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的创新趋势与力量
王舒雅分享
【摘 要】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的发展进入新时期,呈现出多元化多形式的发展趋势,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文化需求。信息高速化发展时代,电视传媒的正面力量不容忽视,其中的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更承担起传播民族文化的重任,它的发展趋势将直接影响社会文化氛围和民族个性的形成。
【关键词】文化传播;讲坛;访谈;剧评
前不久,我国史学家安作璋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到如何看待由电视文化讲坛节目引发的“国学热”现象,安老先生说道:“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大,整个社会民族自信心也大大增强,对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就有了更大的需求。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人来做一些普及工作,让国学走到群众中去。”安老先生充分肯定了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的价值,肯定了易中天和于丹等专家学者在传播国学经典的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他认为在电视上讲讲历史,让观众能以史为鉴,从中得到对人生的思考,获得为人处世的经验是很有必要、很有价值的。
“文化是一种由精神价值、生活方式所构成的集体人格。”[1]余秋雨先生将中华文化的最后成果与民族集体人格相联系。文化氛围对人的发展、对民族个性的形成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紧张的生活让人们难有闲暇时光静下心来消化文字。书对人们的影响开始减小,电视网络等媒体对人们的价值观开始有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和影响,作为呈现和反映文化形态的媒介之一,电视节目在传承和建构文化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形式多元化的电视节目中,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可以说承载着传播文明和文化的重要使命。
我国的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一经推出就得到了观众的大力肯定与支持。百家讲坛即是最典型的例子,观众通过文化讲坛类节目认识了易中天、于丹、纪连海等著名专家和学者。观众跟着孔子学为人处世,跟着司马懿学管理,跟着刘心武重游红楼,跟着马未都品鉴古玩。专家学者们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观众传达中国文化经典,对晦涩的知识进行深度阅读,去粗取精,又以大众最能接受的耳熟能详的方式,给人们说着历史、说着文化、说着为人处世。
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的创新趋势
中国电视人这些年的努力颇有成绩,《百家讲坛》、《大家》等品牌节目一经推出即受到大众的追捧。地方电视台相类似的节目也开始层出不穷。在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已经日臻成熟之时期,受众的文化视野逐渐开阔,观众对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的需求进入了更高层次。中国电视人旨在此基础上对这类文化型节目进行创新与升级,以多元化、多形式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各类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也由此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文化讲坛类节目的内容变化。传统讲坛类节目主要由专家学者站在讲台上向人们诉说文明历史故事。新型的文化讲坛节目除了古代经典、大家轶事外,也开始关注“社会和谐与文化选择”、“世界眼光与文化思维”、“传统文化的现代活法”、“网络时代的文化激荡”、“大学精神的文化力量”、“传统文化的现代理解”等对当下有启发意义的主题。如央视的人物访谈节目《大家》,就常借大师们的慧眼识世界,在介绍大师的成长过程的同时,展现当代知识巨子们独特的生命历程与探索精神。从多个视角向观众阐释文化的含义,这对构建新的文化体系大有裨益,在陶冶民族情操方面给予的关注令人拍手称快。
以往的文化讲坛类节目普遍呈现模式化,深度有余而广泛度不足,说教气息严重,缺乏交流和真实感。现今的这类节目有了明显的改善,讲坛与访谈相结合,除了邀请大家学者外,也开始邀请青年学子和普通大众作为嘉宾或现场听众。嘉宾与观众在节目中迸发智慧,交流人生心得,共同探讨人生真谛。
(二)文化访谈类节目的新形式。在电影电视剧热播背景下,催生出的影评剧评类文化评论类节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型电视剧评类节目。最近出现的“翻拍热”,《新红楼梦》、《新水浒传》、《新西游记》等翻拍四大名著等古代经典的电视剧在各地方电视台和卫视热播。这些作品引起了网络观众的热评。影视文学作品将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或文学经典人物重现,这是扩大历史研究影响的有效手段,本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万不能为了追求娱乐效应而忽视了对历史、对原著的尊重。有些剧目对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处理方面不够严谨,甚至有失真之处。比如《汉武大帝》这部电视剧,本是一部据《史记》内容,还原历史的正剧,但还是有一些历史事件发生了张冠李戴的情况,将汉文帝的功绩算在了汉景帝身上,把发生在周勃身上的事情写到了周亚夫身上。在舆论发达的今天,对电视剧节目的肯定与反思不止于网络,电视剧节目的热播催生出的剧评类节目就承担了这一任务。如在去年各大卫视都热播的《新水浒传》推出后,有不少地方卫视和电视台借此推出了《水浒传》评论节目,如《今夜有水浒》、《非得看水浒》、《水浒三人行》这几档典型的衍生节目。这类剧评类访谈节目不仅讨论原著故事,也评价新老版本的拍摄情况与演员技巧,不同的主持人和嘉宾往往也能够提出自己对剧目的中肯见解,很好地体现出我国电视传媒开阔公正客观的评论氛围。在剧评节目中,还有不少嘉宾由经典著作和电视剧节目说开去,谈到国家与社会、人生与理想、家庭与工作。
【关键词】文化传播;讲坛;访谈;剧评
前不久,我国史学家安作璋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到如何看待由电视文化讲坛节目引发的“国学热”现象,安老先生说道:“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大,整个社会民族自信心也大大增强,对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就有了更大的需求。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人来做一些普及工作,让国学走到群众中去。”安老先生充分肯定了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的价值,肯定了易中天和于丹等专家学者在传播国学经典的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他认为在电视上讲讲历史,让观众能以史为鉴,从中得到对人生的思考,获得为人处世的经验是很有必要、很有价值的。
“文化是一种由精神价值、生活方式所构成的集体人格。”[1]余秋雨先生将中华文化的最后成果与民族集体人格相联系。文化氛围对人的发展、对民族个性的形成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紧张的生活让人们难有闲暇时光静下心来消化文字。书对人们的影响开始减小,电视网络等媒体对人们的价值观开始有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和影响,作为呈现和反映文化形态的媒介之一,电视节目在传承和建构文化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形式多元化的电视节目中,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可以说承载着传播文明和文化的重要使命。
我国的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一经推出就得到了观众的大力肯定与支持。百家讲坛即是最典型的例子,观众通过文化讲坛类节目认识了易中天、于丹、纪连海等著名专家和学者。观众跟着孔子学为人处世,跟着司马懿学管理,跟着刘心武重游红楼,跟着马未都品鉴古玩。专家学者们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观众传达中国文化经典,对晦涩的知识进行深度阅读,去粗取精,又以大众最能接受的耳熟能详的方式,给人们说着历史、说着文化、说着为人处世。
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的创新趋势
中国电视人这些年的努力颇有成绩,《百家讲坛》、《大家》等品牌节目一经推出即受到大众的追捧。地方电视台相类似的节目也开始层出不穷。在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已经日臻成熟之时期,受众的文化视野逐渐开阔,观众对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的需求进入了更高层次。中国电视人旨在此基础上对这类文化型节目进行创新与升级,以多元化、多形式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各类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也由此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文化讲坛类节目的内容变化。传统讲坛类节目主要由专家学者站在讲台上向人们诉说文明历史故事。新型的文化讲坛节目除了古代经典、大家轶事外,也开始关注“社会和谐与文化选择”、“世界眼光与文化思维”、“传统文化的现代活法”、“网络时代的文化激荡”、“大学精神的文化力量”、“传统文化的现代理解”等对当下有启发意义的主题。如央视的人物访谈节目《大家》,就常借大师们的慧眼识世界,在介绍大师的成长过程的同时,展现当代知识巨子们独特的生命历程与探索精神。从多个视角向观众阐释文化的含义,这对构建新的文化体系大有裨益,在陶冶民族情操方面给予的关注令人拍手称快。
以往的文化讲坛类节目普遍呈现模式化,深度有余而广泛度不足,说教气息严重,缺乏交流和真实感。现今的这类节目有了明显的改善,讲坛与访谈相结合,除了邀请大家学者外,也开始邀请青年学子和普通大众作为嘉宾或现场听众。嘉宾与观众在节目中迸发智慧,交流人生心得,共同探讨人生真谛。
(二)文化访谈类节目的新形式。在电影电视剧热播背景下,催生出的影评剧评类文化评论类节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型电视剧评类节目。最近出现的“翻拍热”,《新红楼梦》、《新水浒传》、《新西游记》等翻拍四大名著等古代经典的电视剧在各地方电视台和卫视热播。这些作品引起了网络观众的热评。影视文学作品将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或文学经典人物重现,这是扩大历史研究影响的有效手段,本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万不能为了追求娱乐效应而忽视了对历史、对原著的尊重。有些剧目对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处理方面不够严谨,甚至有失真之处。比如《汉武大帝》这部电视剧,本是一部据《史记》内容,还原历史的正剧,但还是有一些历史事件发生了张冠李戴的情况,将汉文帝的功绩算在了汉景帝身上,把发生在周勃身上的事情写到了周亚夫身上。在舆论发达的今天,对电视剧节目的肯定与反思不止于网络,电视剧节目的热播催生出的剧评类节目就承担了这一任务。如在去年各大卫视都热播的《新水浒传》推出后,有不少地方卫视和电视台借此推出了《水浒传》评论节目,如《今夜有水浒》、《非得看水浒》、《水浒三人行》这几档典型的衍生节目。这类剧评类访谈节目不仅讨论原著故事,也评价新老版本的拍摄情况与演员技巧,不同的主持人和嘉宾往往也能够提出自己对剧目的中肯见解,很好地体现出我国电视传媒开阔公正客观的评论氛围。在剧评节目中,还有不少嘉宾由经典著作和电视剧节目说开去,谈到国家与社会、人生与理想、家庭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