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论网络的碎片化特征

刘剑敏 李润权分享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当下的网络传播模式相比以前一对多、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方式,更加强调了交互性传播和分众化传播,网络碎片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本文将以微博为例,来分析网络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环境和受众注意力的碎片化特征。
  关键词:网络碎片化 微博 网络社群
  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和当年的文字、印刷术、电子媒体一样,也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从21世纪开始,网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主要的传播工具,其以海量的信息和极其方便的信息获取方式,既对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产生了极大的作用,也在影响着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为网络的极大普及,一种前所未有的空间——网络社会也已经建立起来。在讨论网络社会的特征时,我们总避不开其碎片化特征,那么什么是碎片化,网络中的碎片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网络传播的碎片化
  所谓“碎片化”,英文为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碎成诸多零块,在20世纪80年代末常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有研究表明,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①
  在网络传播中,“碎片化”其实指的就是凸显传播个体的主体性,信息需求的个性化,话语权进一步下放的去中心化。网络模糊了传者和受者的界限,使得受传一体化,网络媒体自身的特性以及其对受众主体性的凸显开创了碎片化传播时代的到来。笔者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思考,认为网络传播中的碎片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播环境时空的碎片化。传统媒体在进行传播活动时都要有一个空间和时间上的中心。报社、编辑部、演播室、新闻发言人等掌握话语权的人和机构都是传播环境空间的中心,我们使用大众媒体进行传播活动时通常要在确定的时间段里,这是传播环境时间的中心。传统的大众传播活动要在特定的时空中,这就将受众和传者隔离开来,特定的传播环境营造出一种仪式感,将大众传播活动神秘化。网络则以其独特的媒介形式和接触的便捷性,摆脱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尤其在移动网络广泛应用以后,更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中心,整个传播时间和空间都被撕裂成了碎片,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传播活动,没有中心的传播媒介打破了之前传者的权威,也使大众传播活动去魅化。这种在空间上的碎片化极大地解放了传者的主体性,也使得网络传播活动更为自由。
  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传统媒体传播的内容大多是以线性叙事为主的完整的信息,我们习惯了接受完整的一段信息,但在网络上并非如此,网络与传统媒体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是超文本链接。网络催生了信息大爆炸,而爆炸的结果是我们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这些信息大都是旧有知识体系崩裂后重新排列组合的产物,信息碎片遍布网络世界。网络将这些信息碎片用超文本链接连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一则完整的信息往往与其他很多在内容上与之有关系的信息相互链接,我们可以随时从这一文本跳跃到另一文本中去。超文本使得网络传播的内容不再完整,而是趋向碎片化、非线性化,这种非线性的信息结构,极大地方便了受众获取信息的过程,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和工作的效率。网上冲浪正是这种接受碎片化信息的体验。
  传播信息的日趋短小也是传播内容碎片化的一个表现。网络上海量的信息可以让我们找到想要的一切信息,但也容易被淹没在这种信息的海洋里。所以短小精悍、信息量大的内容就成了当下信息接受主体的最爱。
  注意力的碎片化。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的优势之一就是传播速度非常快,所以其信息的更新速度也非常快。网络上有海量的信息,网络用户一直处于信息的包围当中,有人甚至因此有了信息焦虑症。快速的更新和海量的信息,导致了在网络上我们的注意力只能是片刻的、即时的、转瞬即逝的。能引起我们注意的信息很快就会被信息的海浪卷走,消失在茫茫的信息大海中,而我们的注意力又会被下一个能刺激我们神经的信息所吸引,所以在网络上,我们的注意力只能是碎片化的。
  传播主体的碎片化。传统社会中,掌握话语权的传播主体大多是统治阶级和上层阶级,一般受众很难得到说话的机会,因而传播主体都有一定的权威性,大众媒体往往是他们统治的工具。然而,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他们的权威。网络以其去中心化著称,而去中心化则带来了话语权的下放。在网络这个信息交流平台上,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于是传统的话语权威被解构,进而崩塌,新的草根势力崛起,受众主体性被最大化。
  网络上的信息种类繁多,几乎涵盖了一切信息,受众群体的复杂性颠覆了之前传播主体的权威和唯一性,使传播主体变得碎片化,人人都在传播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于是权威不复存在,碎片化的传播主体成为网络最为独特的风景。
  “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满足的是受众以自我为中心构建的信息传播与接受体系。在这里,彰显的是受众自己的个人特性,任何观念都以是否满足了“我”的需要及喜好为衡量标准。②于是,网络成了一个去中心、无疆界、主客体交织、富有弹性与不确定性的特殊空间,因此其体现出来的种种碎片化特征极大地解放了受者的主体性,模糊了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限。
  以微博为例浅析网络的碎片化特征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博客的一种变体。因其发布的信息内容和博客比起来很短,只有140个字符,所以称之为微博。下面我们就以微博为例来分析一下网络的碎片化特征在微博上的表现。
  传播媒介的移动性使得传播时空进一步碎片化。从Twitter的诞生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微博服务初始只是针对手机用户的,后来才把手机和网站进行了结合。而手机最大的特性就是移动性。这种移动性使得凡是有网络覆盖的地方,都可以发布微博,这样就使得传播的空间大大拓展。手机移动性的特征使得人们可以抓住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来进行传播活动,这样的传播方式既满足了传者随时随地的表达欲望,也满足了受众可以抓住空闲时间即时方便地接收信息的信息需求,这样就使得传播环境的时空进一步碎片化。
  字数的限制使得传播内容进一步碎片化。Twitter刚开始时对发布的内容字数限制在140个字符以内,是针对手机特性而设置的,因为手机短信一次只能发140个字符。但没想到这种限制在网络上受到热捧,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使得传播信息的发布和接受都方便了许多,也让传播活动接受和发布的双方轻松了许多。对传播信息内容长度的限制,使得传者在进行传播活动时只能表达事件中最为主要的部分,这就使其更加注重表达的简练,强调信息传播的速度,而非内容的全面性。信息的接收者也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信息的最主要内容。这是网络信息泛滥的必然结果,人人都想在最短的时间里去获得尽量多的信息,碎片化信息的出现理所当然。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因其简短、零散,使得人们获得的信息更加丰富多彩,满足了人们对信息获取的基本需求。
  关注机制使得受众结构进一步碎片化。微博与一般的网络传播活动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关注和粉丝的设置。其中,关注就是你所关注的其他微博客,而粉丝则是关注你的其他微博客。以新浪微博为例,在用户的首页上,一般只出现你所关注的人的微博信息,你所发布的微博信息则会出现在关注你的其他微博客——也就是你的粉丝的首页上。这实际上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选取要关注的人,而关注你的人也是觉得她(他)和你有一定的共同点,你有让她(他)感兴趣的地方。这样的传播活动是一种典型的分众传播。
  这种关注机制其实就是一种信息定制服务。在信息定制服务出现以前,用户在网络上面对大量的信息,还需要自己进行筛选、过滤,来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但信息定制服务,使得受众“选我所需”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受众的分化形成了许许多多受传者群落的‘碎片’,传播致效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必须开始特别重视每一细分的个性化族群的特征,以及每一位单一消费者的个性和心理需求”。③在受众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时,根据个体的需要而自发聚集起来的群体,完成了对受众群体的细分,受众个性化的需求组合成了受众结构的“碎片化”。
  转发和围观使得注意力进一步碎片化。因其传播内容的短小精悍,在微博上转发别人的微博就成为一种可能。如果你觉得其他微博客所发的微博内容引起了你的共鸣,你想将其与你的粉丝分享,那么你就可以使用转发功能,将其以你的微博内容的形式发布,并且还可以加上你对其的评论,形成一条属于你的新的微博。在微博上,从一个分众群体到另一个分众群体的信息传播,主要就靠转发,转发能引起巨大的传播效应,其传播速度异常快速,是一种成几何倍数增长的传播。大多数的微博信息都是转发的产物。这种转发机制促使了围观的产生,人们对一条有争议的微博可以广泛转发,并且加注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论点的争锋和意见的碰撞很容易就聚合起人们的注意力,形成围观效应。
  但是,更新迅速的微博信息,也使得人们的围观时间不会长久,下一条新闻的出现往往就会使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开来。以新浪微博为例,2010年3月28日王家岭矿难发生,微博第一时间关注此事,成了当时大家注意力聚焦的事件,但随即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这使得所有的人又把目光都投向玉树,开始抗震救灾,支援灾区。矿难的消息则一下子变得少之又少,对于矿难工人的关注度也迅速下降,后续报道引不起人们的注意,信息的更新使得价值依旧很高的新闻事件失去了关注,淡出了公众的视野。所以在微博上面,传播的迅捷性使我们的注意力进一步的碎片化,对任何事情的持久关注度都大大降低。
  结语
  网络传播的“碎片化”凸显了传播个体的主体性,强调个体的信息需求,提供信息定制服务,这些都将具有相同或相近爱好兴趣的个体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数量庞大、规模较小的群体,这些分散于世界各地却在某些方面有着共同需求的人群,因网络而组成了一个个的“网络社群”。笔者认为,从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发展来看,“网络社群”必将是未来网络的主体,与之相对应的分众传播也将成为未来网络传播的主流模式,在“碎片化时代”中,注重一个又一个小的“网络社群”是将来网络传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注 释:
  ①③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媒介方法》,2006(5)。
  ②张怀琛:《关于网络信息传播“碎片化”的思考》,《青年记者》,2010(12)。
    3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