的还原,影响了公众的正确判断。纸媒理应担负起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正确处理好满足公众需要和服务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对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各种复杂矛盾和突发事件的预见性,敏锐分析、敏锐捕捉,因时制宜、因势利导,以大量及时、富有说服力的客观报道,挤压不实舆论的传播空间,消弭谣言蔓延扩散,帮助公众正确认识和了解新闻事实,引导和引领社会舆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内容提升中彰显专业品质
  “内容为王”是媒介市场竞争的不二法则,谁拥有了内容价值优势,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当前纸媒的发展恰恰在这里误入歧途。不少报纸在被新媒体夺走了打响新闻“第一枪”的优势之后,一味地奉行“拿来主义”,千报一律、千版一面使读者总是感觉似曾相识,很难也没有必要静下心来仔细阅读。这种对新媒体的亦步亦趋,大大降低了纸媒的质量和品位,最终或将导致读者对其失望和放弃。重建纸媒的比较竞争优势,找回正在被逐步分化的读者群体,还必须要在深入挖掘新闻报道的内容价值上做文章。
  加强新闻策划是提升新闻报道内容价值的前提。新闻策划的价值在于,通过精心谋划、周密组织,科学地整合新闻资源,满足受众需求,取得非同凡响的传播效果。新闻报道策划搞得好,版面就活,精品就多,“热点”就能做“热”,报纸就更能吸引读者。与网络等新媒体新闻采写与发布的随意性、自由性和开放性不同的是,纸媒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新闻采写与发布流程,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编辑记者队伍。通过专题策划,纸媒可以更好地发挥受众细分及媒介细分作用,将编辑通观全局的协调优势和记者一线采访的现场优势结合起来,将编辑的创造性与记者的主动性结合起来,产生更好的选题、策划和报道角度,使新闻题材的价值得以深入的挖掘与提升,实现以有限的版面空间传播最有价值的内容信息。特别是在当前日益开放的社会语境和竞争激烈的媒介环境中,想独家获取新闻源的难度会越来越大,但只要增强新闻敏感性,及时策划,做好策划,就能以独特角度、独特见解、独特思考,在同一新闻事实中,挖掘出不同的“独家报道”,采写出有别于同行的不同新闻。
  深度报道历来是纸媒的“重型武器”。③文字的线性叙述、“第二落点”的后发优势和读者阅读时间的自主性,使纸媒集合了刊载深度报道的最适宜条件和最佳受众群体。在深度报道中,纸媒要善于通过深入仔细的调查研究,准确阐述事实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意义影响和趋势规律,满足人们对信息深度的需求;要勇于承担起思想者的角色,善于思辨,善于立言,善于由表及里、由点及面,从而让人们得到深刻的理性启迪;要敢于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大胆切入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问题,营造和谐社会的强势舆论氛围,推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南方周末》以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报道而畅销,《21世纪经济报道》以对财经新闻的深度报道而立于不败之地,这些成功的经验也都表明,塑造深度报道品牌,走以质取胜、以精胜多的专业化之路是纸媒适应形势发展的睿智选择。
  立足本地、服务民生是纸媒提升内容价值的又一法宝。多媒介语境下,纸媒应以响亮张扬自身的特色和个性为旨归,不断调整优化版面布局结构,把本地的各类新闻做出“土味”、做出“鲜味”、做出特色:要走出传统灌输式文本表述的窠臼,力求将时政新闻做活,变居高临下的宣传为平和轻松的引导,从所在城市的发展定位来报道有关时政动态及会议消息,从普通市民的实际需求来解读有关时政动态及会议消息,提高时政新闻的全面性、代表性和贴近性;将热点新闻做深,进行有目的、有重点、有步骤的新闻议程设置,强化解剖、评点和透视分析,为读者在新闻阅读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将民生新闻做优,确立百姓本位的思想,强调百姓视觉、群众语言,把关注民生新闻作为扩充稿源的突破口,将笔触伸向平民生活,激活公众意识,拓展公共话语空间,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在媒介融合中拓展互动空间
  当前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信息技术化的加速发展,使得受众对资讯的获取不再像过去那样执著于对某个媒体的全程依赖,而是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环节上选择和使用不同的媒介。④现代传媒发展的逻辑也在反复告诉我们,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单纯、独立经营的传统媒体运作模式成为历史,各种媒体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相互融合的速度越来越快。通过媒介终端看、读、听、说、写、录等的自由选择和组合,努力实现信息传播更加便捷、更加人性化成为媒体发展的必然。在这种发展趋势下,特别是当内容质量的提升在现有制度框架范围内难以获得较大的上行空间时,纸媒如果不推进改革创新进程,选择与网络等新媒体联姻,催生新的传播途径与运行模式,就有可能会遭遇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在与新媒介的融合中,纸媒可以有效突破传播介质的扁平化,规避平面媒体时效性相对后进、信息量相对不足的弱点,通过文字与图片、音频、视频的嫁接,产生生动、丰富、立体化的新闻传播效果。如今的各级各类纸媒已经逐步认识到加强网络建设在媒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纷纷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但是,纸媒与网络的融合并不简单地等同或局限于建立纸媒的网络电子版,而应该在纸媒版面数字化的基础上,加强信息内容的专题归类和层次化梳理。成熟的报网融合模式应该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表现手段,对每日新闻精华进行全新的编辑加工,以专题归类和延伸阅读实现全方位的深度关注,从而形成区别于各大门户网站或新闻网站的媒介形态优势。⑤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闻资讯从图文报道到声像俱备的立体传播跨越,使之成为更符合网络阅读习惯的新媒体产品。
  媒介融合不仅可以达成纸媒与新型传播技术的互动,拓展传播领域,增强传播效果,还能够使纸媒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更为广泛和深入,形成良好的编读互动机制。新闻热线曾经是纸媒获取鲜活新闻素材的主渠道,但是近年来通过新闻热线向纸媒提供新闻线索的读者人数在逐渐减少,年龄结构日趋老化,大量的年轻人被吸引到大街小巷越来越密集的网吧和日渐普及入户的宽带网络里。要想重拾采写独家新闻和打响新闻“第一枪”的传统优势,纸媒必须主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充分运用多媒体表现手段,通过手机爆料、飞信爆料、微博爆料等新的传播方式来拓宽新闻线索渠道,获取丰富的新闻信息来源。同时借助数字化平台,纸媒还可以更为迅速便捷地获取读者对纸媒的反应与评价,知晓哪些文章和哪些方面题材备受读者的关注和青睐,有利于综合读者的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组织报道的思路,不断提高纸媒的亲和力。
  当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真正实现在媒介融合中拓展互动空间,纸媒务必要跳出传统印刷媒体的观念惯性和生产运营模式,从管理层面的改革入手,构建一套高效的采编运作流程,培养一批适应多媒介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媒介融合的本质在于新闻资源的重组,媒介融合之后,传统的记者采写新闻、编辑编发新闻、美编制版等工作流程将被打破,它要求记者在第一时间通过通信工具发布消息,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立体呈现新闻,并通过归集公众的观点为报纸新闻增添新的素材。与新的媒介运行环境相适应,纸媒的记者应该发展成为多面手,能够身兼数职、熟练地进行多媒介的新闻采集与制作;纸媒的编辑应该具备多媒介统筹能力,能够以全新的思维优化配置各种信息资源,从而向公众提供全方位的新闻信息。
注释:
  ①菲利普:《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②吴定海:《在浅阅读与深阅读的契合中寻求报纸的生存策略》,《新闻记者》,2010(5)。
  ③胡舜文:《以创新激发报纸活力》,《新闻战线》,2009(6)。
  ④邓建国:《媒介融合:受众注意力分化的解决之道》,《新闻记者》,2010(9)。
  ⑤王丽芳、李成:《报网改革:从“互动”走向“融合”》,《新闻爱好者》,2008(10)。
    3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