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语境下的社会文化现状分析
孟丽娜 分享
【摘要】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就是作为现代科技文明高度集合的电视的出现和发展。电视媒体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和魅力,赢得了庞大的收视群体,并逐渐营造出一种新的媒体语境——电视媒体语境。新媒体语境下的社会文化也相应发生了嬗变。本文分析了当前社会文化的硬伤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社会文化;电视;儒家文化;和谐社会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其自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现代文化形态,正如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教授田本相所说:“电视的兴起,在人类文化史上也是一次革命,它以强大的传播威力,高度的逼真性和即时性等方面,形成电视时代的一种文化情势和氛围。”[1]同时社会文化又是电视生存的背景,对其产生影响的同时又为电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文化养分。社会文化的现状,用一句话形容即表面繁荣、实际贫乏。其特点表现在社会文化的多元并存。文化的多元性导致价值观取向的多元化,与传统不同的行为方式、思想模式日渐凸显,人们在道德观念上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多元化的价值观虽然呈现的是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却滋生出一些“扭曲的价值理论”和风尚。看似坚持着的是一种自由的姿态,实质上却冲决了人们在长久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主流价值观念,比如人们的价值观、诚信意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等。其后果直接导致整个社会人们心理的失衡和内心的躁动不安。
当前社会文化的硬伤
中国的社会文化,是中国文化自身的投影。作为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道家、佛家文化等为辅助的复合型文化结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始终是贯穿中国人心灵的主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一大半是儒家史,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作用于世人,便形成了一种整体向好的普遍价值观。儒家文化在人际关系、社会伦理、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内容,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现实的筛选,或多或少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端,中国文化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1919年五四运动,旗帜鲜明地提出“打倒孔家店”,其实质就是要推翻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思想理论体系,“打倒孔家店”其实就是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所发起的文化体制改革。由于革命的需要,当时的文化改革不能采取渐进式的、改良式的方法进行,只能搬用西方文化快刀斩乱麻地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改革,于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热血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向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思想猛烈开火,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矫枉过正的现象,儒家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也在知识分子阶层不断边缘化。儒家文化承受了整个时代的罪与罚,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曾一度发生动摇,但儒家文化的精神根源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当时的社会文化存在新旧两种文化并存的形态。在内战、八年抗战、解放战争等时期,共产党人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大力宣传毛泽东思想等先进的文化思想,国统区则存在左翼和右翼两股文化势力,这种文化格局一直持续到解放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标志着以中国共产党思想体系为核心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最终确立。但十年““””摧毁了儒家文化的根基,尤其是社会伦理的根基,中国人在民族性格、民族品质、普世价值、道德观念等方面发生了深刻而根本的变化。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文化处在一种“等待戈多”的尴尬状态,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冲击了本就根基不稳的社会文化,人们的价值观念等也发生了变化,物质化、功利主义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儒家的价值观念在社会文化中也渐渐模糊,但某些基本的道德元素仍然深藏于社会文化深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2]2003年,温家宝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说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等。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3]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必须依托现有的传统文化才有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所以,从根本上说,传统文化的缺席,导致经济建设缺乏传统文化支撑,造成了当前社会文化的“硬伤”,而这块“硬伤”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大的瓶颈。
当前社会文化的内容结构
社会文化的“硬伤”主要表现在其内容结构上。不难看出,当今的社会文化缺乏主流的文化内核。我们可以用后现代或者非主流来形容。这一点从电视知识分子的言行举止中就可以品味出来,一些电视知识分子把严肃的学术问题,用流行元素来表达,以期收到绝佳的视听效果,这种现象就很值得深思。电视知识分子的走红,似乎在昭示着一种文化繁荣,但深究起来,其所昭示的恰恰是文化的贫乏。有学者提出所谓的“注意力经济”,也就是说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或手段,只要能引起大众广泛关注,就能间接通过媒体成为名人,做到名利双收。在现实中不乏利用“注意力经济”而成名的,例如芙蓉姐姐、后舍男生,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当前社会整体缺乏一种主流核心价值观体系,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
当前的社会文化状态是:主流文化与多元的非主流文化并存,公民意识、纳税人意识、民主意识逐渐觉醒(从网络舆情人们对社会热点问题,尤其对公权力问题的关注程度可以得知),而主流文化与社会大众或多或少存在隔阂。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并在不断推进,但当前仍然缺乏一种类似于传统儒家文化的普世文化价值体系。面对浮躁、物质化、权力崇拜等不良的社会文化现状,缺乏理性、冲动、盲从成为非主流文化下人们的一种精神特征,也是注意力经济得以成型并高速膨胀的主要原因。
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主流和非主流因素逐渐趋向调和,社会文化多元化、大众化和商业化的特性正在彼此互融,总的来说,当前的中国社会文化是一种整合文化,这种整合文化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开放性和吸收性,可以高效地催生出形式多样的文化形态,使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获得并充分使用话语权,从而达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平等;最大弱点在于缺乏核心价值体系,容易造成文化混乱。近几年社会上呈现出一种浮躁、媚俗的非理性文化现象,从“地域攻击”①到网络狂搞,从家乐福事件到艳照门,从芙蓉姐姐走上北大领奖台到相亲节目中的马诺等②,光怪陆离的社会文化现象一次次冲击着人们的视听极限,人们渐渐接受了这一现状,进而催生出一种反文明文化。从人们的狂热追捧到“审丑对象”的相继走红,再到商业炒作的全面介入,由于缺乏主流核心文化的镇守,从而导致社会多元文化呈现一种非理性的状态。
和谐社会是一种价值系统,任何社会的和谐都是一种相对的和谐,而且都要经历一个过程。[4]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逐渐加快,主流文化将作为一种强大的中坚力量参与社会文化改造。但主流文化本身需要构建一个核心体系,也就是主流文化识别系统。近年来随着“八荣八耻”的提出,公民道德规范的出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等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似乎有向主流涌动的迹象。但社会文化整体缺乏秩序性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控制,这是因为现今主流文化本身并不具备绝对优势。我们需要进行传统文化的寻根工程,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复苏工程。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所沉淀出的以儒家文化为主线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之所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基础。传统文化看似边缘化,实质上还潜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从实际出发,立足挖掘传统文化,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文明向好的精神内容,重塑国民人格,才是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只有传统文化的根系恢复健康了,才能发挥其原本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这个前提下,政治文化、法治文化、经济文化和信息文化才会逐渐走向和谐发展的新台阶。传统文化中类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为人处世信条,所揭示的乃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体谅、自信自立、互扶互助的社会生活场景,也正是当今社会最为紧缺的文明因素。所以,以传统文化的复苏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文化改良工程,将是未来社会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注 释:
①网络流行语,是建立在“地区的自我优越感”之上的一种“蔑视其他地区”的行为。
②2009年12月19日,北大百年纪念大讲堂召开“2009年中国互联网经济领袖论坛”,网络红人芙蓉姐姐获得“2009年中国互联网经济领袖论坛”个人网站奖项。
参考文献:
[1]田本相.电视文化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51.
[2]任平.传统文化复兴“热”的背后[J].神州,2005(5).
[3]温家宝哈佛演讲:“把目光投向中国”[DB/OL].中国新闻网,2003-12-12.
[4]罗以澄.构建和谐社会与新闻传媒的和谐发展[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5).
【关键词】社会文化;电视;儒家文化;和谐社会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其自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现代文化形态,正如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教授田本相所说:“电视的兴起,在人类文化史上也是一次革命,它以强大的传播威力,高度的逼真性和即时性等方面,形成电视时代的一种文化情势和氛围。”[1]同时社会文化又是电视生存的背景,对其产生影响的同时又为电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文化养分。社会文化的现状,用一句话形容即表面繁荣、实际贫乏。其特点表现在社会文化的多元并存。文化的多元性导致价值观取向的多元化,与传统不同的行为方式、思想模式日渐凸显,人们在道德观念上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多元化的价值观虽然呈现的是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却滋生出一些“扭曲的价值理论”和风尚。看似坚持着的是一种自由的姿态,实质上却冲决了人们在长久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主流价值观念,比如人们的价值观、诚信意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等。其后果直接导致整个社会人们心理的失衡和内心的躁动不安。
当前社会文化的硬伤
中国的社会文化,是中国文化自身的投影。作为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道家、佛家文化等为辅助的复合型文化结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始终是贯穿中国人心灵的主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一大半是儒家史,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作用于世人,便形成了一种整体向好的普遍价值观。儒家文化在人际关系、社会伦理、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内容,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现实的筛选,或多或少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端,中国文化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1919年五四运动,旗帜鲜明地提出“打倒孔家店”,其实质就是要推翻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思想理论体系,“打倒孔家店”其实就是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所发起的文化体制改革。由于革命的需要,当时的文化改革不能采取渐进式的、改良式的方法进行,只能搬用西方文化快刀斩乱麻地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改革,于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热血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向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思想猛烈开火,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矫枉过正的现象,儒家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也在知识分子阶层不断边缘化。儒家文化承受了整个时代的罪与罚,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曾一度发生动摇,但儒家文化的精神根源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当时的社会文化存在新旧两种文化并存的形态。在内战、八年抗战、解放战争等时期,共产党人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大力宣传毛泽东思想等先进的文化思想,国统区则存在左翼和右翼两股文化势力,这种文化格局一直持续到解放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标志着以中国共产党思想体系为核心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最终确立。但十年““””摧毁了儒家文化的根基,尤其是社会伦理的根基,中国人在民族性格、民族品质、普世价值、道德观念等方面发生了深刻而根本的变化。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文化处在一种“等待戈多”的尴尬状态,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冲击了本就根基不稳的社会文化,人们的价值观念等也发生了变化,物质化、功利主义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儒家的价值观念在社会文化中也渐渐模糊,但某些基本的道德元素仍然深藏于社会文化深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2]2003年,温家宝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说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等。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3]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必须依托现有的传统文化才有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所以,从根本上说,传统文化的缺席,导致经济建设缺乏传统文化支撑,造成了当前社会文化的“硬伤”,而这块“硬伤”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大的瓶颈。
当前社会文化的内容结构
社会文化的“硬伤”主要表现在其内容结构上。不难看出,当今的社会文化缺乏主流的文化内核。我们可以用后现代或者非主流来形容。这一点从电视知识分子的言行举止中就可以品味出来,一些电视知识分子把严肃的学术问题,用流行元素来表达,以期收到绝佳的视听效果,这种现象就很值得深思。电视知识分子的走红,似乎在昭示着一种文化繁荣,但深究起来,其所昭示的恰恰是文化的贫乏。有学者提出所谓的“注意力经济”,也就是说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或手段,只要能引起大众广泛关注,就能间接通过媒体成为名人,做到名利双收。在现实中不乏利用“注意力经济”而成名的,例如芙蓉姐姐、后舍男生,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当前社会整体缺乏一种主流核心价值观体系,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
当前的社会文化状态是:主流文化与多元的非主流文化并存,公民意识、纳税人意识、民主意识逐渐觉醒(从网络舆情人们对社会热点问题,尤其对公权力问题的关注程度可以得知),而主流文化与社会大众或多或少存在隔阂。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并在不断推进,但当前仍然缺乏一种类似于传统儒家文化的普世文化价值体系。面对浮躁、物质化、权力崇拜等不良的社会文化现状,缺乏理性、冲动、盲从成为非主流文化下人们的一种精神特征,也是注意力经济得以成型并高速膨胀的主要原因。
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主流和非主流因素逐渐趋向调和,社会文化多元化、大众化和商业化的特性正在彼此互融,总的来说,当前的中国社会文化是一种整合文化,这种整合文化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开放性和吸收性,可以高效地催生出形式多样的文化形态,使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获得并充分使用话语权,从而达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平等;最大弱点在于缺乏核心价值体系,容易造成文化混乱。近几年社会上呈现出一种浮躁、媚俗的非理性文化现象,从“地域攻击”①到网络狂搞,从家乐福事件到艳照门,从芙蓉姐姐走上北大领奖台到相亲节目中的马诺等②,光怪陆离的社会文化现象一次次冲击着人们的视听极限,人们渐渐接受了这一现状,进而催生出一种反文明文化。从人们的狂热追捧到“审丑对象”的相继走红,再到商业炒作的全面介入,由于缺乏主流核心文化的镇守,从而导致社会多元文化呈现一种非理性的状态。
和谐社会是一种价值系统,任何社会的和谐都是一种相对的和谐,而且都要经历一个过程。[4]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逐渐加快,主流文化将作为一种强大的中坚力量参与社会文化改造。但主流文化本身需要构建一个核心体系,也就是主流文化识别系统。近年来随着“八荣八耻”的提出,公民道德规范的出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等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似乎有向主流涌动的迹象。但社会文化整体缺乏秩序性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控制,这是因为现今主流文化本身并不具备绝对优势。我们需要进行传统文化的寻根工程,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复苏工程。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所沉淀出的以儒家文化为主线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之所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基础。传统文化看似边缘化,实质上还潜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从实际出发,立足挖掘传统文化,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文明向好的精神内容,重塑国民人格,才是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只有传统文化的根系恢复健康了,才能发挥其原本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这个前提下,政治文化、法治文化、经济文化和信息文化才会逐渐走向和谐发展的新台阶。传统文化中类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为人处世信条,所揭示的乃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体谅、自信自立、互扶互助的社会生活场景,也正是当今社会最为紧缺的文明因素。所以,以传统文化的复苏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文化改良工程,将是未来社会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注 释:
①网络流行语,是建立在“地区的自我优越感”之上的一种“蔑视其他地区”的行为。
②2009年12月19日,北大百年纪念大讲堂召开“2009年中国互联网经济领袖论坛”,网络红人芙蓉姐姐获得“2009年中国互联网经济领袖论坛”个人网站奖项。
参考文献:
[1]田本相.电视文化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51.
[2]任平.传统文化复兴“热”的背后[J].神州,2005(5).
[3]温家宝哈佛演讲:“把目光投向中国”[DB/OL].中国新闻网,2003-12-12.
[4]罗以澄.构建和谐社会与新闻传媒的和谐发展[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5).